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
语言运用:说出双龙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思维能力:知道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审美创造:运用学到的方法修改习作,把重点介绍的景物写清楚。
教学重难点:
1. 比较作者写孔隙和内洞方法的异同,知道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2. 运用学到的方法修改习作,把重点景物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读好课题。
2.回顾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由金华城出发,过了罗店,走上山路,然后到了双龙洞的洞口,接着游览了外洞、孔隙、内洞这些景点,最后出洞。作者按照游览顺序一一介绍景物,我们也随作者的文字,感受到了路途美景、洞口的气势及外洞的高大。
二、研读第5自然段,学习写法
1.介绍孔隙。
师:从外洞进内洞要经过孔隙。这里有道缝儿,这就是孔隙。作者在文中对它做了详细的介绍,请你默读第五自然段,说说孔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交流)
2.逐句品读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低矮、狭小写清楚的。
(1)特别的过隙小船。
①读一读“过隙”部分,说说作者在这一问一答中,主要介绍了什么呢?
②学生交流(预设:要过孔隙,只能靠这么小的船穿过去。)
③引导质疑:为什么作者不直接介绍孔隙,反而介绍小船呢?
④小结:看来,作者在这里正是借小船的小,写清楚了孔隙的狭小。
⑤指导朗读
(2)奇特的进出方式。
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工人们操作小船的方式,这和一般情况下的划船方式有什么区别呢?(生交流)
引导学生思考:过隙为什么不用学生们说的乘船方式。
师小结:看来这样特别的进出方式,正是和孔隙狭小的特点有关,以至于船夫操作小船时都无法坐在船里,只能——(引读)
(3)独特的乘船方式。
①师:你从作者的乘船体验里,感受到了什么呢?
(交流讨论,关注“贴”一词,品悟作者独特的乘船方式,突出空隙的狭小)
指导朗读。
③想象此刻仰卧在小船中的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④小结:看来山石挤压而来,我连头都不敢抬一下,作者分享自己的亲身体验,让我们也仿佛身临其境,这是进一步写清楚了孔隙的狭小,低矮。
3.总结:在这个段落,作者先借小船的小,再写特别的进出方法,以及自己独特的乘船方式,这一层接一层,都是为了写清楚孔隙狭小的特点,让我们一起读读第五自然段。
三、研读6-7自然段,了解内洞特点,比较写法异同
1.了解内洞的特点
(1)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作者在描写内洞景致特点的时候,与写孔隙时有什么异同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第六、七自然段,边读边在旁边进行批注。
(2)交流句子,了解特点(黑、奇、大)
2.比较写内洞和孔隙时的异同
(1)师:内洞和空隙这两部分都介绍清楚了景物的特点,那不同的地方在于什么呢?
(2)交流并小结:为了把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写清楚,叶圣陶爷爷加上了亲身体验,让这处景物的特点格外鲜明了。
3.写作关联(出示单元导语与交流平台)
通过第五单元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写游记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另外在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时,如果把自己的体验和真挚的感受添加进去,就能把景物的特点写得更为清楚。
运用学到的方法修改作文重点段落(按顺序写清楚,把特点写清楚)
1.集体修改一学生片段
2.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片段,把要介绍的重点景物写清楚。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学会抓住体验和感受来将重点内容写得更清楚、更吸引人了。今天的作业则是继续修改习作初稿,并自学两篇习作例文,思考一下习作例文的小作者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介绍景物的,又是怎样把主要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板书设计:
游览顺序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洞口 有气势
外洞 高大 小船的小
孔隙 狭小、低矮 进出方式 主要景物
(写清楚) 乘船方式
内洞 黑、奇、大
出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