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年 8 月教学目标1. 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在证据推理中构建质量守恒定律理论模型。 2. 通过对氢气燃烧的微观模型分析,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3. 通过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研究历程的科学史料,体会科学家潜心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教学过程【导入】 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化学变化如同星辰般璀璨。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 了不少化学变化,它们往往伴随着发光、放热、产生气泡、产生沉淀等有趣的现象。除了可 以从直观的现象认识化学反应以外,我们还可以从哪些维度认识化学变化呢? 比如,我们可 以从物质转化、能量变化、微观、符号语言等角度来认识化学反应,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质 量的角度定量认识化学反应。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现象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现象、物质转化、能 量变化等多个维度认识化学变化,并引出本节课学习的方向:从质量的角度定性认识化学变 化,体现了本节课在认识化学反应中的价值。 【问题思考】 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如何变化呢?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脚步,运用实验探究 的一般思路来寻找答案。 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所查阅到的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并按照时间顺序以角色扮演 的形式进行汇报。【设计意图】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初步学会运用调查的手段获取化学事实, 有助于本节课活动的开展,通过波义耳、施塔尔、罗蒙诺索夫、拉瓦锡等科学家们实验得出 的不同结果,调动学生探索质量守恒定律的好奇心。 【猜想】 化学发展史的不同的阶段中,科学家对于这个问题持不同的观点,同学们赞同哪位科学 家的观点呢?请小组代表结合实例展开辩论。 【设计意图】 学生结合已学知识或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并提出论据(砝码生锈、蜡烛燃烧、硫酸铜和氢 氧化钠反应),初步运用分析、归纳等方法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形成一定的证据推理能力。 【实验探究】实验一:铜与氧气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现象锥形瓶内红色粉末变为黑色,气球先膨胀后变扁,天平示数保持不变。 表达式铜+氧气 加热 氧化铜【思考】 气球膨胀的原因、气球变扁的原因、气球的作用。 【实验探究】实验二:铜与氧气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现象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天平示数保持不变。 表达式 (铁+硫酸铜Fe+CuSO4)铜+硫酸亚铁 Cu + FeSO4【初步结论】 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总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进一步探究】 为了进一步认识反应的实质,我们以铁和硫酸铜反应为例,分析反应前后的物质总质量 分别来源于哪些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反应后的质量锥形瓶、小试管、橡胶塞、铁、硫酸铜、水锥形瓶、小试管、橡胶塞、铜、硫酸亚铁、水【追问】 在实验中,铁丝是否完全反应完呢?取出铁丝冲洗,发现有未完全反应的铁,因此铁的质量应包括参加反应的和过量的。 把前后相同的无关量删去,得到参加反应的铁与硫酸铜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铜和硫 酸亚铁的质量总和。 同理,实验一中参加反应的铜和氧气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 【结论】 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 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注意事项: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不包括物理变化; 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包括实验装置、过量的反应物等无关量。 【设计意图】 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标,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获取证据并分析得到结论,指 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发展探究能力和反思能力。 【拓展】 在质量守恒定律验证的过程中,天平的使用和发展推动了科学探究的进程。随着测量仪 器精度的提高,1908 年德国化学家朗道耳特及 1912 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 验,发现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性才逐渐 被科学家所承认。 【设计意图】 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研究历程的呈现,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的曲折,鼓励学生学习科学 家们潜心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敢于质疑的态度,培养责任担当。 【过渡】 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任一装置内进行的化学反应是否都可用于验 证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来进行下一组实验。 【实验探究】实验三: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思考】 现象粉末逐渐溶解,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天平示数变小。 表达式 (碳酸钠+盐酸Na2CO3+HCl)—> 氯化钠+水+二氧化碳 NaCl + H2O + CO2为什么天平示数会变小呢?请结合实验现象和表达式,对比前面两个实验进行分析。 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了气体逸出,未进行称量,所以反应后的质量变小。 【思考】 铜与氧气的反应也涉及了气体,为什么可以得到相等的结果呢? 因为实验一是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的,因此反应前所有的物质都有进行称量。 【小结】 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如果选择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化学变化,需要在密闭的装置中 进行,这也是部分科学家没有得到正确结论的关键原因。 请同学们对前面提到的蜡烛燃烧质量变小、铁生锈质量变大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 铁生锈是铁与氧气等物质发生的反应,参加反应的气体质量没有称量,是生锈后砝码质 量变大的根本原因;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扩散到空气中,没有对生成的气体进行 称量,因此燃烧后蜡烛质量变小。 【思考】 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的实验装置应该如何改进,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一起 来看看大家的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对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的“异常 ”现象分析,促进学生对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设计的进一步思考,同时应用于解决科学家得不到正确结论的根本原因, 以及分析常见 的“质量不等 ”的化学现象。通过对碳酸钠和盐酸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装置改进,发展 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并让学生在交流中增强反思评价能力。 【实验探究】实验四: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大量白烟),天平示数变小。 文字表达式 (点燃点燃) (氧化镁MgO)镁+氧气 Mg + O2【思考】 为什么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呢? 镁条燃烧虽然有氧气参加,但是反应后产生的氧化镁以白烟的形式大量扩散到空气中, 没有完全称量,所以可能导致反应后称量的固体质量减小。 【微观探究】为什么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以氢气与氧气反应为例,透过现象 一起来看微观本质。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在该反应中,一个氢分子 分解为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分子分解为两个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重新结合成 一个水分子。在这个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从宏观上就表现为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也即是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会发生改变。这 就是质量守恒的原因。 【设计意图】 通过模型演示,从微观角度揭示质量守恒的根本原因,引导学生发展宏微结合表征化学 反应的科学思维。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沿着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设计定量实验,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同时 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纵观化学史,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经过科学家精心设计 的实验来验证并不断完善的,我们需要学习他们潜心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敢于质疑 的态度。 【课堂巩固】 1.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种类 ⑤原子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⑤⑥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的说法。 (1)食盐溶于水后总质量不变,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高锰酸钾的质量小。 (3)蜡烛燃烧后减小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 3 .用“co ”和“oo ”分别代表 A2 和 B2 两种物质,二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有 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 .参加反应的 A2 和 B2 的分子个数比为 3: 1C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D .反应后的生成了二种新的分子【参考答案】 1.D 2.(1)错误,食盐溶于水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正确,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的质量总 和,因此剩余固体的质量(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总和) 比高锰酸钾的质量小; (3)错误,在该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石蜡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 量总和。 3.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