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2课时) 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2课时) 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2课时)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2022年版) 本节要点
2.3.5 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重点) 3.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改进.(难点)
@集慧解惑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回忆上一课时的实验,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再完成下列表格.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物、像的位置关系 应用
虚/实 大/小 正/倒
u>2f 实像  缩小  倒立  f<v<2f   异侧   照相机 
u=2f 实像 等大 倒立 v=2f 异侧 测焦距
f<u<2f  实像   放大   倒立   v>2f  异侧  投影仪 
u=f 不成像 测焦距
u<f  虚像  放大  正立  v>u  同侧  放大镜
典例1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所示,移动光屏可承接到烛焰清晰等大的像(图中未画出光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调至20 cm刻度处时,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B )
A.该透镜的焦距是10.0 cm
B.移动光屏可承接到烛焰清晰放大的像
C.像的位置在60~70 cm刻度之间
D.照相机应用了该次实验的成像规律
变式1 [科学思维]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记录实验数据并绘制如图所示的像距v和物距u之间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 cm
B.当u=13 cm时,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
C.当u=20 cm时,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
D.将物体从距凸透镜30 cm处移到距凸透镜10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解析】当u=v时,物与像都在凸透镜2倍焦距处,即2f=16 cm,所以f=8 cm,故A错误;当u=13 cm时,f<u<2f,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当u=20 cm时,此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当物体从距凸透镜30 cm处移动到10 cm处的过程中,物距始终大于焦距,即物距变小,像距应该变大,像变大,故D错误.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常考问题
1.焦距的测量(有聚焦法、等距法等).
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
(2)实像倒立异侧,虚像正立同侧.
(3)物像同向移动,像距变大则像变大.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典例2 (2024·常州中考)《重庆市消防条例》规定:2023年7月1日起,禁止携带电动自行车或其电池进入电梯轿厢.一旦有人违规操作,会被电梯内的摄像头拍摄成像并智能识别,电梯将停止运行并发出声、光警报.如图所示,某次警报时,摄像头中凸透镜成像的像距为10.1 mm,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B )
A.5 mm B.10 mm C.15 mm D.20 mm
【解析】摄像头中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照相机一样,需要像距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故可得f<10.1 mm<2f,解出5.05 mm<f<10.1 mm,故B符合题意.
变式2 [科学思维]张强同学在光具座上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D )
A.一定大于20 cm
B.一定在10 cm到16 cm之间
C.一定小于8 cm 
D.一定在8 cm到10 cm之间
求焦距范围的方法
第一步:由成像规律,找出物距、像距的不等式,如根据u>v,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此可得不等式u>2f、2f>v>f.第二步:把物距、像距(u=20 cm、v=16 cm)代入不等式中,可得20 cm>2f、2f>16 cm>f.第三步:用数学方法解不等式,合并结果,得8 cm<f<10 cm.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三种应用
1.照相机
(1)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像光路如图所示.
(2)照相机成像的调节.
原理:物、像同向动,像距变大则像变大.
具体操作:①想拍物体的像大一些,则相机应该 靠近 (选填“靠近”或“远离”)物体(物距变小),将相机镜头前伸, 增大 (选填“增大”或“减小”)暗箱的长度(像距变大);
②想拍物体的像小一些,则相机应该 远离 (选填“靠近”或“远离”)物体(物距变大),将相机镜头后缩, 减小 (选填“增大”或“减小”)暗箱的长度(像距变小).
2.投影仪
(1)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成像光路如图所示.
(2)投影仪成像的调节.
原理:物、像同向动,像距变大则像变大.
具体操作:①要使像变大,可 减小 投影片与镜头的距离(物距变小),同时 增大 屏幕与镜头的距离(像距变大);
②要使像变小,可 增大 投影片与镜头的距离(物距变大),同时 减小 屏幕与镜头的距离(像距变小).(均选填“增大”或“减小”)
3.放大镜
(1)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成像光路如图所示.
(2)放大镜成像的调节.
原理:物、像同向动,像距变大则像变大.
具体操作:①要使像变大,放大镜适当 远离 物体;
②要使像变小,放大镜适当 靠近 物体.
典例3 (2024·深圳模拟改编)无人机利用携带的摄像机进行航拍,来自地面景物的光通过摄像机镜头,会聚在感光元件上,形成倒立、 缩小 的实像;当需要拍摄景物更大的清晰的像时,无人机应该 靠近 (选填“靠近”或“远离”)景物,同时 增大 (选填“增大”或“减小”)镜头与感光元件间的距离.
变式3 小李在池塘中看到一只形状特殊的“虾”,拍照得到虾的胶片后,他用如图所示的投影仪展示给同学看.
(1)胶片上虾的头部朝 下 (选填“上”或“下”).
(2)测得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为8 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B (填字母).
A.2 cm B.7 cm C.9 cm D.10 cm
(3)要使像变得更大,应将幕布向 右 移,并将凸透镜向 左 移.(均选填“左”或“右”)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三种应用
应用 物距、像距 成像特点 调节原理
照相机 u>2f,f<v<2f 倒立、缩小、实像 物、像同向动,像距变大则像变大.
投影仪 f<u<2f,v>2f 倒立、放大、实像
放大镜 u<f,u<v 正立、放大、虚像
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改进方案
回顾凸透镜成像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较下列三个实验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实验方案 优缺点
1 优点:取材方便,成本低. 缺点:①蜡烛成像不稳定; ②不方便读取物距和像距.
(续表)
实验方案 优缺点
2 优点:①用LED灯作光源的优点是 成像更稳定 ; ②光屏带有方格的优点是 方便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 缺点:不方便读取物距和像距.
3 凸透镜的位置是零刻度线,优点是 方便读取像距和物距 .
典例4 (2024·肇庆一模改编)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操作如下(F为光源).
(1)由于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未知,故小艳同学先利用一束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甲所示,则该透镜的焦距是 10.0 cm.
(2)实验时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其目的是使所成的像在光屏中央.
(3)图乙中,光屏上出现了 缩小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清晰的像,生活中利用这个成像特点制成了 照相机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当光源适当靠近透镜时,为使光屏上依旧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适当 远离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
(4)本实验的数据和记录如下表所示,请将所缺内容补充完整.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质
1 40 13 倒立、 缩小 的实像
2 20 20 倒立、等大的实像
3 13 40 倒立、 放大 的实像
4 6 无 正立、放大的虚像
(5)观察光屏上像的特点时小畅不小心用手指遮挡住了透镜的上半部分,此时光屏上F光源的像 完整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充满好奇心的小畅同学继续探索,让透镜位置保持不动,将光源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对调后在光屏上 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F光源的像.
【实验拓展】
(6)本实验中选用F光源、刻度尺“0”刻度位于中间的光具座等器材的优点是 “F”光源成像稳定、清晰(或光具座上的刻度尺0刻度在中间方便读取物距和像距) (写出一条即可);如图丙所示,本实验改进了部分器材,如贴上方格纸光屏,其优点: 能够更好地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写出一条即可).
@慧化亮人
1.[科学探究](2024·泰安中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放置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像.下列说法中 ( D )
第1题图
①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0 cm;②将蜡烛放在d点时成像规律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③将蜡烛由b点移至a点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更小的像;④将蜡烛放在c点,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
A.只有①③正确 B.只有④正确
C.只有②④正确 D.只有③④正确
2.如图所示,小张将一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放在漫画前,惊奇地发现透过水杯看到漫画中的老鼠变“胖”了,还掉头奔向猫.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第2题图
A.透过水杯看到变“胖”的老鼠是虚像
B.将漫画远离水杯一些,透过水杯看到老鼠的像会变“矮”
C.将漫画靠近水杯一些,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始终是掉头的
D.此时漫画中的老鼠成像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
3.(2024·青岛中考)小明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使它们在 同一高度 .
(2)如图甲所示,将蜡烛固定在光具座上10 cm刻度处,凸透镜固定在50 cm刻度处,光屏应在 60~70 cm 刻度范围内移动,直到在光屏上看到 缩小 、倒立的清晰的像,根据这一成像特点可制成 照相机 .
(3)S是烛焰上一点,请在图乙中画出它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4)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大,应将凸透镜向 左 移动.
4.(2024·龙东地区中考)如图是物理兴趣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首先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
(2)如图甲所示,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10.0 cm.
(3)当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利用此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照相机 (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若实验过程中挡住凸透镜的一半,像的完整程度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受影响.
(4)将蜡烛移到35.0 cm处,若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右 (选填“左”或“右”)移动,像将 变大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2课时)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2022年版) 本节要点
2.3.5 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3.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改进.
@集慧解惑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回忆上一课时的实验,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再完成下列表格.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物、像的位置关系 应用
虚/实 大/小 正/倒
u>2f 实像 倒立
u=2f 实像 等大 倒立 v=2f 异侧 测焦距
f<u<2f 异侧
u=f 不成像 测焦距
u<f 放大 v>u 放大镜
典例1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所示,移动光屏可承接到烛焰清晰等大的像(图中未画出光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调至20 cm刻度处时,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该透镜的焦距是10.0 cm
B.移动光屏可承接到烛焰清晰放大的像
C.像的位置在60~70 cm刻度之间
D.照相机应用了该次实验的成像规律
变式1 [科学思维]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记录实验数据并绘制如图所示的像距v和物距u之间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 cm
B.当u=13 cm时,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
C.当u=20 cm时,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
D.将物体从距凸透镜30 cm处移到距凸透镜10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常考问题
1.焦距的测量(有聚焦法、等距法等).
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
(2)实像倒立异侧,虚像正立同侧.
(3)物像同向移动,像距变大则像变大.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典例2 (2024·常州中考)《重庆市消防条例》规定:2023年7月1日起,禁止携带电动自行车或其电池进入电梯轿厢.一旦有人违规操作,会被电梯内的摄像头拍摄成像并智能识别,电梯将停止运行并发出声、光警报.如图所示,某次警报时,摄像头中凸透镜成像的像距为10.1 mm,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5 mm B.10 mm C.15 mm D.20 mm
变式2 [科学思维]张强同学在光具座上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大于20 cm
B.一定在10 cm到16 cm之间
C.一定小于8 cm 
D.一定在8 cm到10 cm之间
求焦距范围的方法
第一步:由成像规律,找出物距、像距的不等式,如根据u>v,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此可得不等式u>2f、2f>v>f.第二步:把物距、像距(u=20 cm、v=16 cm)代入不等式中,可得20 cm>2f、2f>16 cm>f.第三步:用数学方法解不等式,合并结果,得8 cm<f<10 cm.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三种应用
1.照相机
(1)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像光路如图所示.
(2)照相机成像的调节.
原理:物、像同向动,像距变大则像变大.
具体操作:①想拍物体的像大一些,则相机应该 (选填“靠近”或“远离”)物体(物距变小),将相机镜头前伸, (选填“增大”或“减小”)暗箱的长度(像距变大);
②想拍物体的像小一些,则相机应该 (选填“靠近”或“远离”)物体(物距变大),将相机镜头后缩, (选填“增大”或“减小”)暗箱的长度(像距变小).
2.投影仪
(1)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成像光路如图所示.
(2)投影仪成像的调节.
原理:物、像同向动,像距变大则像变大.
具体操作:①要使像变大,可 投影片与镜头的距离(物距变小),同时 屏幕与镜头的距离(像距变大);
②要使像变小,可 投影片与镜头的距离(物距变大),同时 屏幕与镜头的距离(像距变小).(均选填“增大”或“减小”)
3.放大镜
(1)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成像光路如图所示.
(2)放大镜成像的调节.
原理:物、像同向动,像距变大则像变大.
具体操作:①要使像变大,放大镜适当 物体;
②要使像变小,放大镜适当 物体.
典例3 无人机利用携带的摄像机进行航拍,来自地面景物的光通过摄像机镜头,会聚在感光元件上,形成倒立、 的实像;当需要拍摄景物更大的清晰的像时,无人机应该 (选填“靠近”或“远离”)景物,同时 (选填“增大”或“减小”)镜头与感光元件间的距离.
变式3 小李在池塘中看到一只形状特殊的“虾”,拍照得到虾的胶片后,他用如图所示的投影仪展示给同学看.
(1)胶片上虾的头部朝 (选填“上”或“下”).
(2)测得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为8 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填字母).
A.2 cm B.7 cm C.9 cm D.10 cm
(3)要使像变得更大,应将幕布向 移,并将凸透镜向 移.(均选填“左”或“右”)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三种应用
应用 物距、像距 成像特点 调节原理
照相机 u>2f,f<v<2f 倒立、缩小、实像 物、像同向动,像距变大则像变大.
投影仪 f<u<2f,v>2f 倒立、放大、实像
放大镜 u<f,u<v 正立、放大、虚像
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改进方案
回顾凸透镜成像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较下列三个实验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实验方案 优缺点
1 优点:取材方便,成本低. 缺点:①蜡烛成像不稳定; ②不方便读取物距和像距.
(续表)
实验方案 优缺点
2 优点:①用LED灯作光源的优点是 ; ②光屏带有方格的优点是 . 缺点:不方便读取物距和像距.
3 凸透镜的位置是零刻度线,优点是 .
典例4 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操作如下(F为光源).
(1)由于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未知,故小艳同学先利用一束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甲所示,则该透镜的焦距是 cm.
(2)实验时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其目的是使所成的像在光屏中央.
(3)图乙中,光屏上出现了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清晰的像,生活中利用这个成像特点制成了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当光源适当靠近透镜时,为使光屏上依旧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适当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
(4)本实验的数据和记录如下表所示,请将所缺内容补充完整.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质
1 40 13 倒立、 的实像
2 20 20 倒立、等大的实像
3 40 倒立、 的实像
4 6 无 正立、放大的虚像
(5)观察光屏上像的特点时小畅不小心用手指遮挡住了透镜的上半部分,此时光屏上F光源的像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充满好奇心的小畅同学继续探索,让透镜位置保持不动,将光源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对调后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F光源的像.
【实验拓展】
(6)本实验中选用F光源、刻度尺“0”刻度位于中间的光具座等器材的优点是 (写出一条即可);如图丙所示,本实验改进了部分器材,如贴上方格纸光屏,其优点: (写出一条即可).
@慧化亮人
1.[科学探究](2024·泰安中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放置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像.下列说法中 (   )
第1题图
①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0 cm;②将蜡烛放在d点时成像规律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③将蜡烛由b点移至a点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更小的像;④将蜡烛放在c点,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
A.只有①③正确 B.只有④正确
C.只有②④正确 D.只有③④正确
2.如图所示,小张将一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放在漫画前,惊奇地发现透过水杯看到漫画中的老鼠变“胖”了,还掉头奔向猫.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第2题图
A.透过水杯看到变“胖”的老鼠是虚像
B.将漫画远离水杯一些,透过水杯看到老鼠的像会变“矮”
C.将漫画靠近水杯一些,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始终是掉头的
D.此时漫画中的老鼠成像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
3.(2024·青岛中考)小明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使它们在 .
(2)如图甲所示,将蜡烛固定在光具座上10 cm刻度处,凸透镜固定在50 cm刻度处,光屏应在 刻度范围内移动,直到在光屏上看到 、倒立的清晰的像,根据这一成像特点可制成 .
(3)S是烛焰上一点,请在图乙中画出它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4)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大,应将凸透镜向 移动.
4.(2024·龙东地区中考)如图是物理兴趣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首先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
(2)如图甲所示,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cm.
(3)当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利用此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若实验过程中挡住凸透镜的一半,像的完整程度 (选填“会”或“不会”)受影响.
(4)将蜡烛移到35.0 cm处,若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像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