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劝学 》比喻论证探析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劝学 》比喻论证探析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劝学》教学设计
课题 从“喻巧 ”到“理至 ”——《劝学》 比喻论证探析
教学目标
一、单元目标 本单元 6 篇课文,共安排 9 课时。1-3 课时,梳理文章内容,把握主要观点,全面深 入地把握“学习之道 ”;4-6 课时,探究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破立结合) , 思考论证逻辑,学习思辨性文章的论述方式;7-9 课时,针对学习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 和观点,开展辩论赛“学以致用还是学以致知 ”,写有针对性的议论文“劝学 ”新说。 本课属于第 4 课时。 二、本课目标 1.分析本文比喻论证的特点,体会比喻论证的运用技巧和作用。 2.以“劝学 ”为主题,运用比喻论证写议论性文段。 3.思辨比喻论证的论证逻辑及缺陷,升格论证段的写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本文比喻论证的特点,体会比喻论证的运用技巧和作用。 2.以“劝学 ”为主题,运用比喻论证写议论性文段。 教学难点: 1. 思辨比喻论证的论证逻辑及缺陷,升格论证段的写作。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1.预习资料准备:《劝学》文言巩固; 2.学习任务任务单制作; 3.课后阅读清单准备:《劝学》原文,培根《论学习》,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二、课前热身:快问快答 1.下列人像中哪一位是荀子?( B ) 2.下面哪句话是荀子的观点?( B ) A.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 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下面哪一位是荀子的学生?( A ) A.韩非子 B.墨子 C.庄子 教师点拨:同学们觉得“人性恶 ”的观点对韩非子有什么影响?荀子说“人之性恶,其 善者伪也 ”,人的本性是恶的,想要变“善 ”,需要后天的努力,后天的努力就是学习的过 程。 三、学习活动一:破解,析“喻巧 ” 在学习任务单中自主梳理、分析本文的比喻论证。然后分组交流,在这些比喻论证中, 你最喜欢哪一组?并说说原因。小组交流后,进行班级分享,破解本文“喻之巧 ”。 1.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中心论点分论点论证要点学不可以 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学习的意义:提升自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学习的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2.分析比喻论证的运用及效果 (1)“ 比喻论证 ”的理解:“ 比喻 ”是手段,“论证 ”是目的,“ 比喻论证 ”就是借其 它人、事、物中蕴含的道理来论证自己的思想观点。 (2)自主梳理、分析:本文的比喻论证极具特色,请同学们在学习任务单的表格中梳理 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来论证,并分析其本体和喻体。 中心论点分论点比喻论证分析:喻体——本体 学 不 可 以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青出于蓝蓝,青——学习前、后的状态冰寒于水水,冰——学习前、后的状态輮木为轮木,轮——学习前、后的状态金就砺则利金,金就砺——学习前、后的状态
已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登高而招高处——学习的内容顺风而呼风——学习的内容假舆马舆马——学习的内容假舟楫舟楫——学习的内容 积善成德,而神 明自得,圣心备 焉积土成山和 积水成渊土,山 \ 水,渊——学习成果积累的小与大不积跬步和 不积小流跬步,千里\小流,江海——学习成果积累的 小与大骐骥和驽马骐骥一跃,驽马十驾——学习能否坚持锲而舍之和 锲而不舍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学习能否坚持蚯蚓和螃蟹蚯蚓,螃蟹——学习是否专一
(3)分组交流:在这些比喻论证中,你最喜欢哪一组?并说说原因。小组交流后,进行 班级分享,破解本文“喻之巧 ”。 A.形象生动。取材上,本文的比喻都来自日常生活的典型事例,人人都有的生活体验。 如用“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这种熟悉的生活体验,来论证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善假 于物 ”,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如用“金就砺则利 ”这种常见的生活现象,来论证学习可以 帮助我们提升自己、改变自己,言浅而意深。 B.说服力强。结构上,用恰当的正反设喻,用事物的正反两面增强说服力。 如第 4 段,“骐骥和驽马 ”“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 ”在比喻论证的同时,形成对比,有 利于读者比较不同的学习态度下的不同的学习结果,增强了说服力,让读者相信“学习要坚 持 ”的观点。 C.富有气势。用法上,铺陈设喻,层层突出,有强烈的论证气势。 如选文用 20 个比喻句来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其中第二段 4 个比喻句,第三段 6 个 比喻句,第四段 10 个比喻句,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使文章有强烈的论证气势。 教师点拨:诸子百家散文中,庄子的文章富有浪漫色彩,神思飞越;孟子的文章,具有 雄辩色彩,论证语言气势磅礴;荀子的散文,语言质朴,善用比喻。荀子的文章由此被誉为 “学者之文 ”,因为它“质朴而大气 ”,既有“来自生活 ”的质朴,又有思想上、情感上的 大气。 四、学习活动二:尝试,作“喻论 ”《劝学我班作》 荀子设“喻 ”之“巧 ”,让我们惊叹。对于刚进入高中学写议论文的我们来说,这样的 比喻论证确实很有吸引力。请同学们在学习任务单中,以“学习之道 ”为话题,写一小段“劝 学 ”,要求运用比喻论证,尝试学习荀子的“巧喻 ”。独立完成后,课堂分享。
写作支架: 1.喻而明旨。明确现象、对象、观点。 (1)为什么要劝学?议论要有针对性,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进行讨论,我的观点 是什么,同时明确本体和喻体。 (2)劝谁学?明确写作对象,针对现实中哪些人进行劝学。 (3)学什么?怎么学?观点明确,针对这类问题, 自己有怎样的看法。 2.喻而有法。可以单独设喻,也可以正反设喻、铺陈设喻。 (1)形象生动。取材上,比喻都来自日常生活的典型事例,人人都有的生活体验。 (2)说服力强。结构上,用恰当的正反设喻,用事物的正反两面增强说服力。 (3)富有气势。用法上,铺陈设喻,层层突出,有强烈的论证气势。 示例 1: 学习需要淡泊名利,克难前行,久久为功。(观点)然而,当下又有多少人甘愿坐“冷 板凳 ”(比喻)?有的一味追求烟花般的绚烂绽放(比喻),有的垂涎“众星捧月 ”的光环 (比喻)。然而,他们最终难逃“烟花易冷 ”“斗转星移 ”(比喻)。(比喻论证,联系现 实) 五、学习活动三:升格,达“至理 ”《劝学我班作》 有人认为《劝学》说理方法较为单一,虽用了很多比喻论证,但仅比喻论证缺乏逻辑的 力量,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 比喻论证 ”和“ 因果论证 ”内在逻辑比较 【比喻论证】作者想要论证观点、道理——我们用A 来代替,因为 A 是抽象的,所以用 了其他人、事、物 B 来比喻这个道理,这样就更加具体、形象,便于理解,所以,我们可以 发现 B 和 A 是相似的,他们有关系、道理方面的相似性,但缺乏本质性的内在联系。 如第 1 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的原因是外界温度的变化,用来论证“学习可以提升 自己 ”,第 4 段“蚯蚓吃土喝水 ”“蟹六跪而二螯 ”是生物的自然现象,用来论证“学习要 专一 ”,这些论证都需要读者进行联想才能理解,逻辑不够严密,直接论证的力度不够; 所以,比喻论证具体、形象,但容易有逻辑漏洞。
【因果论证】作者想要论证观点、道理 A,所以对 A 的原因和结果 C 进行阐释和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C 是 A 的因果,他们之间有本质性的内在联系。相比于比喻论证,因果论证是 直接、深入的,因果论证是抽象的逻辑推理,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如果使用者缺乏足够的理 性分析能力,就容易出现强加因果、简化因果的问题。 2.思辨《劝学》中“ 比喻论证 ”的使用 (1)第 2 段,由“青与蓝 ”“冰与水 ”“輮木为轮 ”“金就砺 ”这 4 组比喻和分论点“君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组成。 (2)第 3 段由“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假舆马 ”“假舟楫 ” 这 6 组比喻和分论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组成。 (3)第 4 段, 由“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等 10 组比喻和 分论点“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组成,因果议论仅“用心一也 ”“用心躁也 ” 两句。 (4)小结:《劝学》节选部分在论证上存在的问题 段落“ 比喻论证 ”使用分析质疑、辨析第 2 段4 组【比喻论证】+分论点 1①说理方法单一(喻论为主) , 比喻论证说 理形象,但容易存在逻辑漏洞。 ②说理结构简单(比喻+观点),没有对观点 和“喻例 ”的阐释、分析、议论,缺乏理性 思辨。第 3 段6 组【比喻论证】+分论点 2第 4 段10 组【比喻论证】+分论点 3
3.论证升格。 针对“ 比喻论证 ”的不足,我们可以逐一改进,进行论证升格。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 笔,修改自己的比喻论证段。修改完成后课堂分享。 论证升格支架: ①比喻论证+例证、引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补逻辑漏洞) ②比喻论证+阐释和分析。(增理性色彩) 示例 2:
学习需要淡泊名利,克难前行,久久为功。(观点)然而,当下又有多少人甘愿坐“冷 板凳 ”(比喻)?不少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有的一味追求礼花般的绚烂绽放(比喻), 渴望“一夜成名 ”“一举夺冠 ”;有的垂涎“众星捧月 ”的光环(比喻),陶醉于鲜花和掌 声。难逃“烟花易冷 ”“斗转星移 ”(比喻)。(比喻论证,联系现实)不愿、不屑坐,不 甘、不敢坐,不会、不善坐“冷板凳 ”的人,或为名所困,或被利所惑,或受种种杂念所累, 走失在人生路上,淹没在人海当中。(因果分析)学有所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把“冷板凳 ” 坐热不是机械学习、无脑学习,而是以时间为刻度,不断书写自身本领的新高度,练就看家 本领,成功自然来敲门。(对比分析) 教师点拨:从“喻巧 ”到“理至 ”,才是我们学习比喻论证的终极追求。 六、总结 《劝学》标志着先秦时期说理文的成熟,今天我们一起探析《劝学》中的比喻论证,一 起领略了荀子形象说理的精妙与魅力,其“学不可以已 ”的思想,穿越了千年依旧熠熠生辉。 我们尝试比喻论证的写作、思辨比喻论证的升级运用,最后通过比喻论证+的方式,让《劝 学我班作》更具逻辑严密性和理性的色彩。其实,每种论证方法都有它的价值和不足,可以 说,没有最佳论证,只有最适合的论证,只有不断破解、尝试、升格,才能一次次抵达“至
理 ”。
七、课后作业 自主阅读《劝学》原文,培根《论学习》,林语堂《读书的艺术》,破解“喻之巧 ”, 选择一篇的典型段落进行论证升格。 设计理由:三个文本都有鲜明的比喻论证特点,其长度和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学生可以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进行选择,提升课后学习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