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械运动 章末复习 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章末复习 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章末复习
@思维导图
机械运动
m.cm、mm、km.测量范围.分度值.零刻度线.紧靠.平行
正对.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单位.
s min、h.秒表.分钟数.秒数.测量值.真实值.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改进测量方法.位置.路程.时间.快慢.m/s.km/h.3.6.v=
v=.刻度尺、秒表.
@易错题集
长度、时间的测量
1.[传统文化]小伟在研学活动中,在上海博物馆参观了“战国商鞅方升”,它是我国度量衡史的标志性器物.如图所示,这是一支新2B铅笔与“战国商鞅方升”的对比照.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战国商鞅方升”全长约为
( B )
A.18 mm B.18 cm
C.36 mm D.36 cm
2.如图为测量硬币直径的几种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D )
3.[物理学与日常生活]“一寸光阴一寸金”,对1 min时间的长短,小华同学描述正确的是 ( B )
A.中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书,1 min只能读50个字
B.健康人的脉搏,1 min跳动70次左右
C.人们呼、吸气1次所用的时间通常为1 min
D.中学生骑自行车上学,1 min正常能行驶1 000 m
4.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 mm,木块的长度是 2.50(2.49~2.51) cm.
第4题图
5. (1)图甲中秒表的读数为 75 s.
(2)图乙中秒表所示时间为 5 min 37.5 s.
第5题图
误差
6.[物理观念](2024·阳江月考改编)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C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B.选择正确的测量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C.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错误可以避免
D.有了精密的测量工具,就能实现零误差
7.据某市气象台提供的数据,3月25日白天,该市降水竟达57.2 mm,达到了暴雨的水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该结果是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测量的
B.结果中的“2”是准确值
C.该结果是用分度值为0.1 mm的刻度尺测量的
D.该结果不存在误差
8.[科学思维]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 cm、2.36 cm、2.36 cm、2.57 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 )
A.2.36 cm B.2.357 cm C.2.35 cm D.2.41 cm
运动的描述
9.[传统文化](2024·肇庆期末)宋代诗人陈与义在《襄邑道中》一诗中写道:“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关于诗中所描述的运动及参照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D )
A.以船为参照物,诗人是运动的
B.“云不动”是以两岸“飞花”为参照物
C.以“两岸”为参照物,船是静止的
D.“云与我俱东”是以两岸“榆树”为参照物
速度
10.(2024·深圳月考)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为2∶5,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4,那么甲、乙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之比为 ( B )
A.8∶15 B.15∶8 C.3∶10 D.1∶2
11.(2024·佛山月考)如图甲所示,拖车赶到事故现场然后拉着小汽车到达汽修厂,拖车全程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拖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0 m/s
B.事故现场到汽修厂的距离是3 km
C.拖车在OA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
D.拖车拉着小汽车从事故现场到达汽修厂用时36 min
@能力提高
12.[科学思维]如图所示,利用 累积 法通过刻度尺测量铜丝的直径,测得20圈铜丝线圈的长度为 1.60 cm,则铜丝的直径为 0.8 mm.
第12题图
【解析】由题图知,刻度尺上1 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 cm=1 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线圈左侧与2.00 cm对齐,右侧与3.60 cm对齐,所以线圈的长度L=3.60 cm-2.00 cm=1.60 cm.线圈的圈数为20圈,铜丝的直径d===0.08 cm=0.8 mm.
13.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第13题图
A.乙车的速度最大
B.只有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C.经过5 s,甲车前进了25 m
D.以乙车为参照物,丙车是静止的
14.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 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 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 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 m才能停下.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米每秒?合多少千米每小时?
(2)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若司机酒后仍按原速行驶,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解:(1)因为司机的反应时间t=0.75 s,且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路程s=15 m
所以汽车制动前的行驶速度v===20 m/s=72 km/h
(2)由题知,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t'=4t=4×0.75 s=3 s
则酒后驾车的反应距离s'=vt'=20 m/s×3 s=60 m
司机从发现险情到汽车完全停止时,汽车行驶的总路程s总=s'+s滑=60 m+30 m=90 m>80 m
所以汽车会撞上障碍物
答:(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20 m/s,合72 km/h;(2)汽车会撞上障碍物.
@知识拓展
15.[科学态度与责任]“区间测速”目前在全国大部分高速公路实行.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如图所示,监测点A、B相距30 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0 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 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该路段最高限速120 km/h.
(1)李明坐在这辆行驶的轿车中,他看到远处的监控装置正在向他靠近,说明以 轿车(或李明) 为参照物,监控装置是运动的;但是以 地面 为参照物,监控装置是静止的,这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 的.
(2)原来检测的方法是测速探头判断通过监测点时的车速,如果按原来的方法,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被判为超速.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从监测点A运动到B的平均速度是 150 km/h,轿车 会 (选填“会”或“不会”)被判为超速.
@2022年版课标必做实验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秒表测量时间
典例1 如图甲所示,要正确测出物体的长度,应选刻度尺 B (选填“A”或“B”)进行读数,物体的长度为 2.00(1.99~2.01) cm;图乙中秒表的读数为 307.5 s.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典例2 [科学探究](2024·揭阳期中改编)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本实验测平均速度的原理公式是 v= .
(2)除图中的刻度尺外,本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秒表 (填测量仪器名称).
(3)图中AB段的距离sAB= 40.0 cm,测得时间tAB=2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是 0.2 m/s.
(4)实验中可以发现vBC > vAC(选填“>”“<”或“=”).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后才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vAB偏 小 (选填“大”或“小”).
(6)小组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实验时斜面的倾斜度不宜太大,你认为这样做的理由是 使小车以较小的速度下滑,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章末复习
@思维导图
机械运动
@易错题集
长度、时间的测量
1.[传统文化]小伟在研学活动中,在上海博物馆参观了“战国商鞅方升”,它是我国度量衡史的标志性器物.如图所示,这是一支新2B铅笔与“战国商鞅方升”的对比照.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战国商鞅方升”全长约为
(   )
A.18 mm B.18 cm
C.36 mm D.36 cm
2.如图为测量硬币直径的几种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
3.[物理学与日常生活]“一寸光阴一寸金”,对1 min时间的长短,小华同学描述正确的是 (   )
A.中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书,1 min只能读50个字
B.健康人的脉搏,1 min跳动70次左右
C.人们呼、吸气1次所用的时间通常为1 min
D.中学生骑自行车上学,1 min正常能行驶1 000 m
4.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木块的长度是 cm.
第4题图
5. (1)图甲中秒表的读数为 s.
(2)图乙中秒表所示时间为 min s.
第5题图
误差
6.[物理观念](2024·阳江月考改编)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B.选择正确的测量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C.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错误可以避免
D.有了精密的测量工具,就能实现零误差
7.据某市气象台提供的数据,3月25日白天,该市降水竟达57.2 mm,达到了暴雨的水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结果是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测量的
B.结果中的“2”是准确值
C.该结果是用分度值为0.1 mm的刻度尺测量的
D.该结果不存在误差
8.[科学思维]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 cm、2.36 cm、2.36 cm、2.57 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
A.2.36 cm B.2.357 cm C.2.35 cm D.2.41 cm
运动的描述
9.[传统文化](2024·肇庆期末)宋代诗人陈与义在《襄邑道中》一诗中写道:“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关于诗中所描述的运动及参照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以船为参照物,诗人是运动的
B.“云不动”是以两岸“飞花”为参照物
C.以“两岸”为参照物,船是静止的
D.“云与我俱东”是以两岸“榆树”为参照物
速度
10.(2024·深圳月考)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为2∶5,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4,那么甲、乙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之比为 (   )
A.8∶15 B.15∶8 C.3∶10 D.1∶2
11.(2024·佛山月考)如图甲所示,拖车赶到事故现场然后拉着小汽车到达汽修厂,拖车全程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拖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0 m/s
B.事故现场到汽修厂的距离是3 km
C.拖车在OA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
D.拖车拉着小汽车从事故现场到达汽修厂用时36 min
@能力提高
12.[科学思维]如图所示,利用 法通过刻度尺测量铜丝的直径,测得20圈铜丝线圈的长度为 cm,则铜丝的直径为 mm.
第12题图
13.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13题图
A.乙车的速度最大
B.只有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C.经过5 s,甲车前进了25 m
D.以乙车为参照物,丙车是静止的
14.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 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 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 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 m才能停下.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米每秒?合多少千米每小时?
(2)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若司机酒后仍按原速行驶,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知识拓展
15.[科学态度与责任]“区间测速”目前在全国大部分高速公路实行.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如图所示,监测点A、B相距30 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0 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 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该路段最高限速120 km/h.
(1)李明坐在这辆行驶的轿车中,他看到远处的监控装置正在向他靠近,说明以 为参照物,监控装置是运动的;但是以 为参照物,监控装置是静止的,这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的.
(2)原来检测的方法是测速探头判断通过监测点时的车速,如果按原来的方法,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 (选填“会”或“不会”)被判为超速.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从监测点A运动到B的平均速度是 km/h,轿车 (选填“会”或“不会”)被判为超速.
@2022年版课标必做实验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秒表测量时间
典例1 如图甲所示,要正确测出物体的长度,应选刻度尺 (选填“A”或“B”)进行读数,物体的长度为 cm;图乙中秒表的读数为 s.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典例2 [科学探究](2024·揭阳期中改编)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本实验测平均速度的原理公式是 .
(2)除图中的刻度尺外,本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填测量仪器名称).
(3)图中AB段的距离sAB= cm,测得时间tAB=2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是 m/s.
(4)实验中可以发现vBC vAC(选填“>”“<”或“=”).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后才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vAB偏 (选填“大”或“小”).
(6)小组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实验时斜面的倾斜度不宜太大,你认为这样做的理由是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