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琵琶行并序》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 《琵琶行并序》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琵琶行并序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琵琶行并序——漫溯江月文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的人生感慨和生命追求。 2. 使学生感知音乐描写的精妙,鉴赏诗中的景物描写。 3. 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鉴赏诗中的景物描写,探究情景关系。 2. 把握文章情节结构,探究“江月文澜 ”,理清文章三线结构。 教学难点: 1. 鉴赏诗中的景物描写,探究情景关系。 2. 探究“江月文澜 ”,理清文章三线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场离别,黯淡了枫叶,萧瑟了荻花,冷落了江月。一曲琵琶,寒了江水,惊了秋月, 触动了迁谪之人。一个是技艺高超的琵琶女,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天涯偶然地相逢, 飘零失意成为了瞬间的永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 二、学习活动一:感知作品 学生通过预习,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1.知人论世谈作者 2.因声求气吟诗韵 3.整理脉络述情节 (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心聆听琵琶语
(3)江中听诉苦身世 (4)同落天涯多感慨 (5)重闻琵琶泪青衫 三、学习活动二:思考探究 此诗“ 以江月为文澜 ” (清 沈德潜《唐诗别裁》),谋篇布局精妙。将景、乐、事融为 一体,江月、琵琶、情感三线并行,请试做分析。 (一) 初见江月,定基调 提问:初见江月在何时?找出相关诗句并鉴赏。 明确: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鉴赏:秋夜的江水,红黄的枫叶,灰白的荻花,点染环境,描绘出了一幅萧瑟的清秋景象。 分别之际,一轮冷清的月亮倒映在大江之中,茫茫江水,凄清月色 ,幽冷、孤寂。勾勒出了 广袤阔远的空间,营造了冷寂萧瑟的氛围。此时的江月融入了离别的悲戚与贬谪的抑郁,并 以此接住了水面飘忽而来的琵琶声。 (二) 冷月无言,胜有声 提问:再见江月在何时?找出相关诗句并鉴赏。 明确: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鉴赏:如痴如醉的听者陶醉于如仙乐般的琵琶声中,悄无声息。江心的秋月,为之停留,洒 下一片清辉。好似幽咽的琵琶声余音绕梁挥之不去。以静衬动,将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 画面里。以江月的清冷衬托声响的幽怨愁绪,使情与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融为一体。 (三) 秋月寒江,度流年 提问:在琵琶女的自述中是否有江月身影呢?找出相关诗句并鉴赏。 明确:1.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赏析:月盈月缺,逝者如斯。月华、江水的流逝实则消逝的是时间,是生命,琵琶女在月光 中徒做悲怆的回忆。“等闲度 ”弹指一挥间,岁月流水般逝去,青春在岁月中消了颜色,失了 活力,年老色衰,令人唏嘘感慨。 明确:2.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将水寒。 赏析:此句描写了琵琶女江边守船待夫归的场景。一轮清寒之月照射在水中,“守 ”的是悠长 无尽的孤独,度日如年。“绕 ”的是茫茫的寒江,无限凄凉。江月寒,心更寒。冷月、寒江、
轻别离的商人、美人迟暮的自己,无处话凄凉。写尽了琵琶女的飘零无依。 (四) 冷秋月夜,愁断肠 明确: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赏析:此句为作者谪居浔阳的生活状态。春花秋月的美景仿佛让人看到了作者闲适独酌,无 案牍劳形的快意自由。实则是乐景衬哀情,借酒浇愁愁更愁,举杯邀月的孤独寂寞,才能无 处施展的落寞与辛酸,前途渺茫的无助与失意。 总结:“江月 ”文澜 1.初见江月,寒江浸月,营造送别冷寂萧瑟的氛围,奠定伤感的感情基调,承接江面飘来的 琵琶声。 2.再见江月,冷月无言胜有声,琵琶女精湛的琴技在江月的侧面烘托下登峰造极,音乐效果 震撼人心,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3.江月流年,在琵琶女的自述中,青春时光的转瞬而逝。年老色衰后独守空船,在等待中度 日如年。照应前段的“说尽心中无限事 ”,流泻的月华是逝去的光阴。 4.春花秋月,作者由琵琶女自述引发自身迁谪意。触发了作者“ 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飘零感。 总结:情景关系 景为情染,情借景浓,相称相生 四、学习活动三:思考探究诗歌主旨 白居易和琵琶女身份地位迥异,是什么让作者与琵琶女产生了共情共鸣,从而发出了“同 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人生慨叹呢? 明确:诗人被贬江州,遭遇政治上的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遇到 了琵琶女,通过她的故事,触发了诗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感情,表达了对琵琶女深切的 同情,同时也抒发了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五、作业布置:拓展阅读 夜闻歌者(宿鄂州) 唐 ·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江月秋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词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 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 低眉终不说。
利用本节课所学鉴赏知识,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并分析该诗中景物“江月 ”与作者表 达感情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 1.内容上:相同之处,所遇女子技艺高超,身世凄苦,她们的乐声与歌声幽怨凄苦。不同之 处,《琵琶行》是长篇叙事诗, 内容详实。《夜闻歌者》是短篇,更简洁。 2.手法上:相同之处,都运用了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不同之处,《琵琶行》还运 用了大量的比喻、烘托、正侧面描写等手法。《夜闻歌者》则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3.“江月 ”意象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同时,景又为情感的抒发 营造了氛围,提供了故事背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