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任务式联读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任务式联读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联读
教学目标
1.品读《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两文的景物描写,赏析写景艺术,感受语言之美。 2.把握朱自清和史铁生各自寄托在写景文字中的思想情感,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特点。 3.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自然景物,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并能借鉴两文的写法,书写自己的自然 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赏析两文的写景艺术,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把握两文的景情关系,获得写作的启示,从自然中汲取力量,书写自己的自然情怀。
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 ”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习本任务群应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把握作品内涵。 建议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 因此,本单元在教学时可以按照专题板块创设情境化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从语言、形象、 意蕴、情感等多角度欣赏作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文学写作,提高审美鉴赏与表达 交流能力。 本单元以“ 自然情怀 ”为人文主题,选入了五篇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单元要求应关 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与人生思考,分析作者表现景物的角度及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 法,在涵泳咀嚼散文的语言美中,培养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都聚焦北京风景,抓住荷塘与地坛景物 特点,融入各自强烈的主观感彩,适合开展比较联读。在学习时可以以两篇文章中都提
到的“另一个世界 ”为切入点,赏析朱自清和史铁生对各自的“另一个世界 ”(荷塘与地坛) 细腻多样的景物描写,在此基础上理解字里行间蕴含的各自的思想情感,最后落实到人的自 然情怀、 自然给予人力量和学生的情感共鸣上。 二、学情分析 在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对“文学阅读与写作 ”任务群并不陌生,经过必修上第一和第三 单元对古今中外诗歌和小说的品读鉴赏,已基本具备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在初中学习的基础 上,也掌握了散文阅读基本方法,在景物特点概括、手法分析等方面难度不大。但《荷塘月 色》《我与地坛》两文所选景物有美好也有阴暗,作者的心境也发生着变化,在多角度赏析这 些景物并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情感时还需教师进一步引导。 在思维方面,高一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已基本具备,在散文朗读和景物鉴赏时能 通过想象感受文章意境,把握作者情感的大致方向。但其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还需进一步发 展,在通过景物的矛盾处深入体会作者流露其中的复杂心绪,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表达自 己的阅读感受与见解等方面还需教师进一步训练,促进其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 品质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 【情境任务】 一座城,不同景,三段情,在欣赏了郁达夫的故都秋色后,我们的“北京之行 ”来到了 朱自清的荷塘与史铁生的地坛。在课前初读文本时,有同学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荷塘月色》:“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 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与地坛》:“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 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 界。” 两篇文章中都提到了“另一个世界 ”,两位作者笔下的这另一世界分别是怎样的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化身为“北京之行 ”的跟拍导演,循着朱自清和史铁生的脚步,共同走 进这“另一世界 ”。 (一)学习任务一:寻“另一世界 ”之景 【学生活动】导演说戏 同城景致美各异。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文本内容交流:在荷塘与地坛中,你会选
取哪些景物入镜拍摄?又会进行怎样的脚本设计? 【提示】拟写视频拍摄脚本,首先要精选文中的写景片段,然后仔细分析这段景物描写的构 成,如包含哪些景物、分别有何特点,最后确定视频的拍摄方法,如设计怎样的拍摄角度、 用怎样的音乐来烘托等。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指导。5 分钟后,小组推选代表全班展示交流。) 【举例】 1.《荷塘月色》 ①第 4 段“月下荷塘 ” 取景:荷叶、荷花等 脚本设计:拍摄静谧、朦胧、梦幻的月下荷塘,首先应选取柔和典雅的钢琴曲作为背景 音乐,取景荷叶、荷花,采用特写镜头拍摄。荷叶的拍摄可以结合文中的比喻句“ 叶子出水 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应突出其自然舒展的优美姿态;同时段中的叠词对拍摄荷叶也很 重要:“田田的、层层的、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荷叶的密度与深度要能在镜头中展现;对于 荷叶还可以借助长短镜头的推拉和变焦来取景,因为一开始是“弥望 ”说明是远景,后来的 荷叶细节说明是近景。荷花的拍摄应关注这句“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 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里朱自清通过拟人和比喻把荷 花写得很生动,要拍出花朵在月光下忽明忽暗、纯洁无暇的景象;“缕缕清香 ”不能具象拍摄, 但是原文作者使用通感,所以可以采用电影侧面拍摄手法来聚焦朱自清当时陶醉的表情,以 表现荷香的清淡飘渺。 ②第 5-6 段“塘上月色 ”与“荷塘四周 ” 取景:月光、灌木等 脚本设计:相对于第4 段,5、6 两段景物更幽静,甚至有些冷寂,仿佛笼罩着一层淡淡 的忧愁。对塘上月色和荷塘四周可以采用柔焦镜头与广角镜头相结合,取景朦胧的月色和重 重树影。高处丛生的灌木围绕在荷塘周围,可以用俯拍视角与推拉镜头,由高到低缓慢推进, 以表现树木之茂密,它们在月光下参差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有种阴森神秘之感,结合 第 6 段中“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描写,可以选取清冷伤感的背景音乐来烘托带着冷色调的画 面,表现夜色浓重下的荷塘。 2.《我与地坛》 ①第 5 段“充满生机活力的生灵们 ”
取景:蜂儿、蚂蚁、瓢虫、露水、草木等 脚本设计:我想拍出地坛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面。因为地坛对史铁生一生的意义非凡, 所以我采用电影拼接镜头的形式,让史铁生也出现在镜头中,并给予蜂儿、蚂蚁等小生灵们 特写镜头,将“蜂飞蚁动、瓢虫升空、金蝉脱壳 ”组合成一幅幅动感、 自由的画面,表现它 们无拘无束的姿态。对于露珠、草木可以采用慢镜头和倍速镜头结合的形式,拍摄露珠滚动、 草木竞长的细节,抓住“滚动、聚集、压弯、坠地、摔开、生长 ”等一系列流畅的动词,显 示地坛中万物生长片刻不停的蓬勃生命力。最后再配以欢快灵动的纯音乐,在音乐中朗读这 优美的文字作为视频的画外音。 ②第 3 段“衰败萧条的地坛 ” 取景:古殿檐头、门壁雕栏、苍黑古柏、荒藤落叶等 脚本设计:地坛中的景物也带有荒凉萧瑟的味道,聚焦第 3 段,选取褪色的门壁、坍圮 的高墙、破旧的雕栏等入镜,作者将“剥蚀、淡褪、坍圮、散落 ”等系列动词提前,突出强 调地坛的陈旧、衰败、沉寂,这里没有热闹的气氛,而是长满了苍幽的老柏树和茂盛的野草 荒藤,所以可以加上复古的滤镜和苍凉缓慢的背景音。此外结合第 7 段地坛四季不同风景的 描写,还可以适时用蒙太奇的手法插入暴雨骤降或秋风忽至等天气下的景色,赋予地坛一种 厚重深沉之感。 【小结】 可见不管是荷塘还是地坛,这“另一世界 ”的景色都像世外桃源般令两位作者陶醉流连。 在这独特的另一世界风景中,同学们也关注到了峭楞楞如鬼一般的塘边树影、将荷塘重重围 住的阴阴杨柳、古殿檐头剥蚀的琉璃、淡褪朱红的门壁、坍圮的高墙等,这些笼罩着淡淡忧 愁的景物似乎是那样的不和谐…… (二)学习任务二:悟“另一世界 ”之情 【学生活动】戏后访谈 结合文本细节,思考:这些似乎不太和谐的景物删掉可以吗?为何要选取它们入戏? 【明确】 1.《荷塘月色》 ①文章一开头就提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可见朱自清前往荷塘本就有散心之意,他 正是想摆脱这种忧郁低落的心境。再结合第 3 段“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 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可知,作者在现实世界里并不自由。所以在美好梦
幻的月下荷塘之外,他关注到的这些重重围住荷塘的树、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树影正是他不平 静不自由心境的外化。 ②第6 段提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作者的内心 却是寂寞凄凉,第 8 段也说到“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充满着无 奈与叹息。联系背景资料及朱自清同时期的作品,国事伤感与个人苦闷等现实世界种种事情 的交织,让他心绪不宁,痛苦彷徨,投射到景物上,就有了这些阴暗、沉重的景物。(如 1927 年 9 月《一封信》中所写:“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 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 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2.《我与地坛》 ①第 5 段“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 找不到了 ”,糟糕的处境、黯淡的前途,让二十出头的史铁生茫然、绝望。当他拖着病痛的身 体、怀着煎熬的心情初入地坛时,看到的更多是历经岁月的洗礼后,荒芜萧瑟的景色。地坛 的荒芜正对应着他生命的颓废,也高度暗合了他失落、悲伤甚至绝望的心境。 ②第 12 段“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 就不能再多活两年? ”“有那么一会儿,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天充满了仇恨和厌恶 ”。自己在风 华正茂的年纪跌入谷底,母亲也在遭受病痛折磨后过早离世,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母亲, 史铁生总会来到地坛寻找心灵的答案。他心情低落、迷茫无措时, 自然关注到的是地坛的破 败之景。地坛是自己情感的载体,它荒芜萧条的一面也正是自己低沉心境的外化。 【小结】 正如同学们所言,“另一世界 ”中这看似不和谐的阴暗之景,正是两人在人生低谷处愁苦 心境的外化。他们一个是触景生情,情因景生,一个是因情写景,借景抒情,他们笔下每处 景物都承载着两人的过往与心境。动荡的时代与个人的困境,让朱自清内心颇不宁静;不幸 的命运与多难的人生,让史铁生也痛苦煎熬,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心有苦闷,找不到出路,只 好去这“另一世界 ”寻求解脱,而在取得内心的宁静,得到诗意的栖居后,眼中的景物也都 渐渐明亮起来,这便是情与景的交融。 【过渡】 同学们,“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 自然情怀 ”,我们生 活在自然中, 自然也已深深融入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国的自然美学是生命安顿之学,月色朦
胧的荷塘与生生不息的地坛抚慰着朱自清与史铁生,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桃源。 而古往今来,我们在自然中也总能获得情感的慰藉、灵魂的诗意和精神的超越:“况阳春 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是自然对李白指引,“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是自然 对苏轼的安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是自然对姚鼐的馈赠。 (三)学习任务三:写“另一世界 ”之感 【学生活动】跟拍微写作 今天我们一起在这“另一世界 ”里跟拍取景,游览千年古都, 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在吟唱 着细腻的真情,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希望同学们也能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自然,选取与自己当下心境 相契合的景物(可参考以下题目,也可另选),以一段简短的文字,定格心灵的风景,表达独 特的情思。 参考题目:①仿写《荷塘月色》或《我与地坛(节选)》 中的情景交融片段 ②单元学习任务三《我仿佛第一次走过 》 (学生自主创作,5 分钟后,分享展示,师生、生生互评) 【举例】 (1)学生习作(修改前): 天边的暮色渐渐逼向头顶,夕阳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天边染成橘红,几朵云披着即将 消散的霞衣,游走于这最后的绚烂中。晚风带来花草的低语,四周的空气似乎带着淡淡的暖 意,在这和谐的乐章中,我仿佛第一次走过操场。 (2)师生、生生互评: 这个片段有景物描写,却少了情的融合,在字里行间应适当加上自己的心境。可以借鉴 《荷塘月色》触景生情,通过景物,表现内心,也可以借鉴《我与地坛》因情写景,根据内 心,选择景物。还可以用恰当的修饰词刻画景物,使之与整体的情感相契合,做到景情互洽。 (3)学生习作(修改后): 难解的习题像大石般压在心底,接连的退步让我的心里颇不宁静,我在操场上漫无目的 地踱着,只觉得那带着暮色的天空越来越低,让人透不过气。夕阳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天 边染成橘红,抬眼望去,竟有几朵云披着霞衣,或聚或散,悠然自得地游走于这最后的绚烂 中,仿佛是大自然最随性的一笔。晚风带来花草的低语,四周空气似乎也有了淡淡的暖意, 在这和谐的乐章中,我仿佛第一次走过操场,多日来躁动的内心也随着万物一起渐渐平静。
(4)总结评价:从修改后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自然美景对人的治愈,因为心境由不安到平 静,景物也从压抑到温暖,修改后的习作很好地借鉴了两篇散文的写法,做到了情景交融。 【课堂总结】 同学们,风景即心境,每一处景物背后都是独特的生命和审美存在。朱自清的月下荷塘 有幽暗但不失美好,史铁生的地坛园中虽衰败也充满生机,这“另一世界 ”景色虽不同,但 都给予了他们在现实世界得不到的慰藉,让他们找寻到了心灵的皈依。而这,正是自然给予 人类的强大力量! 就像自然景物有明暗一样,我们的人生也有阴晴圆缺,当遇到坎坷时,我们何不也走进 那“另一世界 ”,走近自然,去参透生命的意义,领略不同的人生风味! 四、作业设计 1.独抒性灵巧借鉴 借鉴《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等文章的写景抒情方法,将“跟拍微写作 ”拓展成一篇不 少于 800 字的散文,要求细致描摹所选景物的特征,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情感。 2.文本变奏再创造 结合课上设计的视频拍摄脚本,回顾《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文章的 景物描写及特点,为“北京之行 ”设计一份导览地图。
五、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