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3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第1课时)@学习目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本节要点1.2.3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4.1.2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认识量筒,会使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重点)@集慧解惑量筒的使用阅读教材中“实验——测量盐水的密度”的内容,观察桌面上的量筒后回答下列问题.(1)使用量筒前,先观察量筒的 测量范围 和 分度值 .(2)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中的液面最低处 相平 .若俯视,则读数偏 大 ;若仰视,则读数偏 小 .在使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时,读数情况如图所示,则正确的读数方法应为 乙 (选填“甲”“乙”或“丙”),水的体积为 42 mL.(3)体积的单位换算.已知:1 m3= 103 dm3= 106 cm3;1 L=1 dm3;1 mL=1 cm3.则:1.5×103 mL= 1.5×103 cm3= 1.5×10-3 m3;5 L= 5 dm3= 5×10-3 m3.典例 [物理观念](1)在实验课上老师要求小科量取90 mL的水.而实验室中有如图甲所示三种规格的量筒,小科应选择测量范围为 100 mL (选填“50 mL”“100 mL”或“200 mL”)的量筒.(2)一位同学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读数时其眼睛所处的角度如图乙所示,其中在位置 B (填字母)的读数正确,量筒的读数为 60.0 mL.使用量筒的注意事项1.明确量筒是以毫升(mL)为单位的,1 mL=1 cm3.2.知道量筒的分度值越小,越精确.3.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否则“俯大仰小”.4.如图所示,若量筒中液面呈凹形,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若是水银,则为凸形顶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阅读教材中“实验——测量盐水的密度”的内容,可知:要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 质量 和 体积 ,所以测量密度的实验原理是 ρ= .学生实验1:测量液体的密度.学生分组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的密度.(1)小组讨论所需实验器材: 天平 (含砝码)、 量筒 、烧杯、盐水.(2)小组讨论利用实验器材设计方案(选择误差最小的方法):①将盐水倒进烧杯,用天平测出装有盐水的烧杯的总质量m1,如图甲所示;②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V,如图乙所示;③用天平测出装有剩余盐水的烧杯的总质量m2,如图丙所示;④盐水的密度表达式为ρ= .甲 乙 丙(3)将测量数据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然后计算结果:烧杯和盐水的 总质量m1 /g 烧杯和剩余盐水的 总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的 体积V/cm3 量筒中盐水的 质量m/g 盐水的密度 ρ/(g·cm-3)【实验拓展】某小组的方案如下: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②将盐水倒进烧杯,用天平测出装有盐水的烧杯的总质量m2;③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V;④计算出盐水的密度.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有一些盐水沾在了烧杯内壁上,导致了误差,则:(1)这里的“误差”是在上述步骤 ③ 中产生的,导致盐水体积的读数 偏小 (选填“偏大”或“偏小”),从而使盐水密度的计算结果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2)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我们可以从质量和体积两方面的测量进行控制,在不增加实验器材的条件下,只需将步骤顺序改变为 ②③①④ ,即可使实验结果的误差达到最小. 1.误差分析:若先测液体体积,再将其倒入空烧杯中测质量.由于量筒内壁有液体残留,不能将液体全部倒入烧杯,使质量的测量值偏小,密度的测量值偏小.2.解决方法:①要先测量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②再将其中的部分液体倒入量筒;③测量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以减小实验误差.学生实验2:测量固体的密度.学生分组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小石块的密度.(1)小组讨论所需实验器材: 天平 (含砝码)、 量筒 、水、细线、小石块.(2)小组讨论利用实验器材设计方案(选择误差最小的方法):①用天平称出小石块的质量m,如图甲所示;②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V1,如图乙所示;③将小石块用细线系住全部浸入水中,记录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V2,如图丙所示;④小石块的密度表达式为ρ= .甲 乙 丙(3)将测量数据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然后计算结果:小石块的质量 m/g 量筒中水的体积 V1/cm3 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 V2/cm3 小石块的体积 V/cm3 小石块的密度 ρ/(g·cm-3)(4)实验思考:①如果小石块吸水,则V2的测量值偏 小 ,则小石块密度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偏 大 ;②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答: 能 提示:不能沉入水中的物体(如木块或蜡块等),可用针压法或坠沉法测体积,用天平测质量,用公式ρ=求密度 . 1.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其中“适量”的确切含义是小石块能浸没在水中,并且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不能超过量筒的测量范围,否则无法读出小石块和水的总体积.2.误差分析:①若先测体积,再测质量,小石块沾有水,使质量的测量值偏大,导致小石块密度的测量值偏大;②若先测质量,再测体积,同时小石块吸水,则V2的测量值偏小,导致小石块密度的测量值偏大[解决方法:先测质量,再让小石块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小石块自身的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排水法”测体积].3.对于不能沉入水中的物体(如木块或蜡块等),可用细铁丝将它压入水中(或将它与重物绑在一起浸没在水中)再读数,这种做法叫针压法或坠沉法.@慧化亮人1.(2024·西宁中考)小西和同学们用天平、量筒和足量的水等实验器材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并用如图乙所示的方法测量小石块体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A.小石块的质量为25.4 gB.图乙中a是正确的读数方法C.小石块的密度是2.92×103 kg/m3D.若小石块磕掉了一部分,它的密度会变小2.(2024·无锡中考)测量正方体金属块的密度,用刻度尺测量金属块的棱长,如图甲所示,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此时应向 左 调节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将金属块放在天平的左盘,添加砝码,移动游码,天平再次平衡,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为 21.6 g,密度为 2.7×103 kg/m3.3.[科学探究](2024·淮安中考改编)小明在测量橙汁的密度时,进行了如下操作:(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把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要使横梁水平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调.(2)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下列步骤最合理的顺序是 C、A、B .A.将烧杯中的橙汁全部倒入量筒,如图乙所示,橙汁的体积为 50 mL;B.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51.8 g;C.烧杯中盛适量的橙汁,用天平测出橙汁和烧杯的总质量,如图丙所示.(3)由上述测量数据可计算出橙汁的密度为 1.2×103 kg/m3.【解析】(2)先测量橙汁与烧杯的总质量,将烧杯中的橙汁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橙汁的体积,再测空烧杯的质量,两次质量相减即为量筒中橙汁的质量,这样的顺序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因此实验顺序为C、A、B;题图乙中量筒的分度值为2 mL,橙汁的体积V=50 mL=50 cm3.(3)由题图丙可知,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0.2 g,游码对应的刻度值为1.8 g,橙汁和烧杯的总质量m'=100 g+10 g+1.8 g=111.8 g,则量筒内橙汁的质量m=m'-m杯=111.8 g-51.8 g=60 g,橙汁的密度ρ===1.2 g/cm3=1.2×103 kg/m3.6.3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第1课时)@学习目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本节要点1.2.3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4.1.2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认识量筒,会使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集慧解惑量筒的使用阅读教材中“实验——测量盐水的密度”的内容,观察桌面上的量筒后回答下列问题.(1)使用量筒前,先观察量筒的 和 .(2)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中的液面最低处 .若俯视,则读数偏 ;若仰视,则读数偏 .在使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时,读数情况如图所示,则正确的读数方法应为 (选填“甲”“乙”或“丙”),水的体积为 mL.(3)体积的单位换算.已知:1 m3= dm3= cm3;1 L=1 dm3;1 mL=1 cm3.则:1.5×103 mL= cm3= m3;5 L= dm3= m3.典例 [物理观念](1)在实验课上老师要求小科量取90 mL的水.而实验室中有如图甲所示三种规格的量筒,小科应选择测量范围为 (选填“50 mL”“100 mL”或“200 mL”)的量筒.(2)一位同学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读数时其眼睛所处的角度如图乙所示,其中在位置 (填字母)的读数正确,量筒的读数为 mL.使用量筒的注意事项1.明确量筒是以毫升(mL)为单位的,1 mL=1 cm3.2.知道量筒的分度值越小,越精确.3.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否则“俯大仰小”.4.如图所示,若量筒中液面呈凹形,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若是水银,则为凸形顶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阅读教材中“实验——测量盐水的密度”的内容,可知:要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 和 ,所以测量密度的实验原理是 .学生实验1:测量液体的密度.学生分组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的密度.(1)小组讨论所需实验器材: (含砝码)、 、烧杯、盐水.(2)小组讨论利用实验器材设计方案(选择误差最小的方法):①将盐水倒进烧杯,用天平测出装有盐水的烧杯的总质量m1,如图甲所示;②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V,如图乙所示;③用天平测出装有剩余盐水的烧杯的总质量m2,如图丙所示;④盐水的密度表达式为ρ= .甲 乙 丙(3)将测量数据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然后计算结果:烧杯和盐水的 总质量m1 /g 烧杯和剩余盐水的 总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的 体积V/cm3 量筒中盐水的 质量m/g 盐水的密度 ρ/(g·cm-3)【实验拓展】某小组的方案如下: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②将盐水倒进烧杯,用天平测出装有盐水的烧杯的总质量m2;③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V;④计算出盐水的密度.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有一些盐水沾在了烧杯内壁上,导致了误差,则:(1)这里的“误差”是在上述步骤 中产生的,导致盐水体积的读数 (选填“偏大”或“偏小”),从而使盐水密度的计算结果 (选填“偏大”或“偏小”).(2)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我们可以从质量和体积两方面的测量进行控制,在不增加实验器材的条件下,只需将步骤顺序改变为 ,即可使实验结果的误差达到最小. 1.误差分析:若先测液体体积,再将其倒入空烧杯中测质量.由于量筒内壁有液体残留,不能将液体全部倒入烧杯,使质量的测量值偏小,密度的测量值偏小.2.解决方法:①要先测量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②再将其中的部分液体倒入量筒;③测量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以减小实验误差.学生实验2:测量固体的密度.学生分组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小石块的密度.(1)小组讨论所需实验器材: (含砝码)、 、水、细线、小石块.(2)小组讨论利用实验器材设计方案(选择误差最小的方法):①用天平称出小石块的质量m,如图甲所示;②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V1,如图乙所示;③将小石块用细线系住全部浸入水中,记录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V2,如图丙所示;④小石块的密度表达式为ρ= .甲 乙 丙(3)将测量数据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然后计算结果:小石块的质量 m/g 量筒中水的体积 V1/cm3 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 V2/cm3 小石块的体积 V/cm3 小石块的密度 ρ/(g·cm-3)(4)实验思考:①如果小石块吸水,则V2的测量值偏 ,则小石块密度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偏 ;②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答: . 1.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其中“适量”的确切含义是小石块能浸没在水中,并且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不能超过量筒的测量范围,否则无法读出小石块和水的总体积.2.误差分析:①若先测体积,再测质量,小石块沾有水,使质量的测量值偏大,导致小石块密度的测量值偏大;②若先测质量,再测体积,同时小石块吸水,则V2的测量值偏小,导致小石块密度的测量值偏大[解决方法:先测质量,再让小石块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小石块自身的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排水法”测体积].3.对于不能沉入水中的物体(如木块或蜡块等),可用细铁丝将它压入水中(或将它与重物绑在一起浸没在水中)再读数,这种做法叫针压法或坠沉法.@慧化亮人1.(2024·西宁中考)小西和同学们用天平、量筒和足量的水等实验器材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并用如图乙所示的方法测量小石块体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石块的质量为25.4 gB.图乙中a是正确的读数方法C.小石块的密度是2.92×103 kg/m3D.若小石块磕掉了一部分,它的密度会变小2.(2024·无锡中考)测量正方体金属块的密度,用刻度尺测量金属块的棱长,如图甲所示,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此时应向 调节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将金属块放在天平的左盘,添加砝码,移动游码,天平再次平衡,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为 g,密度为 kg/m3.3.[科学探究](2024·淮安中考改编)小明在测量橙汁的密度时,进行了如下操作:(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把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要使横梁水平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2)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下列步骤最合理的顺序是 .A.将烧杯中的橙汁全部倒入量筒,如图乙所示,橙汁的体积为 mL;B.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51.8 g;C.烧杯中盛适量的橙汁,用天平测出橙汁和烧杯的总质量,如图丙所示.(3)由上述测量数据可计算出橙汁的密度为 kg/m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3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第1课时) - 学生版.docx 6.3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第1课时).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