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24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3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2024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3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第一章《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 第2课时
备课人 教材 人教版版初中地理
课标要求 1. 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2.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 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4.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素养目标 1.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地球的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和科学价值观。
2. 综合思维: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能综合分析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及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3. 区域认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明确不同区域受地球运动影响所呈现的地理现象差异。
4. 地理实践力:学会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能够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运动的关系 ,提升实践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基础知识之后,对地球运动的进一步探究。教材按照“阅读感知与了解——解释说明与理解——活动体验与应用”的层次结构,先介绍地球的自转,后阐述地球的公转,内容安排既有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入,也有说明地理概念的图释,同时设置了大量的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球运动知识。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它不仅解释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也为后续学习气候、自然带等知识奠定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初中,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和兴趣,且在小学自然课中对地球运动有过初步了解,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地球运动比较抽象,涉及较多空间概念和学科知识,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很难直接感知和理解这些抽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原理感到困惑,需要借助直观教具和生动的实例来辅助理解。
学习目标 1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2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重点:地球公转的特征(方向、周期、旋转中心等);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 难点:理解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其与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其对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影响(虽不深入探究,但需简单理解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这一要点)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新课导入 回顾旧知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使得我们形成了规律的日常作息,但还有诸如以下现象又是怎么回事呢?出示不同地方气温图片同在一个星球,为什么会这样? 观察图片或视频,思考问题,积极回答,表达自己对地球运动的初步认识和疑惑。 通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环节二新课讲授活动探究 地球的公传1、公传的概念地轴是倾斜的是因为地球本身是倾斜的二、公传的意义1、四季变化地球总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而且地轴的 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同,即不同时间,地面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不同,便形成了四季。活动:演示地球公转,了解季节变化演示地球公转运动,观察同一纬度地带接受太阳光照射情况的变化。(1)在暗室里,选择合适光源照射地球仪,模拟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2)自西向东移动地球仪,使地球仪围绕光源缓慢移动,模拟地球公转。在移动地球仪的过程中,保持地轴指向不变(3)观察同一纬度带接受太阳光照射情况的变化。观看视频,完成以下问题1.看右大图,说出什么是太阳直射点2.看左上小图,说出地球在不同的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哪里?3.看左下小图,说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界线在哪里?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太阳直射点: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呈90°时的点,称为太阳直射点。太阳斜射的范围广,但地面获得热量较小;太阳直射的范围小,但热量集中,辐射更强。如果地球是直立的,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地球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太阳始终直射在赤道地球上不会出现四季交替思与学地球仪上为什么有的纬线叫回归线,有的纬线叫极圈仔细观察地球仪,可以发现,南北半球分别有两条纬线是虚线,它们被称为回归线或极圈。为什么有的纬线叫回归线,有的纬线叫极圈呢 原来,每年夏至日,太阳垂直照射在23.5°N,这是太阳光线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北位置。此后太阳垂直照射位置向南移。每年冬至日,太阳垂直照射在23.5°S,这是太阳光线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南位置。此后太阳垂直照射位置北移。这样23.5°N和23.5°S就成了太阳垂直照射位置“回归”的界线,所以把它们称为回归线。 极昼和极夜是南北极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称为极昼;一天24小时都是黑夜称为极夜。66.5°N、66.5°S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所以把这两条纬线称为极圈。2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太阳直射在_________到________之间来回移动,这里一年有_____次太阳直射。一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的是_____________,没有太阳直射的是__________。想一想:2024年9月10日第40个教师节时,太阳直射点会位于哪个半球(南/北)?正向哪个方向移动?3.昼夜长短变化夏至日这一天,66.5°N (北极圈)以北地区,一天24小时都是白昼,产生极昼现象。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______。冬至日这一天, 66.5°S (南极圈)以南地区,一天24小时都是白昼,产生极夜现象。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______。 北京天安门广场国旗的升降时间是根据北京的日出日落时间确定,具体时间是由北京天文台的天文专家专门计算的。早晨,当太阳的上部边缘与天安门广场所见地平线相平时,为升旗时间。日期不同,国旗的升降时间也有所差异。观察:归纳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4、五带划分地球很大,在同一时间里 ,纬度不同的地区,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冷热就有了差别。 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5、太阳正午太阳高度及影子长短夏至: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影子最短冬至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影子最长知识拓展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将农耕生产与天文、物候和民俗巧妙结合,确立了24个节令,称为“二十四节气”思考: 一个月有几个节气,每个节气间隔约多少天? 观察演示图,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思考并回答地球公转周期相关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加深记忆。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观察地球仪演示,理解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倾斜特征。 小组合作完成地球公转演示活动,仔细观察并记录相关现象。 观察示意图,结合教师讲解,理解四季变化原因及规律,积极回答问题,参与互动。 。 观察示意图,结合教师讲解,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积极回答问题,参与互动。 观察示意图,结合教师讲解,理解五带划分的原因及规律,积极回答问题,参与互动。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数据,得出地理规律的能力借助动态演示图和讲解,让学生清晰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学生亲自演示地球公转,增强对公转过程的直观感受,培养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图表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知识整合的能力。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将抽象的公转地理现象转化为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划分的原理和规律。
环节三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内容重难点知识,加深印象。 出示本节知识结构框架,简要小结重难点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