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乡土中国 ·深入研读课题 乡土中国 ·深入研读之差序格局教学目标1.研读相关段落,厘清重要概念,概括“差序格局 ”的特点,探究“私 ”的根源。 2.圈点勾画,辨析“ 团体格局 ”与“差序格局 ”的不同,深入挖掘,寻求“私 ”的出路。 3.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以客观辩证的态度,反思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象。 4.分析差序格局内推和外推的不同结果,传承儒家传统思想中反躬自省和推己及人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研读相关段落,厘清重要概念,概括“差序格局 ”的特点,探究“私 ”的根源。 2.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以客观辩证的态度,反思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象。 教学难点: 1.辨析“ 团体格局 ”与“差序格局 ”的不同,融合二者的优点,寻求“私 ”的出路。 2.分析差序格局内推和外推的不同结果,认识儒家传统思想中反躬自省和推己及人的精神。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议题 观看镜头下的中国现象:2023 年 6 月 7 日,河南信阳一考场外服务点,两位老人狂薅免费矿 泉水。从两位老人的行为中我们看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热点新闻,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私 ”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 考, 以便于快速进入议题。 (二)精读文本,深入理解 任务一:发现“私 ”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并从文中找出依据:根据第 2 段和第 3 段,发现“私 ”的问题普遍存在。 任务二:探究“私 ”的根源 活动一:精读文本,概括“差序格局 ”的特点1.阅读第 7 段,概括特点。 特点一: 以“ 己 ”为中心,向外扩散 2.阅读第 8、9 段,概括特点。 特点二: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 特点三: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伸缩。 3. 讨论:假如以下五个人知道老人薅了很多免费矿泉水,也想来分一杯羹,在一般情况下, 你觉得哪些人能向老人要到矿泉水?或者,谁能要到更多的水?请把这五个人选填入右图并 解释原因。 A.女儿 B.侄子 C.好朋友 D.邻居 E.广场舞搭子 特点四: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别。 4. 教师明确“差序 ”的概念并小结“差序格局 ”的特点。 “差序 ”:有等级差别的次序。 特点: 以“ 己 ”为中心;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别;因中心势 力的变化而伸缩;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假设,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依据,从而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差序格局 ” 的特点。 活动二: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思考:在现实生活或文学作品中你遇到过哪些差序格局的具体实例? 1.近年来,网络视频直播兴起,已经成为新兴的经济形式,主播们在直播时,经常称呼直播 间的顾客为“家人们 ”。请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答案预设:主播为了招揽顾客,展现与顾客的亲密关系,把直播间当作“家 ”,把直播间的 顾客称为“家人们 ”,体现出“家 ”的伸缩性,这种称呼无非是为了卖东西而拉近彼此的距 离。 2.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请从差序格局视角分析孔乙己的人生悲剧。 答案预设:孔乙己至死不愿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 自认为比别人高出一等,但他的经 济状况并不好,因此他只能站在柜台外喝酒,就像那些没有社会地位的短衣帮一样。可见他 的自我认知和所处的社会角色产生了断裂,他既无法融入社会底层,也无法进入社会上层, 因而他已无“ 圈子 ”可依附,在社会上无处容身。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迁移运用,使学生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三:请你运用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话解释中国社会出现“私 ”的毛病的原因。 教师小结:中国社会出现“私 ”的毛病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是“差序格局 ”。差 序格局是发生在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亲属、地缘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 按照亲疏远近推开,具有伸缩性的人际关系格局。因此,在人与人交往与社会生活中,人们 往往以自己为中心,看重自身利益能否实现,而对待他人和公家,则表现出疏远冷漠的态度。 任务三:寻求“私 ”的出路 活动一:圈点勾画,辨析概念 圈点勾画,比较“差序格局 ”与“ 团体格局 ”的不同,填写表格。 社会结构模式对比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社会特点结构模式表现形式群己界限价值体系行为规范答案预设: 社会结构模式对比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社会特点熟人社会陌生人的社会结构模式以一个人为中心形成的一个个圈子由若干人组成的一个个的团体表现形式同心圆波纹捆柴群己界限界限不明,具有伸缩性界限分明价值体系以己为中心,体现自我主义人人平等,体现个人主义行为规范依靠“礼 ”来维持依靠“法 ”来维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评点方式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入浅出的阅读,并在比较中辨析概念, 旨在培养学生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 活动二:深入挖掘,启发思考 1.思考并讨论,从团体格局中我们能学到哪些避免不良的私的行为的策略? 答案预设:学习团体格局中的平等观念,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 利,比如超市免费塑料袋的使用权利,公厕纸巾使用权利;学习团体格局中的宪法观念,从 外在制约自我主义的收缩,如出台《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 染防治法》。 2.思考并讨论:我们是否应该推动中国社会从“差序格局 ”到“ 团体格局 ”的转型? 引导学生思考差序格局产生的根源:首先,社会根源方面。中国传统社会以自给自足的小农 经济为依托,通过家庭就能满足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在家庭内部依据血缘关系进行差序格局 的分配。其次,历史根源。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每个人在自己的土 地上自给自足, 自食其力,不需要与人交换就能够生活,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必然以最原始 的血缘关系为标准,使社会结构呈现出“差序格局 ”的特征。第三,文化根源。中国儒家学 派的核心思想“仁 ”是依据与“ 己 ”的关系远近来决定仁爱程度,实质是有差等的爱“人 ”。 答案预设:差序格局产生的土壤是厚重的民族历史,全盘西化是不现实的。 3. 思考并讨论:中国人以己为中心的“私 ”真的一无是处吗?从私产生的根源上是否能找到 出路? 答案预设:以己为圆心的话,视频中老人的行为通路是向内指向自己,这是“收缩 ”的逻辑, 表达了由公共性向私人性的回聚。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私 ”,就是自我主义能“放 ”能“收 ” 中的“收 ”的一面。费孝通先生在书中用一句话概括了这类“私 ”的推浪形式:中国传统社 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 天下。这就是“小人 ”的行动逻辑。而儒家的行动轨迹是向外指向家国的,正如《大学》中 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行动逻辑本意应该是以“ 己 ”为中心,推己及人。这是 “外推 ”的逻辑,是由私人性向公共性的扩展。在儒家理想中,“ 以己为中心 ”的“ 己 ”是 起点,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推己及人 ”实现治平天下的理想, 由“小我 ” 而成就“大我 ”。 中国人这种以“ 己 ”为中心的思想,其实有两种走向,一种是向内推,一种是向外推。儒家 主张向内推反求诸己,克己修身; 向外推推己及人,天下为公。中华民族之所以优秀,在于 发现并克服这种“ 自私 ”,倡导反躬自省和推己及人的儒家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也是当今时代的主流。 教师小结:因此我们寻求私的出路,一方面要学习团体格局中的平等观念、宪法观念,一方 面学习差序格局中儒家反躬自省和推己及人的精神,通过“修、齐、治、平 ”这一层层“伦 ” 的次序, 由内向外推广开去,构建每个人心中的世界图景。就像钱穆先生说的,要吸收西方 的新文化而不失故我的认同。 设计意图:该活动下设置的三个问题由浅及深,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和发现两种格局的优点, 并结合传统文化深化对差序格局的辩证认识,进一步从儒家思想中认识到反求诸己和推己及 人的重要性, 由私到公,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立足自己的历史传统来夯实自己的发展道路,于个人和国家都是光明征途。了解和认识乡土 社会的格局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加深我们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就像 严明告诉我们的那样:所有的去处,都与来路有关。只有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奔赴星辰 大海,方能走得笃定,走得更远。 (四)课后作业 关于“公与私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梁洪溪先生有这样一个观点:中国人无所谓自私。梁 先生认为,由于中西方社会结构不同,中国人形成“伦理情厚 ” 却“不知公德 ”的行为文化, 西方人在其社会结构下形成“讲究公德 ”却“不知尊亲敬长 ”的行为文化。批评“ 中国人自 私 ” 是使用西方“讲究公德 ” 的行为文化做标准评价中国人,这就把西方文化当作了先进 标准。事实上,中西方之间无所谓先进落后,因此也就不能用这种方式批评中国人,就自私 这个问题而言,中国人本身“无所谓自私 ”。 这一观点与本文费孝通先生的观点迥异。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 想法。要求:不少于 800 字,题目自拟。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提升他们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同 时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