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嘀哩嘀哩》 课时安排 1教材分析 通过描绘黄鹂鸟的鸣叫与春天的自然景象,传递儿童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力的赞美,呼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教育主题。歌曲旋律简洁明快,节奏跳跃灵动,歌词拟声化(“嘀哩哩”),符合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是培养音乐表现力的优质素材。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 能听辨歌曲中的附点节奏、重复乐句及ABA结构,感受旋律的跳跃感与春天的生机。-通过视听结合(动画、图片),感知音乐与自然景象的关联。2. 艺术表现 能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掌握附点节奏与乐句换气技巧。通过肢体律动(如拍手、踏步)或打击乐器(铃鼓、三角铁)表现歌曲节奏特点。3. 文化理解 理解歌词中“黄鹂鸟”的象征意义,体会歌曲传递的自然情怀与生命赞歌。结合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初步感知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4. 创意实践 小组合作创编简单的二声部节奏伴奏(如:一组拍击附点节奏,一组摇奏沙锤)。根据歌词内容设计情景表演动作,表现春天的场景。教学重点 准确掌握歌曲中的附点节奏(X.X) ,能通过演唱、律动表现其跳跃感,体现黄鹂鸟的灵动形象。通过歌词“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感悟“发现美”的主题,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联。教学难点 附点节奏的准确性、乐段结构的听辨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打击乐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预设一、导入环节:唤醒审美感知,构建春天意象 1.情境沉浸:播放动态春日画卷(出示):嫩芽破土、溪水流动、黄鹂飞舞,同步播放背景音乐(鸟鸣+流水声)。师生对话:师:“闭上眼睛听,你仿佛走进了哪里?听到了哪些声音?”生自由回答(鸟叫、风声、水声…),教师板书关键词。2.文化渗透:展示黄鹂鸟图片,播放真实黄鹂鸣叫录音。师:“古人说‘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是春天的使者,它的叫声‘嘀哩哩’被写进了歌曲里。”3.节奏初探:教师用拍手+跺脚组合打出附点节奏: X.X X | X.X X (如:拍腿·拍手 | 拍腿·拍手)学生模仿并齐读拟声词:“嘀·哩哩 嘀·哩哩”。二、 新授环节:分层学唱,突破艺术表现难点 1.整体聆听,感知结构:第一遍听范唱:任务:听到“嘀哩哩”时举手,数一数出现几次。听后讨论:“为什么‘嘀哩哩’反复出现?像不像黄鹂鸟在和我们捉迷藏?”第二遍听范唱 :教师用色块标注乐段(A段蓝色,B段绿色,A’段黄色),学生跟随色块摆动纱巾,感知ABA结构。2.分段学唱,解决难点 :A段教学(问答式乐句):歌词接龙:师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生接“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加入动作:双手做望远镜状寻找“春天”,身体随旋律左右摇摆。附点节奏强化:对比练习:教师唱不带附点的“嘀哩哩”(XX X),学生辨别哪种更像黄鹂鸟跳跃的叫声。游戏“节奏小侦探”:教师弹奏A段旋律,学生听到附点节奏时跳起拍手。B段教学(抒情长句) :气息训练:模仿“吹蒲公英”:深吸气后匀速吹气5秒,练习长乐句“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的气息支撑。旋律线感知:教师用手势画出旋律起伏(如“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一句先上扬后下落),学生跟随手势哼唱。A’段教学(变化再现):找不同:对比A段与A’段结尾句谱例,学生发现A’段结尾音更高,情绪更热烈。情感升华:师:“最后一句‘嘀哩哩…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要唱得像发现宝藏一样惊喜!”3.完整演唱,细节雕琢:重点字处理:“里”字轻声收尾(“春天在哪里”像悄悄话)。“嘀哩哩”舌尖轻弹,模仿鸟鸣的清脆感。情感分层:A段:好奇张望,声音轻巧。B段:陶醉赞美,声音连贯。A’段:热情欢呼,力度渐强。三、 创意实践:多元化艺术表达 打击乐创编:分组探究 :提供三类乐器:木质类(响板)、金属类(三角铁)、散响类(沙锤)。任务:选择适合表现“黄鹂鸟”“溪水”“风吹树叶”的乐器并说明理由。设计伴奏:范例:响板:敲击附点节奏 X.X (模仿鸟喙啄食)。沙锤:摇奏 XXX (表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小组合作设计2小节节奏型,教师巡回指导。二声部合唱拓展(能力提升):简单轮唱:分组1先唱“春天在哪里”,分组2延迟两拍进入,形成回声效果。固定音型伴唱:分组1唱主旋律,分组2用“嘀哩哩”做固定节奏伴唱: 5.6 5 3 | 2.3 2 1 → 嘀·哩 哩 | 嘀·哩 哩 四、 拓展延伸:从课堂到生活 师:“为什么选择‘黄鹂鸟’代表春天?如果是你,会用哪种动物或声音表现春天?”自然采风任务:在校园或公园中录制“春天声音档案”(鸟鸣、风声、脚步声),下次课用这些声音创作节奏片段。跨学科联结:语文:朗诵诗歌《春晓》,比较诗中“鸟鸣”与歌曲中“嘀哩哩”的情感表达异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