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 熔化和凝固@学习目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本节要点1.1.1 能描述固态和液态的基本特征,并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3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能区分物质的三种形态,知道物态变化. 2.了解熔化和凝固.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重点) 3.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能区分晶体和非晶体.(重难点) 4.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图像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作用.@集慧解惑物态变化1. 、 和 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2.如图所示,天气热的时候,从冰柜中拿出的冰(固态),一会儿就变成了水(液态),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了看不见的水蒸气(气态).概念: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作 .熔化和凝固1.概念: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 ,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 .固态液态典例1 [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糖塑,俗称糖画,其做法是先将白糖等原料加热成糖汁,再用小钩子将糖汁淋在琉璃板上画出人物、小动物等造型,冷却后就制作出了“糖画”.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 后 .2.演示实验:探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凝固特点.实验器材:铁架台(包含横杆、铁夹、铁圈)、陶土网、烧杯(盛有适量水)、火柴、试管、海波、石蜡、酒精灯、温度计、搅拌棒、秒表.实验步骤:(1)按图甲组装仪器,将适量的海波(石蜡)放入试管中,插入温度计.(2)记下海波(石蜡)的初温,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下表中,同时注意观察海波(石蜡)的状态变化,在海波(石蜡)全部熔化的3 min后停止加热,继续观察凝固过程并记录数据.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海波温度/℃石蜡温度/℃(3)整理实验器材,并分析实验数据.甲乙:海波的熔化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丙:石蜡的熔化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数据处理:在图乙、丙中,描出记录的各个时刻的温度值,然后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各数据点,得出海波(石蜡)的熔化图像.实验结论:海波熔化时 (选填“有”或“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化时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需要继续 ;石蜡熔化时 (选填“有”或“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化时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需要继续 .探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凝固特点1.实验方法及器材的作用.水浴法:使物质受热均匀(升温慢,便于记录温度和观察实验现象).酒精灯:利用外焰加热.搅拌棒:搅拌使物质受热均匀.陶土网:使烧杯受热均匀.2.实验器材的安装要从下到上,即先根据外焰高度固定A铁圈,再固定B铁夹.如图1所示.图1 图23.如图2甲所示,总结海波熔化、凝固曲线的特点.(1)A点为海波的初温,B点开始熔化,C点完全熔化,D点停止加热,E点开始凝固,F点完全凝固.(2)AB段:为熔化前,固态,吸热升温.BC段:处于熔化过程中,固液共存态,吸热但温度不变.CD段:为熔化后,液态,吸热升温.DE段:为凝固前,液态,放热降温.EF段:处于凝固过程中,固液共存态,放热但温度不变.FG段:为凝固后,固态,放热降温.4.如图2乙所示,总结石蜡熔化、凝固曲线的特点.AB段:吸热,随着温度升高,固体逐渐变软变稀,最后成液态.在B点停止加热.BC段:放热,随着温度降低,液体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态. 图甲是小明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为了完成实验,除了图甲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2)图甲器材合理的安装顺序是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应先确定 (选填“铁棒A”“铁夹B”或“陶土网C”)的位置.(3)实验中,选用 (选填“碎冰块”或“体积较大的冰块”)更好.(4)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其中的“适量”指的是液面要略 (选填“高于”或“低于”)试管中的固体,且放入试管后水不溢出.(5)该装置选择水浴加热的好处是 ,且温度变化缓慢.(6)每隔1 min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状态,作出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乙可以得到冰的熔化特点是 .(7)由图乙可知,冰的熔化过程历时 min;3~5 min内,试管内的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拓展创新】(8)小聪把冰放入另一个烧杯中(图丙),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时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观点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 .(9)小红同学利用海波进行实验,加热到某时刻,海波的温度如图丁所示,读数为 ℃.(10)图戊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海波的熔化过程对应图像中的 (选填“EF”或“FG”)段,其熔点为 ℃.(11)若实验时温度计的示数为48 ℃,则试管中的海波可能处于 (填字母).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都有可能晶体和非晶体1.像海波这样,有些固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作 .如图甲所示,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但温度 .常见的晶体有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等.2.像石蜡这样,有些固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作 .如图乙所示,非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 .常见的非晶体有石蜡、松香、玻璃、沥青、塑料、橡胶等.3.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作 ,凝固时的温度叫作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 相同.例:冰的熔点是0 ℃,则水的凝固点是 ℃;水银的凝固点是-39 ℃,则固态水银的熔点是 ℃. 1.晶体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能持续吸热.2.晶体凝固条件:①温度达到凝固点;②能持续放热.典例2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像中,能大致体现海波熔化特点的是 ,体现石蜡凝固特点的是 .(均填字母)A B C D变式1 [科学思维](2024·深圳期中)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用相同的加热装置同时加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非晶体,乙是晶体B.4~8 min,甲不吸热C.甲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约8 minD.甲的熔点为50 ℃,乙没有熔点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固体熔化时要 热量,使外界温度降低.液体凝固时要 热量,使外界温度升高.生活中常常利用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来改变外界温度.典例3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如图是“55 ℃”水杯.将沸水倒入这种杯中摇一摇,便可使水温快速变为55 ℃,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温度不变,这是因为杯的内壁和外壁间贮存了一种颗粒,这种颗粒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使沸水降温利用了它 的特点.变式2 (回归教材)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这是因为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会 热,使窖内温度不致太低.@慧化亮人1.[传统文化](2024·云浮期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是流传在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打铁花”是在高温下将生铁化成铁水,然后用力将铁水泼洒出去,铁水最后形成铁屑.在“打铁花”的过程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生铁化成铁水”时,铁水温度一直上升B.“将铁水泼洒出去”时,铁水在持续吸热C.“生铁化成铁水”时放出热量D.“打铁花”表演伴随着凝固过程2.将某种金属制成的勺放入15 ℃的水中,金属勺没有熔化;将该金属勺放入45 ℃的水中,发现金属勺逐渐熔化.该金属的熔点可能是 ( )A.10 ℃ B.30 ℃ C.50 ℃ D.60 ℃3.[物理观念]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以判断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点是 ℃,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在第6 min时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第3题图4.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一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第4题图A.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C.一点也不熔化 D.无法判断5.[科学探究]环卫工人往结冰的桥面撒盐加快冰的熔化,激发了小明探究盐水凝固点的兴趣.他把两杯浓度不同的盐水放入冰箱冷冻室里,当杯内的盐水中出现冰块时测量它们的温度,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从实验现象可知,盐水的浓度越高,其凝固点越 ;即在结冰的桥面上撒盐,可以使冰的凝固点 (选填“升高”或“降低”).3.2 熔化和凝固@学习目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本节要点1.1.1 能描述固态和液态的基本特征,并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3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能区分物质的三种形态,知道物态变化. 2.了解熔化和凝固.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重点) 3.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能区分晶体和非晶体.(重难点) 4.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图像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作用.@集慧解惑物态变化1. 固态 、 液态 和 气态 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2.如图所示,天气热的时候,从冰柜中拿出的冰(固态),一会儿就变成了水(液态),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了看不见的水蒸气(气态).概念: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作 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1.概念: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 熔化 ,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 凝固 .固态液态典例1 [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糖塑,俗称糖画,其做法是先将白糖等原料加热成糖汁,再用小钩子将糖汁淋在琉璃板上画出人物、小动物等造型,冷却后就制作出了“糖画”.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 熔化 后 凝固 .2.演示实验:探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凝固特点.实验器材:铁架台(包含横杆、铁夹、铁圈)、陶土网、烧杯(盛有适量水)、火柴、试管、海波、石蜡、酒精灯、温度计、搅拌棒、秒表.实验步骤:(1)按图甲组装仪器,将适量的海波(石蜡)放入试管中,插入温度计.(2)记下海波(石蜡)的初温,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下表中,同时注意观察海波(石蜡)的状态变化,在海波(石蜡)全部熔化的3 min后停止加热,继续观察凝固过程并记录数据.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海波温度/℃石蜡温度/℃(3)整理实验器材,并分析实验数据.甲乙:海波的熔化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丙:石蜡的熔化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数据处理:在图乙、丙中,描出记录的各个时刻的温度值,然后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各数据点,得出海波(石蜡)的熔化图像.实验结论:海波熔化时 有 (选填“有”或“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化时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需要继续 吸热 ;石蜡熔化时 没有 (选填“有”或“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化时温度 升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需要继续 吸热 .探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凝固特点1.实验方法及器材的作用.水浴法:使物质受热均匀(升温慢,便于记录温度和观察实验现象).酒精灯:利用外焰加热.搅拌棒:搅拌使物质受热均匀.陶土网:使烧杯受热均匀.2.实验器材的安装要从下到上,即先根据外焰高度固定A铁圈,再固定B铁夹.如图1所示.图1 图23.如图2甲所示,总结海波熔化、凝固曲线的特点.(1)A点为海波的初温,B点开始熔化,C点完全熔化,D点停止加热,E点开始凝固,F点完全凝固.(2)AB段:为熔化前,固态,吸热升温.BC段:处于熔化过程中,固液共存态,吸热但温度不变.CD段:为熔化后,液态,吸热升温.DE段:为凝固前,液态,放热降温.EF段:处于凝固过程中,固液共存态,放热但温度不变.FG段:为凝固后,固态,放热降温.4.如图2乙所示,总结石蜡熔化、凝固曲线的特点.AB段:吸热,随着温度升高,固体逐渐变软变稀,最后成液态.在B点停止加热.BC段:放热,随着温度降低,液体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态. 图甲是小明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为了完成实验,除了图甲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秒表 .(2)图甲器材合理的安装顺序是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应先确定 陶土网C (选填“铁棒A”“铁夹B”或“陶土网C”)的位置.(3)实验中,选用 碎冰块 (选填“碎冰块”或“体积较大的冰块”)更好.(4)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其中的“适量”指的是液面要略 高于 (选填“高于”或“低于”)试管中的固体,且放入试管后水不溢出.(5)该装置选择水浴加热的好处是 使试管内的物质受热均匀 ,且温度变化缓慢.(6)每隔1 min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状态,作出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乙可以得到冰的熔化特点是 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7)由图乙可知,冰的熔化过程历时 4 min;3~5 min内,试管内的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态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拓展创新】(8)小聪把冰放入另一个烧杯中(图丙),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时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观点是 错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 冰会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 .(9)小红同学利用海波进行实验,加热到某时刻,海波的温度如图丁所示,读数为 46.0 ℃.(10)图戊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的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海波的熔化过程对应图像中的 FG (选填“EF”或“FG”)段,其熔点为 48 ℃.(11)若实验时温度计的示数为48 ℃,则试管中的海波可能处于 D (填字母).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都有可能晶体和非晶体1.像海波这样,有些固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作 晶体 .如图甲所示,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但温度 不变 .常见的晶体有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等.2.像石蜡这样,有些固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作 非晶体 .如图乙所示,非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 不断升高 .常见的非晶体有石蜡、松香、玻璃、沥青、塑料、橡胶等.3.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作 熔点 ,凝固时的温度叫作 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 凝固点 相同.例:冰的熔点是0 ℃,则水的凝固点是 0 ℃;水银的凝固点是-39 ℃,则固态水银的熔点是 -39 ℃. 1.晶体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能持续吸热.2.晶体凝固条件:①温度达到凝固点;②能持续放热.典例2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像中,能大致体现海波熔化特点的是 A ,体现石蜡凝固特点的是 C .(均填字母)A B C D变式1 [科学思维](2024·深圳期中)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用相同的加热装置同时加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甲是非晶体,乙是晶体B.4~8 min,甲不吸热C.甲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约8 minD.甲的熔点为50 ℃,乙没有熔点【解析】由图像可知,4~8 min甲物质的温度不变(即甲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甲是晶体熔化的图像,晶体在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乙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逐渐升高(即乙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乙是非晶体,故AB错误;甲物质在4~8 min时吸热但温度不变,8 min以后温度不断升高,则甲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为8 min-4 min=4 min,故C错误;由图像可知,甲的熔点为50 ℃,乙没有熔点,故D正确.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固体熔化时要 吸收 热量,使外界温度降低.液体凝固时要 放出 热量,使外界温度升高.生活中常常利用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来改变外界温度.典例3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如图是“55 ℃”水杯.将沸水倒入这种杯中摇一摇,便可使水温快速变为55 ℃,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温度不变,这是因为杯的内壁和外壁间贮存了一种颗粒,这种颗粒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使沸水降温利用了它 熔化吸热 的特点.变式2 (回归教材)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这是因为水 凝固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会 放 热,使窖内温度不致太低.@慧化亮人1.[传统文化](2024·云浮期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是流传在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打铁花”是在高温下将生铁化成铁水,然后用力将铁水泼洒出去,铁水最后形成铁屑.在“打铁花”的过程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A.“生铁化成铁水”时,铁水温度一直上升B.“将铁水泼洒出去”时,铁水在持续吸热C.“生铁化成铁水”时放出热量D.“打铁花”表演伴随着凝固过程2.将某种金属制成的勺放入15 ℃的水中,金属勺没有熔化;将该金属勺放入45 ℃的水中,发现金属勺逐渐熔化.该金属的熔点可能是 ( B )A.10 ℃ B.30 ℃ C.50 ℃ D.60 ℃3.[物理观念]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以判断该物质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点是 50 ℃,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不变 ;在第6 min时该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态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第3题图4.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一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C )第4题图A.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C.一点也不熔化 D.无法判断5.[科学探究]环卫工人往结冰的桥面撒盐加快冰的熔化,激发了小明探究盐水凝固点的兴趣.他把两杯浓度不同的盐水放入冰箱冷冻室里,当杯内的盐水中出现冰块时测量它们的温度,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5.0 ℃,从实验现象可知,盐水的浓度越高,其凝固点越 低 ;即在结冰的桥面上撒盐,可以使冰的凝固点 降低 (选填“升高”或“降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2 熔化和凝固 - 学生版.docx 3.2 熔化和凝固.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