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乡土中国》阅读指导教学目标1. 了解《乡土中国》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 初步掌握学术著作的基本读法,积累学术著作的阅读经验。 3. 思考《乡土中国》的现实意义,树立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初步掌握学术作品的基本读法,积累学术著作的阅读经验。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播放《流浪地球》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思考电影中的文化选择,进而引入《乡土中国》 这本书,介绍其在中国人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乡土中国》初读策略 介绍“先粗后细,逐步推进 ”的阅读策略。 环节一:阅读序跋目录 了解《乡土中国》 1. 活动一:阅读序跋 交流阅读序言和后记的预习成果,填写表格,梳理《乡土中国》的著作类型、写作背景、写作目的、研究方法。教师进行解释、补充,引导学生感受《乡土中国》的魅力。 明确: 序跋中的要点 著作类型社会学学术著作写作背景1947 年作者从“乡村社会学 ”课程中整理出十四篇论文,汇编 成册。写作目的研究乡土社会的本质特征研究方法社区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2. 活动二:浏览目录 在预习成果的基础上,用连线方式推测各章节的内在联系,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和章节 结构。 明确: (1)篇章关联 (2)基本内容和章节结构 环节二:阅读篇章要点 助力自主通读 以《乡土本色》为例,探讨读懂篇章的基本方法。 1.活动一:把握关键语句 教师介绍关键语句内涵和常见类型,而后以《乡土本色》1—6 段为例,引导学生用定位、圈点、串联的方法,把握关键语句。 明确: (1)关键语句的定义:文章中起着总启、概括、点明主旨或承转前后的语句,通常位于 段落的开头、结尾或中间,它们如同文章的骨架,支撑着整个文章的结构。 (2)关键语句的常见类型:①总领句:段首点明段落主题的句子。②概括句:对段落内 容进行提炼的句子。③转折句:表示内容转折的句子。④过渡句:承上启下的句子。⑤总结 句:段尾对段落内容进行总结或得出结论的句子。 (3)《乡土本色》1—6 段的关键语句及段落层次 明确: 关键语句: 第 1 段: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第 2 段:说乡下人土气 ; 乡下人离不开泥土。 第 3 段:靠土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 第 4 段: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第 5 段: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 第 6 段:但老根是不常动的。 段落层次: 第一层次:核心概念:乡土性(第 1 段) 第二层次:乡土性的第一层内涵:依附土地,不流动的生存方式(第 2 段——第6 段) 2.活动二:梳理观点逻辑 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乡土本色》的思维导图,结合各段的关键语句,用自己的话梳理作 者的观点和论述逻辑。 明确:文章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 中国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接着,作者从两个方面阐 释了乡土性的内涵:一是依附土地、不流动的生存方式,二是聚居、地方性的生活方式。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一个高度“熟悉 ”的乡土社会,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人与规则、人 与物之间的高度熟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熟悉社会 ”中的规则已不适用于现代的“ 陌 生社会 ”,因此会产生很多流弊。 环节三:联系当代生活 思考现实意义 1.活动一:学以致用 运用《乡土本色》中关于“乡土性 ”的学术观点,分析“带地球流浪 ”的文化内涵。 示例: 在《乡土本色》 中,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对土地的依附和不流动 的生存方式,孕育了国人的家国情怀。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传说无不说明,在 面临巨大的灾难时,中国人为守护自己的家园,或战天斗地,或因地制宜。这些传说彰显了 中国人守护家园的决心与智慧,而《流浪地球》则在当代科幻背景下进一步诠释了这种精神。 中国人携带地球同行的壮丽构想,既演绎了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层 韧性。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应铭记祖先对土地的深情,继承守护家园的不屈意志,建设我们 的美丽家园,让乡土文化的精髓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课堂小结 浏览新书如初见,乡土故情传炎黄。 先粗后细定策略,逐步推进有妙方。 速读序跋取要点,浏览目录明大纲。 关键语句解段落,思维导图析篇章。 学以致用来活水,出乎其外生慧光。 回眸乡土情未了,继往开来梦飞扬! 课后作业 1.基础水平:参考作业示例,制定并填写阅读计划,并运用本堂课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 通读全书。 2.发展水平:参考作业示例,在阅读《乡土中国》每章后,尝试运用该章作者的主要观 点,分析身边的生活实例或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