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AI(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AI幻觉这一概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AI幻觉分为事实性幻觉和忠实性幻觉。前者指AI模型生成的内容与可验证的现实世界事实不一致;后者则是指AI模型生成的内容与用户的指令或上下文不一致,它可以细分为指令不一致(输出偏离用户指令)、上下文不一致(输出与之前的对话内容或给定的背景信息不符)、逻辑不一致(推理步骤以及与最终答案之间的不一致)三种类型。
导致AI出现幻觉的原因很多,工程师训练AI大模型学习“通用表示”并获取世界知识过程中,训练数据的模糊性和错误是常见因素。例如,大语言模型可能会将旧事当作新闻传播,或者编造不存在的名人观点和数据。此外,大模型可能会过度依赖训练数据中的一些模式,如位置接近性、共现(两个或多个词语在同一上下文中频繁出现)统计数据和相关文档计数,从而导致幻觉。比如,如果训练数据中频繁共现“加拿大”和“多伦多”,那么大模型可能会错误地将多伦多识别为加拿大的首都。
此外,在训练的时候一般都会用到编码器,它的作用就是将输入的文本处理成机器可以理解的内容并编码为有意义的表征。如果编码器的理解能力有缺陷,那么就会导致幻觉。
大模型产生幻觉的第三个关键因素是算法局限:AI模型本质上是根据前文预测最可能出现的词语,通过找到文字之间的统计关系和模式来“预测”下一个最合适的词。它不是对问题或内容进行真正的理解,而是通过概率最大化来生成内容。在面对需要深度推理和精准判断的任务时,如法律、医疗等领域的问题,AI模型常会生成表面看似合理、实则错误的推理与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AI的精确度,科学家正想方设法降低其幻觉。例如增加模型训练参数和训练时长,但这种方法需要付出高昂的计算成本。此外,使用更大、更干净的数据集进行训练,也是降低AI幻觉出现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可用数据的有限性限制了这一方法的应用。
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减少AI幻觉首先要优化提问方式,与AI交流避免模糊或开放性的问题。其次,用户如果要大模型生成一篇长文章,可以要求它列提纲后分段输出,逐段审核。最后,使用不同大模型回答同一个问题,实现交叉验证。通过比对不同大模型的答案,有助于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取材于林曦、罗云鹏、任翀等的文章)
材料二
AI幻觉可能会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在新闻领域,人工智能模型可能生成虚假新闻事件,扰乱信息传播秩序,误导公众认知。在法律领域,AI幻觉可能引用虚构的法律条文和案例,带来社会风险。而在医学领域,它可能提供错误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危及患者生命。
对于青少年而言,如果不加辨别,AI幻觉提供的虚假学术成果,在知识建构上,可能扭曲青少年对科学方法论的理解,削弱其“假设-验证”的科研逻辑训练效果。在思维发展上,AI幻觉通过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形成逻辑闭环,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与此同时,AI幻觉——这种被视为算法缺陷的现象,正在成为艺术创新的重要来源。DeepSeek等模型生成超出训练数据范围的内容,就会产生超出既定框架的内容,这实际上是在打开一扇通往未知审美领域的大门。这些幻觉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形式限制,还挑战了人类既有的审美习惯与认知模式。艺术家与AI协同创作,打破了传统线性创作逻辑,通过AI幻觉与人类的“选择性引导”,在混沌与秩序的交界处激发着艺术的新可能。
(取材于刘霞、张诗瑶等的文章)
材料三
当今时代,新技术的快速涌现和更迭使知识的复杂性、多样性剧增,远超个体认知能力的极限。传统个人认知方式难以满足需求,认知外包成为人类突破认知瓶颈的必然选择。
认知外包是指将人类部分思维活动和认知任务外包给外部智能设备(网络和AI等),以完成某个任务或达成某个目标的一种认知分工方式。认知外包是内外部认知网络互动与连接的过程。内部认知网络(即人的大脑)在价值判断、创造性思维、情感认知等高阶思维领域具有独特优势,而外部认知网络(即外部智能设备)在信息检索、数据处理、模式识别等运算密集型任务方面展现出超越人类的能力。数智化时代的认知外包,一方面用以数字化为媒介的云端空间拓展了人类的认知渠道,另一方面用即时搜索的方式加快了人类获取知识的速度。
有效认知外包的关键是内外部认知网络的平衡。而进行“认知外包”的前提是个体必须首先构筑起稳固的认知基座,形成系统化、开放性、可进化的知识框架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取材于余胜泉、韦恩远等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AI幻觉”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成的结果偏离事实或不忠实于用户的指令。
B.事实性幻觉较忠实性幻觉对人们的影响更大。
C.使用模糊性数据训练大模型易出现AI幻觉。
D.AI通过概率最大化来预测内容易产生幻觉。
2.根据材料一,下列AI幻觉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问:请讲解一下龙飞凤舞。
AI:我给你搜了几段舞蹈教学视频。
B.问:《茶馆》的作者是谁?
AI:《茶馆》是茅盾的经典作品。
C.问:9.11和9.9哪个数大?
AI:9.11大于9.9。因为9.11和9.9的整数部分都是9,所以我们要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9.11的小数部分是11,而9.9的小数部分是9,因此9.11的小数部分更大,所以9.11大于9.9。
D.问:春节是什么时候?
AI:春节是中国农历新年,通常在每年的1月或2月庆祝。春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人们会吃粽子和赛龙舟。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AI幻觉会使青少年因知识建构扭曲而削弱其批判性思维。
B.AI幻觉产生的不确定性内容吻合了艺术家的既有想法。
C.认知外包有助于应对知识复杂性和多样性剧增带来的难题。
D.认知外包就是让外部智能设备代替人类完成思维活动。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或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户频繁共现“天津”“河北”,AI就会误认为天津是河北省省会。
B.当前高昂的计算成本和数据的有限性都会导致AI幻觉不可能完全杜绝。
C.现行条件下,使用人工智能软件搜索到的学术成果,需要验证其真实性。
D.信息检索、数据处理等运算密集型任务可以适度外包给人工智能。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述如何用好人工智能。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1]。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是以与治离走而是己不辍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于蔽者乎!得道之人,乱国之君非之上,乱家之人非之下,岂不哀哉!
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悬衡[2]焉。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何谓衡 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以禁其所可 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则必合于不道人,而不知合于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与不道人论道人,乱之本也。故治之要在于知道。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壹,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3]乱知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4]万物,制割[5]大理,而宇宙里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睪睪广广,孰知其德!涫涫[6]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蔽矣哉!
(取材于《荀子》)
注释:【1】曲:局部。暗:不明白。大理:大道。【2】衡:秤,指标准。【3】剧:烦杂,指胡思乱想。【4】材官:利用。【5】制割:掌握。【6】涫涫:水沸腾的样子。
6.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私其所积 私:偏爱
B.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 陈:摆出
C.知而有志 志:志向
D.参稽治乱而通其度 稽:考查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白黑在前而目不见 余扃牖而居(《项脊轩志》)
B.况于蔽者乎 急于星火(《陈情表》)
C.圣人知心术之患 悟已往之不谏(《归去来兮辞》)
D.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 而此独以钟名(《石钟山记》)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
纠正就能回到大道上来,在偏见和大道之间徘徊就会迷惑
B.无欲无恶,无始无终
他们不偏爱不憎恶,既不只看到开端也不只看到结果
C.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
心生来就有知觉,有知觉就能觉察异常
D.偷则自行,使之则谋
懈怠的时候就会随意想象,使用它的时候就会谋划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人多会被偏见蒙蔽,从而失去对正道的追求。
B.掌握大道的人也会被持有各种偏见的君臣尊重。
C.圣人用道作为标准去衡量事物,所以没被蒙蔽。
D.没有掌握大道但追求道的人也能达到澄明之境。
10.文章第三段阐述了解大道的方法时,提到了“虚壹而静”,请分别谈谈你对虚、壹、静的理解。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1]。观过,斯知仁矣。”(《里仁》)
②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④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注释:【1】党:类。
11.第①则材料中“观”有两种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省己”,有人认为是“察人”。请选择一种你认为合理的理解,解释这则材料的含义。
12.根据上面材料,谈谈儒家认为君子犯错后应该怎么做。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四)[1]
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2]。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3],三公[4]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5]?
注释:【1】天宝十载(751),杨国忠命鲜于仲通率兵八万征讨南诏,最终全军覆没。杨国忠掩其败绩,仍叙其战功,扩大对南诏的战争,本诗即作于此背景。【2】专城:州郡长官。【3】白日:喻皇帝。紫微:指皇宫。【4】三公:指代朝廷最高大臣。【5】《帝王世纪》载:“有苗氏负固不服,禹请征之,舜曰:‘我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吾前教由未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而舞之,有苗请服。”干,盾牌。戚,大斧。
1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羽檄”两句,描写朝廷紧急向地方征调军队的场景。
B.“白日”四句,写皇帝和大臣们各安其位,天下清平。
C.“怯卒”四句,写被征士卒怯懦厌战,不忍与家人离别。
D.“困兽”两句,写前线士卒充当困兽穷鱼,以诱敌深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群鸟皆夜鸣”用景物描写来渲染百姓积极备战救边的场景。
B.“借问此何为”用反问强调征兵目的,呼应下文“渡泸”之事。
C.本诗善于使用形象鲜明的比喻,富于表现力,蕴含丰富情感。
D.本诗是古体诗,和《离骚》一样采用了回旋复沓的方式表达。
15.前人评此诗“得感讽之体”,即有感于现实而讽谏,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1)杜甫《蜀相》中“,”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功业未就的惋惜,暗含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历来为人称道。
(2)诗人笔下的风景各具特色,有钱塘“烟柳画桥,,参差十万人家”的繁华,也有蜀道“,砯崖转石万壑雷”的险峻。
(3)陶渊明回归田园后,“,”,尽享拄杖漫游、举头远眺的自在生活。
(4)尊奉孝道、眷恋家园,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李密在“臣无祖母,;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中对祖母的拳拳孝心,归有光在“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中对旧轩的深切眷恋,都能让我们产生共鸣。
(5)古人写文章往往有感而发,或因事明理,或针砭时弊。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事不目见耳闻,,可乎”提醒士大夫要遵循求实精神;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用“,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直斥官吏繁政扰民的行为。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落不定的尘埃[1]
①差不多是两年前秋天的一个日子,我写完了这本小说最后一个字,并回到开头的地方,写下了大标题《尘埃落定》。小说里曾经那样喧嚣与张扬的一切,随着必然的毁弃与遗忘趋于平静。
②长达八个月,许多情愫,许多意绪,所有抽象的感悟和具体的捕捉能力,许多在写作过程中才产生出来的对人生与世界的更为深刻的体验,都曾在内心里动荡激扬,就像马队与人群在干燥的山谷里奔驰时留下的高高尘土,像炎热夏天里突兀而起的旋风在湖面上搅起高高的水柱。现在,小说完成了,所有曾经被唤醒、被激发的一切,都从升得最高最飘的空中慢慢落下来,落入晦暗的意识深处,重新归于了平静。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一种突然的终止,巨大的尘埃落下很快,有点像一个交响乐队,随着一个统一的休止符,指挥一个有力的收束的手势,戛然而止。
③但好的音乐必然会有余音绕梁,一些细小的尘埃仍然会在空中飘浮一段时间。
④于是,我又用了长篇中银匠与行刑人家族的故事,写成了两个中篇。写银匠是将小说里未能充分展开的部分进行了充分的表达。写行刑人对我来说更有意思一些,因为行刑人在这个新的故事里成了中心,因为这个中心而使故事产生了新的可能性。从而也显示出一篇小说的多种可能性。
⑤两个中篇完成已是冬天,此时,尘埃才算完全落定了。窗外不远的山坡上,疏朗的桦林间是斑驳的积雪,涤尽了浮尘的积雪在阳光下闪烁着幽微的光芒。
⑥写完《尘埃落定》之后,我走出家门,把作为这部作品背景的地区重走了一遭,我需要从地理上重新将其感觉一遍。不然,它真要变成小说里那种样子了。眼下,我最需要的是使一切回复到正常的状态。小说是具有超越性的,因而世界的面貌在现实中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种样子。
⑦一种更能为人所接受的说法应该是,历史与现实更加广阔,更加深远,同样一段现实,一种空间,的确具有成为多种故事的可能性。所以,这部小说,只是写出了我肉体与精神原乡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我对它某一方面的理解。
⑧如果真的承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小说,那么也就应该承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家。这个时代的作家应该在处理特别的题材时,也有一种普遍的眼光。因为我的族别,我的生活经历,这个看似独特的题材的选取是一种必然。在这部作品诞生的时候,我就生活在小说里的乡土所包围的偏僻的小城,走在小城的街上,抬头就可以看见笔下正在描绘的那些看起来毫无变化的石头寨子,看到仍然雄伟旷远的景色。但我知道,自己的写作过程其实是身在故乡而深刻地怀乡。这不仅是因为小城里已经是另一种生活,就是在那些乡野里,群山深谷中间,生活已是另外一番模样。故乡已然失去了它原来的面貌。血性刚烈的英雄时代,蛮勇过人的浪漫时代早已结束。像空谷回声一样,渐行渐远。所以,这部小说,是我作为一个原乡人在精神上寻找真正故乡的一种努力。
⑨在我怀念或者根据某种激情臆造的故乡中,人是主体。抑或将其当成一种文化符号来看待,也显得相当简洁有力。而在现代社会,人的内心更多的隐秘与曲折,却避免不了被一些更大的力量超越与充斥的命运。许多人性灵上的东西,在此前就已经被自身遗忘。
⑩我也不期望自己的小说雅俗共赏。我相信,真正描绘出了自己心灵图景的小说会挑选读者。
人们在阅读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时,会更多地对里面一些特殊的风习感到一种特别的兴趣。作为这本书的作者,我同时希望大家注意到在我前面提到过的那种普遍性。我尽了最大的力量不把他们的生活写成一首牧歌。很长时间以来,一种流行的写法使严酷生活中张扬的生命力,在一种有意无意的粉饰中,被软化于无形。
故事中的人过的并不是另类人生。欢乐与悲伤,幸福与痛苦,获得与失落,从它们让感情承载的重荷来看,生活在此处与别处,生活在此时与彼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所以,我为这部小说呼唤没有偏见的,或者说愿意克服自己偏见的读者。因为故事里面的角色与我们大家有同样的名字:人。
想想当有一天,又一种尘埃落定,这个时代成为一个怀旧的题材,我们自己在其中,又以什么样的风范垂示于久远呢?
而当某种神秘的风从某个特定的方向吹来,落定的尘埃又泛起,那时,我的手指不得不像一个舞蹈症患者,在电脑键盘上疯狂地跳动了。下一部小说,我想变换一个主题。看哪,落定的尘埃又微微泛起,山间的大路上,细小的石英沙尘在阳光下闪烁出耀眼的光芒。我的人本来就在路上,现在是多么好,我的心也在路上了。
唉,一路都是落不定的尘埃。你看,一柱光线穿过那些寂静而幽暗的空间,便照见了许多细小的微尘飘浮,像茫茫宇宙中那些星球在运转。
(取材于阿来的同名散文)
注释:【1】本文是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的后记。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喧嚣与张扬 喧嚣:声音杂乱
B.幽微的光芒 幽微:微弱的
C.有意无意的粉饰 粉饰:掩盖
D.垂示于久远 垂示:留传以示后人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尘埃落定》中银匠和行刑人的故事又写作了两个中篇,显示出一篇小说的多种可能性。
B.作者写完《尘埃落定》,又重走了一遍作为这部作品背景的地区,目的是让自己摆脱小说中虚构的世界。
C.作者并不期待所有人都能读懂他的作品,他呼唤没有偏见的,或者说愿意克服自己偏见的读者。
D.作者通过回顾《尘埃落定》的创作历程,探讨了文学创作、故乡变迁、人性本质及时代哲思等多重命题。
19.第⑧段作者为什么说“但我知道,自己的写作过程其实是身在故乡而深刻地怀乡”?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20.你认为作者为什么给小说《尘埃落定》的后记命名为《落不定的尘埃》?
六、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①中国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典籍浩瀚,从《诗经》《楚辞》,到汉魏乐府,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各时期的作品或言志爱国,或歌吟生活。②词,作为一种文体,它的兴起与音乐有密切的关系,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的燕乐,甚至更早的汉魏乐府,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体裁,是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③宋代词人在词中“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其“动于中而不能抑”的欢愉怨愁情绪。④这些词作表现了宋代的生活面貌和社会矛盾。⑤小到一颦一笑的儿女私情,,都在词中有生动的描绘。⑥它们以自由活泼的形式,表现了普通人的生活愿望、爱情和友谊,甚至人们心头的隐情被展现出来。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的“源远流长”使用得当。
B.第②句画线的两处可以互换位置。
C.第③句删掉“其”字,句意不变。
D.第⑥句中句子结构混乱,是病句。
22.请在第⑤句横线处将句子补充完整。要求:与画波浪线的句子结构一致,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七、作文
2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如何避免“千馆一面”,是每一家博物馆都在思考的问题。请你写一段文字,进言献策。要求:观点明确,方法具体。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4.学校拟在各年级楼层中设置课余“舒适休息区”,以便学生放松身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你希望该区域有何体验项目,请写一段文字,具体介绍并说明理由。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5.微写作。
请以“灯光”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6.完成作文。
在漫长的过程中,小丑鱼进化出对海葵毒素的抵抗力,海葵成为它的庇护所,它会帮助海葵捕食和清洁身体,二者的共生关系维持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人类社会也存在着类似现象,甚或更为多样的共生现象,呈现出共生之美。
请以“共生之美”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7.完成作文。
初饮茶汤,略带苦涩,细细品味,常有回甘之感。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回甘的体验,会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请以“回甘”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答案】1.B 2.B 3.C 4.B 5.①用户操作层面:优化提问方式,避免模糊问题;分段输出内容并审核;交叉验证不同AI模型的答案。
②技术改进层面:使用更大、更干净的数据集训练模型,增加训练参数与时长。
③认知协作层面:构筑个人认知基座,合理外包运算密集型任务,保留高阶思维。
④风险规避层面:在医疗、法律等关键领域审慎核查AI生成内容,青少年需辨别信息真伪,避免陷入“信息茧房”。
【答案】6.C 7.D 8.C 9.B 10.
①“虚”即“虚心”:心是可以储藏知识的,“虚心”是不让已储藏的知识妨碍接纳新知。
②“壹”即“专心”:心是可以同时认识两种事物的,“专心”是不让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干扰对另一事物的判断。
③“静”即“静心”:心是可以活动的,“静心”是不让做梦和胡思乱想扰乱认识。
【答案】11.示例一:我认为“省己”更合理。这则材料的意思是人犯的错误,各有其不同的类别。通过省察自己的错误,便可以辨认本心是否存仁。
示例二:我认为“察人”更合理。这则材料的意思是人犯的错误,各有其不同的类别。通过观察他人的错误,便可以洞察其德行是否存仁。 12.①“见其过而内自讼”意思是君子应该能够自我检讨反省。可见犯错后应该从自身找原因,不能归咎于他人。
②“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君子犯错不怕人知道,改错会受到人们的敬重。可见犯错应该坦然面对并积极改正。
③“不贰过”意思是君子应该像颜回一样,不重复犯相同的错误。可见犯错应该吸取经验教训。
【答案】13.D 14.C 15.①前四句写征兵紧急混乱,“群鸟皆夜鸣”渲染惶急,却与“白日曜紫微…… 澹然四海清”的朝廷“清平”形成反差,讽朝廷粉饰太平;②“怯卒非战士……心摧两无声”刻画士兵惨状,“千去不一回”直指征战必败,批判朝廷不顾士兵死活、穷兵黩武;③末句用“舞干戚”典故,以舜以德服有苗氏对比当下武力征讨,暗讽朝廷不修德政、滥用武力,呼吁怀柔替代征伐。
16.【答案】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风帘翠幕飞湍瀑流争喧豗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无以至今日珊珊可爱而臆断其有无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答案】17.A 18.B 19.①现实故乡已非原貌。作者虽身居故乡小城,但故乡已面目全非,作者所怀念的那个故乡的原有面貌已经消失。
②写作是对精神原乡的追寻。他通过写作在精神上寻找和怀念那个逝去的“真正故乡”,体现“原乡人”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寄托。 20.①呼应小说标题的对比:小说《尘埃落定》象征创作完成后的平静,但后记《落不定的尘埃》强调灵感永不停止。
②象征未完成性与永恒变化:尘埃比喻创作思绪、人性或历史,它们不断浮动,无法完全落定,暗示文学与生命的延续。
③表达作者状态:体现创作旅程的延续,后记作为反思,突出作者的创作状态始终处于“落定—再起”的循环中。
【答案】21.B 22.示例:大到治国安邦的家国情怀
23.【答案】
博物馆应立足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差异化体验。一是深挖所在地资源,如依托遗址、民俗开发主题展览;二是运用数字技术,通过VR复原历史场景,增强互动性;三是创新展陈形式,如开设沉浸式戏剧导览、非遗手作工坊;四是建立社区共创机制,邀请居民参与文物故事挖掘,使博物馆成为动态生长的文化容器。
24.【答案】
建议设置软垫座椅、绿植墙、减压玩具区、轻音乐播放系统和共享书架。软垫座椅缓解久坐疲劳;绿植墙舒缓视觉压力;减压玩具帮助学生释放情绪;轻音乐营造宁静氛围;共享书架提供轻松读物,调节学习节奏。这些项目兼顾身心放松需求,能够提升学习效率。
25.【答案】
示例:
灯光
窗台蜷着暖黄的星,
笔尖沙沙,摇碎夜的寂静。
母亲的眼眸在门缝里,
悄悄亮成温柔的倒影。
小巷蜿蜒着琥珀珠链,
归人踩着光晕数流年。
城市在霓虹中浮沉,
而某盏灯塔,正把潮水吻成黎明。
26.略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