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教学目标
1.速读 · 了解人物通讯的概念 2.比读 · 明确人物通讯的特征 3.细读 · 品鉴这篇通讯的亮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明晰通讯的概念 2.把握人物通讯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从时代特点、行业特征、真实情感、民众期待四个角度品鉴这篇人物通讯的亮点。 2.依据课堂所学,采访身边的“劳动榜样 ”,为其写一篇人物通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熙熙攘攘的北京王府井大街上,有一栋百货大楼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店 ”,这座楼就是 北京市百货大楼。在这座大楼的前面,有一尊半身铜像,上面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下面 是陈云同志的亲笔题词:“一团火 ”精神光耀神州。这尊铜像的主人,只是一位普通的售货员 ——张秉贵。 这些年,赞扬张秉贵精神的文章不计其数,其中不乏有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新闻通讯 等。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是一篇极具影响力的人物通讯。通 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完成以下学习目标: 1.速读 · 了解人物通讯的概念 2.比读 · 明确人物通讯的特点 3.细读 · 品鉴这篇通讯的亮点
二、速读 · 了解人物通讯的概念 1.结合课文注释① , 明确这篇文章的文体。 [教师明确]《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选自《北京日报创刊 60 周年纪念文集 ·优秀新 闻作品集》。它是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具体而言,它是一篇通讯,一篇优秀的人物通讯。 2.教师讲解“通讯 ”和“人物通讯 ”的文体概念。 [教师明确]通讯,是新闻作品的一种,它要综合运用描写、议论、叙述、抒情等多种表 达方式,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典型人物以及各种有价值的客观事实进行生动、具体的报 道。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报道内容,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三、比读 · 明确人物通讯的特点 1.请学生将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与《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进行比较阅 读,并完成下面的特征比对表。 《消息二则》与《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特征比对表 《消息二则》《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报道对象内容详尽表达方式报道时效报道目的
[教师明确] 《消息二则》与《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特征比对表 《消息二则》《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报道对象我军的事件张秉贵内容详尽简要详细表达方式记叙为主综合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报道时效很强较弱报道目的陈述事实赞扬张秉贵爱岗敬业、热情周到、勤奋热心等品质, 体现新的社会制度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改变
[教师总结]从特征比对表可以可见,通讯与消息相比,具有:报道内容详尽,表达方式 多元,报道时效较弱等特点。 2.请学生阅读本课的三篇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 ” 钟扬》和每篇文章的注释① , 尝试归纳“人物通讯 ”类文章的特征。 [补充说明]《时代楷模 2018——钟扬》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编著的图书,该书 于 2018 年 6 月 1 日由学习出版社出版。 [教师总结] 一般而言,人物通讯具有以下特征: (1)新闻性:通讯和消息一样,必须具有新闻性,不仅要真实,而且要新鲜,可以记录 生活中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新经验等。 (2)文学性:通讯不同于客观记述事实的消息,带有较多的文学色彩。比如语言生动形 象,人物典型,注重细节。 (3)评论性:有鲜明的主题,歌颂什么、赞扬什么、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 明。 四、细读 · 品鉴这篇通讯的亮点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知晓:人物通讯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和形势的需要,选取 典型人物来进行正面宣传的利器。一篇优秀的人物通讯,报道的人物和事件,一定是贴近时 代,一定是能表现社会风貌和传递精神价值。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篇人物通讯体现了时代特点、凸显了行业特征、表达了 真实情感、寄予了民众期待,故而在岁月的冲刷中,魅力不减,成为通讯类作品的上乘之作。 (一)体现了时代特点 这篇文章原载于 1977 年 12 月 24 日的《北京日报》。在作品刊发的年代,我们国家还没 有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那个时候,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恢复生产。在市场销售方面, 顾客购买商品的需求,远远高于店家卖出商品的期待。所以,热情服务的售货员,并不多见, 相反,人们在购买商品时,看到的往往是售货员冷冰冰的脸。故而,像张秉贵这样,一心为 顾客的服务者,是那个时代售货员中的凤毛麟角。 在张秉贵做销售员的那些年,他给众人,给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服务,更多的是希望。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大众诠释了:在服务与被服务,在购买与销售的交互中,当服务 者心中带有“一团火 ”的时候,被服务者也会感受到温暖人性的存在。 (二)凸显了行业特征 这篇通讯的报道对象是张秉贵,一位热情、周到的百货大楼销售员,所以,作者在选取
与之相关的典型事件时,既贴合了时代情况,展现了这个行业的工作特性;又依据写作目的 和对象特点,对人物事迹进行了加工,使呈现出的事迹能够反映出人物身上的可贵品质。 典型事例一: 一位抱小孩的女顾客来买糖,还没轮到她买,孩子就哭闹起来,嚷着要吃糖。只见张秉 贵从货柜里拿起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孩子顿时止住了哭声。老张又对那位顾客说:“这这 块糖等会儿一块算账。”她感激地点点头。 [教师明确] 在第一个典型事例中,当张秉贵在工作中遇到哭闹的小孩时,他并没有选择忽视或不耐 烦,而是选择用糖来满足他。这一事例体现了张秉贵的耐心和体贴。他的行为不仅解决了顾 客的实际问题,而且让顾客感受到了他的热情和关爱。 典型事例二: 过了一会儿,轮到她买糖时,老张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 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孩子兜里的糖, 留他路上吃。”这位顾客激动地对孩子说:“快谢谢爷爷!”孩子天真而又亲昵地叫了声:“爷 爷!”周围的顾客不约而同地笑起来,赞扬张秉贵比当妈妈的想得还周到。 [教师明确] 在第二个典型事例中:当张秉贵在为带孩子的顾客称糖果时,“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 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孩子兜里的糖,留他路上吃。’” 这一事例体现了张秉贵服务过程的细致和周到。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顾客的关爱,让顾 客感受到了他的专业和用心,因而赢得了大家的好评。 典型事例三: 有一次,张秉贵在卖糖时,发现排在队尾的一位顾客,一会儿看看手表,一会儿又抬头 看看墙上的电钟,神色不安。他忙问这位顾客:“您有什么急事吗? ”“我急着赶火车,再有 半小时就开了,可我又想买点首都的糖果…… ”老张立即征得前面顾客的同意,很快给他称 完糖,又告诉他应该在哪儿坐车去火车站。他连声道谢。老张说:“你要谢就谢大家,这是同 志们的支持。” [教师明确] 在第三个典型事例中:当张秉贵面对需要赶火车的外地顾客时,并没有因为时间紧迫而 匆忙应对,而是在征得前面顾客的同意后,提前为赶火车的顾客称好糖果,并细心为他指路。 这一事例体现了张秉贵急人所急、解人所难的服务态度。 典型事例四: 一天中午,商店里的人不多,一位女顾客气呼呼地来到糖果柜台前,张秉贵满面笑容地 问她:
“ 同志,您想买点儿什么糖? ” “不买,难道不能看看吗!” 说完,这位顾客连看都不看张秉贵一眼,绷着脸从中间柜台向东头柜台走。张秉贵也随 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 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糖果,味道还 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 ”顾客被张秉贵那火一般的热情感动了,她抱歉地 说:“刚才我冲您发火,您没见怪吧,我那孩子不吃饭就去游泳,气得我真想揍他。您瞧刚进 大楼那阵儿,我的气还没消呢!” “您教育孩子是应该的,可要注意方法,不能打孩子。” “您的服务态度真好,我无缘无故向您发火,您还这样耐心做我的思想工作…… ” 打这以后,这位顾客每次来百货大楼,都要到糖果柜台前来看望老张。 [教师明确] 在第四个典型事例中:当张秉贵遇到生气的女顾客时,他并没有受顾客不良情绪的影响, 而是更加热情地接待她。这一事例体现了他热情大方、和蔼可亲的特点。 (三)表达了真实情感 真实的情感是人物通讯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真实、 自然地情感表达,不仅能够增强人 物通讯的感染力,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还能提升人物通讯的传播效果,让读者加深 对人物的理解和认同。 典型细节一: 1970 年 9 月,张秉贵老两口最心爱的唯一的女儿得了重病, 日夜说着胡话。张秉贵心神 不定,坐卧不安。她把女儿送进了医院,在上班路上,边走边想:我是人民的售货员,每天 都要接待几百个顾客, 自己遇上了不顺心的事儿,决不能让顾客不顺心。于是,他用最大的 毅力克制住内心的焦虑,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走进了柜台,满面笑容地接待顾客。 [教师明确] 在第一处典型细节里,我们可以看到:当自己“最心爱的唯一的女儿得了重病, 日夜说 着胡话 ”的情况下,张秉贵毅然选择“把自己的事情放一边,全神贯注地去为人民服务 ”。从 他“用最大的毅力克制住内心的焦虑 ”“精神抖擞地走进了柜台 ”“满面笑容地接待顾客 ”等 细节可以看出,他对人民群众,对本职工作有着深厚的情感。 典型细节二: 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 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 的味道。几年来,他还自己花钱买了 230 多种糖果来品尝,并请同柜台的售货员一起尝。…… 遇到患肝炎的顾客,老张就介绍糖分多、对治肝病有好处的水果糖;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
他就介绍买冰糖;对消化不良的顾客,他又请顾客买柠檬糖和橘子糖……在售货中,他严格 要求自己,做到了顾客买与不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大人孩子一个 样。 [教师明确] 在第二处典型细节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公休日,他刻苦钻研商品知识;在售货台, 他为顾客推荐合适的糖果,这些洋溢着生活气息的细节,彰显了张秉贵内在的热情与善良。 他的精神信条“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 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 革命干劲儿,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有了一点儿贡献 ”,并不是一句空洞 的口号,而是在日常工作的具体体现。 典型细节三: 张秉贵为革命站柜台的先进事迹广为传颂,多年来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赞扬,1977 年以来就收到 200 多封热情洋溢的信件。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三中学的10 名学生写道: “张伯伯,我们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党把我们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辽 宁省阜新矿务局高德煤矿三八掘进队的女队长写道:“我要像您一样热爱自己的工作,宁让煤 尘沾满脸,不让资产阶级思想沾半点!”一位路过北京的青年农民,晚上住在旅馆,从收音机 里听到张秉贵的先进事迹后,久久不能入睡。他从床上爬起来,披起衣服伏在灯下,给张秉 贵写了一首充满激情的诗: 您那感人肺腑的事迹, 使我心中仿佛升起了一团火。 …… 请收下我这青年社员当徒弟, 到了那金色的季节, 在您笑迎顾客的同时, 我正坐上喜送公粮的大车! [教师明确] 在第三处典型细节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从全国各地的来信,从青年农民写的书信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张秉贵的服务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他的事迹被广为传颂, 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赞扬。或者说,是他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激发了人民群众心底的情感共 鸣。而读者在阅读中也能强烈感受到这股情感的暖流,进而体会到张秉贵作为一个先进人物 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情感的传递,这种精神力量的感召,便是人物通讯的情感价值。 [教师小结] 言语中流露的真情实感,拉近了报道对象与普通读者的距离,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张
秉贵 ”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就生活在我们周围。文章给予了读者极大的情绪价值和心理互动, 使它能够在多年后,依旧可以让不同的读者与之产生共鸣。 (四)寄予了民众期待 作者在创作一篇作品的时候,会高度重视文章的标题。标题对于整篇文章而言,具有画 龙点睛的作用。这篇文章的标题《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看似普通,其实,内蕴丰富。 标题中的“一 ”自然是指张秉贵,“一团火 ”则是指张秉贵心中的那一团火,当然也指张 秉贵在接待顾客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热情;“众 ”自然是指接受过他服务的人,以及听过他故 事的人。“一 ”与“众 ”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内劳动“模范 ”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当 一个社会中有了“一 ”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众 ”有了希望与方向,如果“众 ”中出现更多 的“一 ”,那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这个社会中“众 ”的发展也就有了更大的希望。 作为“一 ”而存在的张秉贵,当他心中的“ 团火 ”被他人感受到并认可的时候,说明他 人期待能够出现更多的像张秉贵这样的人。或许当张秉贵心中的“一团火 ”在温暖他人的时 候,他人并不能完全像张秉贵那样有着精湛的业务能力与亲切的服务态度,但只要每个人都 有着那样的追求,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发展和进步了。故而,在良好的社会关系当中,“一 ”来 自“众 ”,服务于“众 ”,而“众 ”在感受“一 ”的温暖的时候,也应当用自己的温暖来回馈 社会。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人物通讯 ”具有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必须要体现时代特点、凸显行业特征、表达真实情感、寄予民众期待。 如今,当我们再次品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时,既要赞扬张秉贵爱岗敬业、热 情周到、勤奋热心等品质,也要向作者林为民学习,将来在写人物通讯时或者文学创作时, 要能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回答时代课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