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四 毫米、分米和千米单元解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四 毫米、分米和千米单元解读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毫米、分米和千米单元解读
一、链接课标
本单元的核心素养表现为:量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 “量感” 在本单元的具体表现为:(1)在实际测量情境中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能感知毫米、分米、千米的实际长度(如通过 1 分硬币厚度感知1毫米,通过教室窗户宽度感知分米与米的关系);(2)能根据物体特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建立单位与物体长度的关联。
“运算能力” 具体体现为:(1)在单位换算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进率计算(如厘米与毫米、分米与厘米、千米与米的换算);(2)理解换算过程与实际意义的联系(如将课本宽度的厘米数换算为毫米数,明确测量精度的变化)。
“推理意识” 表现为:通过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如 1 厘米 = 10 毫米、1 米 = 10 分米),推理出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规律,体会长度单位体系的逻辑性。
“应用意识” 表现为:运用长度单位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长度、计算降水量、判断路程远近等),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本单元的内容在新课标中的要求:
内容要求:“认识毫米、分米、千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物体。”
学业要求:“掌握毫米、分米、千米的实际意义,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会用合适的工具测量物体长度,能运用长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要求:“通过实际操作、情境体验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认识、换算和应用过程,建立长度观念,培养量感和应用意识。
二、单元目标
知识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毫米(mm)、分米(dm)、千米(km),理解它们与厘米(cm)、米(m)之间的进率关系(1 厘米 = 10 毫米、1 分米 = 10 厘米、1 米 = 10 分米、1 千米 = 1000 米)。
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不同单位间的换算(如厘米与毫米、分米与厘米、千米与米的换算)。
能根据物体特征和测量需求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会用直尺等工具进行简单测量(如测量课本宽度、纸张厚度),能解决与长度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降水量、比较路程远近)。
数学素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发展量感,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实际长度观念;提升运算能力,熟练进行单位换算;培养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通过动手测量、合作交流等活动,养成严谨的测量习惯,增强数学学习的实践性。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属于 “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的 “测量” 主题,是在学生掌握厘米、米的认识及简单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涵盖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单位换算及实际应用,是长度单位知识体系的重要拓展,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测量、面积与体积单位等奠定基础。
本单元的相关知识链如下表:
已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 后续相关内容
认识厘米、米,知道 1 米 = 100 厘米。 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3. 能结合生活情境选择厘米或米作单位。 1. 毫米的认识:感知 1 毫米长度(如 1 分硬币、身份证厚度),掌握 1 厘米 = 10 毫米及换算。 2. 分米的认识:感知 1 分米长度,掌握 1 分米 = 10 厘米、1 米 = 10 分米及换算。3. 千米的认识:感知 1 千米长度(如 10 个 100 米),掌握 1 千米 = 1000 米及换算。 4. 实际应用:解决测量物体长度、降水量计算、路程比较等问题。 1.“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体积单位” 及更复杂的单位换算。 3. 运用长度单位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如行程问题)。
本单元主要包含以下部分的内容:毫米的认识与换算、分米的认识与换算、千米的认识与换算、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详细结构如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厘米和米,掌握简单的测量方法,对长度单位有初步的感知经验,具备学习新长度单位的基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 “厘米、米” 拓展到 “毫米、分米、千米”,建立完整的长度单位观念,理解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部分学生可能在以下方面存在困惑:对毫米的 “微小” 和千米的 “宏大” 缺乏实际感知,难以建立具体长度观念;单位换算时易混淆进率(如将 1 千米 = 1000 米误记为 100 米);选择单位时难以匹配物体实际长度(如误用毫米描述黄瓜长度);解决实际问题时,对情境中的长度关系分析不清晰(如降水量减少的计算)。需通过直观操作、生活体验和分层练习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五、教学策略
1.立足生活情境,强化直观感知:以学生熟悉的物体为载体,通过观察、触摸、测量等活动建立单位观念。例如,用 1 分硬币、身份证感知 1 毫米厚度;用粉笔、直尺感知 1 分米长度;通过操场 100 米距离的步行体验,推理 1 千米的长度,让学生感受单位与实际物体的关联。
2.突出进率本质,引导自主推理:借助直尺、米尺等工具,让学生直观发现 “1 厘米中间有 10 小格(1 毫米)”“1 米中有 10 个 1 分米”,自主归纳进率关系。通过对比 “1 厘米 = 10 毫米”“1 分米 = 10 厘米” 的共性,推理长度单位进率的规律性,培养推理意识。
3.注重实践操作,深化应用体验:设计动手测量活动,如测量课本封面宽度、数 10 张纸的厚度并估算多张纸厚度,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测量方法。结合生活问题(如计算降水量、选择出行路线),引导学生运用单位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4.设计分层练习,巩固知识技能:基础练习侧重单位换算(如 7 厘米 = 70 毫米、30 毫米 = 3 厘米);提升练习侧重单位选择与测量(如填写合适单位、实际测量物体);拓展练习侧重综合应用(如结合铁路长度估算、设计 1 千米路线体验),逐步提升学生的量感和应用能力。
六、课时安排
(1)毫米的认识与换算(1 课时)
(2)分米的认识与换算(1 课时)
(3)千米的认识与换算(1 课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