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第三单元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清晰、准确、有逻辑地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出新颖的解读观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够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识别并评价其美学特点,进行文学短评写 作。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文学作品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尊重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 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把握文学短评写作的基本要求,写作文学评论。 教学难点: 区分文学短评和读后感,把握好“叙 ”与“议 ”的比重。教学过程一、情境任务: 为激发同学们的文学热情和批判性思维,校文学社将召开名为“古韵新声 ”的文学短评 交流会。请同学们从自己喜爱的古诗词中选取一首,撰写一篇文学短评,通过准确的表达, 以此展现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独到见解。 二、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初窥门径,了解文学短评 合作探究 高一二班张明和他的小组成员积极准备交流会,根据《念奴娇 · 赤壁怀古》创作的文学 短评,请大家对此做出评价。 文段一:《念奴娇 ·赤壁怀古》由眼前景到思故人,最后抒发自己的感情,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词分上下两阙,上阙从眼前赤壁雄奇的江景,联想起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侧重 抒情。开头从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入笔,用“浪淘尽 ”把永远奔腾的江水与已经消失了的“千 古风流人物 ”联系起来。“故垒 ”两句,从泛写怀古转入具体内容,初点题旨。“江山如画 ” 两句,总结上阙,带起下阙。下阙,词人借描写和赞美周瑜及其功业,并引出自己壮志难酬 的感慨。“遥想公瑾当年 ”六句,描写周瑜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苏轼借对风流人物才 略、气度、功业的追念, 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委 婉地表达了词人对统治者的怨恨之情,全词婉约。 本段文字有些地方曲解了作者的本意,例如:上阙侧重于写景而非侧重于抒情,词中的 确有抒发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感慨,但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而 且,此词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体现了豪放的风格,而并非婉约。总之,本段文字对作品 做出了错误的评价。 文段二: 读《念奴娇 · 赤壁怀古》,那江流澎湃,波澜壮阔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随 着那熟悉的人物,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飘向了那遥远年代…… “大江东去 ”,滔滔巨浪千淘万漱,是否淘到苏轼了呢 他,面江而立,他的耳畔唯有水 声。回想“乌台诗案 ”的苦楚,皇帝谪贬的敕令,还有那洛阳亲友的依恋 ;东坡心,碎不能掇。 他只得唱“千古风流人物 ”,只能吟“三国周郎赤壁 ”。东坡何不想风流儒雅,何不想握国 之大计、驱外之强敌。然而,北宋的朝廷容不下他,神宗的时代容不下他;呵,浑浊的世道 也容不下他!他的心,是昏君、是小人,砸碎的啊! 人多情,岁月无情,浑世更无情。身在乱世,谁堪风流?江仍是长江,壁仍是赤壁,人 却不再风流 ;人生真是一场梦,匆匆来、匆匆去,谁又知人生几何 让这东坡,醉在似梦的人 生里。也让我,醉在这东坡赤壁吧! “我的思绪 ”主观色彩重,文段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我的思绪 ”展开,写自己的感想 体会,主观感受的色彩较鲜明。属于“读后感 ”;而文学短评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 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 文段三: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 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 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 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本段文字只对原词句作简单翻译,没有观点,没有任何评论,不符合文学短评的写作要求 文段四: 《念奴娇 · 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整首词感慨 古今,雄浑苍凉,大气 磅礴,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 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 的艺术力量。 本段文字只抓住表面的印象,浅表性地进行评论,缺乏有针对性的叙(包括对作品内容 的概括、复述、介绍或摘录引用) 文段五: 《念奴娇 · 赤壁怀古》全词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 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 整首词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写出了大江的气势,写出了它的 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下阙着重写人, 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词作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上片写景运用虚实结合、俯仰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多处运 用衬托手法, 以“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 ”陪衬周郎, 以“雄姿英发 ”的周郎反衬 “早生华发 ”的词人自己。 词中塑造的形象是豪迈的。词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 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 本段文字分别对“情感 ”“艺术手法 ”“人物形象 ”做了评价,评价零散,可谓“眉毛 胡子一把抓 ”,都只是泛泛而谈,全文观点不够鲜明。而文学短评则要求对评论对象的某一 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的观点。 学习任务二:方法指津,学写文学短评 张明小组总结得出撰写文学短评的方法有:写作文学短评,总的来说,大致有“ 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四个步骤。其中, “ 阅读 ”须细,“定题 ”宜小,“评论 ”贵透,“写作 ”语精。 具体方法如下: 1.精读、细读作品,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作品: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 2.善于聚焦,“小 ”处切入,做到观点鲜明。面面俱到,易失之浮泛。 3.叙议结合,有理有据 4.结构清晰,注意层次间的逻辑性 5.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有一定文采。 合作探究 下面几个选题,请你帮李涛同学选择较为精彩的,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①《梦游天姥吟留别》意象、手法及情感分析 ② 自然乃吾乡:隐喻视角下的《归园田居》 ③《登高》文学短评 ④ 辛词的用典艺术——以《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 ⑤ 读《琵琶行》有感 ⑥ 千江有水千江月——论苏轼词中“月 ”意象 ⑦ 崇高与秀美——试比较《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声声慢》 赵海同学想从下列选题中,选择一个,为其搭建写作结构,请你帮助他。 (1) 自然乃吾乡:隐喻视角下的《归园田居》 (2)辛词的用典艺术——以《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 (3)千江有水千江月——论苏轼词中“月 ”意象 (4)崇高与秀美——试比较《念奴娇 · 赤壁怀古》 学习任务三 规行矩步,制定写作规则 小组合作,制定文学短评评价标准。 结合文学短评的基础知识及课前制作好的评价表,周斌同学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形成 一份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表,并派代表进行展示、解说。 注意:评价表需细致、全面、可评比。 文学短评评价表 作文标题: 作文作者: 诊断同学签字 :A 类 B 类 C 类 分数 (自评) 分数 (互评)文本解读深 入度(30 分) 理 解 深 入 、 分析透 彻、评价客观 中肯。 理解准确、分 析围绕切入点,评 价有一定的合理 性。 理解浅显、分 析脱离文本、评价 较主观。评论角度(30 分) 能 从 主 题思想 、 形 象 、 艺术手 法 、 构思技 巧、语言等角 度细化,切入 点具有典型 性、适切性和 新颖性。 能 从 主 题思 想、形象、艺术手 法、构思技巧、语 言等角度细化切 入点,具有一定的 典型性。 选取的角度 比较泛化或局限, 没有针对性,不利 于深度挖掘文本 内涵。叙议结合紧 密度(30 分) 能 综 合 运用复述、翻 译 、 直接引 用、介绍等就 切入点进行 叙议。叙述精 当 , 议论精 辟。 基本能转译 诗歌的内容,并围 绕切入点进行叙 述 , 叙议有机结 合。 只叙不议,或 只议不叙 ,或二 者,兼有但缺乏逻 辑关联。其他减分项 (10 分) 标准:字数不够,缺标题,错别字,用错标点减 分。 ①作文在 601-800 字之间,分别减 1-4 分,每少 50 字减 1 分,低于 600 字降等处理。②作文缺标题扣 2 分。③每 3 个错别宇扣 1 分,重复不计,最多扣 2 分。④每用错 3 处标点扣 1 分,最多扣 2 分。评分合作探究: 阅读有关《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文学短评,根据周斌小组制定的文学短评评价标准作 出点评。 浅析《琵琶行并序》 中的音乐描写 ①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 很不容易被捕捉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 ”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诗人白居 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 ②诗人描绘音乐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动故事情 节向纵深发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 ③在诗中的音乐描写中,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用许 多有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 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 以骤降的“急雨 ”比喻粗弦的繁音促 节, 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 ”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 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 高低音调, 以“花底 ”的“莺语 ”、“冰下 ”的“泉流 ”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 以“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 ”声 比喻四弦齐拔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语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 体之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 得淋漓尽致。 ④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 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 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 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 ; 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 ;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 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 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 身世飘零的命运, 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天涯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 由于命运的相 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共鸣中,一个 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 是心潮澎湃, 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 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 ⑥总的来说,《琵瑟行》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它的创作手 法,它表现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它的对音乐的透彻的理解,对我们现在和将 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本篇文学短评有如下亮点: 一是精心选点, 以小见大;二是切口虽小,挖掘颇深;三是论据充分,评论深刻。同时能够做到“叙 ”“议 ”有机结合,是一篇规范的、有深度的、有见解的文学短评。 三、课堂小结 了解文学短评定义及容易出现的五类问题,掌握了文学短评的写作方法;学会了如何更 加深入地分析文本。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另选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撰写文学短评,来 参加班级的“古韵新声 ”文学短评交流会。 写作要求: (1)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2)语言表达清晰、准确,避免使用口语化或非正式语言。 (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引用格式。 (4)确保作品原创,不得抄袭。 (5)不少于 800 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