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分班测试卷二十九】——2024-2025年小升初语文分班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升初分班测试卷二十九】——2024-2025年小升初语文分班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2024-2025年小升初语文分班测试卷二十九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得分
积累运用
阅读语段,完成下面练习。(14分)
书籍是陪伴我们成长的良师益友,跟着书本去旅行,不用踏出家门,就能拨动时空的chǐ lún ( ),走遍 wǔ hú sì hǎi( )。在书页间,我们可以探访异国风情,探索奇幻世界,感受历史的脉(博 搏),体验未来的畅想。在书中,我们感受 míng mèi( )的春光,经历严峻的考验,无惧急遽(jù jǜ)的变化……
每一本书都是一张通往未知 lǐng yù( )的车票,带你遇见ǒu rán( ),邂逅传奇。翻开一本书,就是开启一段独特的旅程,古旧的 zhōng lóu( )、rè qíng( )的居民、低语的 wēi fēng( )……让我们与书本畅游,同世界握手,享受心灵与知识的双重 shèng yàn( ),与美好不期而遇。
根据拼音在括号写出相应词语,用“√”选择正确汉字和读音。(10分)
结合字典中的解释,我认为开场白中“不期
而遇”的“期”应选第 种解释,“不期而遇”
的意思是 。(2分)
3、2024年由《我的阿勒泰》这本书改编的电视剧把新疆阿勒泰这个“世间桃源”带到了大家眼前。你在假期里最想去哪里 为什么想去那里 完成你的“心愿卡”。 (2分)
二、给“肖”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填入括号里,使句意完整通顺。 (3分)
元( )节那天,一群俊( )的女孩冒着料( )的寒风来到武侯祠大庙会,浓烈的节日气氛让她们把寒冷抛到了九( )云外。她们唱啊,跳啊,发( )上晶莹闪亮的不知是雨露还是汗珠……夜色渐浓,灯光依旧。 大概是谁( )声提醒了一下,女孩们便意犹未尽地走出公园。
三、选择题。(10分)
1、下面字音、字形、字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惊惶(huāng) 无聊 建树 焉知非福(怎么)
B.经络(luò) 控制 抵御 游园不值(值得)
C.泪潸潸(shān) 蒸融 砌底 任尔东西南北风(任凭)
D.悲戚(qī) 版图 泡沫 泣涕零如雨(落下)
2、下面句子中带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2分)
A.他不是科班出身,却把京剧唱得有板有眼。
B.比赛即将开始,运动员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C.经过全体师生的辛勤劳动,教室里万象更新。
D.随着考古的发展,那些深埋在地下的文物被发掘,而相关的历史也得以重见天日。
3、下列句子与“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2分)
A.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鱼尾纹悄悄爬上了老师的眼角。
D.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老师耐心地指出并纠正了我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B.学校再三强调,各班要做好暑期安全教育工作,坚决避免防止学生私自下河游泳。
C.一个人是否善良,取决于他能用爱心去包容他人。
D.我喜欢看《齐鲁晚报》和《读者》这两种报纸。
5、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西江月、卜算子、浣溪沙、清平乐”都是词牌名。
B.“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弱冠”指女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C.司马迁缓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赵孟颖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三门记》是其情书代表作之一。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6分)
1、这山可真高。→这山可真高,简直要把天空刺破了。(仿写句子)(2分)
这花可真香。→
2、妈妈大病初愈,我拉着她的手走在湖边,
。(结合情境,根据心情状态展开想象,写出对身边事物的感受)(2分)
3、运用下面句子引用名言来说明观点的写法,续写句子。(2分)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亚洲博鳌论坛时曾讲到“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所以新时代青少年应该勇于变革,敢于创新,力求进步。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正如
结合语境,根据所学内容填空。(8分)
【习惯养成】时间过得真快!“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 。”“少壮不努力, 。”这些名言警句都是在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学弈》中有这样一句话:“ 曰:非然也。”它告诉我们,学习要做到 (填成语)。这句话中“然”字的意思是 。”“ ,一字值千金。”“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些经典名句都启示我们一定要多读书。
2、【品格提升】在实践中,我们要学会灵活应对,正如《淮南子》中所说:“苟利于民,不必法古; , 。”面对困难,我们要有“ ,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勇气。“人固有一死,
,或轻于鸿毛。”《十六年前的回忆》中 (填人名)就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事迹让我想到曹植写的“ ,视死忽如归”。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他,我还想从 、 两方面查阅相关资料。
阅读理解
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7分)
【材料一】一堆人正拼命地挤着,只见一只只白皙的手、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一位体格彪悍的大婶的右脚刚踏上车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用力地扭动着健硕的身躯,一双有力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车门扶手。虽然靠体力优势挤上了车,却还是被车门狠狠地挤了一下,疼得她直叫“我的妈呀”。挤车可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呀!
【材料二】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北京音乐厅听演奏会。音乐厅人很多,节目也挺丰富,有吹萨克斯管的,有小号合奏的。灯光暗了,演出者各就其位。他们合奏着,每个人都很投入。一曲终了,掌声雷动。突然一束灯光射向大厅后方,大家都好奇地往后看。一名男乐手深情地用萨克斯管吹着《回家》,他很用心,头也随节拍而动。他走近了,我看到他的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但他毫不在意。观众也被带动起来了,有的和着节拍拍手,有的闭上眼睛随着节拍晃头。人们沉醉其中。乐曲结束了,男乐手在灯光的投射下重返座位。人群中爆发出如潮般的掌声,还有人大喊:“再来一个!再来一个!”整个音乐厅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1、材料一对大婶的 、 和 进行了描写,表现了挤车的艰难。材料二中画“ ”的句子描写了观众的表现,侧面体现了
。(2分)
2、这两则材料都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了不同的场面,分别是
和 。判断它们所描写的“面”和“点”,完成下图。 (2分)
3、下面一段话是材料二的原稿,比较材料二和原稿,从写法的角度说说哪个更精彩,并说明原因。(3分)
【原稿】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北京音乐厅听演奏会。音乐厅人很多,节目也挺丰富,有吹萨克斯管的,有小号合奏的。我最喜欢一名男乐手吹奏的《回家》。好一派欢乐的气氛!
七、课文片段精彩回放。(10分)
学 弈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1、借助文中“孰”的意思,推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中“孰”的意思是( )。(1分)
A.哪个。 B.什么。 C.谁。 D.姓。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 ”句子的意思。 (1分)
3、读懂故事,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4分)
4、“孔子不能决也”正应了《论语》中的名句:( )(2分)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分)
八、现代文阅读理解。(12分)
最后的时刻
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特务说要把江姐和另一批同志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同牢房的人听说江姐要转移,心里很难过,都跑过来围着江姐。但她们一看到江姐那样平静的表情,顿时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有些同志连忙给江姐收拾行李。
江姐梳好了头发,从枕头下面取出了她被捕时穿着的旗袍,换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特务在门外不停地催促,江姐准备告别女室的同志们。“江姐,你的换洗衣服……”一个女同志把江姐的衣服、毛巾、牙刷收拾在小布包里。江姐轻轻地接过布包来,看了一眼,又递给那位女同志。“留给大家用吧。看见这些东西,就等于看见我一样。”包落在地上,同牢房的人忍不住悲伤,哭了起来。
这时,从走廊里传来了一阵脚步声。成群的男同志,戴着手铐,从牢房里从容地走出来,一路上和每一间牢房里伸出来的手紧握着告别。
江姐抬起头来,像对自己,也像对着大家说:“要勇敢一些!每一个共产党员,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江姐说完以后,就大步向牢门走去。她走到门口又停了下来,回头向室内看了一眼,熟悉的八张双层铺,一张小条桌,墙上的破镜子……“同志们,永别了!”
“江姐! 江——姐——”人们红肿着双眼,像猛地醒过来似的,扑向签子门。
江姐和其他男同志,挺立在囚车上面,像去迎接庄严的战斗,像去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
1、题目“最后的时刻”在文中指的是 。(1分)
2、读第4自然段,从对江姐的动作描写——“拍拍身上的灰尘→
→ → →试着走了几步”中,可以看出她具有 的革命精神。(4分)
3、画“ ”的句子是对江姐的 描写,它分别表达了 和
两层意思。(后两空填序号)(3分)
A.自我激励:决不玷污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B.向反动派示威:我们已经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C.激励同志们:要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4、下面对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挺立”表明革命者哪怕面对死亡,也不向恶势力低头。
B.“像……像……”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革命者面对死亡时的坦然。
C.最后一句话抓住人物的神态,写出了江姐和其他男同志对革命的坚定信心和对黎明的无限憧憬。
5、江姐牺牲前“脸不变色”,李大钊受审时“安定、沉着”,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请简单分析。(2分)
综合实践
九、综合性学习。(5分)
“那些神在校园里长不大的记忆,那些留在岁月中忘不掉的纯真……”六年的小学生注词词语过,留给我们无限的留恋。您或毕业,这校六年级(3)班要学办毕业联发会,请你也参与进来。
1、请你为这次毕业联欢会设计一个主题。(1分)
2、毕业联欢会上有“交换毕业赠言”这个环节,如果你最要好的同学让你在他的毕业留言镇上写几句话,你会写些什么 (2分)
3、下面是以欢会节目单,请你为第3个节目和第4个节目之间,写一段申请。(2分)
习作天地
十、习作。(25分)
相信你一定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孩子,你读过哪些古今中外的名著 哪一部给你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部名著写故事梗概,注意做到故事完整、脉络清楚、语言精练、表达连贯。
参考答案
一、1、齿轮 五湖四海 搏 明媚 jù 领域 偶然 钟楼 热情 微风 盛宴
2、③ 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
3、我最想去黄山。黄山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那里以奇松、怪石、云
海、温泉、冬雪“五绝”闻名于世。
二、宵 俏 峭 霄 梢 悄
三、1、D
2、C
3、B
4、A
5、B
四、1、这花可真香,香得十里以外都可以闻到。
2、湖水绿莹莹的,像一块碧绿的翡翠;柳枝随风轻摆,好像在欢快地跳舞;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地上洒下点点碎金。
五、1、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老大徒伤悲 为是其智弗若与? 专心致志。这样。读书须用意 事非经过不知难。
2、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千磨万击还坚劲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李大钊 捐躯赴国难 李大钊的革命经历、李大钊的思想著作
六、1、外貌 动作 语言 男乐手的演奏很精彩
2、挤车 听演奏会 一堆人挤车 男乐手深情演奏
3、材料二更精彩。原稿只是简单地陈述了听演奏会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而材料二做到了点面结合:一是“面”的描写比较丰富,对观众和演出者表现的描写衬托出了演奏会的氛围之和谐、欢乐;二是“点”的描写具体,对一名男乐手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演奏会节目的精彩。
七、1、C
2、孔子游历东方,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于是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3、两小儿争辩的内容:一天中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
一小儿证明观点的
理由: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那么大,到了正午却像盘盂那么小,这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
另一小儿观点: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正午时离人近。 另一小儿证明观点的理由:太阳刚出来时天气寒凉,到了正午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是因为离人近让人感觉热,而离人远让人感觉凉。
4、C
5、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
八、1、江姐牺牲前和牢房的室友告别的时刻
2、理理旗袍上的折痕 擦去皮鞋上的泥污 在镜子前照了照 视死如归
3、语言 A C
4、B
5、因为他们对革命充满了信心,所以面对危险时才能这样泰然自若,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支撑着他们勇往直前。
九、1、同学情·良师恩;
2、虽然时光易逝,但友情长存。愿在今后的日子里,你继续带着梦想展翅高飞,去拥抱美好的未来!
3、伴随着优美的歌声,我们一起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我们要感谢的人很多,比如帮助、陪伴我们的同桌。下面请欣赏小品《同桌》。
十、 《骆驼祥子》梗概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祥子来自农村,他年轻力壮,怀揣着买车的梦想来到城市。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起初,祥子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省吃俭用,终于买到了属于自己的车。那辆车是他的希望,是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托。
然而,命运却开始捉弄他。军阀混战时期,祥子连人带车被大兵抓走。后来,他趁乱逃了出来,还顺手牵走了三匹骆驼,卖了钱后又重新开始攒钱买车。但他辛苦积攒的钱又被孙侦探敲诈一空。
再次遭受打击的祥子并没有放弃,在虎妞的资助下,他又买了一辆车。可虎妞因难产而死,祥子为了给虎妞办丧事,不得不卖掉了车。
经历了这三起三落,祥子的希望彻底破灭。他开始堕落,从一个勤劳、善良、有梦想的青年逐渐变成了一个自私、懒惰、狡猾的行尸走肉。他不再对生活抱有希望,整日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成为城市中被压迫、被剥削的底层人民的代表。祥子的悲剧命运,深刻地反映了当时黑暗、混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底层人民在重压之下的无奈与绝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