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红烛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课题 红烛教学目标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文本细读,把握重点字词和修辞手法的使用,分析“红烛 ”的特 征及象征意义;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绘制情感脉络图,抓住三处发问,品味解读诗人的情感走向,理 解产生情感变化的时代背景和深层原因; 3.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拆解分析,鉴赏主意象“红烛 ”与“蜡炬 ”的异同,并借助“残 风 ”理解意象间的关系; 4.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人为实现理想抱负不惜牺牲奉献的高尚情怀,引领学生赓续红 烛精神、树立青春理想。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 解读意象:通过重点词句分析概括“红烛 ”的意象特点及塑造意图。 2. 品味情感:抓住三次发问绘制情感脉络图,品味作者的情感起伏。 教学难点: 1. 知人论世:通过正文与题记的对比阅读,联系初中所学知识,补充相应的时代背景和个人 经历,理解“红烛 ”和“蜡炬 ”两个意象产生区别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 1. 解读教材:单元导语中提到,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 ”的手法,才能够体会诗 歌的独特魅力。因此,意象和感情是学习现代诗歌的两大抓手。 2. 明确思路:借助 2023 年年度流行词“质疑 XX、理解 XX、成为 XX ”阐述本节课的整体思 路,即首先完成解读意象(“质疑 ”红烛)、把握情感(理解“红烛 ”)两个重点任务,再通过 突破知人论世(成为“红烛 ”)这一难点,最终完成《红烛》的解读。 二、任务一:解读意象 1. 阐述定义: (1)意象:指客观的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2)余光中《论意象》:所谓意象,即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 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 明确:解读意象的过程,其实就是根据外在之象去还原诗人内在之意的过程。 2. 分析意象: (1)思考导入:诗人通过题记告诉我们,“红烛 ”这个意象其实是在蜡炬的基础上创造出来 的。与蜡炬相比,红烛被赋予了怎样新的内涵呢? (2)明确任务:要分析具体意象,就是要借助诗人对意象的具体描述,去概括出意象的具体 特征。找出描述红烛的具体诗句,并且思考这些描述体现了红烛的哪些特征、又组合成了怎 样的整体意象呢? (3)对比阅读:与“蜡炬 ”相比,“红烛 ”有什么特点?为何这样设计? ——颜色独特、能放烛光;意象的设计都是诗人的匠心独运。 (4)得到结论:红烛的烛色是红色,有烛光,燃烧的时候会留下烛泪,最后会化作烛灰。这 些便构成了红烛的整体意象——它是一支流着泪,却依然要烧蜡成灰、放出光来的红烛。 三、任务二:把握情感 1. 自由诵读,把握情感走向,绘制情感脉络图。并思考:重点品味诗人在与红烛的对话过程 中的三处发问,分别代表了什么情感呢? 2. 发问一: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1)思考:红烛烧蜡成灰是不是自愿的?诗人对红烛烧蜡成灰是什么态度? (2)明确:从困惑、到了悟,到自我勉励;情绪进入低谷后上升。诗人看起来是跟红烛对话, 其实是在跟自己对话。红烛自愿放光,诗人亦找到使命——象征3. 发问二: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1)学以致用:“红烛 ”象征诗人,“红烛 ”的“泪 ”象征什么?——理想受阻的着急焦虑 (2)举一反三:引导赏析“残风 ”这一意象,明确其象征义——理想实现之路的阻碍者 (3)查漏补缺:解读“红烛被残风侵光芒 ”,明确作者设置“残风 ”这个次要、负面意象目 的是更好地塑造红烛这个主体意象。把握意象之间的关系在解读诗歌中同样非常重要。 4. 发问三: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1)红烛为何执意流泪?——泪亦可以是造福人间的脂膏 (2)明确:随着对红烛的理解逐渐深入,这份不计因果的豁达之情才显得这么动人。 5. 情感脉络图 (1)绘制与展示 课件展示脉络图示例,并说明脉络图是基于阅读体验绘制,并不唯一,鼓励学生生发自己的 阅读感受,描摹自己的阅读体验。 教师: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本是理所当然的客观规律。但是,诗歌的最 后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果实并不一定要亲自收割,只需要关注每一次耕耘劳作; “成功必定有我,功成不必在我 ”只要能够实现理想,个人得失荣辱都可以不必计算。 (2)回顾梳理 明确:红烛的实体似乎已经溶化,却并未消亡,而是转换为另一种形态长存,即理想不灭、 信念永恒。由只知奉献到无畏牺牲,诗人不仅借助红烛来表达自我情感,更是将其视为理想 化的精神再现。这份情怀一旦被点燃,直至燃烧结束都未曾停止,在放光的最后一刻,红烛 与诗人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罗曼 ·罗兰说过这么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 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红烛也好,诗人也好,他们也曾有过犹疑和不解,但最 后依旧选择只放光出,选择但问耕耘,这就是他们的英雄主义。 四、任务三:知人论世 1. 思考:那两个意象有区别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创作者不能脱离时代进行创作,要完全理解“红烛 ”必须进行“知人论世 ”。 教师:此时的闻一多先生 24 岁,他看到五四运动过去了四年,新青年们期待的光明未来尚未 到来,国内仍处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百业凋敝的境况,理想实现的道路仍荆 棘密布。与此同时,工人集会游行,主张自己的权益;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思想解放初见 雏形,革命形势渐趋光明。这是一个充满着流血牺牲、矛盾未知的时代,却也是即将迎来曙光、充满希望的时代。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笔下的蜡炬似乎只有燃烧到眼泪干枯了、化为灰烬了,就走到尽头 的结局。这是属于晚唐的时代悲歌。而 24 岁的闻一多先生经历了探索、犹疑、奋斗、挫折、 再斗争的曲折过程,却仍然愿意怀揣着热诚的赤子之心,像红烛一样,将自己全然奉献给这 个并不完美、甚至并不公平的时代。 《红烛》是闻一多先生回顾自己的青春理想探索和青年诗作成就的诗集,我们今天学的这首 《红烛》是序诗,统摄整本诗集,最能够代表诗人的理想信念。可以说,这支“流着泪,却 依然要烧蜡成灰 ”的红烛就是闻一多先生和千千万万个革命斗士的缩影,这首《红烛》是属 于大变革时代的英雄史诗! 五、小结及课后作业 (1)小结 教师:同学们,“红烛 ”精神时至今日也并未过时!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闻一多先生 以红烛入诗,写出愿意燃烧自我、穿透黑暗、启迪民众的无私情怀,这是他的使命。而一百 年之后,身处青春时期的你们,学好知识、建设国家是你们的使命,保持思考、坚持创新是 你们的使命,胸怀大志、心有天下更是你们的使命!希望你们在新时代践行红烛精神,谱写 自己的红烛赞歌! (2)课后作业 作业一:生活在当下,同学们的青春又能用什么意象来表现呢?请以“青春 ”为话题,写一 首短诗,参加学校“青春诗社 ”的招新。 作业二:新中国建设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请选出一位你心目中的“红烛 ” 英雄,查阅了解他的英雄事迹,为他写一段 100 字左右的颁奖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