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安徽省淮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1分。1.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下列中药的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清洗药材 B. 切碎药材C. 研磨药材 D. 用火蒸制2.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一环。某校开设了一系列劳动实践课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烹饪营养课:凉拌西兰花中富含维生素B. 学农活动课:对叶片发黄的水稻施用磷肥C. 手工劳动课:用铅笔芯作简易电池的电极材料D. 家庭实践课:将洗净的铁锅擦干防止其生锈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 将垃圾分类后在野外进行焚烧 B. 大力发展新能源C. 不随意丢弃废旧金属 D.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科研人员用紫外线作能源、氯化铝作催化剂分解塑料垃圾聚苯乙烯,然后再使用相同催化剂,并加入二氯甲烷(化学式为CH2Cl2),将其转化为二苯基甲烷。二苯基甲烷具有甜橙香气,是一种常用的香料和药物成分。请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4.如图是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铝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8 B. 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gC. 二者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Cl3 D. 氯化铝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改变5.下列有关二氯甲烷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由3种元素组成 B. 碳、氯的原子个数比为1:2C. 一个分子含有1个H2 D. 其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6.化学实验中常用到玻璃棒,下列与玻璃棒有关的做法和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蒸发结晶 B. 溶解C. 稀释浓硫酸 D. 装瓶7.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树枝等物体上形成乳白色的冰晶沉积物,该现象是非常难得的自然景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雾凇由氢、氧原子构成 B. 雾凇形成过程中,水分子间的间隔改变C. 形成雾凇时,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D. 形成雾凇时,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改变8.我国开采的天然气中含有少量的H2S,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使用天然气前必须对其进行脱硫处理,光电催化法脱H2S的微观反应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化学式为H2O B. 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C. 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1:1 D. 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降低9.在“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践活动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可以用pH试纸测定土壤浸出液的酸碱度B. 不同植物适宜生长的土壤酸碱度范围不同C. 可以通过调节土壤酸碱度促进植物生长D. 向酸性土壤中加入氢氧化钠改良土壤的酸碱度10.繁昌窑遗址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代窑炉构造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将木材架空可以降低其着火点B. 窑口越大,燃烧室内燃料燃烧越充分C. 用沙土覆盖窑炉内火焰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D. 现代窑炉使用天然气代替煤能减少空气污染11.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A 向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 二氧化碳与水不反应B 向装有锌片、铜片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锌片表面有气泡产生,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 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C 配制NaCl溶液时,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低D 称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固体的质量,反应后质量减轻 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A. A B. B C. C D. D12.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下图实验进行HCl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的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HCl气体易溶于水形成盐酸 B. 烧杯中溶液的颜色逐渐褪去C. c点时,溶液中共有两种微观粒子 D. 球形干燥管可缓冲气压,防止液体倒吸二、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13.以毒重石(主要含有碳酸钡、少量氧化铁和二氧化硅等)为原料生产氯化钡晶体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已知:①SiO2难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②杂质不参与反应):(1)步骤①中涉及的反应均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反应。(2)滤渣1中含有的主要物质是______。(3)步骤②的操作名称为______。(4)步骤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写1个即可)。(5)由图2可知,步骤④应采用冷却结晶,是因为______。三、科普短文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14.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并回答问题。随着航空领域不断探索,铝合金材料已经无法满足新型航天飞行器的需求,科研人员研发了具备较高强度和良好韧性的CNT/2A12复合材料,其成为制造飞机机翼、机身等主承力结构部件的理想材料。碳纳米管(CNT)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管状结构,具有密度小、强度高、耐磨性好等特性。研究人员采用叠片粉末冶金与合金化方法制备了质量分数为1.5%的CNT/2A12复合材料(主要成分有CNT、Al、Cu等),并通过实验得出CNT/2A12复合材料屈服强度和延伸率随时效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1)铝合金硬度 ______(填“>”或“<”)金属铝的硬度。(2)CNT/2A12复合材料具有的优点是 ______(写1条)。(3)CNT属于 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CNT和金刚石均由碳元素组成,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的原因是 ______。(4)已知最佳时效时间是指能使材料达到最佳性能组合的特定时间点。请你结合图示分析,CNT/2A12复合材料的最佳时效时间为8h的原因:______。四、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5.某同学用下列实验装置及仪器制取氧气,回答下列问题。Ⅰ.实验室制取氧气(1)仪器C的名称是 ______。(2)若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组装发生装置所需仪器为 ______(填字母),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3)若要收集干燥的氧气,需将氧气通入如图2所示装置。请将图中的导管补画完整。Ⅱ.跨学科实践(4)某同学利用该实验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简易供氧器,加湿仓利用了氧气 ______的物理性质。五、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6.以水为原料制备氢气在新能源领域备受关注。某兴趣小组对电解水实验进行项目式探究。任务一:探究水的组成(1)利用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向c中加入蒸馏水,发现只加了少量的水,c中液面便不再下降,为使水顺利的充满整个装置,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2)通电一段时间后,a管产生的气体是______。任务二:探究电解质溶液的选择同学们查阅资料发现,向水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也能达到与硫酸钠溶液相同的作用。(3)小芳分别取等质量且溶质质量分数均为9%的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钠溶液,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电解水实验,得到数据如表1所示。分析表1可知,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约10mL氢气,加入______,用时最短。实验序号 电解质溶液 用时/s 氢气的体积/mL1 硫酸钠溶液 168 10.12 氢氧化钠溶液 40 10.03 碳酸钠溶液 172 10.2表1(4)小松取不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实验序号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 用时/min 产生氢气体积/mL1 5% 18 42 10% 3.5 43 20% 1.8 4表2①通过表2数据,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②有同学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时,用了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发现产生4mL氢气用时比小松的久。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可能的原因:______。任务三:探究影响电解水速率的因素(5)在不同电压、15%的氢氧化钠溶液条件下,收集10mL氢气所需的时间如图2:①结合图2分析,改变电压对电解水速率的影响是______。②该实验采用了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其中应控制的无关变量是______。六、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7.为测定某品牌蒸汽眼罩发热剂(主要含有铁粉、氯化钠、活性炭)中铁粉的质量。取10g该发热剂于烧杯中,加入50g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杂质不参与反应),烧杯内物质总质量为59.8g。(1)计算10g蒸汽眼罩发热剂中铁粉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2)通过上述实验测得发热剂中铁的质量比实际值偏大,原因是 ______。1.【答案】 【解析】解:A、清洗药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B、切碎药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C、研磨药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D、用火蒸制的过程中涉及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故选:D。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答案】 【解析】解:A、西兰花是常见蔬菜,富含维生素,故选项说法正确。B、氮肥能使农作物枝叶繁茂、叶色浓绿、提高产量,水稻叶片发黄是典型的缺氮症状,应施用氮肥来改善,故选项说法错误。C、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用铅笔芯作简易电池的电极材料,故选项说法正确。D、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防锈的原理是隔绝水、氧气,擦干铁锅能去除水分,从而防止生锈,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A、根据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氮肥能使农作物枝叶繁茂、叶色浓绿、提高产量,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铁与氧气、水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和食物来源、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答案】 【解析】解:A、焚烧垃圾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空气,故A错误;B、大力发展新能源,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降低空气污染和碳排放,故B正确;C、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故C正确;D、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能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从而降低尾气排放,缓解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故D正确;故选:A。根据已有的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加强对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4.【答案】 【解析】解:A、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故13=2+8+x,x=3,故选项A说法错误;B、在元素周期表的一格中,名称下方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故氯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不是“g”,故选项B说法错误;C、氯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氯元素显-1价,根据正价在左负价在右,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其化学式为AlCl3,故选项C说法正确;D、由题干信息可知,氯化铝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因此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故选项D说法错误;故选C。A、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来分析;B、根据元素周期格的信息来分析;C、根据化学式的写法来分析;D、根据催化剂的性质来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元素周期表的信息以及催化剂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解:A、由二氯甲烷(化学式为CH2Cl2)的化学式可知,二氯甲烷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B、由二氯甲烷(化学式为CH2Cl2)的化学式可知,二氯甲烷中碳、氯的原子个数比为1:2,故选项B说法正确;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二氯甲烷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和2个氯原子构成的,不含氢分子,故选项C说法错误;D、二氯甲烷中,碳、氢、氯元素质量比为12:(1×2):(35.5×2)=12:2:71,可见其中氯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D说法正确。故选:C。A、根据化学式的宏观意义来分析;B、根据化学式的微观意义来分析;C、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来分析;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6.【答案】 【解析】解:A、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故正确;B、量筒仅用于量取液体,溶解应在烧杯中进行,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故错误;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烧杯内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防止酸液飞溅,故错误;D、将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要使用玻璃棒引流,但不能搅拌,故错误。故选:A。A、根据玻璃棒作用分析;B、根据溶解操作及量筒使用注意事项分析;C、根据稀释浓硫酸方法分析;D、将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要使用玻璃棒引流,但不能搅拌。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7.【答案】 【解析】解:A.雾凇是固态水(冰),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故错误。B.雾凇形成涉及水从气态或液态变为固态的物理变化,在状态变化中,分子间的间隔会改变,故正确;C.雾凇形成过程中是物理变化,分子本身的大小没有发生改变,故错误;D.雾凇形成中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因此其化学性质不变,故错误;故选:B。A.根据水的构成解答B.根据分子的性质解答;C.根据分子的性质解答;D.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解答。本题难度系数不大,掌握分子的性质即可解答。8.【答案】 【解析】解:A、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甲为硫化氢,其化学式为H2S,故选项不正确。B、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为硫化氢与氧气在光照和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S2和过氧化氢,则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选项不正确。C、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34×2):(32×2)=17:16,故选项不正确。D、由C选项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前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反应后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则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故选项正确。故选:D。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甲为硫化氢、乙为氧气,该反应为硫化氢与氧气在光照和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S2和过氧化氢,化学方程式为。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9.【答案】 【解析】解:A、pH试纸能测定土壤浸出液的酸碱度,故A正确;B、植物生长受土壤pH影响,不同植物对酸碱度的适应性不同,故B正确C、调节土壤酸碱度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故C正确;D、氢氧化钠(NaOH)是强碱,虽能中和酸性土壤,但腐蚀性强,对植物生长有害,故D错误。故选:D。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加强对溶液酸碱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0.【答案】 【解析】解:A、将木材架空可以增大木材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选项说法错误,故A符合题意;B、窑口越大,进入燃烧室的空气就越多,此时燃烧室内燃料燃烧越充分,选项说法正确,故B不合题意;C、用沙土覆盖窑炉内火焰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选项说法正确,故C不合题意;D、煤中除含有碳、氢、氧元素外,含有硫、氮等元素,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会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与煤相比,天然气燃烧产生的污染物较少,所以现代窑炉使用天然气代替煤能减少空气污染,选项说法正确,故D不合题意。故选:A。A、根据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做法来分析;B、根据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做法来分析;C、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D、根据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来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促进燃料燃烧的措施、灭火的方法与原理、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11.【答案】 【解析】解: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过程无明显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B、向装有锌片、铜片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锌片表面有气泡产生,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说明锌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能,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故选项说法正确。C、配制NaCl溶液时,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说法错误。D、称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固体的质量,反应后质量减轻,是因为生成的氧化镁部分扩散到空气中,但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A、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的难点,明确实验原理、熟练掌握所涉及物质的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2.【答案】 【解析】解:A.HCl气体易溶于水形成盐酸,故正确;B.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通入干燥的HCl气体,HCl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显中性,盐酸显酸性,均不能使酚酞变色,故烧杯中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故正确;C.由图可知,c点对应溶液的pH小于7,显酸性,则c点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氯化氢,即c点时溶液中共有氯离子、钠离子、氢离子、水分子四种微观粒子,故错误;D.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缓冲气压,防止液体倒吸,故正确。故选:C。A.根据盐酸是氯化氢水溶液解答;B.根据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酚酞遇碱变红解答;C.根据c点对应溶液的pH小于7,显酸性解答;D.根据球形干燥管的作用解答。本题难度系数中等,掌握酸碱指示剂、酸碱中和反应后溶液离子的变化即可解答。13.【答案】 【解析】(1)步骤①中碳酸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都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故答案为:复分解;(2)碳酸钡和氧化铁都能溶于酸,SiO2难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则滤渣1中含有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硅;故答案为:SiO2或二氧化硅;(3)步骤②是将固液分离的操作,故为过滤;故答案为:过滤;(4)步骤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滤液中的盐酸(步骤①中盐酸过量,有剩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方程式分别为:HCl+NaOH=NaCl+H2O、3NaOH+FeCl3=Fe(OH)3↓+3NaCl;故答案为:HCl+NaOH=NaCl+H2O或3NaOH+FeCl3=Fe(OH)3↓+3NaCl;(5)由图可知,氯化钡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不断增大且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步骤④应采用冷却结晶方法得到氯化钡;故答案为:氯化钡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不断增大且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1)根据碳酸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分析;(2)根据钡和氧化铁都能溶于酸,SiO2难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分析;(3)根据步骤②是将固液分离的操作分析;(4)根据步骤②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滤液中的盐酸(步骤①中盐酸过量,有剩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5)根据图像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了学生整合化学知识的能力。14.【答案】 【解析】(1)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大,故铝合金硬度>金属铝的硬度;(2)由题中信息可知,CNT/2A12复合材料具有较高强度和良好韧性;(3)CNT(碳纳米管)是由一种元素(碳)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CNT和金刚石均由碳元素组成,但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4)由图可知,当时效时间为8h时,CNT/2A12复合材料屈服强度和延伸率均达到最大值,此时材料达到最佳性能组合,故最佳时效时间为8h。故答案为:(1)>;(2)较高强度(或良好的韧性);(3)单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4)当时效时间为8h时,CNT/2A12复合材料屈服强度和延伸率均达到最大值。(1)根据合金的性质判断铝合金与金属铝的硬度关系。(2)根据材料的描述选择其优点。(3)根据碳纳米管(CNT)的组成判断其类别,并分析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4)根据图示分析最佳时效时间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了合金的性质、复合材料的优点、单质与化合物的判断以及材料性能与时效时间的关系。解题时,需要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和判断。特别是对于材料性能的分析,需要明确时效处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15.【答案】 【解析】(1)仪器C的名称是长颈漏斗;(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中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应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则组装发生装置所需仪器为ACF;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若要收集干燥的氧气,需将氧气通入如图2所示装置,为使气体与浓硫酸充分接触,气体应从长导管口的一端通入,则将图中的导管补画完整为:;(4)某同学利用该实验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简易供氧器,加湿仓利用了氧气不易溶于水的物理性质。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2)ACF;;(3);(4)不易溶于水。(1)根据常见仪器的形状和用途,识别仪器C的名称;(2)根据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类型(固液不加热型),确定组装发生装置所需的仪器,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根据收集干燥氧气的要求(利用浓硫酸干燥,气体需长进短出),补画装置中的导管;(4)结合简易供氧器中加湿仓的作用,分析所利用的氧气的物理性质。本题考查氧气的制取装置、干燥方法及相关物理性质的应用,关键是根据反应类型选择合适的仪器组装发生装置,掌握气体干燥时的导管连接方式,理解实验装置中各部分的作用原理。16.【答案】 【解析】(1)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向c中加入蒸馏水,发现只加了少量的水,c中液面便不再下降,是因为装置中有空气,需要打开活塞,继续加入蒸馏水可以将空气排出;(2)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则a管产生的气体为氢气;(3)分析表1可知,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约10mL氢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氢气需要的时间最短;(4)①分析表2数据可得:在其他条件相同、产生4mL氢气时,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越大,电解水的速率越快;②氢氧化钠固体久置变质生成了碳酸钠,导致溶液中氢氧化钠的实际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5)①结合图2分析可知,在8~16V范围内,电压越大,电解水速率越快;②该实验是研究在不同电压、15%的氢氧化钠溶液条件下,收集10mL氢气所需的时间,所以需要控制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温度和电极材料等变量。故答案为:(1)打开活塞。(2)氢气。(3)氢氧化钠溶液。(4)①在其他条件相同、产生4mL氢气时,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越大,电解水的速率越快;②CO2+2NaOH=Na2CO3+H2O。(5)①在8~16V范围内,电压越大,电解水速率越快;②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温度和电极材料。(1)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向c中加入蒸馏水,发现只加了少量的水,c中液面便不再下降,是因为装置中有空气,需要打开活塞,继续加入蒸馏水可以将空气排出;(2)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3)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以向水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稀硫酸、硫酸钠溶液等物质;(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5)根据提供信息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判断。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同时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17.【答案】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题中数据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为:10g+50g-59.8g=0.2g。设10g蒸汽眼罩发热剂中铁粉的质量为x。Fe+2HCl=FeCl2+H2↑56 2x 0.2gx=5.6g答:10g蒸汽眼罩发热剂中铁粉的质量是5.6g。(2)若使用的盐酸浓度过大,会有部分氯化氢挥发出来,造成计算出的氢气质量偏大,使测得发热剂中铁的质量比实际值偏大(答案不唯一)。故答案为:(1)5.6g;(2)使用的盐酸浓度过大(答案不唯一)。(1)根据生成氢气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2)根据使用的盐酸浓度过大,会有部分氯化氢挥发出来,造成计算出的氢气质量偏大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