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汽化和液化(第2课时) 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 汽化和液化(第2课时) 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3.3 汽化和液化(第2课时)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2022年版) 本节要点
1.1.1 能描述液态和气态的基本特征,并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3 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能区分沸腾和蒸发,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2.了解液化的概念并知道液化的两种方式.(重点) 3.会解释有关液化的生活实例.(重点)
@集慧解惑
蒸发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实验:感受蒸发吸热.
(1)将酒精擦在手背上,酒精很快就消失了,同时手背感觉凉凉的,说明手背温度 .
(2)将酒精多次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并用扇子扇,温度计示数 .如果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示数 .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汽化现象.蒸发吸热,常用来降温、制冷.
2.演示实验:在3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A、B、C所示的实验,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A B C D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 有关.
(2)通过 、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3)完成上述探究后,小明又根据生活经验,猜想液体蒸发的快慢还可能与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速有关.于是,他设计实验方案,控制 、 相同,改变液面附近的空气流速,观察液体蒸发的快慢,如图D所示,得出结论.
(4)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相同,进而寻找出其他因素与探究的物理量的关系,这种物理研究方法叫作 .
典例1 [物理观念]被太阳晒热的自行车坐垫,用湿抹布擦一下,很快凉了下来,原因是(   )
A.沸腾吸热 B.液化放热
C.蒸发吸热 D.液化吸热
  
变式1  [传统文化](2024·北京中考)图甲为我国古代的“节能灯”——“省油灯”,图乙为其部分剖面示意图.向灯盏夹层内注水,有助于减慢油的蒸发,达到省油的目的.关于“省油灯”减慢油蒸发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降低油的温度
B.减小油的表面积
C.减慢油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
D.减少油的体积
 1.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2)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
2.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汽化方式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属于汽化,都要吸热
不 同 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下 一定温度下(即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液化
1.演示实验:气体温度降低液化.
(1)如图所示,在瓶口的上方倾斜地放置一个金属盘,仔细观察金属盘的底部,你会看到金属盘底部出现 .
(2)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可以在金属盘内盛放适量的 (选填“冰块”或“热水”).
(3)在金属盘内盛放适量的开水,你看到金属盘底部 (选填“会”或“不会”)出现水珠,由此可见温度高的水蒸气要遇到 (选填“冷”或“热”)的物体,向其 (选填“吸热”或“放热”),才能液化成水.
2.演示实验:气体体积被压缩液化.
如图所示,在注射器里面加入液态乙醚,将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注射器里的乙醚慢慢消失,液态乙醚变成了 乙醚,这是 现象;再向里推动活塞,压缩气体体积,观察到液态乙醚出现,这是 现象.由此可见, 可以使气体液化.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液化放热.
2.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①降低温度(温度高的气体遇到温度低的物体放出热量,液化成液体);②压缩体积.
常见的液化现象
典例2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2024·广州中考)广州春季“回南天”到来时,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如图是在“出水”玻璃上写的字.这些“水”是由于水蒸气
(   )
A.遇热汽化吸热形成的
B.遇热汽化放热形成的
C.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
D.遇冷液化吸热形成的
变式2 液化石油气是利用 的方法,使其变成液体后存储在钢瓶中的;若将液化石油气钢瓶的阀门打开,让液化石油气快速放出,液化石油气将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钢瓶内的温度将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常见的液化现象
1.通过降低温度实现液化的现象有:
①水烧开时壶口冒“白气”;②夏天,雪糕、冰棒周围冒“白气”;③夏天,自来水管外表面会“出汗”;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可乐瓶外面会“出汗”;⑤冬天,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眼镜片会“出汗”变模糊;⑥自然现象中的“雾”“露”.
注意:①“白气”是小水滴;②水雾出现在高温一侧.
2.通过压缩气体体积实现液化的现象有:
①瓶装液化石油气;②气体打火机里的液态丁烷;③医院使用的瓶装液氧.
跨学科实践——电冰箱与青藏铁路
如图所示,电冰箱利用液态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液态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 ,又容易 的物质.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冰箱冷冻室内的管子,在这里迅速 , 热,使冰箱内温度 .气态制冷剂被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次 ,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量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释放出来.液态制冷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内就可以保持一定的温度.
典例3 [物理学与工程实践](2024·潍坊中考)为保证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铁路两侧安装了许多封闭的中空热棒.如图所示,热棒下端插在冻土中,内部填充低沸点的液态氨,利用氨的物态变化给冻土降温,把冻土中的热量“搬运到”热棒上端,通过散热片向空中放热,从而使冻土保持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氨在热棒下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
B.氨在热棒上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固
C.应使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制作热棒
D.为降低成本,可以使用液态水替代液态氨
@慧化亮人
1.[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如图所示,小明从游泳池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是因为吹来的空气的温度比身体的温度低
B.是因为身上水蒸发时放热,使人体温度升高
C.是因为身上水蒸发时吸热,使人体温度下降
D.是因为身上水的温度比人体的温度低
2.(2024·呼和浩特期中改编)如图是某变频空调机制冷系统的原理图,其中压缩机的作用是对气态“冷媒”加压进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 (填物态变化名称)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变成液态的“冷媒”经膨胀阀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 (填物态变化名称)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然后在压缩机的作用下不断循环.
3.[科学思维]夏天,冷气房的窗户会“出汗”,“汗”是水蒸气 而成的小水珠,“汗”出现在窗玻璃的 侧;冬天,晚上关紧窗户睡觉,第二天窗玻璃的 侧也会“出汗”.可见“汗”出现在 (选填“冷”或“暖”)的一侧.
4.如图是某款二氧化碳灭火器.图书档案室等发生火灾时,要使用该种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这种灭火器在常温下用 (选填“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的方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后储存在钢瓶内,便于储存和运输.使用时要尽量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喷筒和喷射胶管,是因为液态二氧化碳在 时要 大量的热会造成冻伤.
5.小明在厨房中发现: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如图甲所示.
(1)这“白气”实质上是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滴”).
(2)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逝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 (选填“高”或“低”),仍然保持 状态;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形成“白气”;
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3)如图乙所示,两个房间的水壶装有同样多的水,炉火一样大,房间湿度相同.A房间壶嘴上方的“白气”比较多,B房间的比较少,则可以判断出 (选填“A”或“B”)房间的气温比较高.3.3 汽化和液化(第2课时)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2022年版) 本节要点
1.1.1 能描述液态和气态的基本特征,并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3 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能区分沸腾和蒸发,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2.了解液化的概念并知道液化的两种方式.(重点) 3.会解释有关液化的生活实例.(重点)
@集慧解惑
蒸发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实验:感受蒸发吸热.
(1)将酒精擦在手背上,酒精很快就消失了,同时手背感觉凉凉的,说明手背温度 降低 .
(2)将酒精多次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并用扇子扇,温度计示数 下降 .如果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示数 不变 .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汽化现象.蒸发吸热,常用来降温、制冷.
2.演示实验:在3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A、B、C所示的实验,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A B C D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 表面积 有关.
(2)通过 A 、 C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3)完成上述探究后,小明又根据生活经验,猜想液体蒸发的快慢还可能与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速有关.于是,他设计实验方案,控制 液体的温度 、 液体的表面积 相同,改变液面附近的空气流速,观察液体蒸发的快慢,如图D所示,得出结论.
(4)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相同,进而寻找出其他因素与探究的物理量的关系,这种物理研究方法叫作 控制变量法 .
典例1 [物理观念]被太阳晒热的自行车坐垫,用湿抹布擦一下,很快凉了下来,原因是( C )
A.沸腾吸热 B.液化放热
C.蒸发吸热 D.液化吸热
  判断物态变化的种类,要明白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以及变化前后物质的状态.由“热”变“凉”,明显属于吸热,“湿抹布”表示有液态水的参与,然后可知物态变化的种类.
变式1  [传统文化](2024·北京中考)图甲为我国古代的“节能灯”——“省油灯”,图乙为其部分剖面示意图.向灯盏夹层内注水,有助于减慢油的蒸发,达到省油的目的.关于“省油灯”减慢油蒸发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降低油的温度
B.减小油的表面积
C.减慢油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
D.减少油的体积
 1.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2)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
2.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汽化方式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属于汽化,都要吸热
不 同 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下 一定温度下(即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液化
1.演示实验:气体温度降低液化.
(1)如图所示,在瓶口的上方倾斜地放置一个金属盘,仔细观察金属盘的底部,你会看到金属盘底部出现 水珠 .
(2)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可以在金属盘内盛放适量的 冰块 (选填“冰块”或“热水”).
(3)在金属盘内盛放适量的开水,你看到金属盘底部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出现水珠,由此可见温度高的水蒸气要遇到 冷 (选填“冷”或“热”)的物体,向其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才能液化成水.
2.演示实验:气体体积被压缩液化.
如图所示,在注射器里面加入液态乙醚,将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注射器里的乙醚慢慢消失,液态乙醚变成了 气态 乙醚,这是 汽化 现象;再向里推动活塞,压缩气体体积,观察到液态乙醚出现,这是 液化 现象.由此可见, 压缩体积 可以使气体液化.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液化放热.
2.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①降低温度(温度高的气体遇到温度低的物体放出热量,液化成液体);②压缩体积.
常见的液化现象
典例2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2024·广州中考)广州春季“回南天”到来时,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如图是在“出水”玻璃上写的字.这些“水”是由于水蒸气
( C )
A.遇热汽化吸热形成的
B.遇热汽化放热形成的
C.遇冷液化放热形成的
D.遇冷液化吸热形成的
变式2 液化石油气是利用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其变成液体后存储在钢瓶中的;若将液化石油气钢瓶的阀门打开,让液化石油气快速放出,液化石油气将会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钢瓶内的温度将 降低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常见的液化现象
1.通过降低温度实现液化的现象有:
①水烧开时壶口冒“白气”;②夏天,雪糕、冰棒周围冒“白气”;③夏天,自来水管外表面会“出汗”;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可乐瓶外面会“出汗”;⑤冬天,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眼镜片会“出汗”变模糊;⑥自然现象中的“雾”“露”.
注意:①“白气”是小水滴;②水雾出现在高温一侧.
2.通过压缩气体体积实现液化的现象有:
①瓶装液化石油气;②气体打火机里的液态丁烷;③医院使用的瓶装液氧.
跨学科实践——电冰箱与青藏铁路
如图所示,电冰箱利用液态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液态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 汽化 ,又容易 液化 的物质.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冰箱冷冻室内的管子,在这里迅速 汽化 , 吸 热,使冰箱内温度 降低 .气态制冷剂被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次 液化 ,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量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释放出来.液态制冷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冷冻室内就可以保持一定的温度.
典例3 [物理学与工程实践](2024·潍坊中考)为保证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铁路两侧安装了许多封闭的中空热棒.如图所示,热棒下端插在冻土中,内部填充低沸点的液态氨,利用氨的物态变化给冻土降温,把冻土中的热量“搬运到”热棒上端,通过散热片向空中放热,从而使冻土保持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氨在热棒下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
B.氨在热棒上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固
C.应使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制作热棒
D.为降低成本,可以使用液态水替代液态氨
@慧化亮人
1.[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如图所示,小明从游泳池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C )
A.是因为吹来的空气的温度比身体的温度低
B.是因为身上水蒸发时放热,使人体温度升高
C.是因为身上水蒸发时吸热,使人体温度下降
D.是因为身上水的温度比人体的温度低
2.(2024·呼和浩特期中改编)如图是某变频空调机制冷系统的原理图,其中压缩机的作用是对气态“冷媒”加压进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并 放出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变成液态的“冷媒”经膨胀阀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中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并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然后在压缩机的作用下不断循环.
3.[科学思维]夏天,冷气房的窗户会“出汗”,“汗”是水蒸气 液化 而成的小水珠,“汗”出现在窗玻璃的 外 侧;冬天,晚上关紧窗户睡觉,第二天窗玻璃的 内 侧也会“出汗”.可见“汗”出现在 暖 (选填“冷”或“暖”)的一侧.
4.如图是某款二氧化碳灭火器.图书档案室等发生火灾时,要使用该种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这种灭火器在常温下用 压缩体积 (选填“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的方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后储存在钢瓶内,便于储存和运输.使用时要尽量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喷筒和喷射胶管,是因为液态二氧化碳在 汽化 时要 吸收 大量的热会造成冻伤.
5.小明在厨房中发现: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如图甲所示.
(1)这“白气”实质上是 小水滴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滴”).
(2)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逝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 高 (选填“高”或“低”),仍然保持 气体 状态;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发生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形成“白气”;
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3)如图乙所示,两个房间的水壶装有同样多的水,炉火一样大,房间湿度相同.A房间壶嘴上方的“白气”比较多,B房间的比较少,则可以判断出 B (选填“A”或“B”)房间的气温比较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