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登高》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 《登高》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登高》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登高》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把握情感基调; 2.品读炼字,发挥联想与想象,感受诗歌语言及艺术魅力; 3.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体察深浑苍凉、沉郁悲壮的情感境界,逐步探索文学短评的写作切 入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读诗,品读炼字,发挥联想与想象,感受诗歌语言及艺术魅力; 2.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体察深浑苍凉、沉郁悲壮的情感境界,逐步探索文学短评的写作切 入点。 教学难点: 1.品读炼字,感受诗歌语言及艺术魅力; 2.体察深浑苍凉、沉郁悲壮的情感境界,逐步探索文学短评的写作切入点。
教学过程
学习情境: 炼字是指诗词中那些经过反复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贴切,能传神地表现事物、情感 等鲜明特征的字词,也可指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 学校文学社本期要举办一次“奇字凝情韵 ”的诗歌赏析分享会,每班从本单元中选取一 首诗歌,就“炼字 ”这一角度进行赏读,并派代表参加本次活动。 要求:分享前,要反复诵读,揣摩诗歌内涵,关注炼字及表达效果,体察诗人的情感境 界,围绕“炼字 ”设计赏析脚本。参考评估量表如下:
评价内容(满分10分) 自评 他评 评价等级 饱富真诚实感(2分) 优秀:1.5-2分 良好:1-1.5分 较好:0.5-1分 一般:0-0.5分 选取一个角度,切口小,挖掘深(2分) 有叙有议(评),叙议结合,既非复述,也非空谈 (2分) 语言表达准确、精炼(2分) 卷面整洁,字数符合要求(2分)
如何做好“炼字 ”赏读的充分准备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第一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初读——整体把握情感基调 请自由读诗,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歌大意,标出节拍,并用一两个词概括本诗的情感 基调。 通过展示任务单上的前置作业,老师发现不少同学抓住了诗歌中的“哀、悲、独、艰难、 苦恨、潦倒 ”等词,这些词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可传递出 诗人“悲秋 ”的情感,多数同学能概括出“悲凉、凄清、萧瑟 ”的情感基调。 在诵读时,首联要读出整体的画面感,把握好节奏; 颔联要读出宏阔的气势,木和江后面可适当拖音,体现出意境之余味; 颈联“悲、常、多病、独 ”注意要重读,体现诗人强烈的悲秋情感; 尾联要读出低沉缓慢的气息,体现出诗人复杂的悲秋情感。 接下来我们来听下名家示范朗读,体会情感,加深印象。 (播放音频) 通过刚才的名家范读,我们明确了《登高》的诗眼是“悲 ”,请同学们按下视频暂停键, 开始集体诵读,感受悲情。 赏析诗歌,文本细读必不可少,如何透过文字表面理解背后诗人的情感境界呢?带着这 个问题我们进入学习活动二。 【学习活动二】品读——赏奇字,感情韵 胡应麟《诗薮》曾引用元人评此诗语:“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 ” 请同学们品读诗歌,圈点勾画出本诗表现事物、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奇字 ”,赏析炼字,体 会诗人情感。 预设学生一的回答。依据:文本特征。(为学生提供支架) 老师,我从 中圈画出了 这个字,这里有 之义(还原情境) 此时,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 画面,因此,读 时语气要 。
师评:这位同学从文本中直接找到了表情感特征的词“ ”,然后从字本身含义及 特点出发,结合词所在的诗句内涵,借助联想与想象,还原出了诗人当时所处的境况。 没错,这句写出了 等特点,这一联要读出 ,因此,在读 的 时候,气息要 。 例如,学生二的回答。依据:文本特征。 师评(举例): 这位同学从文本中关注到了动词“啸 ”,这一点抓得很细致,值得表扬。诗人所处的夔 州即今天的奉节, 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 ”而著称。关于“猿 ”的叫声,古人在诗中常用猿 “鸣 ”或猿“啼 ”,如“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再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 舟已过万重山。 ”而这里却用了猿“啸 ”,结合岳飞《满江红》里的“抬眼望,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我们来比对下“啼和啸 ”“鸣和啸 ”,此刻的你,感受是怎样的呢?——有“响 亮清脆和深浑苍凉、悲怆萧条 ”的区别,后面再加一个“哀 ”字,这种意境就很自然地联想 出来了。 次句转而写眼前之景,“渚清 ”和“沙白 ”交融,色彩如画,这种冷色调工笔写意,技 法炉火纯青。加之飞鸟盘桓其中,动静结合,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清爽明丽、萧瑟寥廓的秋 江景图。诗人置身于此,更觉得自己是“渺沧海之一粟 ”,鸟飞回亦是诗人长期漂泊在外的 自我写照。 再例如,学生二的回答。依据:文本特征。 师评(举例): 我们在赏读“炼字 ”时,也需要有“ 比对 ”思维,通过“原字 ”与“改字 ”的细微区别 来深入揣摩诗人遣词背后的想法。这里可以通过对比“ 叶 ”和“木 ”这个字的区别来体会不 同的表达效果。因此,老师在此基础上给大家拓展补充: 诗人视达四周,置身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中感受秋天的气息,仰视萧萧落叶,俯视滚 滚长江,于不动声色的景物描写中让人倾听灵魂深处的生命之苍凉。 落木即落叶,但“木 ”比“ 叶 ”的内涵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沉重。 林庚《唐诗综论 ·说木叶》说到,“木 ”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 “木 ”所暗示的颜色性……“木 ”要比“树 ”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 ”,这样的树, 似乎才更近于“木 ”。它仿佛本来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 ”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它乃是“木 ”与“叶 ”的统一。人生暮年的诗人尤觉自己的生命如同飘零而下的落木般枯槁, 内心凄凉不已。(具象化解决“所以然 ”) 通过检查同学们学习任务单上的前置作业,老师还发现了不少同学抓住了“不尽、滚滚、 无边、萧萧 ”等词进行了赏读。“不尽 ”从时间的维度描绘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 ”从 空间的角度描绘了江水的宏伟气象,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悲愁无边无际、推排不尽、 驱赶不绝。落叶、江水的合一,似乎合奏出一首三峡秋日最为强劲的交响乐,诗人被此震撼, 不禁想起自己生命的旋律。 同学们,这种把情感与景物相融合起来表达感情的手法,我们称之为“情景交融 ”。 为了能在“奇字凝情韵 ”这一诗歌赏析分享会上由“炼字 ”这一小切口深入到文本深层, 我们接下来还要进行“知人论世——深入情感内核 ”这一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三】知人论世——深入情感内核 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联含有八层意 思。
同学们,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呢?(小组合作探究) 请小组进行合作,用“炼字 ”品读、“知人论世 ”的方法查阅创作背景及作者经历等相 关资料,品读诗歌后两联,赏析诗人的悲壮情怀。 多数同学在学习任务单上能写出诗人远在他乡,且“常 ”作客,又逢“冷落清秋节 ”, 实在悲。 有些小组结合背景材料,通过“知人论世 ”和“炼字 ”赏读的方法找到了里面的“悲 ”。 我们来听下小组代表对此的赏析: 例如,学生回答。依据:文本特征,背景材料 “万里 ”形容很远,“安史之乱 ”后,诗人惶惶如丧家之犬,十多年间,他携家带眷奔 波多地。 “百年 ”指年纪大,“多病 ”是多种疾病缠身。诗人长期漂泊在外,年老多病,他深切 地感到自己已到了风烛残年。此时的杜甫还在深秋重阳节独自登高,海天愁思正茫茫,独怆 然而涕下!于是,他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抒发了悲怆与惆怅之情,在生命的诗意中也蕴含 了他顽强抗争的伟岸精神。 尾联,笔锋一转,从紧张的悲壮之事态中走向了和缓的理性思索: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种自我反思与劝勉,表现出诗人对苍凉生命的留恋。因此,这一联需要读出这种理性、 和缓、低沉的气息来。 现在,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回答他们组查阅的相关资料。(希沃视频展台,采用信息 技术融合教学方式) 例如,学生回答: 767 年秋 55 岁的作者流落到了夔州,此时,“安史之乱 ”已结束 4 年,但国家仍是一片 混乱,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深重的震荡。失去依靠的杜甫面对国家动乱,在风雨飘摇之 际,举步维艰,壮志难酬。 问题设置: 全诗句句是悲,字字含悲,从悲壮之景中尽显悲壮之态,悲壮之情!诗人悲自然之秋, 悲生理之秋。这些是不是他“悲 ”的根本呢?那么“悲 ”的根本是什么? 有些小组通过知人论世和群诗联读的方法为我们写出了他们的研讨成果。他们写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为了让天下寒士能住上广厦,诗人自己“庐破 ”“受冻 ” “身死 ”,也觉得满足。当茅屋为秋风所破后,诗人由自己凄风苦雨之后的彻夜难眠,想到 了全天下万千流离失所的百姓的命运。 结合《春望》(755)更容易理解他的博爱,他对国家民生的担忧,他的济世情怀。 杜松梅在《论杜诗中的时空艺术》说过,杜甫诗中的时空意识就是结合着这些人间的、 细小的、具体的极为细腻的“情 ”而体现出来,这或许正是他最感动我们的伟大之处。 《登高》一诗,悲出了极致,悲出了壮阔!整首诗深浑苍凉、悲不压壮。 落木无边,登高难释家国恨。长江不尽,望远不解心中愁。 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主要通过反复读诗,以整体感知到文本细读再到深入解读的学习路径,以“炼
字 ”为抓手赏读了本首诗歌,把握了诗人的“悲愁 ”这一情感基调,学习了诗人情景交融的 艺术手法,体察了诗人深浑苍凉、悲不压壮的情感境界。 诗人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使一己之悲有了更广阔而 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当然,这离不开杜甫本人的思想意识,深受 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也离不开个人的人生经历,长期接触底层人民的体验。 因此,比起吾生之须臾,比起大自然的秋风之萧瑟,比起年老多病,比起生活困顿,更 多的,是悲国运之多艰,悲民生之多艰。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那些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 罢了。他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让人震撼,让人感动。除此之外,他的情感表达 和伟大志向越是在广阔的意境中抒发,越能体现出他那伟大的胸襟,这,也是和一般文人笔 下的悲秋不同的地方。 从以上可以看出,作者诗圣实至名归,从一个人,一首诗,我们窥见的是一个时代的缩 影。这位圣哲写出的诗歌成为了唐朝的历史,“诗史 ”之名更是当之无愧。 课后作业(任选其一) 1.请从本单元中另选一首诗,参照今天所学的“炼字 ”品读方法完成赏读脚本,为“奇 字凝情韵 ”的诗歌赏析分享会做准备。 2.请任选一个角度,为《登高》写一段文学短评,不少于 400 字。参考量表如下: 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奇字(炼字)——情韵(悲壮) 厘清“炼字 ”概念——寻奇字——抓本义及特征——结合所在诗句, 还原情景——比对“原字 ”和“改字 ”区别——艺术手法——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登高》的学习,在板书上呈现出最为直观的语文要素,引导学 生学会诵读和鉴赏诗歌的基本策略与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