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学案 (含答案)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学案 (含答案)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2022年版) 本节要点
2.2.1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4.1.4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1.掌握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学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重点) 2.了解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3.知道测量有误差和减小误差的方法.(难点)
@集慧解惑
长度的单位
同学们阅读教材中“长度的单位”的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用字母 来表示.其他单位还有km(千米)、mm(毫米)、μm(微米)、nm(纳米)等.各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如下:
kmmmmμmnm;mdmcmmm.
典例1[物理学与日常生活]港珠澳大桥全长55 km= m;一张纸的厚度约0.1 mm= m;成人的手掌宽约1.1 dm= m.
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卷尺、三角尺.比较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如图所示)
2.注意刻度尺的测量范围与分度值:下图刻度尺的测量范围为 ,分度值为 cm.
3.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1)根据测量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当测量范围和 的刻度尺.
(2)测量时,有刻度线的一边要 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 ,不能歪斜(如图所示).
(3)读数时,视线要 刻度线.记录时,要记录 (包括 值和 值)和 .
典例1 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物体的长度为 cm.
典例2图
变式1 图甲中木块的长度为 cm,图乙中物体的长度为 cm,图丙中木块的长度为 cm,图丁中A物体的长度为 cm.
变式1图
典例3 [本地特色](2023·广东中考)荔枝是一种岭南佳果,小明拿起一个荔枝,如图所示,它的尺寸l大小约为
(   )
A.0.1 cm B.3 cm C.0.3 m D.1 m
典例3图
变式2 [科学态度与责任](2024·广州二模)不正确的坐姿可能会造成近视眼或颈椎病,正确坐姿距离要求“一尺一寸一拳头”,如图所示.一寸是指手离笔尖的距离约为
(   )
变式2图
A.0.3 cm B.30 mm C.0.3 m D.3 dm
时间的测量
同学们阅读教材中“时间的测量”“实验——用秒表测量时间”的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1.时间的单位
时间的国际单位是 ,符号是 .其他单位还有 、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 h= min,1 min= s.换算:12 min= h.
注意时间单位的换算:分钟化小时,是x分钟= 小时;小时化分钟,是x小时=60x分钟.
2.时间的测量
(1)常用测量时间的器材:钟表、秒表、电子表等.
(2)秒表的读数.
典例4 图甲秒表的读数为 s,图乙秒表的读数为 s.
变式3 甲表读数为 ,乙表读数为 ,丙表读数为 .
 秒表的读数
1.机械秒表读数=内圈的分钟数+外圈的秒数.
(1)有一种秒表,外圈的秒针转一圈为60秒,分度值为1 s,读数时直接读出秒数即可,如典例4的图甲.
(2)有一种秒表,外圈的秒针转一圈为30秒,分度值为0.1 s,先读内圈的分钟数,看分针在前半分钟处还是后半分钟处,然后再读外圈的秒数,如果在前半分钟处,则读数小于30 s;如果在后半分钟处,则读数大于30 s,如典例4的图乙.
2.电子秒表的读数:一般符合“时/分/秒/0.01秒”格式或“分/秒/0.01秒”格式.
误差与错误
同学们阅读教材中“误差”的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1.(1)概念:误差是 与 之间的差别.
(2)误差产生的原因: 、 、 .误差可以减小,但不能消除.
(3)减小误差的办法: 、 、 .
2.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等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避免的.
典例5 [科学思维]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时需要多次测量,其目的是 ;若四次读数分别为26.01 cm、26.00 cm、26.02 cm、26.52 cm,则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cm.
  算长度的平均值时,需要先把错误的数据剔除,再求平均值.平均值小数的位数要与测量值相同.
变式4 [物理观念]下列关于误差和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误差就是错误
B.只要认真测量,误差和错误都可以避免
C.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D.多测量几次求平均值就可以消除误差
@慧化亮人
1.某同学用一把最小刻度为1 mm的直尺先后测量同一木块的厚度,三次测量结果分别是3.12 cm、3.13 cm、3.12 cm.下列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
A.3.12 cm B.3.13 cm
C.3.123 cm D.3.123 3 cm
2.图甲所示方法测出的硬币直径是 cm,图乙中秒表读数为 s.
3.(2024·四会市期中改编)图甲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图乙秒表的读数是 s,图丙秒表的读数是 s.
4.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自己身体的一些部位的“尺”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下列所列举的利用身体的“尺”估测物体长度的事例中不符合实际的是
(   )
A.校园里的小树
有一人高了,所以
小树的高约1.65 m
B.我的课桌有5拃
(zhǎ)长,约80 cm
C.体育课上学生用的
跳绳有一庹(tuǒ)半
长,约2.5 m
D.小明同学步行测学
校的甬路长50步,约30 cm
5.[科学思维]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1)取100张纸,放整齐后压紧,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记为L;
(2) ,求出每张纸的厚度:h=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2022年版) 本节要点
2.2.1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4.1.4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1.掌握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学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重点) 2.了解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 3.知道测量有误差和减小误差的方法.(难点)
@集慧解惑
长度的单位
同学们阅读教材中“长度的单位”的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米 ,用字母 m 来表示.其他单位还有km(千米)、mm(毫米)、μm(微米)、nm(纳米)等.各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如下:
kmmmmμmnm;mdmcmmm.
典例1[物理学与日常生活]港珠澳大桥全长55 km= 5.5×104 m;一张纸的厚度约0.1 mm= 1×10-4 m;成人的手掌宽约1.1 dm= 0.11 m.
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直尺、卷尺、三角尺.比较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如图所示)
2.注意刻度尺的测量范围与分度值:下图刻度尺的测量范围为 0~10 cm ,分度值为 0.1 cm.
3.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1)根据测量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当测量范围和 分度值 的刻度尺.
(2)测量时,有刻度线的一边要 紧靠 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 平行 ,不能歪斜(如图所示).
(3)读数时,视线要 正对 刻度线.记录时,要记录 数值 (包括 准确 值和 估计 值)和 单位 .
典例1 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B (选填“A”或“B”),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 mm,物体的长度为 2.47(2.46~2.48) cm.
典例2图
变式1 图甲中木块的长度为 3.30(3.29~3.31) cm,图乙中物体的长度为 3.25(3.24~3.26) cm,图丙中木块的长度为 3.00(2.99~3.01) cm,图丁中A物体的长度为 3.5(3.4~3.6) cm.
变式1图
典例3 [本地特色](2023·广东中考)荔枝是一种岭南佳果,小明拿起一个荔枝,如图所示,它的尺寸l大小约为
( B )
A.0.1 cm B.3 cm C.0.3 m D.1 m
典例3图
变式2 [科学态度与责任](2024·广州二模)不正确的坐姿可能会造成近视眼或颈椎病,正确坐姿距离要求“一尺一寸一拳头”,如图所示.一寸是指手离笔尖的距离约为
( B )
变式2图
A.0.3 cm B.30 mm C.0.3 m D.3 dm
时间的测量
同学们阅读教材中“时间的测量”“实验——用秒表测量时间”的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1.时间的单位
时间的国际单位是 秒 ,符号是 s .其他单位还有 小时(h) 、 分(min)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 h= 60 min,1 min= 60 s.换算:12 min= 0.2 h.
注意时间单位的换算:分钟化小时,是x分钟= 小时;小时化分钟,是x小时=60x分钟.
2.时间的测量
(1)常用测量时间的器材:钟表、秒表、电子表等.
(2)秒表的读数.
典例4 图甲秒表的读数为 335 s,图乙秒表的读数为 217.5 s.
变式3 甲表读数为 2 min 6 s(或126 s) ,乙表读数为 9 h 59 min 3.61 s ,丙表读数为 3 min 43.32 s .
 秒表的读数
1.机械秒表读数=内圈的分钟数+外圈的秒数.
(1)有一种秒表,外圈的秒针转一圈为60秒,分度值为1 s,读数时直接读出秒数即可,如典例4的图甲.
(2)有一种秒表,外圈的秒针转一圈为30秒,分度值为0.1 s,先读内圈的分钟数,看分针在前半分钟处还是后半分钟处,然后再读外圈的秒数,如果在前半分钟处,则读数小于30 s;如果在后半分钟处,则读数大于30 s,如典例4的图乙.
2.电子秒表的读数:一般符合“时/分/秒/0.01秒”格式或“分/秒/0.01秒”格式.
误差与错误
同学们阅读教材中“误差”的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1.(1)概念:误差是 测量值 与 真实值 之间的差别.
(2)误差产生的原因: 测量工具不精密 、 测量方法不科学 、 估读 .误差可以减小,但不能消除.
(3)减小误差的办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 改进测量方法 .
2.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等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 可以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避免的.
典例5 [科学思维]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时需要多次测量,其目的是 减小误差 ;若四次读数分别为26.01 cm、26.00 cm、26.02 cm、26.52 cm,则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26.01 cm.
  算长度的平均值时,需要先把错误的数据剔除,再求平均值.平均值小数的位数要与测量值相同.
变式4 [物理观念]下列关于误差和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
A.误差就是错误
B.只要认真测量,误差和错误都可以避免
C.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D.多测量几次求平均值就可以消除误差
@慧化亮人
1.某同学用一把最小刻度为1 mm的直尺先后测量同一木块的厚度,三次测量结果分别是3.12 cm、3.13 cm、3.12 cm.下列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 )
A.3.12 cm B.3.13 cm
C.3.123 cm D.3.123 3 cm
2.图甲所示方法测出的硬币直径是 2.52(2.51~2.53) cm,图乙中秒表读数为 32 s.
3.(2024·四会市期中改编)图甲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3.50(3.49~3.51) cm,图乙秒表的读数是 307.5 s,图丙秒表的读数是 228.7 s.
4.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自己身体的一些部位的“尺”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下列所列举的利用身体的“尺”估测物体长度的事例中不符合实际的是
( D )
A.校园里的小树
有一人高了,所以
小树的高约1.65 m
B.我的课桌有5拃
(zhǎ)长,约80 cm
C.体育课上学生用的
跳绳有一庹(tuǒ)半
长,约2.5 m
D.小明同学步行测学
校的甬路长50步,约30 cm
5.[科学思维]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1)取100张纸,放整齐后压紧,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记为L;
(2) 用总厚度L除以张数100 ,求出每张纸的厚度:h=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