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强基班)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细胞都是通过组织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B.消化液属于体液,属于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外液C.血液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D.淋巴液由一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液2.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稳态是指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物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B.草履虫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从而实现稳态C.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血浆、淋巴液、组织液处于稳定时,机体不会患病3.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尿酸、甘油三酯、氨基酸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原尿中水的重吸收都发生在内环境中C.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离子和化合物分别是Na+、Cl-和蛋白质D.组织液流向血浆的液体量与流向淋巴液的液体量大致相等4.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与其中含有的碳酸盐缓冲体系(HCO3-/H2CO3)等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与肺、肾等器官密切相关B.碳酸盐缓冲体系的形成与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有关C.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与H2CO3反应以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D.HCO3-/H2CO3维持血浆酸碱度的相关化学反应发生在内环境中5.下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是几种参与物质交换的器官,①、②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器官B主要是胃,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B.器官C是肾,②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原尿中某些物质的重吸收C.器官D是皮肤,D可表示皮肤汗腺对废物的排泄作用D.该图可反映出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运行是内环境稳态维持的基础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导致酶促反应紊乱,细胞代谢速率减慢C.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其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内外环境变化过于剧烈会导致稳态失调7.图一、二分别为两位同学所作的“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图一中的②④⑤和图二中的甲、乙、丙均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两图中,②与甲、④与丙、⑤与乙分别对应B.②是体内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C.甲、乙、丙的体积之和小于细胞内液的体积D.⑤中的蛋白质含量比②和④中的多,渗透压更高8.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 ②血浆蛋白、O 和葡萄糖 ③激素、CO ④激素、血红蛋白和氨基酸⑤胃中的牛奶 ⑥口服的肠道中的抗菌药物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A.③⑤⑦ B.②③⑦ C.①②③⑦ D.②④⑥9.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来自晶体渗透压B.与组织液相比,血浆的胶体渗透压更高C.肾小球肾炎导致人体血浆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D.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加,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10.某同学为探究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利用一些生物材料和相关试剂进行了实验,观察并比较了不同生物材料在不同pH环境下的颜色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材料 向滴加甲基橙的材料中,加入0.1mol/L的HCl 向滴加酚酞的材料中,加入0.1mol/L的NaOH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溶液颜色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溶液颜色0 5 10 15 20 25 30 0 5 10 15 20 25 30蒸馏水 黄 橙 红 红 红 红 红 无 浅红 红 红 红 红 红缓冲液 黄 黄 黄 黄 黄 黄 黄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无去皮梨汁 黄 黄 黄 黄 黄 黄 黄 青白 青白 青白 青白 青白 青白 青白鱼肉匀浆 浅黄 浅黄 浅黄 浅黄 浅黄 浅黄 浅黄 乳白 乳白 乳白 乳白 乳白 乳白 乳白A.本实验中的蒸馏水组和缓冲液组都属于对照组B.加入的酸或碱的滴数是本实验中唯一的自变量C.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趋势更像缓冲液D.生物材料中可能含有缓冲对,故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1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 )①内环境稳态可以为细胞代谢提供充足的物质②内环境稳态可以为细胞代谢所需的酶提供适宜的温度③内环境稳态可以为细胞代谢所需的酶提供适宜的pH④内环境稳态可以使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2.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1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可以用公式π=cRT(π表示渗透压,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R为常量,T表示温度)表示。下列有关渗透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相同温度下,质量浓度相等的两种溶液的渗透压相等B.随着体温的升高,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可能会增大C.正常情况,人体血浆渗透压与血细胞内液渗透压基本相等D.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分子的大小无关,与溶质微粒的数目有关14.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叙述正确的是( )A.该“媒介”相对稳定状态与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等的功能有联系B.该“媒介”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人体的代谢活动就会出现障碍C.该“媒介”中含有多种酶,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D.正常情况下,血浆蛋白、尿素、呼吸酶可存在于该“媒介”中15.“醉氧”(也称低原反应)是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居住后会再次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通过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机制实现的B.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结果C.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无机盐D.醉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6.2020年初,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经检测发现这场肺炎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很多市民不幸被感染。某人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在医院积极治疗,痊愈后经检测其体内已无新型冠状病毒且有大量抗体产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新型冠状病毒先经过鼻腔黏液、气管黏液或口腔唾液等内环境再进入宿主肺细胞B.患者感染初期高烧不退,呼吸急促,内环境中的呼吸酶活性也升高,加速代谢C.恢复健康后,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就稳定不变了D.可通过抽血检测患者体内抗体浓度17.如表为人体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成分及其含量/(mmol·L-1)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① ② 142.00 5.00 25.00 1.50 103.00 6.00 16.00③ 147.00 4.00 1.25 1.00 114.00 7.50 1.00④ 10.00 140.00 2.50 10.35 25.00 — 47.00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的含量有关B.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将导致③增多C.②与③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壁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D.①属于细胞外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18.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由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构成,毛细淋巴管盲端的内皮细胞像鱼鳞一样相互覆盖,形成只向管内开放的单向活动瓣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管管壁通透性较大便于其回收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B.淋巴管内的单向瓣膜保证了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不再倒流C.淋巴管壁细胞只能通过淋巴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淋巴细胞发生癌变后引起淋巴管堵塞可能引发组织水肿19.在太空失重环境中,体液的分布更加均匀,上半身的体液会相对增多,这就导致了航天员脸部的浮肿。因此,航天员从太空返回后必须通过调整饮食、增加排尿的频率等方式来缓解脸部浮肿的问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饮食方面可以多摄入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B.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含量多于细胞外液C.静脉注射白蛋白并配合利尿剂可能会缓解组织水肿现象D.组织水肿、血红蛋白含量降低都是患者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的病症20.研究表明,持续过量摄入蛋白会导致肾脏受损,无法将血液中尿酸等指标降低到正常范围,从而出现高尿酸血症,严重时可导致痛风。如图为食物中氮的代谢简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脂肪酸、尿酸和乳清酸、肌酐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氨基酸转变成α-酮酸和含氮部分的场所在组织液C.尿酸含量过高时会导致痛风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结果D.尿酸主要由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生,嘌呤核苷酸还可由核酸代谢得到21.“巴蜀同乡音,成渝一条心。”2023年夏季重庆多区县接连发生森林火灾,四川省在第一时间伸出了援助之手,参与到极端高温干热天气下的抢险救灾行动。下列关于人在酷暑和火场环境中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K+B.长时间高强度作业,肌肉细胞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会引起pH明显下降C.人体具有体温调节的能力,因此在高温环境中连续工作一定不会引起体温升高D.长时间在酷暑和火场环境中,机体会通过排出大量汗液来维持体温恒定22.呼吸性碱中毒是一种因呼吸系统功能障碍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浓度过低,进而引发血液酸碱平衡紊乱的疾病。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呼吸排出二氧化碳,维持酸碱平衡。然而,当呼吸系统出现问题,如肺炎、哮喘等,或精神性过度通气、代谢旺盛等情况,可能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血液中碱性物质过多,从而引发呼吸性碱中毒。也称过度通气综合征、呼吸神经综合征、高通气综合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状腺机能亢进及发热时机体通气量明显增加可导致呼吸性碱中毒B.麻醉药、镇静剂等使用过量会抑制呼吸中枢活动导致呼吸性碱中毒C.肺部疾病如肺水肿、肺炎等会导致机体通气不足引发呼吸性碱中毒D.高原上因缺氧而通气过度引发呼吸性碱中毒的患者应吸入纯氧治疗23.临床上检测血肌酐(血液中肌酐)是常用了解肾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正常值有一定的参考范围(57-111μmol/L),血肌酐除来自人体肌肉组织代谢,还来自肉类食物,血肌酐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进入原尿,并且不被肾小管重吸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肌肉代谢产生的肌酐大多通过组织液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血浆B.参考范围值说明内环境成分不是恒定不变的,且存在着个体差异C.剧烈运动或者肾小球滤过能力下降,可能导致血肌酐的含量偏高D.血肌酐含量偏低患者需增加营养补充,多摄入鸡、鱼等肉类食物24.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最终幸存者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B.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C.因严重缺水,幸存者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D.心肾功能衰竭是伤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25.“酸碱体质理论”有两种错误观点:其一,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纠正偏酸的体质就能维持健康;其二,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类食物。事实上,人体的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都能够控制酸碱平衡,同时,血液中有很多缓冲对,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体内环境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 HCO3-/H2CO3B.普通的食物不可能引起内环境中酸碱度的变化C.多吃“碱性食物”如苏打水,苏打饼干等可以改善处于亚健康的现代人的弱酸性体质D.食物经代谢后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的物质,人体的pH就会产生下降或者上升的趋势二、解答题26.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患者大部分在感染期伴有轻度肝水肿和高水平的血浆肝酶。肝酶即转氨酶,主要有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等。临床上,丙型肝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还需要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1)人的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丙型肝炎患者表现肝水肿症状的原因是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 。此时医生会通过注射 来缓解肝功能受损引起了组织水肿。(答出1种即可)(2)体检时,通过检查血浆的 (答出2点)来判断机体是否处于健康状态。肝病专科医生常将化验单中血浆肝酶等各成分的测量值与参考值作对照来估测肝炎病人的患病情况化验单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某数值,说明了 。(3)如下图1为某人抽血化验的检查报告单,其中谷丙转氨酶(ALT)主要由肝脏细胞合成,是衡量肝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图2是肝脏组织细胞的内环境,那么肝炎病人化验时,需取图中的[ ](填标号)液体进行化验,会发现转氨酶的含量偏高,这是因为肝炎病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 。27.某人因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急性喉炎,需注射头孢呋辛钠治疗。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钠期间及用药后1~2周内不能饮酒。(1)肌肉注射头孢呋辛钠治疗时,药物到达靶细胞的路径是 (用文字+箭头的方式表达观点)。(2)肝脏是酒精的主要代谢场所,酒精的代谢途径如图1所示,图2表示人体肺部的结构。头孢类分子可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造成乙醛中毒,重者可致呼吸抑制、急性心衰等。①据图分析,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 层生物膜,肺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②乙醛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使通气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积累,血浆中的pH呈降低趋势,此时为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正常人体参与调节pH的离子主要有 等。(答出两点)③乙醇由肝脏代谢,经泌尿系统排出体外,过量饮酒导致饮酒者出现酒精麻痹神经系统,以致出现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反应迟钝等表现,并且会加重肝脏的负担,严重时导致肝功能受损,引起酒精肝。从内环境角度作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28.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高原低氧地区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等高原反应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外界环境的O2可以通过血浆和组织液进入人体组织细胞,而人体组织细胞产生的CO2又可以通过组织液和血浆排出体外,这说明内环境可以作为 的媒介。(2)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海拔较低的黄土高原后一般不会出现高原反应,原因是在海拔升高幅度较小的情况下,人体可以通过调节维持 。而进入海拔更高的青藏高原后却很容易产生高原反应,这说明 。(3)研究表明,人体缺氧时体内的脯氨酸羟化酶无法发挥作用,会使低氧诱导因子(HIF)不被降解,HIF能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细胞适应缺氧环境,据此研制的加快人体适应高原环境的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 (答出两点)。(4)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海拔2366米,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前常常到该基地训练一段时间,从氧稳态调控角度分析中长跑运动员前去训练的原因是 。三、实验题29.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脑脊液是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请回答下列问题:(1)脑脊液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 (填“双向”或“单向”)的。(2)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脑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 ,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3)地塞米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脑水肿,其副作用是停药后会出现反弹。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促皮质激素(ACTH)也能用于治疗脑水肿。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有关医疗专家做了临床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编号 使用药物 治疗时间 治疗前水肿指数 治疗后水肿指数 停药两周后水肿指数A组 ACTH(79例) 3个月 4.1~9.6 1.1~2.9 1.1~2.9B组 地塞米松(79例) 3个月 5.1~7.1 3.3~4.9 5.1~9.8①对照实验类型有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等,该实验方案体现了 对照。②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是: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原因是 。30.如图为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过程示意图,A、B、C、D、E为液体,①②为某种物质,请据图回答。(1)图中 (填字母)构成了人体内环境;根据图示,物质②从体外进入组织细胞至少穿过 层磷脂双分子层。(2)在B中含有许多对酸碱缓冲物质,当肌肉产生的乳酸进入B中时,能与其中的酸碱缓冲对发生作用。机体对乳酸的这种处理,维持了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保证了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此外,内环境的主要理化性质还有 。(答出2点)(3)某同学以清水(A组)、缓冲液(B组)(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C组)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分别加入25mL实验材料→测pH→滴加5mL0.1mol/L的HCl溶液、摇匀→测pH→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录。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①实验开始时都应测量三种实验材料的pH,其目的是 。②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试回答: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③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 的实验。参考答案1.D2.C3.A4.C5.A6.B7.D8.B9.C10.B11.A12.A13.A14.A15.A16.D17.C18.C19.D20.B21.D22.A23.A24.D25.D26.(1) 血浆和组织液/组织液和血浆 血浆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 利尿剂(2) 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内环境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动态平衡(3) ② 变大27.(1)(2) 4 组织液 HCO3-、HPO42- 过量饮酒会导致血液中乙醇浓度过高,使人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偏离正常值28.(1)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 (内环境)稳态 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3)抑制脯氨酸羟化酶的活性、抑制低氧诱导因子的降解、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等(4)该训练基地海拔较高、氧气稀薄,运动员机体为适应环境可产生更多的红细胞,提高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保证比赛时细胞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能量供给29.(1) 属于 双向(2)相对升高/升高(3) 相互对照和自身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ACTH降低水肿的幅度要比地塞米松降低水肿的幅度大,且ACTH的治疗停药后不反弹30.(1) B、D、E 7(2)温度、渗透压(3) 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作比较 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 加入NaOH溶液后,血浆pH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