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小说专练-----马烽小说(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小说专练-----马烽小说(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小说专练-----马烽小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结婚现场会(节选)
马烽
(前情提要:西岭村买卖婚姻现象严重,县妇联主任武艾英在工作中发现三对结婚不要彩礼的典型,与支书郑谷雨决定开一个“结婚现场会”,并邀请县委书记“我”参加。期间二兰父亲“老牛筋”突然变卦,索要彩礼,“我”要求村里派饭①到“老牛筋”家,借机劝说。)
二兰刚把炕桌摆好,老牛筋也进来了,他一声不响地坐到了我对面。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眉眼:长方脸,络腮胡,额头上爬满了深深的皱纹。两只眼睛一动不动地望着我,好像是等待我的问话。可我问他三句,他顶多回答一句。我问他一年能赚多少劳动日②?一个劳动日分多少红?生活过得怎么样?他没有正面回答,只说了一句话:“总算都没有饿死!”说完再不开腔了。
二兰大概怕我下不了台,忙说道:“爹,饭好了,还是先吃饭吧。”
老牛筋“嗯”了一声,顷刻间饭菜已经端上来了。一大盘拌着辣椒的酸菜,一人一碗玉茭、高粱糁糊糊,里边煮着几块山药。老牛筋没有动筷子,他边抽烟,边看我就着酸菜喝糊糊。他忽然问道:“这饭怎么样?”
这本来是个非常简单的问题,①可我真有点不好回答。后来我还是老老实实地对他说:“这饭实在不好吃,不过我能吃下去。”我深有感慨地说:“解放已经快三十年了,我们农民的生活还是这样清苦。”
老牛筋听完,脸上忽然出现了一点喜色,他顺手磕掉烟灰,吩咐老伴热一壶酒,切一盘熟肉。我忙加以拦阻,二兰妈说:“这原本是准备明天办喜事的,现成。”
老牛筋夺过我的碗说:“你要看得起我们,就喝上几盅。要是怕这怕那,你就吃饭,我一个人喝。”在这种情况下,我实在难以拒绝。于是就和他喝了起来。喝酒中间,老牛筋向我说道:“该开讲了。”
我问:“讲什么?”
老牛筋道:“讲买卖婚姻的罪恶性,讲要彩礼的反动性,还有什么农民的落后性……多啦!”
我笑着问道:“你怎么知道我要讲这些?”
老牛筋道:“哪个干部来了不是讲这一套?你今天专门派到我家来吃饭,不就是要说这些吗?”我说:“那咱们就打开窗户说亮话吧,我只问你一句话:为啥非要五百块彩礼不可?”
老牛筋闷着头喝酒,没有正面回答,反问声:“嫁闺女不要彩礼,将来拿什么给儿子娶媳妇呀?”
二兰弟弟听到这句话,羞得红了脸,端着饭碗跑了。
老牛筋边喝酒,边接着说道:“你会说,孩子还小,只要好好贯彻婚姻法,将来就都不要彩礼了。哼!就照你们这样贯彻婚姻法……”
我笑着向他说:②“依我看,你这一招是冲着我来的。”
老牛筋没否认。他边喝酒,边说:“连县委书记都坐上小汽车来开这号会,难道开上这么个会,从此买卖婚姻就断根了?”
我说:“就算断不了根,那也总比提倡卖闺女强吧?”
③老牛筋半天没搭茬。
过了好大一阵,才说道:“卖闺女,没什么稀奇。在旧社会,不要说卖闺女,卖儿子、卖老婆也是常有的事。为啥?一个字:穷!”他的脸已红到了脖子后头,鼻尖上也爬满了汗珠。
他边说,边又斟满了一盅酒,二兰妈不由得皱了皱眉头,可随即又眉开眼笑地对老伴说道:“拿过酒壶来,我再给你倒一壶。”
老牛筋道:“你想把我灌醉?我偏不喝了。”他说着把那盅酒又倒回了酒壶里。随即端起碗来喝糊糊。
老牛筋继续说道:“断了骨头不接,只在外边抹红药水。哼!结婚开现场会,生娃娃开不开现场会?生产上不去,搞这些花里胡哨顶屁用?”
我虽然只喝了两盅酒,可这时觉得脸上火烫火烫。
这时候发现二兰不住地用眼睛瞅我。我懂她的意思,忙向老牛筋说:“老王啊,咱闲话少说,二兰的婚事,你究竟打算怎么办呢?”
“好办。”老牛筋随口说道:“拿出五百块彩礼来,明天结婚;要不就连夜把我送法院,明天也可以结婚!”
看来再谈下去,也是白费唾沫。我只好又闲扯了几句,告辞出来。
第二天,结婚现场会还是按计划举行了,而且开得很隆重。④我看见老牛筋也看热闹来了。会上,我没有念武艾英连夜替我起草的祝贺词,而是按照老牛筋的意思讲的,中心是说:要想彻底消除买卖婚姻,关键是努力生产,增加收入,尽快使社员们富裕起来。最后我还根据《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同意了郑谷雨提出来的“得劲措施”。我的讲话一完,会场里立刻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正在这时,人群中闪开了一条路,只见王二兰和郑云山每人胸前戴着一朵大红花,后补参加结婚典礼来了。我忙向二兰问:“你爹同意了?”
二兰微笑着点了点头。郑云山说:“她爹刚才让我给他开了张五百块彩礼的欠条。”
武艾英叫道:“开欠条?简直是胡闹!”
郑云山笑着说:“他让我在欠条上批了句话:‘下一辈子还’。”
人们听完,不由得都笑了起来。连武艾英也忍不住笑了。郑谷雨说:“只有老牛筋能出这号点子。他是属鸭子的,肉煮烂,嘴也是硬的!”
(原载《人民文学》1980年第1期,有删改)
【注】①派饭:当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下农村工作,基层干部将其分派到各农户家轮流照管其饮食。②劳动日:在集体经济时期,农民靠在生产队劳动,获取的每日工值。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到老牛筋家吃派饭,既体现了干部深入群众的传统优良作风,也让“我”在和群众交流谈心中提升了认识。
B.老牛筋家摆上的饭既是当时百姓生活清苦的真实反映,也带有对“我”这个来吃“派饭”的县委书记的考验意味。
C.“我”改换了贺词,将结婚现场会开成了生产动员会,打动了老牛筋,说明了做群众工作要知错就改,才能获得群众认可。
D.本文与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在题材上有相似之处,都讲述了农村青年在婚恋问题上经历曲折、终成眷属的故事。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不好回答”反映了“我”作为领导干部既不能说假话,又顾虑群众影响的两难心理。
B.句子②表现“我”参加结婚现场会反而使二兰婚事产生波折,也体现了老牛筋的性格特点。
C.句子③中老牛筋“半天没接茬”,体现了“我”的反问让他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D.句子④“老牛筋也看热闹来了”看似闲笔,但与后文情节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3.“老牛筋”是人们给二兰父亲起的绰号,形象地表现其性格。请分析下面两处文字是如何塑造这一特点的。
(1)二兰妈不由得皱了皱眉头,可随即又眉开眼笑地对老伴说道:“拿过酒壶来,我再给你倒一壶。”
(2)断了骨头不接,只在外边抹红药水。哼!结婚开现场会,生娃娃开不开现场会?生产上不去,搞这些花里胡梢顶屁用?
4.故事结尾采用“虚写”,通过众人之口展现老牛筋思想转变、同意婚礼等情节。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第一个上级
马烽
去年夏天,我被分配到县防汛指挥部工作,农建局田副局长是我们的领导。他走路总是低着头,背着手,慢慢地迈着八字步;讲话也是少气无力,好像什么事都不能使他激动。
我来的第九天夜里,山洪暴发了。接到电话,我一口气跑到农建局,撞开田副局长的房门:“老田,永安河发洪水!安乐庄决口了!”他一只手支起半个身子问道:“安乐庄什么地方决口了 ”我说:“在汽车路东。”他听完,竟又躺下了,不紧不慢地说: “没甚要紧。”我我又急又气:“你知道有多么大流量?一百多个!”“那更没办法!”
“三岔河也发洪了!”小秦急慌跑进来。他的话音刚落,老田就像中了电似地“呼”一下坐了起来问道:“多大流量 ”小秦说:“水漫到龙王庙背后了。”老田说:“那至少有九十个。” 他一面急忙穿衣服,一面说:“赶快通知海门村、田家庄,全体上堤。快!”
我跑回办公室刚把电话打完,老田就大踏步跑进来,抓起电话:“马上接杜村,上舍……听着,把三支渠的闸拔开一孔……什么 已经全拔开了 我就怕你们来这么一手,马上闸住两孔……”他放下这个耳机,马上又抓起另一个,详细地指示:要防守哪段河堤,开哪个支渠闸,闭哪个支渠闸……我忙把河流渠道图铺在他面前的桌子上。他根本没看一眼,继续讲他的。
老田打完电话,回头对我说:“咱俩到海门去,恐怕那里南堤要出问题。”在车上,我问他,两条河都发了洪水,安乐庄还决了口,一点都不着急;而三岔河只有九十多个流量,为什么就急成那个样子 他说:“永安河坡度大,洪水来源少。别看来势猛,顶多四个钟头水就退了;再说,汽车路东种的都是高秆作物,过一下水也淹不死。三岔河不一样,洪水来源多,同时愈往下游坡度愈小。你想想,水量大,泄洪慢,这不要命 ”
下了车,他走得飞快,我气喘吁吁地跟着他奔跑。爬上南堤的时候,只见河里的水已经漫到平台上来了。走到了防汛指挥部。老田扫了一眼说:“怎么老姜头没来 ”“刚才觉得不要紧,就没叫他。”老田生气地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马上把他请来。”不多一会,有人扶着个白胡子老汉进来了,是堵决口的行家老姜头。
过了一会儿,堤坝决口了。堤上灯火通明,人们奔跑着,喊叫着,来来往往运送沙袋。 老姜头吆着号子,指挥人们打桩;老田领着一些人填沙袋。决口慢慢在缩小,夜里三点多钟,眼看很快就可合拢了,可这时水更猛更急。木桩刚打下去一半,就被冲走了。
老姜头哆嗦着爬上堤堰,气喘吁吁地对老田说:“堵不住啦!我是没有这个本事了!”老田对老姜头吼道:“非堵住不可!要真的决了口,南边这七个树,都得灌了老鼠窝!你再胡说八道惑乱人心,我先把你填到水里!”
老田一面叫喊赶快往前运沙袋、木桩,一面转身向众人喊道:“会水的,跟着我来!”只听人群中说:“老田下水了!”“咱们还愣着干吗 ”马上就有五六个壮小伙子跑到他身边,接着又跑出来个……老田领着头下水了,拉着长长的队伍往前走,湍急的河水冲得人们东倒西歪,人们仍然不顾一切地往前走。乡党委翟书记挽着一串人在对面下到河里,挣扎着往这边移动。老田和翟书记一次又一次想靠拢拉起手来,但一次又一次被巨浪打开了。堤上的人都急得要命,都替他们提心吊胆。
蹲在地上的老姜头,猛一下站了起来,向堤上的人喊道:“快! 抬一根长电线杆来!”电线杆很快抬来了,老田和翟书记靠着电线杆,终于挽到一起了。水里的人也都一个个紧挨着,靠在了电线杆上。这时,堤上又有很多人呼喊着手挽着手下到水里。转眼间,决口上就排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结成了一条冲不断的堤。
大股的洪水终于被拦住了。可是风浪也更加凶猛起来,一个巨浪接着一个巨浪,照他们劈头盖顶反扑。当巨浪扑上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被吞没了;当巨浪退下去的时候,无数的头才又露出水面……岸上的人们继续打桩,填沙袋,决口逐渐在缩小,沙袋是逐渐在增高……
黎明时候, 决口终于合拢了。人们欢呼起来,水里的人叫喊着爬上堤岸。 大家七手八脚把老田拉上堤岸,他两条腿弯曲得像两张弓,鼻子里只有一点微弱的气息。老姜头含着两眶热泪,脱下自己的夹袄,轻轻地盖在老田身上。
过了半个多小时,老田渐渐缓过气来了,慢慢睁开眼看着老姜头说道:“大叔,我骂你了, 我……”老姜头哭着说:“孩子,别说这话,你骂得对……”
两个月之后,老田出院了,步子迈得更慢了,背更驼了。后来我才知道,他有关节炎,腿常年疼得要命。那还是1954年秋天,他淋着雨渡着水指挥各村防汛排涝,一连在水里泡了七天七夜,从此落下了这病。
(选自《人民文学》1959年第6期。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田根本不看“我”铺在桌子上的河流渠道图,这一细节描写着重渲染了洪水来袭时的紧张气氛,突出了时间的紧迫、形势的危急。
B.决堤时洪水滔天,人们奋力抢险,小说中这一场面描写一方面表现出险情的严重,另一方面显示了干部群众抗洪抢险的勇气和决心。
C.小说结尾处的补叙部分回应了开篇田副局长走路慢、讲话“少气无力”的描写,交代了老田落下病痛的原因,使小说情节更加合理。
D.小说的语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没甚要紧”“不怕万,只怕方一”“灌了老鼠窝”等语句的使用通俗易懂而又精练质朴。
6.小说从“我”的视角来塑造老田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7.小说既刻画了老田这一典型形象,又塑造了抗洪民众的群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饲养员赵大叔
马烽
①赵大叔是个老庄户人,从小就喜爱牲口,可是他自己并没有专门喂养过。那时穷得不要说买牲口,连张皮子也买不起。老实说,赵大叔对喂牲口并不怎么内行。他初担任饲养员的时候,连他二儿赵树义都担心他喂不了。赵大叔说:“谁也不是天生就会,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不用心。”
②赵大叔自当了饲养员,全部精力都集中到这一工作上了。他经常去向喂养过牲口的人们请教,社里也特意为他召开了几次老农座谈会,专门座谈喂牲口的经验。有时县上“兽疫防治站”的刘大夫来检查牲口,赵大叔就跟在人家后边,问这问那,刘大夫也耐心地告诉他。他每次碰到刘大夫,总是用双手敬礼,用唱戏道白的声调说:“刘老师在上,弟子有礼!”其实刘大夫顶多不过三十岁。后来刘大夫送了他几本《怎样把牲口喂好》《牲口疾病常识》等小册子。赵大叔像得了宝贝一样。每天一有空闲,就拿上这些书本,去找识字的人读给他听。去年冬季,他又参加了村里的“速成识字班”,学了三个月,认下一千多生字。这以后,他就不再找别人读了。每天把杂务事情处理完,就戴上老花眼镜,拿着书本,一字一句的读。遇到“拦路虎”就去问别人,学到一点好的办法,马上就试验。
③赵大叔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进饲养方法。现在真算是甄家庄农业社的饲养专家了。
④赵大叔喂牲口真有意思。我第一次看他喂牲口,是到赵家沟的第三天中午。
⑤那天我一进东院的大门,就看见他端着一簸箕料往槽跟前走。牲口见了他直叫唤。他对牲口说:“大家静一点儿,守点儿规矩嘛!反正都有份,叫唤也不多给。”
⑥我忍着笑,轻轻走过去。
⑦赵大叔顺着槽挨个给牲口添料。他走到一头大犍牛跟前,这头牛又高又大,左角断了。他拍了拍牛头说:“累不累,‘独角龙’?一上午耕了三亩地,真是好样的!大家都像你,就好了!”
⑧他只顾跟牛说话,冷不防旁边一头驴伸过嘴来抢吃簸箕里的料。赵大叔推开它,用一个指头指着它的脑门说:“你呀,就爱占便宜!批评你多少次了,一点儿也不改。”
⑨我听着,忍不住笑出声来。
⑩赵大叔回过头来看了看我,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这家伙是个‘二流子’,今年夏天才买来。你别看它样子长得不错,可奸猾哩,耕地拉车不出力,拉磨净偷吃。栓到槽上,缰绳也得挽得短点儿,要不,吃完自己的,就要抢吃邻居的了。”
赵大叔添完料,拿着空簸箕回西屋去了。这时候我才注意到每头牲口槽前都贴着一张小纸条,上边写着什么“二捣蛋”“独角龙”……我正看着,赵大叔又端来一簸箕料。我指着纸条问他:“这是你给牲口起的名字?”
他一边给牲口添料,一边回答说:“是啊!牲口多了,没个名字不好认。再说,它们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脾胃。你就说‘老好人’吧,”他指着一头黑骡子,“性情老实极了,抱它后腿也不踢,驾辕、拉套,都行,妇女小孩也能使唤。‘火神爷’可就完全两样——就是边上那头灰骡子,干活倒挺起劲,力气也大,就是脾气太坏,又踢又咬,一不小心,咬断缰绳就跑了。”
正说到这里,那头灰骡子叫了几声。赵太叔笑着对我说:“看,它不高兴了,嫌我说它的缺点呢!”
赵大叔给我讲每头牲口的性格,每头牲口的特点,讲得津津有味。他对这群牲口都很关心,细心喂它们,而他最关心的是那匹马“金皇后”。
“金皇后”又肥又壮,全身一片金黄,亮得像一匹黄缎子。赵大叔特别优待“金皇后”,让它单独在一个槽上吃料。因为“金皇后”怀马驹了,赵大叔不让它干重活儿,每次下地,都要嘱咐赶牲口的人小心在意。“金皇后”从地里回来,赵大叔总要给它把全身刷干净,用梳子把鬃毛梳好。
听说今年夏天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下午,“金皇后”耕麦茬地去了。忽然刮起一阵东南风,天上布满乌云,雷声紧跟着闪电,震得窗户都发抖,大雨像从天上倒下来似的。当时赵大叔正在剃头,刚剃了半个脑袋,一看暴雨来了,赶紧跑回屋里,从炕上揭起一条毯子,拔腿就往外跑。他一口气跑到地里,把毯子给“金皇后”搭在身上,拉了它回来。回到家里,他自己淋得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了。
我离开赵家沟的前两天下午,听人说“金皇后”要下驹子了,就赶紧跑到东院。只见赵大叔除了一头汗水,忙得跑来跑去。一时拿来剪刀、一时又去取扎脐带的布;一时又吩咐王根锁热米汤……而“金皇后”的槽跟前早已围了很多人,个个喜气洋洋,说着笑着。看样子“金皇后”快生产了,可是一直等到上灯的时候还没有动静。人们都有些焦急。又等了两三个钟头,还是没有动静。人们逐渐走散了,牲口圈前面只留下赵大叔和社长几个人。
人越着急,越觉得时间长。又等了两个钟头,还是没有动静。后来我就回去睡了。
半夜里,我忽然醒来了,起来又到东院里看了看。只见“金皇后”卧下了,赵大叔把着盏风雨灯蹲在眼前。我问道:
“还没有生下来?”赵大叔愁眉不展地抬头看了看我,什么话也没有说。我也不知道再说什么好,站了一阵,就又回去睡了。
天明的时候,我睡得正甜,忽然听见有人推开门闯进来,“呼”一下揭开了我的被子。我睁眼一看,原来是赵大叔。他大声嚷着说:“快起来,快起来,生下来了!”
他话没说完就跑出去了。我急忙穿好衣服跑到东院。院子里已经站着好多人,围着牲口圈兴高采烈地谈论着。“金皇后”安闲地喝着米汤,旁边卧着一匹红色的小马驹,身上搭着赵大叔的棉袄,瞪着两只乌黑的大眼睛望着众人。
赵大叔像个孩子一样,嘴里唱着,欢喜得满脸放着红光。
(1954年春写于京郊有删改)
【注】本文写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当时国家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生产合作社应时而生。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大叔当初穷得根本买不起牲口,喂牲口并不内行,暗示了农村人民的生活境遇随着农村生产合作社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而有了转变。
B.根据赵大叔给不同牲口起的名字,不仅看出牲口的不同性格和特点,还可以推断出赵大叔的喜恶褒贬,其中他最厌恶“二流子”,后悔买了它。
C.赵大叔让“金皇后”单独在一个槽上吃料,不让它干重活,梳理鬃毛,雨天淋雨拉回,都可以看出他对这匹马无微不至的照顾。
D.“金皇后”要下驹子了,槽前围了很多人,个个喜气洋洋。“金皇后”生下驹子了,院子里站了好多人,个个兴高采烈。足见人们善良质朴,团结互助。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为叙述者,从“我”的视角讲述饲养员赵大叔的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B.小说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符合“山药蛋派”风格特点。
C.小说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线索单纯,层次分明,有“行云流水之势”,自然顺当,娓娓道来。
D.小说结尾画横线部分与前文中的“赵大叔喂牲口真有意思”相照应,一个与众不同的饲养员形象呼之欲出。
10.第17自然段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11.作为一名饲养员,赵大叔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宝娘
马烽
一九四七年冬天,我被分派到店头村领导土地改革。
我住在中农刘拴拴院里。一天下午,我趴在炕桌上整理材料,拴拴在后炕捻羊毛线。忽然听到门口一个女人的声音说:“这就是工作团那马先生吧?”我一回头,见进来个年轻媳妇,后边跟着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那小孩名字叫“金宝”。
那媳妇一进来,就坐在了炉台上,和我正对面。①这时我才看清她并不是个年轻媳妇:惨白的脸上有很多皱纹,眼圈发黑;剪发头,宽裤腿,还穿着一对破旧了的红鞋。她这一身和年龄十分不相称的打扮,引起我一种厌恶的感觉。我继续看材料,没有去理睬她,只有刘拴拴,杂七杂八地和她胡扯。只听那女人低低地说:“不要瞎说了,我早就不啦。”
她走后,刘拴拴对我说:“老马,你看这女人怎样?”我说:“不是个正派女人!年纪那么大了,还那样打扮。”刘拴拴说:“以前还擦粉抹胭脂咧!自土地改革开始,才不敢了。”我问;“她有男人没有?”刘拴拴说:“原先是有,如今大概死了!”我又问:“靠甚过活?”刘拴拴笑着说:“靠甚过活?田不耕,地不种,腰里就有米面瓮。这女人,嗨!做什事不能赚碗饭吃,为甚要挑这种丢人败兴营生?”
正说间,门“吱——”的一声,金宝又进来了,对我说:“老马,我娘请你去我家坐坐!”还没等我开口,刘拴拴抢着说:“你妈瞎了眼啦!老马不是那号人!”我也很起火,我记得我把手一挥说:“快滚!”金宝吓得跑了。
我收拾起材料,要到贫下中农代表会去,代表们见我脸色不对,问我因为什么,我讲了一遍。代表主任田老大说:“我看她没那胆量,怕是真有些说的!”开会的人还没到齐,大家谈起了金宝娘的身世。
金宝爹叫李根元,家里很穷,租种着本村地主刘守忠的二十多亩地。根元三岁的时候,从绥远逃来一家难民,生下个女孩子,养活不起。根元娘花了五升米,就把她买下了,准备奶大以后给根元作媳妇。她给奶媳妇起了个名字叫翠翠。地主刘守忠的儿子叫刘贵财,贵财早就看上了翠翠。
翠翠十八岁结了婚以后,比闺女时更好看了,脸就像一朵桃花。第二年,翠翠生了个小子,刘贵财仍然没死了心,还是常去根元家闲蹓。根元知道自己惹不起刘贵财,只好安抚翠翠:“不要答理他!”
一九三五年,冬天各村都成立“防共保卫团”。刘贵财家有钱有势,就当了村团长。第二年春天,各地抓共产党,刘贵财说根元是共产党,就把根元捆去了。夜里,翠翠没合眼,她哭着,她想着,她想:“拼上命也要把根元救出来!”②这时有半夜了,天黑得很,冷风迎面扑来。她从村外绕到了村公所后面,找到那间炭房的后墙,便用锄头开始刨了起来,幸喜那墙是土打的,不一阵便刨下个洞。
刘贵财见根元跑了,也没敢声张,怕自己受连累。但想翠翠的心更切了。刘贵财就打发刘顺义老婆,给翠翠来说媒,翠翠说:“顺义婶,我活着是李家的人,死是李家的鬼。我就是讨吃要饭,也要把我金宝抚养成个人,侍候我娘百年以后!”不久,刘贵财家就把地夺回去了。
第二年秋天,日本人打进来了,敌人向村里要花姑娘,那时刘贵财当了伪村长,逼着把翠翠送给日本人。过了六七天,翠翠被抬回来了,脸色青白,嘴唇没一点血色,比死人只多一口气。恰巧婆婆又病倒了,翠翠挣扎着侍奉婆婆。婆婆病了两个月死了,翠翠埋葬了老人,家中更没法活了,粮没粮,地没地,索性就泼出身子,指那事过日月。
③就这样,在苦海里漂流了七八年。
开完代表会。我回到自己屋子里,心上好像压了一块石头,觉得非常沉重。
第二天清早,我跑到了金宝家。那简直不像个家,炉灶里燃着一把毛柴火,冷得很,地下摆着些烂盆烂瓮。金宝娘见我突然进去,吓得不知该怎好,忙扫开炕让我坐。金宝拿着块窝窝头在啃。金宝娘悲惨地说:“我是个下贱女人,名声坏,活得还不如条狗!”说着不住拿袖子擦眼,我说:“我听人说过了,知道你的苦处!”停了半天她才又说道:“我找你,是想告诉你,等开斗争会,我想把这些事讲一讲。这能不能讲?”我说:“能讲。地主刘贵财已经扣起来了!”从她家里出来,我和代表们商议了一下,暂时借给了她几斗粮。大家都说:“寡妇孤儿可怜的,十来年工夫,把个好人糟蹋了!”
在开斗争会时,金宝娘第一个控诉地主刘贵财的罪行,起初是一面讲一面哭,随后一下气昏过去了。④等人们拿冷水喷过来后,她忽然像疯了一样,跳了起来,头发散开了,她傻笑着,露出一口白牙齿,扑在地主刘贵财身上,用嘴乱咬。
这个村工作我没参加到底,斗争会一结束,我就被调到了县上。今年农历七月十五,城里赶会。走到大门口,见站着一个三十大几的农民,手里提个白布包,一见了我,忙上前说:“你就是工作团的老马?我是金宝的爹,叫李根元。”我吃惊地说:“不是说你……”他抢着说道:“我那年逃到绥远,给人家当了长工。今春才听说,咱这里解放了,才讨上吃回来。现在甚也有了,分下房,分下地。我们一家人常念叨你。这是金宝娘给你做的一双鞋。”说着把那个布包递给我,打开白布包,有一对崭新的黑布鞋。这对鞋上,记载着一个女人苦难的经历,也标记着一个女人的新生。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金宝娘”的外貌描写,暗示了“金宝娘”曾经的身份,为下文交代她的经历做铺垫。
B.小说中“我”第一次与“金宝娘”见面,凭借衣着就对其产生厌恶的情感,说明了“我”思想的落后性。
C.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借村民之口补充交代“金宝娘”的经历,使内容更加完整,并推动情节发展。
D.小说结尾“一对崭新的黑布鞋”,具有象征意味,升华了小说的主题,体现了作者对新时代的讴歌。
1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句子①运用细节描写和外貌描写的手法塑造了金宝娘的形象,该句中的冒号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
B.句子②环境描写,交代了“金宝娘”深夜救夫的恶劣环境,侧面展现了她的有勇有谋、忠贞善良。
C.句子③运用借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金宝娘”饱受生活的折磨,命运坎坷,内心痛苦不堪。
D.句子④“跳”“傻笑”“扑”“咬”等动词,展现了人物情绪的爆发,可见动作描写比心理描写更具张力。
14.文中“金宝娘”与《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都经历了新生政权的改造,请分析两人转变的异同点。
15.马烽作为“山药蛋派”作家的代表,其作品真正做到了从农民的视角来写农民,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流派特色的。
答案
1.C 2.C 3.(1)侧面描写,二兰妈故意正话反说,达到不让老牛筋喝酒的目的,从侧面展现了老牛筋爱和人对着干、固执倔强的性格。
(2)语言描写,形象的俗语、犀利的质问,表达了老牛筋对有些干部做工作只抓表面、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做法强烈不满,直接表现老牛筋耿直直率的性格。 4.①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我”所知有限,结尾通过别人的转述交代了老牛筋思想的转变,更真实可信。
②通过众人之口交代老牛筋让女婿开欠条等事情,强化了他固执嘴硬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③结尾部分老牛筋不在场,但故事始终围绕他展开,这种叙述方式增加了情节的张力,给读者更多想象的余地和回味的空间。
【导语】文章通过描写西岭村的婚礼现场,揭示了买卖婚姻背后的经济根源及其复杂社会问题。二兰父亲“老牛筋”象征了传统与变革之间的矛盾。他坚持索要彩礼,表面上是为了儿子娶媳妇,实际上反映了对贫困的无奈。结尾以幽默化解,表明在制度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困扰社会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C.“说明了做群众工作要知错就改,才能获得群众认可”说法错误。这并不是知错就改,而是“我”在与老牛筋交流后,深刻认识到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基于对实际情况的进一步把握而做出的调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分析鉴赏能力。
C.“让他理屈词穷,无言以对”说法错误。老牛筋“半天没搭茬”,并不是因为理屈词穷、无言以对。从后文他继续发表对结婚现场会等做法的看法等可以看出,他是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对这种解决买卖婚姻方式的不认同。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1)侧面描写手法:二兰妈“皱了皱眉头”这个细微的表情动作透露出她对老牛筋继续喝酒的担忧,然而她却“眉开眼笑地对老伴说道:‘拿过酒壶来,我再给你倒一壶’”,这种看似矛盾的表现其实是一种巧妙的正话反说。二兰妈深知老牛筋的脾气性格,知道直接劝阻他喝酒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采用这样欲擒故纵的方式。这从侧面烘托出老牛筋性格中那种倔强、爱和别人对着干的特点。
(2)语言描写手法:“断了骨头不接,只在外边抹红药水”这一形象的俗语,生动地表达了他对当下解决农村买卖婚姻问题方式的看法,认为只是开结婚现场会这样的做法就如同只处理表面伤口,而没有触及根本问题。接着,他连续发出犀利的质问,语气强烈且直接,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情绪。这些话语充分展现出老牛筋性格中的耿直率真,他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敢于大胆地表达批评意见。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
①整个故事是以“我”这个县委书记的视角来进行叙述的,不可能知晓所有事情的全貌,有一定的认知局限。而结尾处通过众人之口来展现老牛筋思想转变、同意婚礼这些关键情节,贴合现实中人们获取信息常靠他人告知的情况,避免全知叙述的刻意感,增强了故事整体的可信度与感染力。
②众人转述的内容里提到老牛筋让女婿开彩礼欠条,还注明“下一辈子还”这一独特的做法,极具老牛筋的个人风格。这种看似有些“胡闹”又带着他一贯固执、嘴硬特点的行为,进一步强化了老牛筋固执倔强、不肯轻易服软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明。
③结尾时老牛筋虽然不在场,可故事的发展却始终与他紧密相连,他的态度转变、对婚事的最终决定等关键情节都是通过其他人的讲述来呈现给读者的。这种叙述方式巧妙地营造出一种情节上的张力,读者会好奇老牛筋到底经过了怎样的内心思考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在他同意婚事的背后还有哪些没有被详细描述出来的细节等,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的余地。
5.A 6.①作为抗洪事件的参与者,“我”见证了老田超强的治洪能力,使老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②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我”既参与了抗洪事件的始终,还从旁了解到老田在1954年防汛中受伤的情况,在小说结尾处补叙出来,使老田形象更加丰满感人;③作为老田的下级,“我”在最初认识老田时觉得他疲沓散漫,后来才发现实际上他精通业务、果敢有魄力,叙述上先抑后扬,使老田的形象更加鲜明高大。 7.①既叙写了老田抗洪经验丰富,也写到了村民面对洪灾群策群力,点面结合,描绘了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场景,使小说的内容更丰富;②既刻画了老田等基层干部形象,又塑造老姜头等普通村民抗击洪灾的群像,两者互相烘托,充分展现了中国劳动者的整体形象;③既有基层于部身体力行,也有人民群众全员参与,反映了中国劳动者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这一细节描写着重渲染了洪水来袭时的紧张气氛,突出了时间的紧迫、形势的危急”错。这一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老田非常熟悉县域内各河流渠道,根本不用看地图。
故选A。
6.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叙述视角的问题。叙述视角包括“作者参与”的叙事观点(有限视角)、“作者观察”的叙事观点(纯叙述视角)、“作者全知”的叙事观点(全知视角)。本题属于作者既参与其中又通过作者观察来展示故事的视角。视角的选择与塑造人物、展示主题有关。
“我”是此次抗洪事件的参与者,通过“我”的眼睛,看到了老田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如“我跑回办公室刚把电话打完,老田就大踏步跑进来,抓起电话:‘马上接杜村,上舍……听着,把三支渠的闸拔开一孔……什么 已经全拔开了?我就怕你们来这么一手,马上闸住两孔……’”“我忙把河流渠道图铺在他面前的桌子上。他根本没看一眼,继续讲他的”,这说明老田对所管辖的区域的水域情况了如指掌;“老田一面叫喊赶快往前运沙袋、木桩,一面转身向众人喊道:‘会水的,跟着我来! ’”“大家七手八脚把老田拉上堤岸,他两条腿弯曲得像两张弓,鼻子里只有一点微弱的气息”,这些描写写出了老田的以身作则、舍己为人。这些都是通过“我”的眼睛亲眼看到的,使老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后面补充了“我”听到的关于老田的故事,“后来我才知道,他有关节炎,腿常年疼得要命。那还是1954年秋天,他淋着雨渡着水指挥各村防汛排涝,一连在水里泡了七天七夜,从此落下了这病”,这个补叙使老田形象更加丰满感人。
“我”作为老田的下级,通过“我”对他的认识的改变来塑造形象。如开头“他走路总是低着头,背着手,慢慢地迈着八字步;讲话也是少气无力,好像什么事都不能使他激动”,感觉他很疲沓散漫;到来“下了车,他走得飞快,我气喘吁吁地跟着他奔跑”,“老田生气地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马上把他请来。’”“老田领着一些人填沙袋。决口慢慢在缩小”,再到后来他不顾病痛亲自下水等,逐步发现他精通业务、果敢有魄力。这样叙述上先抑后扬,使老田的形象更加鲜明高大。
7.本题考查鉴赏小说设置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他们都各自代表这一类人,因此首先应考虑这些形象的特点及代表性;其次设置人物无非是为内容和主题服务,因此可以考虑对内容和主题的作用。
本文塑造了老田的形象,他是“农建局田副局长”,从身份上看是干部,本文塑造了他抗洪经验丰富、舍己为人等优秀品格,在抗洪事件上他领导有方,展现了一个优秀干部的风采。而对群众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如“不多一会,有人扶着个白胡子老汉进来了,是堵决口的行家老姜头”“只听人群中说:‘老田下水了!’‘咱们还愣着干吗 ’马上就有五六个壮小伙子跑到他身边,接着又跑出来个……”等描写,可以看出,此次抗洪群众们也是群策群力,共同奋斗,才取得了抗洪斗争的胜利。这样写点面结合,描绘了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场景,使小说的内容更丰富。老田是干部代表,老姜头是群众代表,加上群众群像,两者互相烘托,充分展现了中国劳动者的整体形象。干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舍己为人,群众全员参与、指哪打哪,这样写也表现了中国劳动者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小说的叙述问题,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的关系,叙述人称,叙述线索,叙述时间,叙述节奏,叙述密度,叙述基调,叙述距离,叙述语言等。高考常考的是情节的叙述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包含小说的叙事观点(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和叙述方法。
8.B 9.C 10.①人物:赵大叔在“金皇后”生产前,忙碌的动作和“一头汗水”细节突出赵大叔对金皇后的重视,塑造了一个热爱牲口、工作细致周到的饲养员形象。
②情节:“吩咐王根锁熬米汤”与后文“‘金皇后’安闲地喝着米汤”相呼应,有头有尾,情节严谨又流畅。
③营造气氛:忙碌的动作和“一头汗水”细节营造了“金皇后”生产前的紧张气氛。 11.①有决心、有毅力,面对初任饲养员的挑战,认为“天下无难事,只怕不用心”。
②勤奋努力,为学习饲养知识,多方求教。
③爱岗敬业,对饲养工作认真负责,全身心投入,一丝不苟。
④热爱牲口,以“独角龙”“二捣蛋”等为牲口起名,精心喂养。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后悔买了它”错误。原文提到“赵大叔给我讲每头牲口的性格,每头牲口的特点,讲得津津有味。他对这群牲口都很关心,细心喂它们”,足以见得赵大叔对所有牲口的热爱。“这家伙是个‘二流子’,今年夏天才买来。你别看它样子长得不错,可奸猾哩,耕地拉车不出力,拉磨净偷吃。栓到槽上,缰绳也得挽得短点儿,要不,吃完自己的,就要抢吃邻居的了。”这段话中,二流子就像淘气调皮的孩子,赵大叔对牲口的了解关心就像父亲之于孩子,没有“后悔”之意。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小说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错误。本文是以人物为核心展开的,安排有关的情节,根据第16段“听说今年夏天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第17段“我离开赵家沟的前两天下午”,可知16段是插叙,因此不是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段描写的是赵大叔的神态和一系列动作,“拿剪刀、取扎脐带的布、吩咐王根锁熬米汤……”,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赵大叔做事细致严谨,事无巨细,也看得出他对“金皇后”的重视,热爱牲口。
从情节上看,“金皇后”要下驹子了,赵大叔“吩咐王根锁熬米汤”与后文“‘金皇后’安闲地喝着米汤”相呼应,有头有尾,情节严谨又流畅。
典型的细节可以营造一种氛围。“金皇后”要下驹子了,槽前围了很多人,赵大权“一时拿来剪刀、一时又去取扎脐带的布;一时又吩咐王根镇热米汤”,这些忙碌的动作和“一头汗水”细节营造了紧张气氛。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虽然“赵大叔对喂牲口并不怎么内行”,并且“他初担任饲养员的时候,连他二儿赵树义都担心他喂不了”,面对初任饲养员的挑战,赵大叔却说“天下无难事,只怕不用心”,可见赵大叔有决心、有毅力。
“他经常去向喂养过牲口的人们请教”“有时县上‘兽疫防治站’的刘大夫来检查牲口,赵大叔就跟在人家后边,问这问那”,还参加了村里的“速成识字班”,赵大叔勤奋努力,为学习饲养知识,多方求教。
爱岗敬业,“金皇后”怀马驹了,赵大叔不让它干重活儿,还给它刷洗全身,头剃了一半也要给“金皇后”去送毯子,自己却淋得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金皇后”生产,赵大叔忙得跑来跑去。可见赵大叔对饲养工作认真负责,全身心投入,一丝不苟。
热爱牲口,赵大叔根据牲口的不同性格和特点给不同牲口起名字,牛断了左角,就起名“独角龙”;驴奸猾,像个“二流子”,就起名“二捣蛋”。以“独角龙”“二捣蛋”等为牲口起名,精心喂养。
12.B 13.D 14.相同点:都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从不务正业、不事生产的负面形象身份,转变为积极投入农业生产的普通劳动者的身份。
不同点:
①金宝娘之前的身份是被压迫所致,而三仙姑是假迷信,故意装神弄鬼,贪财好利。
②金宝娘之后的身份是积极争取,主动转变。而三仙姑是被教育、被改造的。 15.①从内容上:文中叙述了土地改革背景下作为贫苦的农民“金宝娘”的经历。用大量的细节描写,以及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贴近农民的真实状态。
②从叙述者上:文本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位扎根农村工作的土改工作者,与农民的关系水乳交融,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态。
③从语言上:大量的民间口头语言鲜活、生动,符合农民的身份,具有时代特色。
④从主题上:揭示了新生政权之下农民的生活上物质以及精神的变化,表达了对传统观念下“失贞洁”的金宝娘顽强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旧社会的批判。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说明了‘我’思想的落后性”错。体现了“我”认知的片面性,但不属于思想落后,相反正是基于“我”思想的先进性,才对“金宝娘”产生这么强烈的厌恶。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D.“动作描写比心理描写更具张力”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恰当使用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不能认为动作描写比心理描写更具张力。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相同点:都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从不务正业、不事生产的负面形象身份,转变为积极投入农业生产的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这时我才看清她并不是个年轻媳妇:惨白的脸上有很多皱纹,眼圈发黑;剪发头,宽裤腿,还穿着一对破旧了的红鞋。她这一身和年龄十分不相称的打扮,引起我一种厌恶的感觉”此时金宝娘是一个不正派的女人,“打开白布包,有一对崭新的黑布鞋。这对鞋上,记载着一个女人苦难的经历,也标记着一个女人的新生”,金宝娘最终涅槃并获得新生,转变为积极投入农业生产的普通劳动者。三仙姑由先前的从不务正业、不事生产的故意装神弄鬼,贪财好利的负面形象,到后来的“下了个决心,把自己的打扮从顶到底换了一遍,弄得像个当长辈人的样子,把三十年来装神弄鬼的那张香案也悄悄拆去”
不同点:
①金宝娘之前的身份是被压迫所致,《金宝娘》中地主的儿子刘贵财对金宝娘垂涎欲滴,几次勾引没有得逞。后来,刘贵财当了村长,又要逼翠翠就范,翠翠不为所动。刘竟把她送进日军碉堡遭受蹂躏。出来后,家中更没法活了,粮没粮,地没地,索性就泼出身子,指那事过日月,以卖身为生。而三仙姑是假迷信,故意装神弄鬼,贪财好利。她曾经青春美丽,是“前后庄上第一个俊俏媳妇”,但婚姻生活不和谐导致她精神空虚,渐渐地借助“下神”聚拢青年,来宣泄被禁锢的生命活力,获得对于感情的替代性满足。三仙姑的迷信则是对不幸婚姻的畸形反抗。
②金宝娘之后的身份是积极争取,主动转变。直到土改运动中,金宝娘几次鼓起勇气找工作团的老马,对老马说:“我找你,是想告诉你,等开斗争会,我想把这些事讲一讲。这能不能讲?”老马鼓励她在斗争会上控诉地主,她成为了土改的积极分子,分到了土地户屋,又与失散多年的丈夫团聚。她从不务正业、不事生产的负面形象身份,转变为积极投入农业生产的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而三仙姑是被教育、被改造的。抗日民主区政府区长出面教育了封建愚昧的落后的三仙姑。三仙姑那天在区上被一伙妇女围住看了半天,实在觉着不好意思,回去对着镜子研究了一下,真有点儿打扮得不像话;又想到自己的女儿快要跟人结婚,自己还卖什么老俏?这才下了个决心,把自己的打扮从顶到底换了一遍,弄得像个当长辈人的样子,把三十年来装神弄鬼的那张香案也悄悄拆去。
1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从内容上:文中叙述了土地改革背景下作为贫苦的农民“金宝娘”的经历。金宝娘因为是个不正派的女人,受到了不明真相的土改领导者——“我”的厌恶和斥责。然而在了解到金宝娘的悲苦身世和际遇后,“我”认识到金宝娘也是受害者,罪魁祸首是万恶的旧社会,从而产生了深深的愧疚之情。最终在“我”和村代表的帮助下,金宝娘治好了病,过上了踏实日子。文中“这时我才看清她并不是个年轻媳妇:惨白的脸上有很多皱纹,眼圈发黑;剪发头,宽裤腿,还穿着一对破旧了的红鞋”“顺义婶,我活着是李家的人,死是李家的鬼。我就是讨吃要饭,也要把我金宝抚养成个人,侍候我娘百年以后!”“她忽然像疯了一样,跳了起来,头发散开了,她傻笑着,露出一口白牙齿,扑在地主刘贵财身上,用嘴乱咬”等处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贴近农民的真实状态。
②从叙述者上:文本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位扎根农村工作的土改工作者,被分派到店头村领导土地改革,住在中农刘拴拴院里。“我”在了解到金宝娘的悲苦身世和际遇后,“我”认识到金宝娘也是受害者,罪魁祸首是万恶的旧社会。“我”鼓励她在斗争会上控诉地主,她成为了土改的积极分子,分到了土地户屋,又与失散多年的丈夫团聚。金宝娘包括众多受压迫的妇女甚至是整个农民群体在土改之后获得的新生。金宝爹给“我”送来金宝娘为“我”做的一双鞋。这些都表现了“我”与农民的关系水乳交融,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态。
③从语言上: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民间口头语言,“田不耕,地不种,腰里就有米面瓮”“我活着是李家的人,死是李家的鬼”“泼出身子”“现在甚也有了,分下房,分下地”等鲜活生动的民间口头语言,符合农民的身份,具有时代特色。
④从主题上:文章揭示了新生政权之下农民的生活上物质以及精神的变化,表达了对传统观念下“失贞洁”的金宝娘顽强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旧社会的批判。从金宝娘自己身份地位的转换反映出土地改革给解放区人民带来的生机。小说的最后写到金宝爹给老马送的那双鞋,不仅是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也是一个旧时代女人的新生,更是金宝娘包括众多受压迫的妇女甚至是整个农民群体在土改之后获得的新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