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太白梦绮丽,诗意慰平生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诵读发挥想象,品读“梦游 ”之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风格。 2. 梳理情感转换脉络,知人论世,探寻梦境与现实的关系。 3. 探寻诗人心灵世界,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生命追求,感受盛唐气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想象的“梦境 ”,结合诗人生平,把握梦境与现实的关系,体会诗人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甲骨文“梦 ”引入梦的含义,梦就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应。文人雅客总能 在梦中找到创作灵感,所以竭尽所能入梦、说梦、解梦。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就是一 个爱做梦并对梦境有着奇特体验的人。一起重温“诗仙 ”李白的一个千古奇梦“游天姥之梦 ”。 二、解题 诗歌的标题了两个关键信息: 信息(1)是“梦游 ”,即梦中游历,可见这是一首记梦诗; 信息(2)是“ 留别 ”,即出行的人借诗文向留下的人告别。唐玄宗天宝三载(744 年), 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将离开东鲁(今山东一带)南游吴越之 时,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这是一首留别诗。 三、文本研读 1、活动一:听朗读,梳理李白游历天姥山的过程(绘制梦游图景) (1)梦游之景是诗歌重点描写的部分,这是诗歌中的第二自然段,顺着作者游历的脚步, 展开想象,描绘梦境,体悟梦中之感。尝试找出梦游路线,试着给每一幅图景起一个小标题。 (填写表格,赏析梦境)
梦境标题 原文 赏析 (意象、意境、炼字、手 法) 表达情感
飞度镜湖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 度镜湖月……谢公宿处今 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 意象:月湖、影、猿啼…… 意境:恬静优美 炼字:飞、送 手法:拟人 轻松愉悦 无所束缚 向往自由
登山奇景 “ 脚著谢公屐……迷花倚 石忽已暝 ” 意象:海日、山花、奇石 意境:朦胧奇幻 炼字:迷、倚、忽 手法:用典 迷恋沉醉
山中夜景 “ 熊咆龙吟殷岩泉……水 澹澹兮生烟 ” 意象:熊咆、龙吟、山石、 泉水、深林、峰峦 意境:阴森神秘 幽暗恐怖 炼字:殷、栗、惊 手法:夸张 震惊恐惧
洞天仙境 “ 列缺霹雳……仙之人兮 列如麻 ” 意象:霹雳、石扉、仙府、 虎、鸾…… 意境:光怪陆离 炼字:崩、摧、訇、列、 麻 手法:铺陈、拟人 恍惚惊异
(2)第二段(梦中)这个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了诗人此次“梦游天姥 ”的经历, 文字中两次出现了“忽 ”这个字,这个过程中其实主要突出了一个“变 ”字,那到底都有哪 些“变 ”化呢? 明确:(1)时间在变:“湖月照我影 ”(月夜)——“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兲鸡 ”(黎明) ——“迷花倚石忽已暝 ”(傍晚) (2)地点在变:“送我至剡溪 ”——“半壁见海日 ”——“洞天石扉 ” (3)景色在变:“渌水荡漾清猿啼 ”(清幽静谧)——“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兲鸡 ”(雄 奇壮美)——“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奇险迷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 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惊险恐怖)——“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 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神 奇瑰丽) (4)心情在变:总结上一个环节的情绪曲线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向往)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迷茫)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惊惧)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惊叹)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怅然/惋惜) (过渡)梦是心理的真实,是潜意识的体现。——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依德 2. 活动二:深入李白的梦境,探索梦境与现实的联系,解码洞天仙境。 (1)展示李白的生平资料和写作背景,然后在情绪曲线图的基础上绘制李白人生轨迹 图。
(2)对比李白的人生轨迹与梦游天姥山的“情绪曲线图 ”。 明确: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梦游时,作者的心理有一个变化过程,而这个变化过程 与其两年的长安仕途生活有着非常惊人的相似之处。诗人笔下的梦游之旅,看起来奇幻险怪, 实则是自己真实人生经历的再现,其实就是在隐喻他一年之前在长安的宫廷生活。 (过渡)这首诗的奇特就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 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正因为如此,这首诗 才在给人奇谲多变、缤纷多彩的丰富印象的同时,又启发了多方面的联想。 ——北大教授 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 3.活动三:李白真正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求仕还是出仕寻求自由?(品悟梦游深意) 追溯李白人生的重要阶段,我们发现,这场梦,不过是李白人生的缩影投射罢了,梦境 与现实此时融为一体。梦醒时分,李白喊出那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然而这句话,真的那么洒脱、轻松吗? 展示李白在蜀中读书游历期写的《上李邕》和李白在安史之乱期写的《临终歌》《在水军 宴赠幕府诸侍御》。 明确:李白甚至在他临死之前,都希望能够有所成就,当然不是为了功名,而是怀着辅 佐君王,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功成身退 ”是李白最理想的人生设计,既能“治国平天 下 ”,又可隐逸山林, 自我保全。 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对李白的评点 :“庄(周)、屈(原)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 始。”结合李白的生平,谈谈对这一评点的理解。 儒道本不相容,但穷达之间却相容于个体,李白既怀抱儒家“兼济天下 ”的理想,又崇 尚道家遗世独立的精神。既有维护人格尊严的做岸,也有追求理想人生而不得的愤激。傲岸 与愤激并之以为心,这是“诗仙 ”本色吧! 四、课堂小结 《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奇思妙想为我们描绘一幅神仙聚会图,借出人意料的奇景抒情; 诗人写诗 “ 留别 ”,其实是借此表达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情感,别出机杼。更重要的 是,通过本诗的学习,我们发现李白的人生其实和我们一样,都会遇到挫折打击。但难得的 是他乐观不屈,这才站成了令我们仰望的高度!人生会有“失意 ”,但我们不要沮丧,我们要 像李白一样,一直努力追寻“生命的诗意 ”! 五、课后作业 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古人讲究一唱一和,假如你是李白东鲁的朋友,读完李白的这首诗后,请给李白写一篇 应和之文,来表达你的“生命追求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