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 声音的特性@学习目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本节要点2.3.2 了解声音的特性. 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2.通过实验,知道影响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重点)@集慧解惑音调1.认识音调: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2.演示实验:老师用乐器演奏出声音的各种音调,学生体会音调的高低,并通过观察老师的演示,完成下表.乐器 发声体 音调的高低弦乐器 (如吉他) 琴弦 其他条件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 ,越“粗”音调越 . 其他条件相同时,弦越“短”音调越 ,越“长”音调越 . 其他条件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 ,越“松”音调越 .管乐器(如葫芦丝) 空气柱 其他条件相同时,空气柱越“短”音调越 ,越“长”音调越 .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发声体越短、越紧、越细,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选填“高”或“低”).3.学生实验:探究影响钢尺振动快慢的因素.如图所示,同学们将钢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拨动伸出部分,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并观察其振动的快慢;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的力度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并观察其振动的快慢.实验结论:发声体振动得越快,音调越 ,振动越慢,音调越 .(均选填“高”或“低”)4.频率(1)物理学中用物体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之比叫作 ,它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 的物理量.(2)频率的单位为 ,简称 ,符号为 .如:物体在1 s的时间内振动1 000次,频率就是 .(3)声音的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 决定.频率高,音调 ;频率低,音调 .5.声音、超声波与次声波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为 ,高于20 000 Hz的声波叫作 ;低于20 Hz的声波叫作 .人和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一般不同. 1.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声音尖细说明音调高,声音粗沉说明音调低.3.发声体越短、紧、细,发声的音调越高;发声体越长、松、粗,发声的音调越低.典例1 [物理观念](回归教材)如图为水瓶琴,8个相同的玻璃瓶里面装有不同高度的水,敲击这些瓶子,此时发声体是 (选填“瓶子”“水”或“瓶子和水”),水越多,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如果用嘴吹,也能产生声音,但是此时的发声体为 ,水越多,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典例1图典例2图典例2 (回归教材)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则人的听觉范围是 Hz,蝙蝠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次声波.大象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超声波.响度1.认识响度:声音的强弱叫作响度.2.演示实验:探究响度的大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如图所示的装置,用不同的力度,敲打同一个音叉,观察发现:敲打的力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 ,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越 ,这种物理方法叫作 .(1)思考响度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坐在前排的同学听到老师声音的响度比后排的同学要 .这是因为声音是从发声体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越到远处越 ,所以距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 .(2)结论: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 越大,响度越大;此外,响度还与人耳 有关. 1.声音的强弱叫作响度,其大小:①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②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2.用喇叭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使声音传播得更远一些.典例3 (回归教材)女高音歌唱家和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是指 ;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是指 ;男中音放声高歌,女高音小声伴唱, 的响度大, 的音调高.“高”“低”并不一定指的是声音的音调,也有可能指声音的响度,一定要看清楚题目,例如:女高音、男低音指的是音调,而“高歌一曲”“低声细语”指的则是响度.变式1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2024·汕头期末改编)如图所示,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制作了一个可变音的哨子,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个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就能发出悦耳的哨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的响度越大,传播得越快B.哨音是由活塞上下移动产生的C.换用不同的力度吹气可改变哨音的响度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音色演示实验:播放音频,听钢琴、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同一段音乐.结论:不同发声体的 、 不同,发出的声音也就不同.我们能听声分辨人,分辨乐器,就是因为声音的 不同.典例4 (2024·青岛中考)编钟、石磐和骨笛均是我国出土的古代乐器,演奏时它们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这主要是因为( )A.发声体振动频率不同 B.发声体振动幅度不同C.发声体材料不同 D.声音传播速度不同变式2 [传统文化](2024·佛山月考)如图所示的蛙纹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明人汪广洋在《岭南杂咏》诗中写道:“村团社日喜晴和,铜鼓齐敲唱海歌.都道二年生计足,五收蚕茧两收禾.”敲击铜鼓,鼓面 发声;铜鼓齐敲增大了声音的 ;听众可以在众多声音中分辨铜鼓声和笛子声,是由于这两者的 不同.声音三个特性的对比音调 响度 音色概念 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强弱. 声音的品质.影响 因素 频率高则音调高,频率低则音调低. 振幅大则响度大,振幅小则响度小.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一般不同.音调 响度 音色日常用 语表述 声音的“粗细”“高低”“低沉”“清脆”“高音”“低音”等. 声音的“大小”“洪亮”“轻声”“高唱”等. “闻其声知其人”“区分乐器”“模仿说话”等都是利用音色.声音三个特性的波形图1.演示实验: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音调的波形图.(1)用相同的力敲打两个固有频率为256 Hz和512 Hz的音叉,听声音,观察波形图,如图所示.256 Hz声音的波形图512 Hz声音的波形图(2)结论:波形的疏密程度表示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波形越密,发声体振动的 越高, 也越高.2.演示实验:用示波器演示不同响度的波形图.(1)用不同的力敲打同一个音叉,听声音,观察波形图,如图所示.用大力敲时声音的波形图用小力敲时声音的波形图(2)结论:波形的起伏表示振动的幅度,波形起伏越大, 越大,声音的 越大.3.演示实验: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音色的波形图.(1)观察不同乐器发出C调1(do)时的波形图,如图所示.(2)结论:声波的形状不同,反映声音的 不同.典例5 [科学思维](2024·清远期中改编)如图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的音色相同 B.甲和丙的音调相同C.乙和丙的响度相同 D.乙和丁的响度相同1.波形的疏密程度代表振动的快慢,波形越密,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波形的高低起伏表示振动的幅度,波形起伏越大,发声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3.波的形状不同,音色也不同.@慧化亮人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C.改变薄塑料尺划过梳子的速度D.用大小不同的力吹笔帽2.人敲鼓时,鼓槌每秒敲击鼓面的次数不足20次,因此小明认为此时敲鼓发出的是次声波.小张不赞同,提出了以下观点用于反驳小明的观点,其中不合理的是( )A.人耳是无法听到次声波的,所以鼓声不是次声波B.人敲鼓的频率不等于鼓面振动的频率C.次声波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而鼓声不会,所以鼓声不是次声波D.实际上,鼓面每秒振动的次数大于20次3.[本地特色](2024·珠海期中)珠海民族管弦乐团原创大型民族交响组曲《簕杜鹃与金莲花》在国家大剧院表演.关于演出过程中的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听众能根据音调来分辨出潮州锣的声音B.二胡演奏前调节琴弦松紧是为了调整声音的响度C.扬琴演奏者敲击琴弦的不同位置能改变琴音的音色D.演奏者用更大的力吹笛子改变了声音的响度4.(回归教材)(2024·广州期中改编)昆虫学家法布尔在他的著作《昆虫记》一书中记录了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1 min内振动了1 080次,频率是 Hz,人类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该频率的声音.【解析】昆虫的翅膀在1 min内振动了1 08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为 Hz=18 Hz,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 000 Hz,18 Hz不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人类不能听到.5.[科学探究](2024·江门期中改编)在学习吉他的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的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A 铜 60 0.76B 铜 60 1.02C 铜 100 0.76D 尼龙 100(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 的琴弦进行实验,这个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叫作 .(2)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 的琴弦进行实验.(3)可选用编号为C、D的琴弦验证猜想3,则表中所缺的数据是 .实验中选用不同的琴弦,改变了琴弦振动的 ,从而改变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2.2 声音的特性@学习目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本节要点2.3.2 了解声音的特性. 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2.通过实验,知道影响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重点)@集慧解惑音调1.认识音调: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2.演示实验:老师用乐器演奏出声音的各种音调,学生体会音调的高低,并通过观察老师的演示,完成下表.乐器 发声体 音调的高低弦乐器 (如吉他) 琴弦 其他条件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 高 ,越“粗”音调越 低 . 其他条件相同时,弦越“短”音调越 高 ,越“长”音调越 低 . 其他条件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 高 ,越“松”音调越 低 .管乐器(如葫芦丝) 空气柱 其他条件相同时,空气柱越“短”音调越 高 ,越“长”音调越 低 .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发声体越短、越紧、越细,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高 (选填“高”或“低”).3.学生实验:探究影响钢尺振动快慢的因素.如图所示,同学们将钢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拨动伸出部分,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并观察其振动的快慢;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的力度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并观察其振动的快慢.实验结论:发声体振动得越快,音调越 高 ,振动越慢,音调越 低 .(均选填“高”或“低”)4.频率(1)物理学中用物体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之比叫作 频率 ,它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 快慢 的物理量.(2)频率的单位为 赫兹 ,简称 赫 ,符号为 Hz .如:物体在1 s的时间内振动1 000次,频率就是 1 000 Hz .(3)声音的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 频率 决定.频率高,音调 高 ;频率低,音调 低 .5.声音、超声波与次声波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为 20~20 000 Hz ,高于20 000 Hz的声波叫作 超声波 ;低于20 Hz的声波叫作 次声波 .人和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一般不同. 1.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声音尖细说明音调高,声音粗沉说明音调低.3.发声体越短、紧、细,发声的音调越高;发声体越长、松、粗,发声的音调越低.典例1 [物理观念](回归教材)如图为水瓶琴,8个相同的玻璃瓶里面装有不同高度的水,敲击这些瓶子,此时发声体是 瓶子和水 (选填“瓶子”“水”或“瓶子和水”),水越多,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低 ;如果用嘴吹,也能产生声音,但是此时的发声体为 空气柱 ,水越多,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高 .典例1图典例2图典例2 (回归教材)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则人的听觉范围是 20~20 000 Hz,蝙蝠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次声波.大象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超声波.响度1.认识响度:声音的强弱叫作响度.2.演示实验:探究响度的大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如图所示的装置,用不同的力度,敲打同一个音叉,观察发现:敲打的力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 大 ,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越 大 ,这种物理方法叫作 转换法 .(1)思考响度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坐在前排的同学听到老师声音的响度比后排的同学要 大 .这是因为声音是从发声体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越到远处越 分散 ,所以距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 小 .(2)结论:声音的响度与 振幅 有关, 振幅 越大,响度越大;此外,响度还与人耳 到发声体的距离 有关. 1.声音的强弱叫作响度,其大小:①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②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2.用喇叭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使声音传播得更远一些.典例3 (回归教材)女高音歌唱家和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是指 音调 ;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是指 响度 ;男中音放声高歌,女高音小声伴唱, 男中音 的响度大, 女高音 的音调高. “高”“低”并不一定指的是声音的音调,也有可能指声音的响度,一定要看清楚题目,例如:女高音、男低音指的是音调,而“高歌一曲”“低声细语”指的则是响度.变式1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2024·汕头期末改编)如图所示,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制作了一个可变音的哨子,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个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就能发出悦耳的哨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C )A.哨音的响度越大,传播得越快B.哨音是由活塞上下移动产生的C.换用不同的力度吹气可改变哨音的响度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音色演示实验:播放音频,听钢琴、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同一段音乐.结论:不同发声体的 材料 、 结构 不同,发出的声音也就不同.我们能听声分辨人,分辨乐器,就是因为声音的 音色 不同.典例4 (2024·青岛中考)编钟、石磐和骨笛均是我国出土的古代乐器,演奏时它们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这主要是因为( C )A.发声体振动频率不同 B.发声体振动幅度不同C.发声体材料不同 D.声音传播速度不同变式2 [传统文化](2024·佛山月考)如图所示的蛙纹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明人汪广洋在《岭南杂咏》诗中写道:“村团社日喜晴和,铜鼓齐敲唱海歌.都道二年生计足,五收蚕茧两收禾.”敲击铜鼓,鼓面 振动 发声;铜鼓齐敲增大了声音的 响度 ;听众可以在众多声音中分辨铜鼓声和笛子声,是由于这两者的 音色 不同.声音三个特性的对比音调 响度 音色概念 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强弱. 声音的品质.影响 因素 频率高则音调高,频率低则音调低. 振幅大则响度大,振幅小则响度小.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一般不同.音调 响度 音色日常用 语表述 声音的“粗细”“高低”“低沉”“清脆”“高音”“低音”等. 声音的“大小”“洪亮”“轻声”“高唱”等. “闻其声知其人”“区分乐器”“模仿说话”等都是利用音色.声音三个特性的波形图1.演示实验: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音调的波形图.(1)用相同的力敲打两个固有频率为256 Hz和512 Hz的音叉,听声音,观察波形图,如图所示.256 Hz声音的波形图512 Hz声音的波形图(2)结论:波形的疏密程度表示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波形越密,发声体振动的 频率 越高, 音调 也越高.2.演示实验:用示波器演示不同响度的波形图.(1)用不同的力敲打同一个音叉,听声音,观察波形图,如图所示.用大力敲时声音的波形图用小力敲时声音的波形图(2)结论:波形的起伏表示振动的幅度,波形起伏越大, 振幅 越大,声音的 响度 越大.3.演示实验: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音色的波形图.(1)观察不同乐器发出C调1(do)时的波形图,如图所示.(2)结论:声波的形状不同,反映声音的 音色 不同.典例5 [科学思维](2024·清远期中改编)如图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C )A.甲和乙的音色相同 B.甲和丙的音调相同C.乙和丙的响度相同 D.乙和丁的响度相同1.波形的疏密程度代表振动的快慢,波形越密,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波形的高低起伏表示振动的幅度,波形起伏越大,发声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3.波的形状不同,音色也不同.@慧化亮人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D )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C.改变薄塑料尺划过梳子的速度D.用大小不同的力吹笔帽2.人敲鼓时,鼓槌每秒敲击鼓面的次数不足20次,因此小明认为此时敲鼓发出的是次声波.小张不赞同,提出了以下观点用于反驳小明的观点,其中不合理的是( C )A.人耳是无法听到次声波的,所以鼓声不是次声波B.人敲鼓的频率不等于鼓面振动的频率C.次声波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而鼓声不会,所以鼓声不是次声波D.实际上,鼓面每秒振动的次数大于20次3.[本地特色](2024·珠海期中)珠海民族管弦乐团原创大型民族交响组曲《簕杜鹃与金莲花》在国家大剧院表演.关于演出过程中的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听众能根据音调来分辨出潮州锣的声音B.二胡演奏前调节琴弦松紧是为了调整声音的响度C.扬琴演奏者敲击琴弦的不同位置能改变琴音的音色D.演奏者用更大的力吹笛子改变了声音的响度4.(回归教材)(2024·广州期中改编)昆虫学家法布尔在他的著作《昆虫记》一书中记录了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1 min内振动了1 080次,频率是 18 Hz,人类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该频率的声音.【解析】昆虫的翅膀在1 min内振动了1 08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为 Hz=18 Hz,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 000 Hz,18 Hz不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人类不能听到.5.[科学探究](2024·江门期中改编)在学习吉他的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的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A 铜 60 0.76B 铜 60 1.02C 铜 100 0.76D 尼龙 100(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 A、B 的琴弦进行实验,这个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叫作 控制变量法 .(2)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 A、C 的琴弦进行实验.(3)可选用编号为C、D的琴弦验证猜想3,则表中所缺的数据是 0.76 .实验中选用不同的琴弦,改变了琴弦振动的 频率 ,从而改变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选取同一根琴弦,改变其松紧程度,比较其发出声音的音调是否变化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2 声音的特性 - 学生版.docx 2.2 声音的特性.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