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质量监测生物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质量监测生物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驻马店市部分高中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关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时需除去母本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B.性状分离是指子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C.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仍是纯合子,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
D.孟德尔用山柳菊做实验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山柳菊有时进行无性生殖
2.“假说—演绎法”在生物学的研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假说的核心是“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B.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的过程中,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数量相等
C.摩尔根在观察和分析果蝇纯合亲本杂交和F1杂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D.“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3.科学史是科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科学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科学理论建立的逻辑脉络与实证基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魏斯曼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B.萨顿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克里克以T4噬菌体为实验材料证明了1个氨基酸由3个碱基编码
D.富兰克林和查哥夫发现DNA中碱基A和T的量相等、C和G的量相等
4.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无放射性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与DNA都含3H
B.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可得到DNA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
C.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5.将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核DNA全部用3H标记),置于不含放射性的环境中连续分裂两次,所得4个子细胞中均含有3H标记的染色体,不考虑染色体互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两次连续细胞分裂不可能是两次有丝分裂
B.若这两次连续分裂为减数分裂I和减数分裂Ⅱ,则DNA复制了2次
C.若该精原细胞重新进行两次连续分裂,所得4个子细胞中可能只有1个细胞含有3H
D.若子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不同,则细胞分裂过程中会发生染色体的联会现象
6.如图是某基因编码区部分碱基序列,在体内其指导合成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为:甲硫氨酸一组氨酸—脯氨酸—赖氨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AUG(起始密码子):甲硫氨酸 CAU、CAC:组氨酸 CCC、CCA、CCG、CCU:脯氨酸 AAG:赖氨酸 UCC:丝氨酸 UAA(终止密码子)
A.①链是转录的模板链,其右侧是5'端,左侧是3'端
B.若在①链5~6号碱基间插入一个碱基G,合成的肽链变长
C.碱基序列不同的mRNA翻译得到的肽链可能相同
D.转录时RNA聚合酶与DNA结合,使DNA双链解开
7.下列过程或现象不涉及基因突变的是( )
A.经紫外线照射处理获得红色素产量更高的红酵母
B.运用CRISPR/Cas9技术在某个基因中特定位置插入1个碱基对
C.香烟中的苯并芘可使抑癌基因中的碱基发生替换而增加患癌风险
D.同一株水毛茛暴露在空气中的叶与浸没在水中的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8.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病,NDV为单链RNA病毒,可经过消化道或呼吸道等途径侵入机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城疫暴发后应立即隔离病鸡、彻底消毒鸡舍
B.新城疫病毒的基因仍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家禽和新城疫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的产物中有4种相同
D.新城疫病毒的增殖过程,需要宿主细胞提供核糖体、氨基酸、核苷酸等条件
9.某种鸟类的羽毛颜色有黑色(存在黑色素)、黄色(仅有黄色素,没有黑色素)和白色(无色素)3种。该性状由2对基因控制,分别是Z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A/a(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和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H/h(H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对下图中杂交子代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黑羽、黄羽和白羽的比例是2:1:1
B.黑羽雄鸟的基因型是HhZAZa
C.黄羽雌鸟的基因型是HhZaW
D.用纯合黑羽雌性和纯合白羽雄性杂交,可以根据子代羽毛颜色区分性别
10.遗传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人类疾病都是人类遗传病
B.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单个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C.调查遗传病发病率时,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D.某遗传病患者经基因治疗痊愈后,其后代仍可能患该病
11.某二倍体植物的两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两对基因为完全显性关系)控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aBb的个体产生基因型为AB、Ab、aB、ab的四种配子,说明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若Aabb和aaBb的个体杂交,子代表型比例为1:1:1:1,说明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若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表型比例为1:2:1,说明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D.若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表型比例为6:3:2:1,说明可能是AA(或BB)合子致死
12.控制果蝇直毛和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分叉毛雌蝇与直毛雄蝇杂交,子代中雌蝇为直毛,雄蝇为分叉毛,但偶尔出现极少数例外子代。子代的性染色体组成如图。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果蝇直毛是显性性状,分叉毛为隐性性状
B.Y染色体不是果蝇发育成雄性的必要条件
C.例外子代的出现源于父本减数分裂异常
D.例外子代中的分叉毛雌果蝇可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
13.某研究团队用亚洲棉(AA)与陆地棉(AADD)分别作母本、拟似棉(DD)作父本进行杂交,对获得的陆拟杂种棉(ADD)的染色体进行诱导加倍,创造出陆拟六倍体棉(AADDDD)。其中A、D分别代表两个物种的1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13条染色体,过程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陆拟六倍体棉(AADDDD)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39个四分体
B.因亚拟杂种棉(AD)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故为单倍体
C.陆拟杂种棉(ADD)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
D.陆拟六倍体棉(AADDDD)的培育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14.在人群中,有多种遗传病是由苯丙氨酸的代谢缺陷所致。丙酮尿症表现为苯丙氨酸的代谢产物之一——苯丙酮酸积累。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其中不同的酶由不同的基因控制。根据上述信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B.上述机制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人体的性状
C.缺乏酶⑤,会使人患白化病;缺乏酶③,会使人患尿黑酸症
D.通过减少食物中苯丙氨酸的含量,可以缓解苯丙酮尿症的症状
15.杀虫剂残杀威有显著的杀虫除害效果,但其具有生物毒性,会在环境中积累,对环境中的生物产生巨大的危害。某兴趣小组分别设置多组实验研究了残杀威对蛋白核小球藻(一种绿藻)的细胞增殖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期使用残杀威可能导致蛋白核小球藻种群中抗杀虫剂的个体比例增加
B.在环境中残留的残杀威达到一定浓度和时间后,会对蛋白核小球藻产生明显的毒性
C.蛋白核小球藻在喷洒残杀威初期繁殖速率较高,100小时内进化出了新物种
D.在使用残杀威之前,蛋白核小球藻种群基因库中可能已存在抗残杀威的基因
16.黑猩猩是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现存物种,研究者通过使用粪便样本对388只黑猩猩的外显子(蛋白质编码区)进行测序,并分析SNP(与DNA序列多样性呈正相关),以研究黑猩猩在不同环境中对选择压力的适应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定向的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是黑猩猩适应不同环境的必要条件
B.不同环境中黑猩猩拥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能更好地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环境
C.SNP的分析为研究黑猩猩在不同环境中对选择压力的适应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D.具有不利变异的黑猩猩个体会过早死亡,不能生存和繁殖后代
二、解答题
17.图1是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雌性生物(2n=8)的某器官中,部分细胞分裂示意图(仅显示部分染色体)。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②时期细胞中有 条染色单体,④表示的细胞名称是 。
(2)图1细胞②揭示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 ;细胞③产生的子细胞可继续进行的分裂方式是 。
(3)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染色体的正常排列和分离与两种黏连复合蛋白REC8和RAD21L有关,如图2所示。RAD21L在 (填时期)之前发生分离才能保证减数分裂正常进行。
(4)图3中,若纵坐标是染色体数且cd段核DNA分子数是染色体数的两倍,则该曲线可表示 (填“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5)若该雌性动物某卵原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ABB的卵细胞,其原因最可能是 。
18.某种视觉很好的飞鸟会觅食蜗牛,将蜗牛砸在地面的岩石上,砸碎后取食蜗牛肉。已知某种蜗牛外壳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等位基因A和a位于常染色体上。研究人员调查了一个地区的1000只该种蜗牛,对存活的个体数和被飞鸟捕食后剩下的蜗牛空壳数进行统计,得到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项目 有条纹 无条纹 合计
存活个体数 218 102 320
空壳数 422 258 680
合计 640 360 1000
(1)蜗牛种群中的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 。
(2)由表中数据可推断,在该蜗牛生存环境不变的情况下,经多个世代后该蜗牛种群中基因A的基因频率将会 (填“增大”或“减小”),这种改变是通过 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该蜗牛种群发生了进化,原因是 。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蜗牛进化的原材料是 。该区域中的蜗牛不同个体之间性状的差异体现了 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结果。
(4)判断蜗牛进化过程中是否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 。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原因是 。
19.水稻(2n=24)雌雄同花且花较小,其雄性的育性(控制基因用A、a表示)和株高(控制基因用B、b表示)对产量和育种具有重要意义。科研人员利用化学物质EMS处理野生型水稻种子,筛选出突变体L(雄性不育)和突变体M(半矮秆)。为探究其遗传机制,科研人员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杂交组合 杂交亲本 F1表型 F2表型及数量(株)
I 野生型×突变体L 野生型 野生型(1860) 雄性不育(588)
Ⅱ 野生型×突变体M 野生型 野生型(1821) 半矮秆(602)
回答下列问题:
(1)由野生型培育成突变体L、突变体M的育种方式是 ,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 。
(2)据表分析,突变体L的雄性不育、突变体M的半矮秆均为 性状,且相关基因的遗传分别遵循基因的 定律。
(3)将二倍体水稻人工诱导为同源四倍体水稻最有效的方法为 ,与二倍体水稻相比,同源四倍体水稻具有的优点有 (答出1点),但其结实率偏低,影响产量。
(4)同源四倍体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平均分配且随机移向细胞两极的现象称为2/2式分离。若将基因型为AAAA的长穗植株与基因型为aaaa的短穗植株杂交获得F1,F1与基因型为aaaa的植株杂交获得F2,则F2的表型及比例为 。但实际上,染色体的行为会出现如图所示的3种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现象,图中联会方式 (填序号)在减数分裂I后期容易出现非2/2式分离,从而形成非整倍体的配子,使水稻的结实率下降。
三、实验题
20.蜜蜂蜂王与工蜂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但它们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截然不同,表观遗传在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遗传组成相似的雌性蜜蜂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将发育成蜂王,若取食花粉和花蜜将发育成工蜂。研究表明,取食蜂王浆会导致幼虫DNA甲基化减少,进而使幼虫发育为蜂王。DNMT3蛋白是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下图。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效果相同。

(1)据图可知,在该DNA片段中与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都可以配对的核苷酸是 (填中文名称),DNA甲基化本质上 (填“属于”或“不属于”)基因突变。
(2)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进而影响遗传信息的 过程,蜂王浆可能通过 (填“促进”或“抑制”)DNMT3蛋白活性而使雌性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
(3)在细胞内,DNMT3基因产生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DNMT3蛋白,原因是 。
(4)已知注射DNMT3siRNA(小干扰RNA)能使DNMT3基因表达沉默,为验证DNMT3是决定雌蜂幼虫发育成工蜂或蜂王的关键因素,科研人员取多只生理状况相同的雌性蜜蜂幼虫,平均分为A、B两组,请根据提示完成表中内容。
组别 处理方式 饲养方式 培养条件 预期结果
A组 ①注射 ② 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发育为③
B组 注射适量含DNMT3siR NA的缓冲液 饲喂花粉和花蜜 发育为④
21.凤仙花(2n=14)是一种自花传粉植物,其花瓣颜色有红色、紫色和白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研究发现,A、B基因同时存在时花色为红色,A或B基因单独存在时花色为紫色,无显性基因时花色为白色。为探究该植物花色的遗传规律,研究人员使用两株纯合紫色凤仙花植株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如图),统计并检测F2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如表),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型 AA: Aa: aa BB: Bb: bb
比例 4:5:1 1:5:4
(1)凤仙花杂交实验时,需要对亲本进行 的操作流程。为建立该植物的基因组数据库,科学家需完成 条染色体的DNA测序。理论上讲,红色凤仙花的基因型有 种。
(2)F1红色凤仙花的基因型为 ,根据图中F2的表型分析,F1红色凤仙花的A/a和B/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 (用文字说明)。
(3)F2植株出现该基因型的比例与理论值有差异,研究人员推测可能是某种花粉的异常,卵细胞活性均正常。从表中数据可知, 基因类型的花粉活性减弱,该异常花粉的成活率为 。为验证上述推测,请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思路: 。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A D B D B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A B C C
17.(1) 8 (第一)极体
(2)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3)减数分裂I后期
(4)减数分裂
(5)减数分裂Ⅱ后期,含有B基因的染色体在着丝粒分裂后移向细胞同一极,都进入到卵细胞中
18.(1)基因库
(2) 减小 自然选择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3) 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遗传)
(4) 是否产生生殖隔离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19.(1) 诱变育种 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2) 隐性 分离
(3)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答出一点即可)
(4) 长穗:短穗=5:1 ③
20.(1)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不属于
(2) 转录 抑制
(3)一个 mRNA分子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4) 适量不含 DNMT3siRNA的缓冲液 饲喂花粉和花蜜 工蜂 蜂王
21.(1) 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7/七 4/四
(2) AaBb A/a 和 B/b 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与b位于其中一条染色体上,a与B位于另一条染色上。
(3) aB 1/4/25% 选择F1红色凤仙花(AaBb)为父本,纯合紫色凤仙花植株(AAbb 或 aaBB,)为母本进行杂交,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后代中红色:紫色= 1:4,说明 aB 花粉的成活率为 1/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