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语文新部编版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往事依依》课时练习题1.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小时候,___________。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_______________,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节选《往事依依》(1)选文依次填入语段两处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 ②然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③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④不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修改。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雕镂(lòu) 浩渺(miǎo) 慷概(kǎi) 谆谆教导(zūn)B.镌刻(juàn) 素峨(é) 依稀(xī) 鸦雀无声(yā)C.婵娟(chán) 徜徉(yáng) 逃窜(cuàn) 眼花缭乱(liáo)D.铭刻(míng) 绚丽(xuàn) 沉浸(jīn) 五采纷呈(cǎi)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漫步在庐山风景区,怎不让人心旷神怡?B.江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个文化中心,也是一个山水秀丽的地方,自然风光美不胜收。C.他对自己已取得的那些成就总是津津有味。D.沉浸式体验与研学旅行相结合,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满足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使学生在行万里路中读好万卷书。4.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你被邀请上台做一次演讲,下面是演讲稿中的一部分句子,下面句子中表达不合理的一项是( )A.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又是一年的毕业季,我很荣幸站在这里发言。B.学生在学校期间,深受恩师的教诲,他们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C.我在此抛砖引玉一句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激励大家不要气馁。D.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并祝福大家毕业快乐,心想事成!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临近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B.谈论云南文化及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国视野,不盲目乐观。C.有无扎实的阅读基础,是青少年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D.周末的郊游踏青活动,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二、填空题6.给加点的字注音。徜徉( ) 浩淼( ) 镌刻( ) 如晦( ) 芳菲( )雕镂( ) 婵娟( ) 萦绕( ) 绚丽( ) 谆谆( )7.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1)模 ( ) (2)泊 ( )( ) ( )(3)教 ( ) (4)晃 ( )( ) ( )8.填空。《往事依依》中“依依”是指 ,作者 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作者回忆了儿时 、 、 、 这几件历历在目的事。9.从下列句子中找出错别字,在其下面画横线,然后将正确字写在括号里。(1)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辐辐插图吸引住了。( )(2)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头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 )(3)脑海里常常浮现五采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4)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颂。( )(5)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摧我不断奋进。( )三、语言表达10.班委会准备于本周五下午两点,在本班教室举行主题为“好书伴我成长”的读书交流会,打算邀请校团委王书记参与点评。下面是同学们拟写的邀请函,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来修改。邀请函尊敬的王书记:七年级(1)班将在本周五下午两点举行主题为“好书伴我成长”的读书交流会,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与本次活动,请您务必光临指导!2024年11月8日七年级(1)班班委会(1)邀请函的格式有一处有问题,请你修改: 。(2)邀请函的内容有一处疏漏,请你修改: 。(3)邀请函中画线句子表达不得体,应将“ ”一词删去。四、现代文阅读11.阅读《往事依依》一文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往事依依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不得,但有几件事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对它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的风景作为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形象却不如那时那么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③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有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④祖国的大地山河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一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⑤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里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诗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的词。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老师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还辨得出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的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迅速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⑥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⑦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1)第②段中“身历其境”一词用得好,请简析其表达效果。(2)鉴赏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孤灯小卷包利民①我记得小时候,总停电,那时就喜欢看书。常常在晚上,在自己住的小屋里点一根蜡烛,然后捧一本薄薄的书,倚在枕上看。或者是课外的作文书,或者是借来的小人书,虽然没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摇曳着微黄的烛光里,每一个字都生动得像要开出花来。②仿佛在那样的夜里,只剩下一盏灯,一本书,还有我明亮的眼睛。不同于普通夜读的意味,这里夜只是一个背景,读也只是一种状态。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软处的,却是那盏灯,那本已不记得内容的簿册。③大学时读的书就多起来,中外名著开始大量阅读。可是在夜里,我依然喜欢拿一本薄薄的书,并不一定是名著,总之是在夜色里能入我心的。宿舍里到时间就停电,起初我们都是拿个小手电,用被子蒙头盖脸,在被窝里看书。后来我就觉得没有感觉,而且很难受,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于是在一个夏夜里,熄灯很久之后,我偷偷溜出宿舍楼,拿着一本书。最后看到宿舍后面的路边有一盏路灯,对面是女生宿舍,灯下是一个台阶,我就坐在那里。④已记不清有多少个那样的夜晚了,头顶孤灯相伴,洒下一片柔和的光。长长的风偶尔飘来一丝,吹得身旁的草叶细细地响。星光月色都被身后的楼房阻挡了,只有这一盏灯还亮着,只有这本书还翻开着,只有我还醒着。⑤后来毕业,然后就是辗辗转转,在世事的风尘劳碌中,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仿佛心境全然改变。可是每到睡前,还是习惯性地拿本书,心思却不知飘忽到何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住在工厂的宿舍里,很大的一个屋子,三个人。我的床在一个角落,每到夜深,当室友的鼾声响起,我便拧亮床头那盏小小的台灯,让它只照着我的那一角黑暗。那时看的多是薄薄的杂志,看那些小小的文章。在文中那些寻常的烟火人生里,努力去找寻能贴近我心灵的东西。⑥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虽然已无复古人之风,可在属于我属于书的那些夜里,总会有一些心绪是与古人相通的吧。就像一个朋友曾给我讲,他在工地上当力工的时候,每天都干活到很晚,匆匆吃过饭,别的工友或鼾声如雷或出去游荡,他就躺在大通铺上,借着一点灯光看一本从家里带的书。他说多年以后,那些苦那些累都已淡忘,只有那看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柔柔在心。我想,那样时刻那样的一个身影,也应是有着一种魅力吧。⑦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别的都会悄然隐退,世界上只有那一点光、一卷丰盈和一缕思绪。那样的晚上,放下书,熄了灯,便会有一枕恬然而带着书香和希望的梦在等候。⑧在学校的网站论坛上,有个男生发帖说:我记得那时,在深夜里,总有个人在楼后的路灯下看书,我每次站在窗前就能看见。也不知是哪个年级的同学,也不知看的是什么,总之很专注的样子。那个身影,曾给了我许多感动和力量。⑨下面不少人跟帖,也有人说一样注意过那个身影。一个女生说:是啊是啊,我也看到过,一盏路灯,一个坐在台阶上的读书人,像一幅剪影,真是美极了!(选自《教育导报》,有删改)12.根据文章内容,将文中其他不同场合的“孤灯小卷”的夜读概括出来。时间 孤灯 情节小时候 倚在枕头上看作文书或小人书宿舍楼后的路灯 夏夜熄灯后坐在宿舍楼后面的路灯下的台阶上看书刚参加工作 床头台灯13.有人觉得文章到第⑦段就可以结束了,文末两段纯属画蛇添足,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我”在大学时之所以认为熄灯后在被窝看书没有感觉是因为太过拘束难受,不如在路灯下悠闲自在。B.第②段说“读也只是一种状态”指作者小时候的夜读内容已经不记得了,但是那种夜读的美好感受还在。C.“我”热爱在“一人一灯一书的夜里”读书,是因为“我”醉心于古人的读书形式,想让读书更有复古意味。D.作者以孤灯夜读为线索,追忆自己不同阶段的夜读经历,以表现自己对独自夜读、独自思考的生活方式的热爱。15.文章第⑥段写到“有时候会遥思古人灯下读书,月影小窗,一灯如豆,那一幅读书的剪影该会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请结合自己读书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五、作文16.《往事依依》这散文通俗易懂,文采斐然,生动形象的语言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思想的启迪。而且全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中心鲜明突出。文章的这些特点,对于大家写作叙事性记叙文有很好的临摹价值。请仿照课文,叙写一件小事。(100字以上)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七年级语文新部编版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往事依依》课时练习题》参考答案1.(1)B(2)句子成分残缺,缺宾语,在“逃窜”后加“的情景”2.C3.C4.C5.B6. cháng yáng miǎo juān huì fēi lòu chán yíng xuàn zhūn7. mó 模糊 bó 停泊 mú 模具 pō 湖泊 jiāo 教书 huǎng 晃眼 jiào 教师 huàng 摇晃8. 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于漪 看图画 读诗歌 听讲课 聆教诲(其他答案也可)9. 辐辐(幅幅) 头(投) 采(彩) 颂(诵) 摧(催)10.(1)落款中的“七年级(1)班班委会”应放在日期之上(2)在“两点”后加上“在本班教室”(3)务必11.(1)“身历其境”指的是自己经历了在那个环境里发生的事。在文中是指好像自己到了那个环境、经历了那一切。这个词语概括了前面写的读《水浒传》时“我似乎目睹……的情境”,读书时看到的文字幻化成眼前出现的形象生动的画面,所以用“身历其境”形容,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往事依依”和开头的“历历在目”。(2)①“镌刻”生动地写出了印象的深刻程度;②“信口”写出“我”背的流畅不费力,突出了老师的朗诵给“我”印象至深。12.①小屋里的一根蜡烛 ②大学时 ③在宿舍角落里的床头台灯下读书 13.我认为文末两段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后面两段运用议论的方式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夜读带给他人的感受,从另一个角度拓宽了写作的内容,揭示和深化了夜读的意义与价值。 14.C 15.示例:深夜读书,无人打扰,能聚精会神,此时读书的效率很高;宁静的氛围中,心灵与书中思想相契合,神思千年,快意无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