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激扬青春,修改诗歌——单元学习任务之学写诗歌》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激扬青春,修改诗歌——单元学习任务之学写诗歌》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激扬青春,修改诗歌——单元学习任务之学写诗歌》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名家作品,梳理诗歌知识,理解新诗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修改原创诗歌,剖析诗歌内涵,提升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朗读青春之歌,感受诗歌魅力,激发青春激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汇总编辑诗集,永葆诗意情怀,赓续中华文脉。
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设计依据】 中国具有诗教传统,高考也有诗歌考查,人人渴望诗意栖居。 “学写诗歌 ”,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任务,是以写作为中 心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以学写诗歌的方式思考青春、抒写青春、纪念青春,在 写作实践中理解新诗特点,掌握写诗技法,获得审美体验,点燃青春激情。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就接触过诗歌,部分学生甚至早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但是创作水平参差不齐, 对教材资源的转化运用意识不够,对同学诗作的学习借鉴能力欠缺。如何修改自己的初稿, 掌握改诗的基本技法,进而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共情力, 尚需老师的指导。 【教学重点】 1.结合教材经典诗歌,引导学生梳理和整合新诗知识,学习新诗技法,掌握新诗特点, 获得审美体验。 2.结合学生创作实际,引导学生品味借鉴同龄人的优秀诗歌,修改自己的初稿作品, 力争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等多个角度升格,提升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增强思 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 3.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以鉴赏诗歌、修改诗歌、诵读诗歌以及编辑诗歌的诗 意方式思考青春的价值,丰富审美体验,激发青春激情。
【教学难点】 1.学写诗歌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既要“学 ”,也要“写 ”,更要“改 ”,需要老师结 合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教材资源,品味同学习作,搭建诗意的桥梁。 2.学写诗歌的主要意义是永葆诗意之心,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以诗意的方式思考、学习、 生活,学会诗意地栖居。 【学习策略】 1.案例分析。从学情来看,有的同学思维敏捷,出口成诗;有的同学绞尽脑汁,无从 下笔。引导学生以同龄人的优秀诗篇和诗句为例展开分析,在经验交流、研究鉴赏、佳作 朗读的过程中,共享诗意,激发诗情。 2.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用好教材资源,借鉴写诗技法和诗歌理论,尝试创作并修改自 己的诗歌作品,最后汇总所有作品,合作编辑一本诗集。
教学过程
修改前 修改后 修改方法
全诗共 4 节 增加 2 节 12 行: 模仿名家闻一多先生。
以“流云 ” 流云,流云,
叹息时间流逝结束 我明白了你的心情! 仿照课文《红烛》的写法,
一、课程导入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古典诗歌光耀千秋; 自胡适发 表中国第一首白话诗以来,新诗走过百年历程。多年来,“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 也是北京高考微写作的题目之一。考场作文“诗歌除外 ”已然成为历史,如今,诗歌落落 大方地登上了高考的舞台。 少年是天生的诗人。同学们正值青春,读一些经典诗歌,尝试诗歌写作,可以激发想 象力、创造力、共情力。这节课,我们学写诗歌,共享诗意。 二、学习活动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 ”。此前,同学们尝试写作诗歌,写出一些优秀的青 春之歌。今天,我们借鉴同龄人的原创诗歌和教材上的名家诗歌,学习改诗的技法。 【活动一】确定主旨,递进抒情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修改诗歌,首先要确定主旨。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中国自古就有“诗言志 ”“诗缘情 ”的主张,英国诗人华兹 华斯也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为此,请一位同学分享“确定主旨 ”的改诗经验。 请看视频(见学生素材)
(

)
情感不够积极 你定是因溜走的时候, 在偷偷地哭泣。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 都是对青春的失信 ” 难怪我不曾见你, 原来你是在把梦追寻。 流云,流云,你是天际的少年; 少年,少年,你是地上的流云。 “不恋过去,莫问将来 ” 当下的日子,才更值得珍惜。 ——节选自学生习作《流云》 增加“我 ”参与对话,经过 “不解—发问—共鸣 ”的递 进式抒情,突出“少年 ”应 像“流云 ”那样珍惜时光、 追逐梦想、永不止步,进而 升华情感,确定主旨,也彰 显了青春的价值。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流云》这首诗关注现实 生活,《流云》这首诗歌关注现实生活,抒发少年惜时追梦之情,突出了“青春激扬 ”的 主旨。同时,同学们还要注意把握时代脉搏,为时代而歌。比如,《沁园春 ·长沙》抒发 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要把地球推倒 ”的时代激情。 【活动二】创造意象,借物抒情 诗歌巧用意象抒情,意象以新奇为妙,修改诗歌要注重意象创造。教材第一单元涉及 的诗歌意象梳理如下:
教材诗篇 意象示例
《沁园春 ·长沙》 万山、层林、漫江、 百舸、飞鹰、游鱼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白云、北冰洋、 太平洋、洪涛
《红烛》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我、雪峰、落日、 山海、石砾、雄鹰、雪豹、小蜘蛛
《致云雀》 云雀
接着,我们再来分析同学们创造的意象。
创造意象 原创诗歌 意象分析
井底之蛙 傍晚的霞,扶着井底的蛙。 四散的星,柔着赏月的它。 一只蛙仰望着他的天。 “井底之蛙 ”是一个贬义词, 常用来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 但是,作者将“井底之蛙 ”与“你
你 这天不大,一口井大的天。 流云如过客 从天的海里刹那间游过。 井虫如游子 忽地一下飞出天外,不知去向。 只有一只蛙, 空守着他的井,他的天。 可笑的蛙啊, 天外何止有天? 但蛙不羡。 这井够大,一口天大的井。 留得住圆月,装得下晚霞。 春日里伸进井里的枝丫, 是玲珑的桃花。 夏日里照进井里的光霞, 是无形的窗纱。 秋日落进井里的枯叶, 是温暖的棉被。 冬日飘进井里的飞雪, 是绵密的细沙。 四季之欢愉,蛙尽享其乐。 这是只属于蛙的天下。 这里有水,有虫,更重要的 这里是家。 所以,天这般大足矣。 但你笑啊,锅盖何以比苍穹? 你笑蛙格局太小,蛙笑你四海为家。 你笑蛙愚昧无知,蛙笑你狂妄自大。 愚蠢的批判者啊, 你永远也不可能知道。 井底之蛙虽不知天空之高远, 但深晓天空之湛蓝。 ——学生习作《井底之蛙》 两个意象巧妙组合,写出了新意: 四海为家的“你 ”有高远认知,却 狂妄自大,未必幸福;“井底之蛙 ” 虽然坐井观天,但尽享其乐,幸福 指数可能更高,两种生活方式形成 对比,引人深思。体现了共情力。
年迈的夕阳 田野的漫天晚霞 像是夜间,开满城市上空的烟花 谦逊的落日已然退潮 余晖被黑暗无情地吞咽 蓄谋已久的月光悄然涌出 倾泻在老翁破碎的衣褶里 消失的仿佛只有这黄昏时的日光 生命的美自古经不起细细推敲 乌鸦划过,留下咿咿呀呀的歌 我躺在荒草堆上 和几丛野花,几缕炊烟为伴 和几十年来沉默无言的老树为伍 目送这年迈的夕阳,离去的背影 作别那陪同离去、陪同消散的晚霞 只留下一阵轻风无声哭泣 “年迈 ”指年老,写出 “夕阳 ”西沉的伤感 用逗号和顿号 将前后动作隔开
在空中飘荡萦绕 我缓缓站起 等月光变成日光 等离开的人再度回乡 ——学生习作《等月光变成日光》 延缓诗歌的节奏, 巧妙展现夕阳西下 的具体过程 体现作者极强的 观察力和感受力
【活动三】:关注格律,锤炼语言 修改诗歌也要关注格律。古诗词在字数、句数、平仄、对仗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现代 诗也有韵律和节奏等要求。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新格律诗的“三美 ” 理论,值得关注。 1.音乐美:音节的排列要有规律,整首诗力求押韵。 2.绘画美:辞藻富有色彩,突出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3.建筑美:句的均齐和节的匀称,全诗有整齐之感。 很多同学践行“三美 ”理论锤炼诗歌语言,让诗歌更有诗味,一起来看。
修改前 修改后 锤炼语言
在青春的草地上, 弥漫着泥土的芳香。 谁的书声朗朗,气势高昂, 尽显年少轻狂? 原来是祖国的未来栋梁, 正值青春的少年郎。 他们如初升的太阳, 不断地发光发亮。 他们用光热给人以力量, 他们在青春里展翅飞翔, 他们始终走在时代前方, 这或许就是青春的模样。 ——学生习作《青春的模样》 在青春的草地上, 弥漫泥土的芳香。 你听,书声朗朗, 是谁? 气势高昂。 哦,未来的栋梁, 哦,今日少年郎。 正如初升的红日, 不断地发光发亮。 光热给人以力量, 他们要展翅飞翔, 飞向时代的前方, 这就是青春模样。 ——改后习作《青春的模样》 音乐美 一韵到底 优美动听 建筑美 句的均齐 节的匀称
田野的漫天晚霞 像是夜间, 开满城市上空的烟花 ——节选自学生习作 《等月光变成日光》 田野的漫天彩霞 像是夜间, 开满城市上空的红色烟花 ——节选自学生习作 《等月光变成日光》 绘画美 “漫天彩霞 ” “红色烟花 ” 等鲜艳辞藻, 更有 直观色彩感和 视觉冲击力
【活动四】:吟咏诗韵,因声求气 修改诗歌还可以借鉴“ 因声求气 ”说——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指 出,“(读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 ”。 请同学朗读一首诗歌,然后由朗读者分享读后感,再请听众代表分享听后感,以此把 握诗歌的情感内涵,进而养成“边读边改 ”的习惯。 (一)注意朗读技巧 1.读准字音:冠冕[guān miǎn] 2.读出节奏:轻重缓急,抑 ↓扬 ↑顿(短)挫(转) 3.读出情感:青春之歌,要充满活力 (二)把握诗歌情感 1.朗读者分享读后感。(复述+点评) 2.听者代表谈听后感。(复述+点评) 3.教师总评:听者的感受,既源于诗歌作品,也源于朗读者的声音。朗读在修改诗歌、 把握情感内蕴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三、技法总结 “好诗文是改出来的。”诗不厌改,改则意达;文不厌改,改则意赅。正如曹雪芹“批 阅十载,增删五次 ”,才有《红楼梦》的问世,《流云》这首诗歌,经过反复修改打磨,从 全国 2 万多件稿件中脱颖而出,登上《光芒》杂志创刊号,作者也在首届光芒少年文学奖 的评选中,夺得“全国百优文学少年 ”称号。 这说明,风华正茂的少年能够改出优秀的诗歌。为了打磨更多的佳作,现将本节课 的改诗方法总结如下。 1.反复阅读,模仿名家 2.确定主旨,递进抒情 3.创造意象,借物抒情 4.关注格律,锤炼语言 5.吟咏诗韵,因声求气 四、作业布置
汇总修改后的所有诗歌作品,全班合作编辑一本诗集作为青春的纪念。要求如下: 项目要求1.诗集命名名称与内容关联度高,有思想,有文采2.撰写前言邀请文化名人或学生代表撰写前言,概括诗集主要内容,深刻 阐述读诗、写诗、改诗、编辑诗集的意义。3.设置栏目设置三个及以上栏目,栏目间逻辑严密,栏目名称有个性4.设计腰封设计精巧,语言精当5.撰写后记认真总结学写诗歌的过程,深刻阐述编辑诗集的体会
五、课堂结语 梁任公曰:“少年强则国强。”在伟大的新时代,传承诗教传统,赓续中华文脉,青少 年责无旁贷。 祝愿大家: 每天的生活都是一首诗 每个人都能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