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
教学目标
1. 梳理两篇作品的写作思路,把握随笔写法。 2. 比较两位大师的读书观点,掌握读书之道,提升阅读能力。 3. 思考在人工智能技术冲击下阅读的意义,关注时代生活,深化思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比较两位作者的读书观,提炼共同点,分析各自的特色; 2.通过学习大师的读书观,指导自己的阅读人生。 教学难点: 1.联系时代生活,明确当下读书意义,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对读书活动的影响。 2.学习理性、有条理地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依时代热点,激趣设问 这两年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 ,网上有自媒体推出“ 5 分钟读完一本书 ”“ 一天拆 读完 100 本 ”之类的教程 ,微博上也有 “AI 时代该如何读书 ”甚至“AI 时代我们还需 要读书吗? ”这样的热门话题。 今天,我们通过联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黑塞和我国著名翻译家王佐良 两位大师的作品,通过学习他们的读书经历和看法,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习活动一 读大师之作,梳理结构明线索 任务:在预习通读的基础上,请自 行设计图表样式,分别梳理两篇课文的 行文逻辑。 形式:小组整合后展示,教师点评。 第一小组: 《读书: 目的和前提》 思维导图 教师点评:思路清晰,对黑塞“读 书的 目的 ”意义理解准确。 黑塞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谈 “ 读 书 ”,而是先界定另一个概念“ 真正的 修养 ”? 因为“ 真正的修养 ”是统摄全篇的 最基本 目 的 , 帮助我们找到生活 的意
义 。本小组在思维导图中即点出来这一点。 第二小组:“ 图书馆之光 ”脉络图 教师点评: 这组同学选择了“光 ”这个鲜明的意象为梳理全文的线索,很巧妙! 《上图书馆》这篇随笔结构圆融 ,中间部分既是时间顺序 ,也是王佐良先生知识和情感 的成长历程。 本节小结: 1.明确 “ 随笔 ”文体概念: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 ,篇幅灵活,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在内容上或讲述文化知识、发 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 ,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可观景,可诉说;可 抒情,可议论,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 。是一种有逻辑,也有生趣 . . . . . . . . . . . 的文体 。在简练的行文中,也能蕴含深刻的内涵。 . . . . 2.简要比较这两篇随笔的表达特点。 《读书: 目的和前提》侧重对事理的阐述 ,《上图书馆》这一篇更注重对人生体验 的表达 。前者充满理趣,后者充满意趣。 学习活动二: 品人生之学,比较两人读书观点 任务一:请比较两人的阅读经历,黑塞和王佐良倡导的读书观有什么共同之处,对 我们有何启示? 1.读书生涯上,建议我们从少年时代就培养阅读爱好,并且要阅读能激发热情和好 奇心的作品。 原文链接: 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吧! 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 一篇论文, 以次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读书: 目的和前提》第 8 段、第 3 段) 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笙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 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那个下午确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上图书馆》第 4 段) 2.从读书内容上看 ,他们都倡导研读世界文学 ,黑塞特别强调应读经典杰作。 原文链接: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人民的作家和思 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读书: 目的和前提》第二段) 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 杰作常常不象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 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 值。 (《读书: 目的和前提》第八段) 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 《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 一片灿烂! (《上图书馆》第六段) 小结: 阅读观共同点: 从小阅读,读有兴趣之书,读世界文学,读经典杰作。 任务二: 这两位大师的阅读观各自有什么特点? 小组合作,分别梳理。 1. 王佐良《上图书馆》 : 七七事变 ,家人音讯全无,家国何在? 在特殊年代,王佐良先生不是躲进小楼成一 统,而是将知识追求、个人成长,同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他的读书观是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现实世界紧紧关联的 。文中 ,他最后以莎士比亚的台词热情歌颂了人类,更是将阅读的 . . . . . . . . . 理性高贵与人类发展命运联系在一起。 2. 黑塞《读书: 目 的与前提》 : 从反面论述 ,驳斥了几种错误的读书观念。 一批判追求数量 ,囫囵吞枣 。他认为读书应追求“ 爱的阅读 ”,追求对个性和人格 . . . . . . . . . . . . . 的塑造, 即使“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 二批判追求享乐 ,肤浅阅读 。第八段他批判当下年轻人不读书或单靠流行文学 。他 . . . . . . . . . . . . . 强调必须花力气,读杰作 ,从而接近真正的生活。 知人论世: 适时介绍本篇随笔的创作背景(节选) 1914 年一战的爆发,促使黑塞更多从人性角度思考社会。他试图从教育和 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启迪更多深受现实困境的心灵,实现灵魂与人格的自我 完善。 为此他写下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本文是《黑塞说书》 系列中较知 名的一篇随笔,展现出他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忧虑。
三批判思想僵化 ,一味盲从。 . . . . . . . . . . . . . 原文链接: 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 解读 1:如果脱离现实生活去读书 ,将与读书的 目的背道而驰,与真实的生活越来 越远 , 比如大家熟悉的孔乙己、范进等文学人物。 解读 2:不加批判地读书,全盘接受 ,书读得越多 ,就越会失去对生活的掌控 。联 想叔本华的名言“ 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强调独立人格和思辨意 识。 本节小结 两人阅读观的异同:都强调读书对个人发展的好处;王佐良侧重联系现实 ,黑塞强 调读书的思辨力量。 教师补充提示:黑塞在文中强调 ,读书 目的是解决困顿的心灵,寻找真正生活的意 义,本质上仍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忧虑 。在这一点上和王佐良的读书观是相通的。
学习活动三:答时代之问 关注新时代阅读观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当下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需要潜心读书吗? 该如何读书? 本环节通过随笔写作--比较思考--思辨表达三个活动展开。 任务一 随笔写作: 你有过哪些难忘的读书经历? 请写一份 200 字左右的随笔,注意体现本课所学的随 笔知识 。 (本项在预习阶段提前完成) 任务二 比较活动 1:
将学生所写的随笔与某款人工智能软件生 成的读书随笔进行比较,思考它们各自特点? 学生习作:“暑假我意外在家里看到一本《美 棠来信》 ,以为是讲述老一辈在动荡年代互相扶 持的爱情故事 。结果信里几乎没有抒情的表达, 处处是分隔两地的生活细节, “布票 ”“ 回城 ” 这些词语又处处刻画着历史和时代的痕迹 。 让 我想到小时候逢年过节,总能收到住在海南的姥 姥寄来的明信片,我每次都装模作样地对着卡片 胡乱念一通,总记得妈妈语气温柔地跟我读明信 片上娟秀的小字, ,夕 阳就斜斜地洒在卡片上 。 不论是美棠还是姥姥,是不是家人之间就这般平 淡、 温柔又直抵我心 ? ” 比较两篇随笔的特点,讨论得出结论 1: AI 软件:观点鲜明 ,但表述冗余 ,最后一段 . . . . . . . . . . 是对前三段的重复。 学生习作: 有个人生活细节,读来情意绵绵。 . . . . . .
任务二 比较活动 2: 将课文中黑塞的阅读经历与某款人工智能软件同题读书随笔进行比较,思考他们各 自特点?
我没有忘记,我怎样第一次翻开他的作品,却几乎不懂他说些什么 。主人公的财务 状况竞描写得如此详尽,每个月人息多少,从母亲方面得到的遗产是多少,还有希望得 到多少遗产,以及欠债多少,等等。我大失所望。我所期待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 是前往陌生国度的旅行,或者是甜蜜而 冒险的艳遇;谁知没有这一切,却要我去操心一 个年轻人,一个还完全陌生的年轻人的钱包!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从此 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 现,一劳永逸的发现 。 《读书: 目 的和前提》 第 6 段 比较第二组对比作品,得出结论 2: AI 软件: 效率高 ,这篇感悟耗时约 10 秒 , 内容 . . . 汇集了学界的普遍共识。 . . . . 黑塞:不仅有瞬时的、丰沛的情感输出,还有与 . . . . 同一个作家多年后再相逢的阅读缘分,记录了历经岁 月沉潜的生命体验。 . . . . 对比小结: 人工智能软件的阅读输出: 1.效率高,信息密度大; 2.语言稍显冗余; 3.观点消除个性,追求共识。 人类的阅读感悟: 有个性化的生命体验,能引人共情。 教师总结: 引用作家余华评价 AI 技术的言论: “ 它可以表 现出我们已知的所有的,但它无法表现出未知 。 ” AI 可以“把书读薄 ”,但“把书读厚 ”要充分发 . . . . . . . . 挥人的主体性,调动生活和学习经验去理解和思考。 任务三: 观看视频 ,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在阅读活动中的其他特点。 视频由人民日报出品 ,其画面全部由 AICG(文生视频) 技术辅助生成 ,视频阐述 了读书意义 ,倡导大家阅读。 结论: 合理地使用 AI 技术 ,能“把书读形象 ” ,丰富阅读的传播形式。 任务四: 综合本课所得,人工智能技术对读书活动有哪些影响,谈谈你的认识。 小组口头交流后 ,写一段 100 字左右的评论。 学生习作示例: 读书的重要 目的在求知 。A I 技术帮助我们打破有限文字与无限信息的界限: 比如 A I 速读让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成为可能;A I 软件集“视、听、说 ”于一体,让阅读由“ 纸 上得来 ”变成 “ 坐观天下事 ”;但读书更重要的 目的是启发思考 。在一次次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中,即便是寥寥数语也能充盈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所以,我们在信息浪潮中应 把握专注与笃定,在沉浸式阅读中涵养能力与人文气质。
★习作评价要点: 重点考察学生对 “AI 技术 ”和 “ 传统阅读活动 ”关系地辩证把 . . . 握,鼓励学生用本节课所学习的黑塞和王佐良两位大师的阅读观考虑问题。如时代意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世界阅读眼光、兴趣在阅读中的作用等 。考虑学生表达的思辨能力“ 爱的阅读 ”“敬重 . . . . . . . . . . . . . . . . 的知识 ”和“ 心的教养 ”等。 【教师总结】 诚然 AI 技术提供了很好的阅读辅助 ,但 “ 一天读完 100 本 ”,这是不是信息时代 的暴食症呢? 这个时代,我们不再单纯比拼阅读效率和知识的数量,而是更多追求将知 识内化的智慧,把书读“ 薄 ”,更要把书读“ 厚 ”! 黑塞表示过 ,书籍是人类为自己创作出的伟大的礼物 。现如今,人类又为自己创造 了“人工智能 ”这项了不起的礼物 ,希望我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了解更多元的读 书观念,树立正确的时代读书观 ,合理运用 AI,让我们更 ai 读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两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联读的设计要点是“ 言在此而意在彼 ”——了解大师 的读书经历和观点并延伸到自己的阅读生活中去。且本单元为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群“ 思 辨性阅读与表达 ”中的第一个单元 。因此设计时 ,“ 关注现实、关注自我生活 ”和“ 思 辨性表达 ”是我的第一考虑,并由此定下了教学 目标 。在实施层面仍留下些许遗憾,现 记录下来成为下一次改进的契机。 第二个环节 ,黑塞和王佐良的读书观点的共通与差异性有更多价值空间待发掘,对 文章句义多样性的探究因为微课时长的限制,放在了课后作业中。 第三个环节应该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学习基础上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本次微课设计 中,第三部分关注时代性太多 ,回扣前文经典读书观的内容较少 ,可不止在结尾的思辨 表达中渗透,在点评中我也应做更多回溯性提示 。下一次课堂实践,将把读书观点一脉 相承这条线设计地更扎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