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课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以典明情 望见生命诗意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年 8 月第 1 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本词,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3.解读本首词中用典的内涵,探究“用典 ”与“情意表达 ”之间的关系; 4.通过对比阅读,探究人物形象及深广复杂的情感,望见作者生命的诗意,培养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2.解读本首词中用典的内涵,探究“用典 ”与“情意表达 ”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掌握解读典故的一般方法; 2.通过对比阅读,探究人物形象及深广复杂的情感,望见作者生命的诗意,培养家国情怀。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活动 1:解题导入 晓背景 从题目可以得知本首词是辛弃疾写于京口北固亭的怀古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 固楼 ”,南宋建国 24 年后,66 岁的辛弃疾再次登临北固亭,隔江眺望失去的北方故土,不 禁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作此词。 活动 2:课前分享 知作者 根据课前布置的查阅辛弃疾生平的预习任务,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做一份辛弃疾 生平表并根据表格以他自己的口吻和同学们分享他的故事。【明确】 辛弃疾生平表 1140 年 5 月出生于山东济南府1161 年参加抗金起义1162 年开始艰难的仕宦1180 年南归1203 年起用(韩侂胄)1205 年写作此词1207 年病逝【预设】辛弃疾生平故事分享 我的名字叫做辛弃疾。公元 1140 年,宋金之战以金人不胜而胜,宋人不败而败落下了帷 幕,也就是在这一年的 5 月,在山东济南府历程县,我出生了,我从小就目睹了金人对宋人 的欺凌与压迫,不得已在北方金人朝廷为官的爷爷从小就教育我长大后抗金,还大宋江山, 也因此仿照“霍去病 ”给我取名为“辛弃疾 ”。 我闻鸡起舞,骑马射箭、博览兵书,我要的就是文武双全,“落日赛晨起,胡骑列清丘。” 公元 1161 年,我组建起 2000 多人的民兵队伍, 同异端的和尚一起投奔义军首领耿京。然而 异端偷军印叛逃投金,我月下斩异端追回大印,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书军 ”,我在义军一 时风头无二。为歼灭金兵,我带着宋高宗的委任状从临安返回复命,却听到首领耿京被叛徒 张安国杀害,我立刻组织了50 人的精兵直奔金兵大营,千里压制张安国于临安斩首,那时我 23 岁。 1162 年,我归南宋后发现,靖康之耻早就被抛到了脑后,有多少人愿意谈论国家大事? 更别论抗金大业了。朝廷的当权派以“ 归正人 ”的有色眼镜看我,朝廷给了我一个江阴签判 的小官。我无奈将手中的利剑变成了软笔,不断上书以表北伐之心。可它们像泥牛入海一样, 没能激起一点浪花。“落日楼头断红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异。” 最终我的不断上书让 33 岁的我被派往常年兵荒马乱、民生凋敝的抗金前线——滁州。在滁州, 我身先士卒,雷厉风行,改善民生,在农闲时组织青壮年练兵以备抗金。再后来,我又被派 到民风彪悍、盗匪猖獗的湖南,我成立了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飞虎军,雄镇一方,让 军人们闻风丧胆,叫他们虎兕军。18 年,我如同像玩笑一样频繁调动了 16 次。我招之即来, 挥之即去,每到一个地方任职,少则三五个月,最多也不过两年。 就这样,1182 年冬,42 岁的我终于被罢官了,我在岱湖附近建造了一座庄园,起名为稼 轩,后人也称我为稼轩居士。天下有道,则现;天下无道,则隐。我退隐林泉之中,彻底卸 掉了厚重的生活盔甲,“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 尽愁滋味,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公元 1203 年夏天,那时我 64 岁,我意外的收到朝廷新的任命——北伐。我虎躯一阵, 血脉喷张,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 40 多年前我在齐鲁大地抗金杀敌的岁月。但韩侂胄只是利用 我元老重臣的身份和主战派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以韩侂胄为首的主战派急功近利,北伐在 他们眼中并非为了收复河山,只不过想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罢了,怎么可能接受我的意见呢? 北伐之初,宋军取得了些许胜利,主战派尝到了甜头,他们怕已经 67 岁的我抢他们的功劳。 我刚刚在镇江任上为北伐做准备,还没来得及实施,又一次半途而废。我又想起 1205 年刚到 镇江时写的那一首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43 年了,我一天都没有忘记我曾经率 千军万马无数次突破金兵的防线,我那一次次杀敌的壮美画面。可遗憾的是,这样的画面我 一辈子再也见不到了。公元 1207 年 8 月,我的理想破灭了,长年累月的病痛让我又一次病倒 了。我昏迷多日,在睡梦当中,我想起我 20 多岁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就是人中龙凤,我雄姿 英发,我就记得两个字“杀贼!杀贼! ”公元 1207 年 8 月,在说出了两声杀贼之后,我离开 了这个世界。 【小结】 在了解辛弃疾的人物生平后,我们一同走进 1205 年的那一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起感受辛弃疾隐含在词中的拳拳爱国之心。 学习任务一:诵词悟情,整体感知 活动 1:学生初读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全词,读时注意:读音和断句。 注意读音: “佛(b ì ) 狸祠下 ”的读音 注意断句: “封/狼居胥 ” “封 ”是动词,“狼居胥 ”是山,“封山 ”山上筑土为坛以 祭山神,纪念胜利 活动 2:教师配乐范读 在听读时找一找老师的诵读和刚才自己的朗读有什么区别? 【小结】在大家的朗读中听到了辛词的气势雄浑。除了激情澎湃中本首词的朗读还隐含 着沉郁顿挫与悲壮苍凉。从什么地方可以读出这种沉重?为什么会有这种沉重?让我们带着 这样的疑问走进《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中。学习任务二:细读品味,研习用典之法 活动 1:细读全词,概括归纳 【问题】请同学们梳理词人立足京口,联想到哪些古人古事?结合书下注释简要概括。 【明确】1.三国时,孙权至镇京口,雄踞一方; 2.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恢复中原建立刘宋; 3.刘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兵北伐却仓皇而逃; 4.拓拔焘追击刘义隆到瓜步山并建立行宫; 5.赵国良将廉颇虽老思用。 【跟进点拨】通过刚才的梳理可以发现这首词几乎达到了句句都用典。岳珂评论: “吾 言《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 ’”。“用事 ”即为用典。辛词用典确实多,但用得却恰到好 处、天衣无缝。这节课就带领大家解读本首词中用典的内涵,感悟辛弃疾隐藏在典故中的情 感,进而掌握解读典故的一般方法。 活动 2:巧借置换,打通古今 【问题 1】词人站在这饱含着历史兴衰的京口上,首先想到的是谁? 【明确】孙仲谋。 【链接资料】孙仲谋生平: 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他 18 岁继承了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 在京 口建都,后迁都至建安,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 【跟进点拨】我们可以找到诗人联想到孙权的一个关键点“京口 ”,诗人此时立于“京 口 ”怀古,而他内心“生子当如孙仲谋 ”的英雄也正是在“京口 ”开启了他一生的雄图霸业。 【追问】辛弃疾运用此典故仅仅是在说孙权吗? 【明确】辛弃疾借用此典故更是在说自己,在说当时的南宋抗金。将“孙权 ”换成“辛 弃疾自己 ”,把“曹操 ”换成“金人 ”,把“风流 ”换成“ 曾经的赫赫战功 ”。辛弃疾多么 渴望能够像孙权一样建功立业击退金人的南侵,可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肯出兵。 朗读中的沉重不仅是对人生无常、繁华易逝的伤感,也不仅是对英雄孙权不再的惋惜, 更是对当今南宋统治者的失望和抗金希望破灭的无奈。 【朗读指导】读这两句词,应读出沉重,读出无奈。 【小结】明确方法:可以发现典故中的人物、故事,与作者真实想表达的有着相同之处,因此将两者置换,深悟情感,这就是“置换法 ”。 【问题 2】在运用“置换法 ”打通孙权与词人之间的藏与露、古与今后,请同学们利用 同样的方法分析第二个典故。 【明确】通过书下注释可以发现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刘裕也是在“京口 ”挥师北伐。将“寄 奴刘裕 ”置换为“归正人辛弃疾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的何止是刘裕,更是年轻 时的辛弃疾。刘裕的居所,如今沦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 ”与“寻常巷陌 ”; 曾“上马击 狂胡,下马草书军 ”的辛弃疾,同样再也没有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 【朗读指导】本句词应读出遗憾,也读出“想当年 ”的雄沉激昂。 活动 3:集思广益,以法结情 【小组讨论】在“置换法 ”分析了上片的两个典故后,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以同 样的形式分析下片的典故,并总结归纳出你们运用的分析典故的方法。 【预设】 (1)第一小组: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固 ” 方法: “对比法 ” 对比分析“草率出兵大败而归的刘义隆 ”和“大败匈奴的霍去病 ”两个典故。 【链接资料】 ①刘义隆典故: 刘裕儿子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北伐,却依旧草率出 兵,但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 ②霍去病典故: 汉武帝大将军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 【跟进点拨】 “赢得 ”与“北顾 ”两词间比较。 “赢得 ”——“落得 ”“北顾 ”——败逃中回头北望。 一“赢 ”一败的对比矛盾中可以看出辛弃疾对于刘义隆好大喜功、贸然出兵的讽刺。将 “刘义隆 ”换为当时南宋韩侂胄,辛弃疾也正暗示韩侂胄不可草率出兵。 【朗读指导】在朗读中要着重强调“赢得 ”,读出讽刺。 (2)第二小组: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 方法①: “还原法 ”:结合前文语境,还原出“佛狸祠 ”的典故。 【链接资料】 “佛狸祠 ”拓跋焘小名佛狸。元嘉二十七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 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 佛狸祠。 方法②: “类比法 ”:(根据第六单元《拿来主义》中学到的“类比论证 ”方法) 将“元嘉北伐 ”类比为南宋“ 隆兴北伐 ”;将被金人侵占的北方类比为“佛狸祠 ”。 【跟进点拨】这就是辛弃疾的忧思。一个国家的灭亡,不仅仅是国土的沦丧,最根本 的是精神的沦丧。异族统治下的百姓已经没有了亡国奴的意识,再不北伐复国,国家还有希 望吗?我们应读出作者的隐忧与沉重。 【追问】词中还有什么典故?我们又能运用什么方法来解读呢? (3)第三小组: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方法③: “互文法 ” 【链接资料】 廉颇善饭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 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 之一饭斗米, 肉十斤,被甲上马, 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 与 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选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辛弃疾忧心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因此借用廉颇 表达了自己不被人知、不为人用的悲愤。 【追问】从史实来看,明明赵王有想到廉颇为什么词人辛弃疾要将“有人问 ”变成反 问“凭谁问 ”的“无人问 ”之意呢? 【预设】这句话其实是说“凭谁问,稼轩老矣,尚能战否? ”如果辛弃疾直接以自己 的角度发问直抒胸臆,虽然简洁明了,但难免会引起质疑讥讽:你一个“归正人 ”,凭什么 有如此大的口气?于是辛弃疾选择借人自况、借他言己,暂掩衷肠、不抒己情,既顾及他人, 也顾全自己。 【小结】在不同的诗句中运用了“置换法 ”“对比法 ”“还原法 ”“类比法 ”及“互文 法 ”的 5 种解读方法,理解词人对典故的妙用,达到以典悟情、以典化人的作用。 学习任务三:刻画形象,传递爱国之情活动 1:忆往昔,洒热血 【问题 1】辛弃疾在词中除了借用典故暗指自己,有没有直接描写自己表达情感的句子? 【明确】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是词中唯一没有涉及到典故的一句,但 背后是赤裸而沉重的过去。 【问题 2】结合书下注释,看一看四十三年前,词人凝望中依然记忆犹新的是什么? 【链接资料】 1161 年金人南侵 1162 年金主完颜亮被杀,抗金运动风起云涌23 岁的辛弃疾活捉张安国,率万人渡江归南宋, 此后因“归正人 ”身份,开始了艰难的仕途之路1163 年隆兴北伐1164 年隆兴议和,签订屈辱条约【明确】在追昔抚今中,辛弃疾记起“壮岁旌旗拥万夫 ”的自己,二十三岁南归,至今 已四十三年。但辛弃疾始终不忘抗金,四十三年,犹记山河碎,望中心难安。犹记大宋被金 人侵占的领土。从这句,可以联想到同为壮志未酬,同为怀古词的《念奴娇 · 赤壁怀古》的 尾句。 活动 2:对比异同,望见诗意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将《念奴娇 ·赤壁怀古》结句“人生如梦,一尊还 酹江月 ”与《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进行对比, 并概括两首词中人物的形象。 【预设】(1)同:都流露出对昔日英雄的无限怀念,在表达自身壮志未酬慨叹的同时也 流露出积极进取的豪放之情。 (2)不同:①苏轼直抒胸臆,有遗憾、惆怅却依旧乐观,感受到的是一个拥有旷达胸襟, 与自己和解的乐观豁达的苏轼; ②辛弃疾是对过去英雄时光的怀念,把豪情与悲愤,把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 理想都熔铸在回忆中,感受到的是一个饱含爱国之情、沉郁顿挫的辛弃疾。 小结 面对相似的处境,无论是与个人和解的还是向时代发问,都是个人对生命的追求与选择,在诗词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到作者生命的力量,也透过诗词望见作者生命的诗意。 “北伐抗金 ”是辛弃疾一生的梦,是他人生的底色,纵使他为此痛苦挣扎,但这又何尝不是 生命的另一种诗意呢? 千百年后我们仍然能从词中读出如此宏阔的历史内容、如此厚重的生命感怀,而这不是 靠单单说理来完成的,恰当的用典可使文情隽永,含蓄深刻,或仰慕古人,或感慨身世,或 借古讽今,言简意赅, 以一当十。辛弃疾用简洁唯美的笔触来表达内心最深沉的情感,这就 是诗词,这就是千百年来文学永恒的秘密,今天我们也要通过我们的声音来展现。 请同学们再次诵读《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习任务四:“实”有所获,“践”有所得 【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69-70 页有关文学点评的介绍,就《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 用典之妙,写一则 400 字的文学短评微写作,并根据评价量表进行自评和他评。 文学短评微写作评价量表评价项目评价标准分值自评他评评论立意立意精准;切入口小15层次结构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点面结合、以点带面15叙述手法叙议结合、以议为主15语言表达文辞优美;言近旨远;言简意丰;真情真理10总分552.对比阅读,以“豪放与婉约 ”为话题,从意境、手法、语言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声声慢》(寻寻觅觅)进行比较赏析。 3.背诵并默写全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