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师说》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说 ”的文体知识,把握其文体特点。 2.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深入地分析本文的针对性、议论性、情感性的特点,把握作者的主要 观点,理清文章的说理逻辑,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本文的对比论证手法,探究对比论证的效果,并学会运用这一手法写作,提高议论文 写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师说》的论证思路,绘制思维导图,深入地理解本文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等议论性 特点,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2.分析本文的对比论证手法,探究对比论证的效果。 教学难点: 1. 结合写作背景,深入地理解本文的针对性和写作目的,强化“文以载道 ”的意识。 2. 阅读全文,理清《师说》的说理逻辑,绘制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好!众所周知,韩愈被后人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 一代文豪苏轼盛赞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今天,我 们一起来学习韩愈的散文名篇——《师说》
一、解读题目 1.怎么理解《师说》这个题目? “说 ”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 称。可见,本文是一篇论说文,其题目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从师的 道理 ”。 2.怎么读懂一篇古代的论说文呢?
可以根据“说 ”的文体特点来确定文章的解读重点。抓住了解读 的重点,才更容易读懂这篇文章。
二、“说 ”文体特点 “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进有契于成务,退无阻于荣身。 自非谲敌,则唯忠与信。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此说之本也。” ——刘勰《文心雕龙》 “说 ”文体特点:针对性、议论性、情感性
三、 分 析 文 本 (一)针对性 ——抨击时弊 1.《师说》针对的社会现象是什么?请迅速阅读第二段,找出答案。 “师道不传 ”、耻于从师 2. “师道不传 ”的风气究竟到了什么样的地步让韩愈深深地慨叹“嗟 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请找出相关语句。 一是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二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且彼童子之师不传道解惑; 三是“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 3. 韩愈抨击的主要对象是谁呢? “士大夫之族 ” 4.为什么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士大夫之族呢?
(
耻学于师
耻于为师
师道不传
别人行师道,群聚而笑之
)
5.士大夫之族为什么不行师道呢?请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唐代沿袭了六朝以来的轻学识、重门第的风气。 拓展资料: “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 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 名。 ”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由此观之,《师说》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韩愈不畏流俗,勇为 人师;抨击时弊,提倡师道,为此他招致了许多的麻烦,比如,众人
聚在一起谩骂他,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即便如此,他依然 竭尽全力地倡导恢复古代的从师之道。从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韩愈 针砭时弊的大无畏精神,“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决心。可以说,韩 愈是一位坚韧不拔的大唐孤勇者。 6.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之外,师道不传的原因还有什么?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 也。 ”“小学而大遗 ”,可见彼童子之师不能全面地理解教师的职责, 忽视了传道、解惑 。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斯吾 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然则如之何而可也? 曰:“不 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韩愈《原道》 韩愈所谈的“道 ”是指儒家之道,他以继承道统、恢复儒道为己 任,排斥“佛老 ”,表现出对中唐时期儒道衰坏、“佛老 ”横行的现 实深表忧虑。
(二)议论性 ——说理逻辑 1.请阅读全文,梳理其说理逻辑,绘制思维导图。 2.作者运用对比论证使其说理力度更加深刻,请细读第二段,分析这 一论证手法,完成下列表格。
引导: 3.韩愈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请细读第四段,并回答。 (1)直接目的:赠送给李蟠 李蟠的优点:①“能行古道 ”,“不拘于时,学于余 ”; ②“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古道 ”:学者必师;有惑必从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一段)。 “时俗 ”: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第二段)。 (2)根本目的:针砭“道丧文弊 ”的现实,鼓励从师,弘扬尊儒崇道 的风气 。 拓展资料: “古文 ”,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与骈文相对。韩愈和柳宗 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提倡古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 物 ”“言贵创新 ”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骈文只讲形式、不重内容、 华而不实的文风,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 ”, 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
儒学道统。 本文的逻辑严密,层层衔接,一气贯通,说理透彻,极具有说服力。
(三)情感性 ——气盛宜言 1.请结合文本赏析《师说》的情感性,并尝试着读出其情感。 《师说》说理富于情感,一方面来自于大量语气词的使用。比如, 第二段运用了“嗟乎 ”“呜呼 ”“矣 ”“乎 ”“欤 ”大量的语气词, 足见其情感的强烈,鲜明地表达出韩愈发自内心的真诚,对“耻于从 师 ”现象的急切关心,对改变“师道不传 ”风气的强烈责任感。 《师说》说理富于情感,另一方面来自于句式的灵活变化。行文 上自由灵活,骈句散句交错使用,长句短句富于变化,陈述句、感叹 句、反问句连缀一处,使得语言错落有致,又富有气势,让文章饱含 情感。 2. 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强烈的时代感;要有严密的逻辑, 充分的说理;还要以情感人,气盛宜言。另外,学会用上合适的手法, 能够使文章的说理力度更加深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小结 细读《师说》之后,大家可能对于苏轼“文起八代之衰,而道 济天下之溺 ”的评价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我们不禁赞叹:《师说》不 愧是一篇千古名作,气势充沛、鞭辟入里;韩愈不愧是一代宗师,以 传承儒家道统为己任,不顾流俗,无畏讥笑,独抒己见,抨击时弊。 千载之下,让人景慕崇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