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任务式联读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芣苢》《插秧歌》任务式联读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芣苢》《插秧歌》联读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歌劳动之诗 颂劳动之美——《芣苢》《插秧歌》联读
教学目标
1.品读《芣苢》《插秧歌》,比较两首诗内容、手法、情感手法异同。 2.深入探究两首诗,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3.挖掘深蕴情思,发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品读《芣苢》《插秧歌》,比较两首诗内容、手法、情感手法异同。 2.深入探究两首诗,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难点: 1.挖掘深蕴情思,发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过程
情境任务: ChatGPT 迅猛发展,在今年的“农民丰收节 ”,某市农业部门派出ai 数字人,进行“线 上 ”7×24 小时不间断直播带货。 我们也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排演一个《芣苢》《插秧歌》 “诗音画 ”朗诵节目,来丰富 “农民丰收节 ”内容,与线上形成呼应。 任务一:结合资料,理解诗歌内容 活动一:主持人准备选择《芣苢》的翻译作为开场白,你认为选择哪个版本更好?
1.第一个把“采采 ”译为动词,具动态美、画面感,译句口语化,符合《诗经》“ 国风 ” 质朴风格。 2.第二个把“采采 ”译为形容词“粲粲明 ”,表达对喜爱芣苢,对劳动者赞美,且译句 式整齐,具有韵律美。《诗经》叠词常译为“形容词 ”,如“桃之夭夭 ”“氓之蚩蚩 ”等。 3.“采采 ”与陶渊明《荣木》中“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谢灵运《缓歌行》中“ 习习 和风起,采采彤云浮 ”含义接近,都侧重突出光彩。 虽然各家翻译不同,但都写出了劳动的情趣和欢乐。 任务二:用心诵读,感受劳动节奏 活动一:诵读是朗诵节目的灵魂,体会两首诗韵律有什么不同,诵读时该如何把握? 节奏声韵音乐旋律《芣苢》二二双声叠韵回环往复,情感循序渐进,读出 节奏感、轻松愉悦。《插秧歌》二二二一 二二一二一韵到底, 平声韵流畅连贯,在紧张有序中,读出 抑扬顿挫、朴实畅达感。
《芣苢》 1.节奏:二二节拍为主,通篇短促四字,节奏鲜明。 2.声韵:灵活运用双声叠韵,读时节奏舒卷徐缓。 3.音乐旋律:回环往复之美,情感循序渐进。 《插秧歌》 1.节奏:节拍每句一变,抑扬顿挫。 2.声韵:全诗一韵到底,基本为平声韵。 3.音乐旋律:动作连贯,但画面跳跃,流畅轻快 任务三:深入探究,品味劳动过程 活动一:为增强朗诵感染力,《芣苢》借助伴舞,《插秧歌》借助场景切换,来还原两 首诗不同的劳动过程。 1. 《芣苢》在伴舞时,动作先后顺序是否可以调整?
2. 《插秧歌》呈现了几个劳动场景?每个场景要重点突出什么特点? 场景概括主要意象场景特点场景氛围全家插秧图田夫、田妇、 大儿、小儿动作:配合默契、紧张有序 紧张有序, 辛苦忙碌雨中劳作图斗笠、蓑衣、 大雨劳动激烈,像战斗 环境恶劣夫妇对话图田夫、田妇、 插秧、鹅、鸭低头折腰,争分夺秒, 辛苦劳作,
(1)全家插秧图:四个动作,配合默契切、紧张有序。 (2)雨中劳作图: 比喻被称为“神来之笔 ”,营造出劳动激烈如同作战。 (3)夫妇对话图:动作和语言,塑造出操心忙碌、辛苦专注的老农形象。 活动二:同为描绘劳动过程,《芣苢》《插秧歌》有什么异同? 诗歌表现手法描绘场景(手法)表达情感共同点《芣苢》“赋 ” 重章叠句直接描写欢乐、热情精神内涵:古代劳动者的精 神风貌 场景画面:集体劳作 语言表现:生活化语言《插秧歌》白描、比 喻、对话直接、间接描写结 合, 由面到点苦涩艰辛、勤 奋乐观
1.吴师道评价《芣苢》 “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芣苢》重复的劳 动不是很辛苦?为什么会“乐 ”呢?在《插秧歌》中,一家人是否也都表现出快乐的情绪呢? 《芣苢》 ①“采采 ” 说明芣苢很多、很茂盛,满载而归自然心生欢喜。 ②集体劳作的快乐冲淡了劳动的艰辛。③重章叠句,构成了轻快愉悦的抒情效果。 《插秧歌》
①一家人在大雨中紧张连续工作,就像战斗,看似笔调轻松,实则苦涩。 ②尾句由插秧写到家务事,忙上加忙,一家精诚合作的背后,蕴藏着艰辛和劳苦。 总结:两首诗通过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描绘出了众多人物共同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 劳动者积极进取、乐观勤奋的劳动精神的赞美。 活动三:假如你是“诗音画 ”演员,你会如何表现《芣苢》辛苦但是欢乐?《插秧歌》 苦乐交加的情感? 师生互动,6 名学生在本课理解基础上,加上自由想象。 《芣苢》: 诗意:前两句由一个女生读,下两句再加入三人,最后一组四人同时诵,有声音循环往 复,情感循序渐进的效果。 音乐:刚开始欢快轻松,越来越急促,中间穿插妇女的笑声、互相鼓励声,有累并快乐 的感觉。 画面:除了摘,掇几个动作,加上入筐,擦干,捶腰,呼朋引伴的动作,在围裙装满芣 苢,并互相比较谁摘得多。 《插秧歌》: 诗意:前两句年轻男女互答,中两句男生有力诵读,五六句老妪声音询问,后老翁回答。 音乐:第一句温馨流畅,下面两句激烈快节奏加暴雨雷声,后四句温情舒缓,并杂鸡鸭 鹅之音。 画面:一家人干活时,加上“一二、一二 ”口号,特写脸上汗水,腿上蚂蝗,脏湿的衣 服,最后田里整齐又勃勃生机的秧苗,表现辛苦后收获的喜悦。 任务四:思考拓展,传承劳动精神 1.节目结束后,有位同学说,古人劳动辛苦,是因为科技不发达。在信息化的今天,我 们完全可人工智能代替劳动,我们还有必要去劳动吗?去学习劳动精神吗? 对于这个观点,你怎么看?结合这两首诗谈谈你的观点,写一则 100 字左右的短评。 提示: 科技让耕人不必“锄禾日当午 ”,人工智能让农人也不必“雨从头上湿到胛 ”。 但是,新时代的劳动精神依然发光: “复兴号 ” 领跑世界,C919 成功首飞,嫦娥四号 月背着陆,都是无数伟大的劳动者辛勤劳动,创造发明的结晶。 斗转星移,不曾消逝的是劳动的精神;沧海桑田,不曾变化的是美德的传承。劳动创造
美好的生活,推动时代的发展,纵使过程千般苦,必有成就回甘来。 课后作业:(任选一个) 最初这一课是由《芣苢》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构成,后来却替换为杨万里的《插秧 歌》,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频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圆,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1. 把课上关于劳动的短评再加工修改,拓展成 800 字的文章,并根据评价表,同桌互 相批改,再提交老师。
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