5.5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 教案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5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 教案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5节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
◇教学目标◇
  1.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望远镜的物镜与目镜的成像情况。
2.通过认识望远镜的物镜与目镜所起的作用及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目镜和物镜之间的最佳成像距离,发展科学推理与科学论证的能力。
3.在设计、制作望远镜的过程中,经历提出问题、寻找证据、解释成因、交流总结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4.经历望远镜的制作过程,认识科技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增强对物理学的热爱,提高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2.教学难点:看清物体与视角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遥远而神秘的星系仅凭我们的眼睛是无法看清的,之所以能够看到是因为人类借助了更神奇的“眼睛”——望远镜。它是如何帮助我们看到遥远的星空的呢?
二、教学步骤
探究点1 了解望远镜的基本原理
[阅读课本]P130“1.了解望远镜的基本原理”
[思考]对于远处(如距离我们几亿光年的星体)的物体我们需要借助哪种神奇的“眼睛”来帮助我们看清楚呢?其主要构件是什么?
[归纳提升]望远镜;常见的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叫作目镜,焦距较小。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作物镜,焦距较大。望远镜就是利用这两个凸透镜来帮助人眼看清远处物体的。
[思考]望远镜为什么能看清远处物体?
[分析]物体经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照相机;又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相当于放大镜。
[归纳提升]望远镜=照相机+放大镜。
[思考]什么是视角?其大小和什么有关?
[归纳提升](1)视角:从眼睛的中心向物体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
(2)影响视角大小的因素:
①距离相等时,大物体的视角大,小物体的视角小。
②物体大小一定时,看近处的物体,视角大;看远处的物体,视角小。
[小组讨论]望远镜最后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何我们感觉像是放大的?
[归纳提升]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所以我们感觉像是放大的。
探究点2 设计、制作及调试简易望远镜
[阅读课本]P131“2.设计简易望远镜”
[思考]你能自己设计一款简易望远镜吗?
[归纳提升](1)确定望远镜的放大倍率。为了让成像质量好一些,其放大倍率不宜过大,取放大倍率为2~3倍即可。(2)选择物镜和目镜。根据放大倍率的要求,可选择适当焦距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应选择焦距较长、直径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物镜,焦距较短、直径较小的凸透镜作为目镜。(3)设计镜筒。镜筒可以设计成两段,让物镜的镜筒较目镜的镜简粗一些,这样套在一起,便于在使用时调节。
[阅读课本]P132“3.制作及调试望远镜”
[思考]如何制作简易望远镜?
[归纳提升](1)制作:根据所选凸透镜的焦距和直径制作镜筒。(2)试用与调整:把目镜镜筒插入物镜镜筒内,把目镜放到眼前,通过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在观察时要通过对镜筒长度的调节,改变物镜与目镜间的距离,直到在望远镜中看到远处物体清晰的像为止。
[思考]用两块凸透镜制作的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怎样才能通过望远镜看到正立的像呢?
[归纳提升]方法一:使用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反射装置把所成的像先上下颠倒一次,再左右颠倒一次;方法二:制作望远镜时,物镜使用凸透镜,而目镜使用凹透镜。
三、板书设计
第5节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
1.望远镜的基本原理
(1)目镜:作用相当于放大镜。
(2)物镜:作用相当于照相机。
2.设计、制作及调试简易望远镜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不易讲得太深,只要求让学生知道两个凸透镜组合能产生神奇的效果,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热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