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课件(共37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课件(共37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五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本单元阅读综合实践聚焦说明性文章,围绕文化遗产相关文本展开。引导学生通过对说明内容、方法的梳理,不同说明性文章的对比分析,以及文本段落间关系的探究等,理解作者突出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体会写作目的、读者对象对说明内容与写法的影响,感受说明性文章条理清晰的特点。此单元的教学旨在提升学生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分析能力、对比思辨能力及借鉴运用说明方法进行写作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历程中相关文化遗产的认识与理解。
1.能从说明内容的选取、说明方法的使用等角度,分析此单元课文突出说明对象特征的方式,并能以合适的方式呈现梳理成果。
2.通过小组合作对比不同说明性文章,准确概括这些文章内容与写法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能根据设定的读者对象撰写说明文字并与课文对比。
3.学会分析说明性文章段落内部的句间关系,理解说明性文章条理清晰的特点,能用图表呈现分析结果。
1. 掌握分析说明性文章突出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理解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体会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影响。
2. 准确剖析不同说明性文章写法差异的根源,清晰梳理文章段落内部的逻辑关系,在阅读与写作中灵活运用相关知识。
飞檐斗拱诉说着传统文化的韵味,革命建筑铭记着波澜壮阔的历史。从古朴雄伟的石拱桥,到精妙绝伦的画卷,本单元的文化遗产在作者们的笔下熠熠生辉。他们是如何让这些说明对象的特征跃然纸上的?不同文章介绍同一事物时又为何风格各异?段落之中又藏着怎样的逻辑密码?让我们一起走进说明性文章的世界,探寻其中的奥秘。
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可歌可泣的革命历程,凝聚在建筑里,铺展在画卷上,散发着永不磨灭的光芒。本单元的课文详细介绍了诸多承载着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重要文化遗产,也带给我们情感和思想的触动。阅读课文,试从说明内容的选取、说明方法的使用等角度进行梳理,说说作者是怎样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可以自主选择合适的方式呈现梳理成果,在班上进行交流。
《中国石拱桥》
说明内容的选取:选取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典型石拱桥,从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点(如赵州桥的大拱、小拱、拱圈)等方面介绍。
说明方法的使用:
列数字:如赵州桥“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
打比方:将赵州桥的桥洞比作弓,形象地描绘了桥洞的形状。
作比较:将赵州桥与卢沟桥对比,概括了石拱桥的共性与个性。
对突出说明对象特征的作用:通过典型例子,全面展示了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征。
感受:惊叹于古代桥梁建筑技艺的精湛,感受到中国石拱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苏州园林》
说明内容的选取:围绕“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方面选取内容。
说明方法的使用:
分类别:如将苏州园林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类说明。
举例子:从池沼与其他景物的配合等方面,列举大量例子,具体通俗地说明了池沼的设计追求自然美、着眼画意的特点。
作比较:与其他园林对比,突出了苏州园林的独特之处。
对突出说明对象特征的作用:系统全面地呈现了苏州园林追求自然美、设计精巧的特征。
感受:仿佛置身于清幽雅致的园林之中,体会到中华文化对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精妙融合。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说明内容的选取:从位置、兴建过程、碑身构造、碑座浮雕(浮雕表现的历史事件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等方面选取内容。
说明方法的使用:
列数字:如“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准确地展现了碑心石的规模。
打比方:如将人民英雄纪念碑比作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纪念碑的巍峨、雄伟。
对突出说明对象特征的作用:通过写多方面内容,突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英雄、见证革命历程的特征。
感受:深刻感受到人民英雄的伟大精神,心中涌起对英雄的崇敬与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梦回繁华》
说明内容的选取:围绕《清明上河图》,选取创作背景、作者、画面内容(人物、牲畜、建筑等)、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说明方法的使用:
引资料:引用《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述,提升了可信度。
摹状貌:细致描绘画面细节,如描绘巨大漕船过拱时的紧张一幕,情景众多,人物呼之欲出。
对突出说明对象特征的作用:列举了画中各类场景和人物活动,描写了具体细节,再现了北宋汴京的繁华景象。
感受:仿佛穿越时空领略了北宋汴京的市井生活,惊叹于古代绘画艺术的精湛与历史文化的丰富。
二、不同的说明性文章在介绍同一事物时,因写作目的、读者对象的差异,会选取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写法。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学习活动。
1.阅读罗英《中国桥梁史料》中对卢沟桥的介绍,对比《中国石拱桥》中的相关内容,看看它们的内容与写法各有什么不同,简要分析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
卢沟桥是一座联拱式石桥,计11孔,长212.2米,加上两端桥堍(tù)共长约265米。靠河两岸的跨径仅16米左右,逐渐向桥中心增大,最大跨径计21.6米。桥墩上游面造成尖端形,下游面系平头,深合现代科学原理。桥面宽7.6米,全宽约8米。桥面用石板铺砌,桥的两端筑有翼状石栏,连同桥上两旁石栏,北面有石柱140个,南面有
石柱141个,其中一个已坍损。柱的间距1.8~2米,柱高1.4米,柱头各刻石狮,每个姿态各异,有立的,卧的,蹲的,伏的,大抱小的,小抱大的,各种形式。柱间各嵌石板为栏,栏高约85厘米。桥的西端有两根石柱,柱上各踞一只朝天犼(hǒu),柱下各有石象一只,雕饰工巧,足增美观。
不同:
在内容方面,《中国桥梁史料》集中介绍了卢沟桥本身的情况,分桥拱、桥墩、桥面、桥栏等几个部位,列举大量数字与事实,一一介绍;《中国石拱桥》重点介绍了卢沟桥的结构特点、桥栏上的石狮子,也介绍了卢沟桥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写法方面,《中国桥梁史料》以平实严谨的说明性文字罗列数字、描述形貌,像建筑图纸注解般直白;《中国石拱桥》语言生动,善用打比方、引用等说明方法,将科学知识与人文情怀融合,如把桥比作虹,增添了文学性与趣味性。
原因:《中国桥梁史料》作为一部史料性著作,其读者更多为桥梁专业人士、学者和研究人员,因而其写作目的是提供详细的桥梁数据和信息,以满足专业人士的研究需求;《中国石拱桥》旨在向大众普及桥梁知识,提高公众对中国桥梁事业的认识和了解,因而其写作更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以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和兴趣。
2.自主选择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个说明对象,搜集资料,设定读者对象,写一段简明的介绍文字。写完后,与课文的相关内容比较,看看它们选取的角度、采用的顺序、使用的说明方法各有哪些异同。
以《苏州园林》为例:
苏州园林起源于东周,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它以“借景造景”著称,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设计,将自然山水融入园中,营造出“园中有画,画中有园”的意境。园林内部空间划分精细,以曲折的走廊、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和精心布置的假山、水池,创造出变化多端
的景观效果。园林中的亭台楼阁、碑刻书画等,不仅展示了高超的建筑技艺,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哲学思想。苏州园林不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也是世界园林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其独特的美学追求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欣赏和研究。
不同点:①选取的角度。例文侧重于宏观概述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整体特色和文化内涵;《苏州园林》更多地从微观角度入手,详细地描绘了园林中的具体景致和细节,如门窗的图案设计、花墙和廊子的巧妙运用等。②采用的顺序。例文侧重于从历史发展和整体布局的角度进行介绍;《苏州园林》更多地从游览者的视角出发,按照游览的顺序和感受来逐步展开描述。
③使用的说明方法。例文更多地采用了直接描述和概括的方式进行说明;《苏州园林》更多地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来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相同点:例文和《苏州园林》都着重强调了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美学追求,突出了其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中的地位;遵循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先总体介绍园林的特色和地位,再逐步深入到园林内部的具体景致和细节进行介绍。
三、说明性文章讲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这一特征既体现于全篇,也体现于段落内部。参照示例,从本单元课文中另找几个段落,分析其内部的句间关系,感受作者思维的清晰与缜密。小组合作完成,用图表的形式进行呈现。
示例:
①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②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③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④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⑤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
于700多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⑥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⑦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以《梦回繁华》为例:
①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②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③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④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⑤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⑥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
繁华情景。⑦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⑧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⑨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⑩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
篙盘索。 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 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 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茅厕等一应俱全。 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 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这节课,我们一同剖析了说明性文章对突出文化遗产特征的妙处,对比了不同文章的风格差异,还厘清了段落间的逻辑脉络。从说明内容的精心选择到说明方法的巧妙运用,从写作目的、读者对象对塑造文章的影响到段落内部严谨的逻辑关系,都让我们领略了说明性文章的独特魅力。希望同学们今后阅读说明性文章时,能更敏锐地捕捉这些要点,写作时也能借鉴这些技巧,让文字更准确、更有条理。
阅读一篇课外说明性文章,分析其说明内容、说明方法以及段落的句间关系,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分析短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