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组自主互助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课题 第三单元 勇担社会责任 第七课 追求自由平等 第一课时《珍视自由》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课程标准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本节课引导学生理解自由的内涵与边界,认识到自由是法律范围内的权利,培养珍视自由的意识,学会依法行使自由权利,尊重他人自由,树立正确的自由观。教材分析 《珍视自由》是 2024 统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时聚焦 “自由” 这一核心价值,从自由的含义、自由与法治的关系入手,阐述了珍视自由的具体要求,即依法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教材通过生活案例、法律条文和思辨活动,帮助学生突破对自由的片面理解,建立 “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认知,为形成正确的权利观和法治观奠定基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认识到我国宪法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认同法治框架下的自由是真实、广泛的,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保障自由的信心。 道德修养:在行使自由权利时,培养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的道德品质,做到自由与责任相统一,以道德约束规范自由行为。 法治观念:明确自由的边界是法律,理解 “无法治不自由” 的内涵,增强依法行使自由权利的意识,懂得违反法律会失去自由。 健全人格:学会在自由与约束中平衡自我需求与社会利益,培养理性看待自由的思维方式,形成尊重规则、负责任的人格特质。 责任意识:认识到珍视自由不仅是维护个人权利,也是对社会秩序的责任,主动抵制滥用自由的行为,维护他人的自由权利。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自由的内涵(不仅指身体自由,还包括思想、言论、集会等权利自由);明确自由与法治的关系(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掌握珍视自由的方法(依法行使权利、尊重他人自由)。 难点:突破 “自由就是随心所欲” 的错误认知,理解 “限制是为了更好的自由”;在复杂情境中判断自由的边界,做到依法行使权利而不越界。 教学方法 情境体验法:创设 “无限制自由” 与 “有规则自由” 的对比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自由的边界与价值。 小组辩论法:围绕 “自由是否需要限制”“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 等议题展开辩论,激发思维碰撞,深化对自由的理解。 案例探究法:选取 “疫情期间违反隔离规定”“网络谣言受处罚” 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自由与法治的关系,总结珍视自由的启示。 游戏互动法:设计 “自由边界探索” 闯关游戏,通过判断、选择等环节,让学生在趣味互动中明确自由的法律边界。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气球的自由” 实验:准备若干气球,让学生观察 “无约束的气球”(放手后乱飞碰撞)和 “有绳的气球”(可控制在安全范围活动)的不同状态。 提问引导:哪种气球的 “自由” 更有意义?如果把气球比作人,绳子代表什么?今天,我们就一同探讨《珍视自由》,理解真正的自由是什么。 (二)理解自由的内涵(15 分钟) “自由拼图”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发放包含 “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人身自由”“受教育自由” 等元素的拼图,完成后讨论:这些自由对生活有何意义?缺少其中一项会有什么影响? “自由的误解” 辨析:呈现三组错误观点,如 “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网络上可以随意发表任何言论”“我的自由与他人无关”,让学生分组反驳并说明理由,纠正对自由的片面认知。 自由内涵总结:结合拼图和辨析,教师提炼:自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包括人身、思想、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它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他人、社会相关联的。 “自由的代价” 案例分享:各小组分享因滥用自由而付出代价的案例(如 “高空抛物获刑”“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被拘留”),分析案例中 “自由” 为何会变成 “枷锁”。 (三)自由与法治的关系(20 分钟) “法治与自由” 关系图绘制:分组讨论法治与自由的关系,用 “天平”“风筝与线”“堤坝与河流” 等比喻绘制关系图,并标注具体法律条文(如《宪法》第 35 条言论自由与第 51 条不得损害社会利益)。 辩论 “自由是否需要法治约束”:将学生分为正反方,正方观点 “法治约束保障自由”,反方观点 “法治约束限制自由”,结合生活实例展开辩论,教师引导总结:法治划定自由的边界,同时保障合法的自由不受侵犯。 “疫情中的自由” 深度探究:展示 “居家隔离”“戴口罩” 等疫情防控措施与公民自由的关系,讨论:这些限制是否合理?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 “为了公共利益的限制是必要的自由代价”。 教师总结:法治与自由相互依存,法治既不是自由的对立面,也不是自由的枷锁,而是自由的保障。没有法治,自由会变成少数人的特权;有了法治,每个人的自由才能得到平等保护。 (四)如何珍视自由(10 分钟) “珍视自由行动指南” 共创:围绕 “网络生活”“校园活动”“社会交往” 三个场景,各小组制定 “珍视自由行动指南”,如 “网络发言不造谣”“集会活动不扰乱秩序”“行使权利不损害他人利益” 等具体条款。 情境模拟 “自由的选择”:设置情境 “同学在朋友圈发布他人隐私泄愤”,学生分组模拟不同处理方式(如 “跟风传播”“提醒删除并道歉”“报告老师”),分析哪种方式体现了对自由的珍视。 教师总结:珍视自由需要我们依法行使权利,做到 “知法”(了解权利边界)、“守法”(不越法律红线)、“护法”(尊重他人自由),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承担起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 (五)课堂总结(3 分钟) “自由箴言” 分享: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对珍视自由的理解,如 “自由的真谛是自律”“有限制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等。 教师升华:自由是人类的追求,但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在法律框架内的自主与自觉。希望同学们能做自由的主人,既懂得捍卫自己的合法自由,也懂得尊重他人的自由,让自由之花在法治的土壤中绽放。 (六)布置作业(2 分钟) “自由观察日记”:记录一周内自己或他人行使自由权利的案例,分析是否符合法律边界,写下自己的思考。 “珍视自由宣传语” 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创作 3-5 条关于珍视自由的宣传语,制作成海报张贴在校园内,评选 “最佳创意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