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能正确流利的背诵诗歌并理解诗歌大意。(重点)2、体会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重、难点)诗人简介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望天门山》等。李白(701—762)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岑参、王之涣并称“四大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采莲曲》《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王昌龄(698—757)背景资料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杨花落尽,杜鹃鸟声声哀啼,得知您被贬龙标跋涉五溪。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一同伴随您奔赴夜郎之西。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过五溪”写出迁谪之远、道路的艰难。“杨花落尽子规啼”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杨花子规杨花子规点明暮春时节渲染了凄楚、悲凉的氛围象征离散、漂泊象征哀伤、凄凉“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尽”和“啼”用得很精彩,请简要赏析?“尽”字点名暮春时节。“啼”字写杜鹃的叫声,有悲凉之意。思考这两个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苦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借景抒情。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传说它是蜀国国王杜宇魂化而成,叫声凄凉哀婉。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1.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2.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月”除了有普天同照、能够把心儿带给朋友外,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昌龄人格的高洁。3.在本诗中,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赏析写景抒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 李白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写景叙事,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板书设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景叙事借景抒情过五溪子归啼杨花落托月寄情随君赴远同情关切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离别的诗句(送别诗)《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去,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再次朗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 李白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收集表达友情的诗句。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