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任务式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1《故都的秋》任务式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分析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手法,归纳本文景情交融的特征。 2.鉴赏文章在选词用句上的独特之处,品味散文独特的语言美。 3.感受文人笔下的秋味,理解独特的民族审美心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主客体间独特的“观照—反映 ”关系——主体在客体中寻找沉浸式的审美共鸣。 2.品味本文独特的语言形式,理解语言形式与情感的内在一致性。 3.理解独特的民族审美心理。
教学过程
(
一、单元预习任务
——
给三篇散文的景情融合度
排序
)
学习任务:同学们,本单元文章都写到了景与情,上周末请同学们完成一个预习任务: 通读前三篇现代散文,圈画出文中写景和抒情的部分,根据你的阅读感受,给三篇文章(故 都、荷塘、地坛)的景情融合度排序。 学生预设:学生能较快地识别出《荷塘月色》 中景与情在一些时间段内存在分离状态, 但对于《故都的秋》和《我与地坛》两篇文章,景情是如何融合的,哪一篇中景情融合程度 更高,会出现疑问和分歧。 预设答案 1 :《我与地坛》>《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预设答案 2 :《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荷塘月色》 预设答案 3 :《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荷塘月色》 设计意图:景情融合度的排序设计,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三篇文章,聚焦本专题的大概 念“景情关系 ”,明确自己的疑惑,为后续的单篇精读和专题整合做铺垫。
(
二、景情关系的多样表达(一)
——
《故都的秋》
1.
感知

饱尝
”——
情景交融的

高峰体验

)
学习任务: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找一找文中哪些词语能够明确表达作者对“故都的 秋 ”的态度。 学生预设:难度不高,学生能较快地找出“饱尝一尝 ”“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 足 ”“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愿意折去寿命的三分之 二来留住秋。 设计意图: 以文解文,整体把握本文中作者对秋的情感特点——沉浸式的高峰体验,也 就是文中所说的“饱尝 ”。 2.探析“饱尝 ”——景的选择与“有意味的形式 ” 学习任务:作者这种“饱尝 ”的赏景态度,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小组合作,在以下提 示点中任选其一进行探究。 提示 1 :作者选景的角度和特点。 提示 2 :文中那些“有意味的形式 ”(语言表达上有突出特点的字词句) (1)景的角度和特点 A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生长在屋 角、墙头、茅房边、灶房门口的枣子树,枣子、柿子、葡萄。作者选取的都是不起眼的、家 常的意象,作者想以一种悠闲的姿态, 以一种家常的姿态来赏玩秋天,因为游客往往只看到 最光鲜亮丽、最负盛名的东西(比如故宫、长城),而游客的赏玩是走马观花的。 (板书:悠闲、家常) B“破屋 ”与“浓茶 ”:喝浓茶,因为要在此闲坐一天,但为什么要租“破屋 ”呢? “新 屋 ”没有沧桑感,太新,跟自然环境还没磨合好,常常处在自然环境的对立面。只有破旧之 屋,经过长时间的风吹雨淋,才似乎和自然环境和故都的环境融为一体了。秋蝉和蟋蟀、耗 子一样都是养的家里的家虫。冷色调的“青天 ”“蓝朵 ”“日光 ”都和整体上那种半旧不新、 破败的氛围是相符合的。秋蝉和蟋蟀、耗子一样都是养的家里的家虫。 (板书:沧桑、清冷) C“细数 ”和“静对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 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作者所写的景是极细 腻的,审美的聚焦点非常微小,这种角度来自于作者将自己放入到景中,我们看到的秋景中,
总有一个静坐细赏的人。 (板书:细腻、景中有人) 小结:作者以悠闲的心境,细细赏玩故都家常、清冷、细腻的秋景,是一种全情投入的 沉浸式体验。 学生预设:学生能较快梳理出秋景,但对于为何家常味的、破败的、细腻的景物会指向 “饱尝 ”较难分析出来。 (2)有意味的形式 A 句式的变换:“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 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 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 两个句子,前一句以分号为界,形成前后转折的复句,后一句是有长度的长单句。前一 个句子,停顿多,语气舒缓(如改写成“特别的清静悲凉 ”,则味道不同),后一个句子“要 ” “更要 ”的语段营造紧张感,使得原先舒缓的节奏变得紧张起来,开头营造的是一种舒缓中 有着紧张、急迫交织的复杂氛围。长句:连绵不断中,让读者体会到马不停蹄、一路北上的 作者心情。 B 陌生化的表达:“饱尝一尝 ”:“看一看 ”“尝一尝 ”的词语结构,具有临时性、短暂性 的意味,不应该用“饱 ”这样带有深度浸染色彩的词语来修饰。但正是身处北方的非持久性, 才使得他需要强调,即使是临时性地、短暂地前往北方,也一定要深深浸染下去来充分体验、 充分品尝。“饱 ”和“尝一尝 ”之间的矛盾组合,恰恰准确表达了作者在当时客观条件制约下 的主观心情,而这种用词的选择,与作者选择长句并和句中多停顿的安排结合起来,都是为 了精准表达他的心情和感受。 C 思维切换中的精准表达:“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 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只能 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 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 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语句调整下的精准表达。“像 ”又“不 是 ”,两个“也没有 ”到“只能感出 ”,从肯定到否定,再从否定到肯定,作者在思维切换中, 分出对景物的感觉层次,达成精细的描写。 “扫帚的丝纹 ”“既觉得 ”“又觉得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 ”,既在观察外部世界留在地
面灰土的痕迹,也在反观自身,在体验外部景物给自己心理世界留下的印记及引发的心绪, “细腻 ”“清闲 ”,还有“有点落寞 ”,像这样一层深入一层的感受捕捉,也可说是对混沌感觉 进行一层又一层剥离式描写,似乎表明了,他不愿意用单一的概念来把自己的感受简单化、 凝固化,在显意识的多层次展示中,还呈现了努力挖掘出的潜意识心理活动。 学生预设:学生对于“有意味的形式 ”有感性的认识,如长短句的结合,但对深入的分 析如作者不断调整表达使之趋向精准较难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写了什么(选景)和怎么写的(语言形式),分析本文在表达“饱尝 ” (沉浸式景情关系)方便的特点。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的“语文味 ”,主要通过对 语言的梳理,尤其是对形式特点的发现来达成。 3.溯源“饱尝 ”—— 民族审美心理下的个性表达 学习任务:面对“故都的秋 ”,郁达夫为什么想要获得一种“饱尝 ”的体验,你能从文中 找找依据吗? 答案预设:距离(不远千里)、时间(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想念。 审美——共鸣(中国文人“秋士 ”暮年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作者性格、审美情趣) 补充材料:赵园《郁达夫:在历史矛盾与文化冲突之间》 他偏爱凄寂的情调,衰飒的气氛——现代人眼里的略带“病 ”的美。这种情调和气氛, 才便于他“在沙上建筑蜃楼 ”,“从梦里追寻生活 ”。自己一旦动起手来,也不取太真,太近, 太实,而要来点儿迷蒙,空灵,萧疏澹远:要之,近于传统的诗境。在进行具体的审美选择 的郁达夫那里,令人分明见出“先入的 ”文化的哪一种优势。那才是基调、底色,而且不止 是作品,也是这个人人生的。 …… 郁达夫柔弱的心性, 气质,都使他更缠绵于既往。他本不是那种能慨然不顾、奋身前行 的战士。用了流畅的白话,他写得最熟也最美的,是古老的主题:离人的别绪,羁旅的哀感, 客居的乡愁——漂泊人间此身如寄的孤独感。富于现代知识的郁达夫就是这样,一面思考着 现代中国,感应着他的时代,一面沉醉于中世纪式的古旧情调,旧梦一般既亲切又凄凉的美 感。 课堂小结: ◆回顾课堂:本课围绕单元大概念“景情关系 ”,进行了哪些探索? (1)感知“饱尝 ”—— 情景交融的“高峰体验 ”(景情关系是什么?)
(2)探析“饱尝 ”—— 景的选择与“有意味的形式 ”(景情关系如何表现?) (3)溯源“饱尝 ”—— 民族审美心理下的个性表达(为何有这种景情关系?) ◆挑战归纳:尝试用一张图,呈现本文中景与情的关系。 4.课外作业 (1)拓展单篇阅读 课外阅读汪曾祺《淡淡秋光》,比较同样是写平凡之景、闲适之情,《淡淡秋光》和《故 都的秋》有哪些异同。 (2)关联单元任务 阅读《荷塘月色》,借鉴本课学习成果,尝试用图表画出作者与自然的关系,提炼概括该 文景情关系的特点,与《故都的秋》进行比较,反思自己关于景情融合度的排序依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