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短歌行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课题 短歌行教学目标1.掌握阅读诗歌的三把钥匙——诗眼挈领法、手法分析法、知人论世法。 2.体悟曹操“悲凉慷慨 ”诗歌风格背后独特的生命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 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揭示时代背景和诗人个人特质对诗歌的影响,破解作者在作品中的“矛盾 ”元素。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扫平北方后率百万挥师南下,饮马长江,想一举消灭东吴 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赤壁大战前夕,曹操置酒设乐,筵宴诸将,饮到夜分,突然听见老鸦 在嘶叫声中向南飞去。曹操感此景而持矛吟唱了这首万古传颂《短歌行》,尽抒了他的内心 世界。 初步感知: 第一步:学生自由读。朗读时,让学生读出四言诗的音律节奏,体会魏晋诗歌的基本特 征。 第二步:听音频朗读后,找学生仿读。 第三步:全体学生齐读。 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 【活动一】 以“诗眼 ”入局,明确作者情感基调 (1)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词)?表达了什么感情?全诗的基调怎样的? 明确: 是“忧 ”字。“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忧从中 来,不可断绝 ”,都表现出诗人深沉的忧愁。从表面看,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低沉悲凉的。 【活动二】 通过手法分析法,探寻诗歌深层内涵。 一、比兴(本课着重讲“ 比 ”) 1.什么是比兴?明确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 比 ”就是譬喻,是对人或 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 ”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 端, 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 ”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 比兴 ”二 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2.找出文章中的比兴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①“譬如朝露 ”。明确:光阴易逝、人生短暂。人生的短暂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太阳 一出来就没了。 以“朝露 ”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朝露: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有特定 意义,即生命短促易逝。 ②“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 明确 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 明确 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 情。 二、何为用典?有何作用? 1.定义: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 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2.找到文章中的用典句,并分析其作用。(部分)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确 诗人借用《诗经 ·郑风 ·子衿》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原文是“青青子衿,悠 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 这里用来抒发自己对贤士的思念之情,提醒人才主动投 靠自己。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明确 当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割据一方的雄主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想尽办法招 揽人才。正所谓“ 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 ”,诗人将贤才比作“乌鹊 ”,写出他们徘 徊犹豫不知投靠谁的心态,抒发自己担忧人才投靠他人愁情。 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 诗人借用《诗经 ·小雅 ·鹿鸣》中天子宴请宾客的句子表明自己将人才视若珍宝, 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礼贤下士的求贤态度。 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 曹操借用鲁周公热切殷勤接待贤才的故事表明自己招纳贤才的热忱,充满自信地 向人才表明自己是当今明主,表达出立志平定河山的雄心。 【活动三】 知人论世法破解曹操悲凉慷慨诗风下的“矛盾 ”。 1.什么是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的方法要求我们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环境来解读文学 作品,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2.明确: 时代背景: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的时代。群雄割据,战 乱频繁,人民疾苦。这种时代背景使得曹操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 情。 个人经历:曹操本人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文学家。他的人生经 历丰富,从军旅到政治,从统一北方到赤壁之战的失败,这些经历使他的诗歌中既有胜利的 豪情,也有失败的悲慨。 复杂情感:曹操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一种慷慨悲凉的情感。他既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又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生命无常的哀叹。他的诗歌中既有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也有对战争残酷的揭露,这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当堂练习】 1. 运用本堂课学习到的三种方法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理解《归园田居》(其 一)中诗句的深刻内涵,并分析作者传达出什么样的生命意识。将学习所得写成一篇 200 字 左右的诗歌短评,并在课后与同学交流分享。 参考答案: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 406 年春天,即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之后的第二年。陶渊明生活在 东晋末年,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风气颓废的时期。在诗中作者多次运用手法表现深层情 感。比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两句,诗人以羁鸟和池鱼自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 自由生活的渴望和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又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 罗堂前 ”等, 以白描的手法细腻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 切热爱。诗人通过归隐田园的选择,表达了对生命本真的追求。他厌恶官场的虚伪与束缚, 渴望回归自然,过一种真实、 自由、独立的生活。这种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 解和尊重。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三种方法品读一首诗歌、一位诗人。我们首先以诗眼挈领法把握诗歌情感 基调,串联诗歌分析思路;接着用手法分析法深入理解分析诗人的情感内涵;最后我们用知 人论世法理解诗风中“悲凉慷慨 ”的“矛盾 ”,挖掘出属于诗人独特的生命意识。 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以后在诗歌的学习中运用好这三把钥匙,打开瑰丽华美的中华诗歌 之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