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诫子书》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诫子书》教案

资源简介

感悟修身养德的殷殷教诲
——《诫子书》精读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意,梳理思路,体会文章的理性力量。
3.品读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
4.思考文章的现实意义,接受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梳理思路,体会文章的理性力量。
2.品读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揣摩“志”“学”“才”三者的联系,体会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无私奉献的外国医生的人格精神,理解了旧中国一位母亲在穷困生活中以自己的勤劳仁爱支撑生活并对儿子革命事业无条件支持的普通而伟大,感受了陈毅将军在生命危机中对献身革命的忠贞意志和对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乐观。他们这种有信仰有追求、自律而爱人的人格精神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脉。今天让我们从一封家信中体会这种精神的传承。
二、预习回顾
1.作者介绍
(1)你能简要的介绍一下诸葛亮的基本概况吗?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人称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2)你能说说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吗?
故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
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歇后语: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2.创作背景
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无暇亲自教导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对诸葛瞻进行教诲。
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给儿子取这个名,希望他能高瞻远瞩。
3.文体知识
“书”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性文体,又叫“尺牍”或“信札”。
诫子书——以告诫、教诲子侄后辈为内容的家教类文字作品,是传统家训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诫子书”“家诫”“家训”等多种名称,反映了中华民族重视家训的文化传统。古人常通过诫子书告诫子弟如何立德、立功、立言、立志、立家、修身、齐家、治学,目的是教育子弟崇德向善,树立正面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课堂活动
任务一:朗读疏通,初解家书
这是一封出自政治家、军事家的家书,也是一位老父亲的殷切叮咛。在开始阅读时,要有所期待,读出力量,也读出深情。下面我们将从感韵律和译文句两个活动来初读这封家书。
活动1:正音句读,感家书韵律
这封家书语言简练、文辞优美、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然后诵读课文,体会韵律美,结合背景音乐进行小组朗诵PK赛,看看哪个小组能读出老父亲的谆谆教诲。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点拨: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朗读评价表
字正腔圆 (10分) 断句正确 (10分) 感情饱满 (10分) 整体状态 (10分) 总分
活动2:疏通文句,知家书大意
古人往往在家书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和劝勉。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深切期望呢?
小组合作,参考注释阅读课文,为这一千多年前的诫子家书做白话文的同声翻译。
要求:一人读一句文言,另一人翻译成白话文。
点拨:
【重点句子翻译】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君子的行为操守,以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古今异义】
(1)夫君子之行
夫: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今义:丈夫。
行:
古义:行为操守。
今义:行为,行动。
(2)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这里指宁静专一,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指环境安静。
(3)非学无以广才
古义:增长。
今义:广泛;宽广。
(4)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
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
治:
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
(5)年与时驰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义:奔驰,奔跑。
【一词多义】
(1)去
意与日去(消失)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离开)
(2)以
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歌以咏志(介词,用)
可以为师矣(介词,凭借)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长)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
【成语积累】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任务二:品读家书,悟殷殷教诲
这封家书虽短,却饱含情理,字字句句都透露着一位老父亲对儿子循循善诱的教导。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文章的结构美和情感美吧。
活动1:初读家书,理清思路
在这封意义非凡的家书中,诸葛亮对儿子进行了谆谆教诲,他教导核心思想是什么呢?他又是怎样围绕着核心思想来谈人生道理的呢?请你找出中心观点的句子,并为文章划分层次,说说各层与核心思想的关系,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给同学们展示。
明确:
中心观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方法)——“静”“俭”。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层次划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内在逻辑: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实现人生远大志向的角度说明修身养德的意义。他以“明志”“致远”来具体诠释“修身”的含义,只有内心恬淡,才能摒弃一切杂念,从而明确自己追求的真正目标是什么。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从学习成才的角度谈修身养德的意义。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是从反面谈一些态度和行为不利于修身养德。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从反面谈不注意修身养德一事无成的后果。
思维导图参考:
活动2:探究成才的条件
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的条件。联系全文进行分析,作者具体谈了哪些成才需要具备的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点拨:
第一个条件——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第二个条件——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第三个条件——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的关系: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学是成才的途径,惜时是成才的保障,这三者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活动3:再读家书,品父之深意
全文围绕“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展开描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说理平易近人,作者运用智慧理性、简练谨言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再次品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赏析其手法和情感。
示例:
1.全文运用整齐的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使说理周密深刻,气势贯通,感情深沉。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运用双重否定句,强调“淡泊”“宁静”的重要性、“学”和“志”的重要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四字短句加感叹句,感情强烈,表达对人生荒废的急迫、失望和痛心。
4.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夫”是议论开头的发语词,有开始说理的意味深长之感;两个“也”的短句连续判断,表达语义的肯定和不容置疑。
追问: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勤学立志,修身养性,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诫子书》是诸葛亮一生的总结回顾,也是诸葛亮的深度思考,更透露着一个父亲丰富的精神世界。诸葛亮通过这封家书,不仅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教育的看法,也体现了他对儿子深厚的父爱和对后代殷切的期望。
活动4:联系家书,谈品读所获
在后来的蜀汉与魏的战争中,不敌魏征西将军邓艾,诸葛瞻父子战败,斩使拒降,为国捐躯。干宝评价他: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可见父亲的教诲对他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生活,请你用一两句话谈谈你从《诫子书》中收获的启迪。
示例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读了《诫子书》一文,我明白了,处世时,不论自己面对何人何事,都应以“静”字为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才能在纷繁的世事前拨云见日,确定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为之努力就不至于盲从迷失。
示例二:非志无以成学。
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示例三: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趁青春年少这读书的大好时光,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增长才干,不要等年老一事无成而追悔莫及。
《诫子书》成为一部经典的家训,也是一部生活的指南,其智慧和情感的价值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任务三:寻修身养德之榜样
中国先贤大德又是如何修身养德的?结合相关知识积累,说说你的发现。
点拨:
(1)修身之实学——曾国藩
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军事人物、湘军首领。曾国藩自幼受到理学家的著述影响,特别是在岳麓书院期间,深受程朱一系语境中理学传统的熏陶。他通过家书和日记分享修身心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修身“实学”理论体系,强调读书明理、实践道德,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日常生活中 。
(2)大宋第一人——范仲淹
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改嫁,但他勤奋学习,昼夜苦读,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忧国忧民,关心政治,不图个人荣华富贵。从二十七岁进士及第到五十五岁主持新政,每遇国家大事,总是慷慨直言,获得了北宋士人的人格认同。崇尚忠厚,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3)《论语》里面关于颜回修身养德的名句。
颜回是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
颜回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而不改其乐。为人好学,且“不迁怒,不贰过”。14岁师事孔子,言无不从,以德行著称。孔子赞其好学、仁人。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唐玄宗开元八年,以颜子为‘亚圣’,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中国传统文人对历来注重“修身”的案例体现在多位历史人物身上,这些人物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教导,强调了修身养性、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四、梳理总结
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五、布置作业
1.翻译文章并背诵《诫子书》。
2.选择性拓展阅读:王僧虔的《诫子书》、欧阳修的《诫子书》、王修的《诫子书》、夏明翰《红色家书》、林觉民《与妻书》等……
3.“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请你联系现实生活,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现实意义。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文章跟大家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