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2《登泰山记》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登泰山记》
课题 为了心中的太阳——《登泰山记》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课前借助教材中的单元说明、课下注释单元提示及查阅古 汉语词典等学习资源,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现象。 2.思维发展与提升:研习课文,探寻作者不寻常行为背后的深意,领悟作者登泰山的真 正目的。 3.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文章细节处,赏析文中泰山之景。 4.文化传承与理解:发现并学习文人内心世界与自然风物的关系,感悟民族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从文章细节处,赏析文中泰山之景;; 2.探寻作者不寻常行为背后的深意,领悟作者登泰山的真正目的。 教学难点: 发现并学习文人内心世界与自然风物的关系,感悟民族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登泰山记》是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自读游记散文,本 单元的人文主题是“ 自然情怀 ”,对应的学习任务群为“文学阅读与写作 ”。从单元阅读教 学的整体要求来看,本单元的散文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学会赏析写景散文中作者的情感、 人生思考、文人情怀、写作技巧与语言表达艺术,并在自我的日常生活情景中尝试进行写景 抒情散文写作。基于单元学习目标,我设计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细节处,品山川之美;二、 从反常处,探幽微之情;三、风景处,抒心灵之思。以探究文章背后的情感为本节课的中心 任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并将本单元五篇课文进行一个整合,发现并学习文 人内心世界与自然风物的关系,感悟民族审美情趣。鉴于此,这节课的教学重心从赏析自然 之景到探究文章之情,最后到感悟文人山水情怀,并通过学生“抒心灵之思 ”写出自己的感 悟,来丰富自己的表达。 二、教学过程 【导入】 说到泰山,相信大家都会想到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可见,杜甫的这首 《望岳》知名度相当高。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登泰山记》情况就不容乐观了。 【情境任务】(根据课前学生打分调研和学生课前疑问而设) 在课前,我在咱们班做了一个喜爱程度打分调研,姚鼐的《登泰山记》在本单元所学的
五篇课文中得分是最低的,只有四位同学把它排到了第一位,咱们班有 23 位同学把它放在了 最后。 针对这样意外的结果,于是我又在班里搜集了大家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些疑问,大致分成 两类:一类是关于探究文章的情感;一类是探究不寻常行为背后的深意。
针对以上问题,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三个活动来进行今天的学习。 活动一:细节处,品山川之美 《古文鉴赏词典<登泰山记赏析>》中谈到:《登泰山记》是记游作品中的佼佼者,仅仅只 用了四五百字却描绘了许多壮观的场景,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者 在这篇游记中,仅着意于游程的记述、时令特征的描述和景物的刻画,却极少个人情感的流 露和议论,这是姚鼐记游作品的又一特点。却极少个人情感的流露和议论,对于这个观点, 你是否认同呢? 学生赏析写景细节处,教师点评。 活动二:从反常处,探幽微之情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查询相关资料,发挥想象,尝试画出作者登泰山的路线图。 (展示学生预习任务,课堂学生分享作品,并得出结论:路线“迂回曲折,历尽艰辛 ”。)
2.以小组为单位研习课文第二段和第三段,找到另外三处特殊之处,完成任务单表格一, 小组分享。 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天气特殊的路线特殊的目的地
(任务单表格一) 明确3.教师补充关于泰山的知识。 “泰山尊曰岱宗。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 ——《尚书今古文注疏》 泰山是五岳中的东岳,山处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 方,所以被尊为“五岳之首”。孔子“登泰山而小天 下”,杜甫也曾在这里“一览众山小”。泰山因文化圣 人而成为文化圣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山。 作者选择攀登的是最具文化意义的泰山。 4.此时姚鼐的人生到底经历了什么?教师补充背景学习支架。 学习支架一:姚鼐二十岁即中举,少怀壮志,但科举之途一直不顺,乾隆二十八年,方 中进士,之后却久不能升迁。乾隆三十八年经举荐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纂,但学术观点与 馆中核心人物戴震发生严重分歧。乾隆三十九年秋,时年 44 岁的他,正是编纂《四库全书》 发挥作用的好时候,但他却选择了辞官,作别官场。 学习支架二:夫士处世难矣!群所退而独进,其进罪也;群所进而独退,其退亦罪也。 天地万物之变,人世夷险、曲直、好恶之情态,工文章者,必抉摘发露至尽。 ——姚鼐辞职之际写给好友程鱼门的《赠程鱼门序》 这一年冬天,姚鼐不远万里、乘风雪、专程奔赴泰山,于除夕前夜登泰山,待日出。 5.姚鼐这次不同寻常的登山,到底是去追寻什么? 由学生的回答推导出:本文绝不是一篇普通的游记,而是一篇言志之作。红日代表新 生,姚鼐正是为了追寻心中的那轮红日,为了心中的太阳。 登泰山之后,姚鼐开启了持续后半生整整 40 年的著书、授徒、讲学的生涯,终成“桐城 派 ”的集大成者,最后真的成为了后人敬仰的“文化泰山 ”,姚鼐终其一生,真的追寻到了 心中的那轮红日。由此可见,冒雪登岱,是姚鼐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活动三:风景处,抒心灵之思 请以“ 自然、困顿、生命、感悟 ”为关键词,写一段 50 字左右的随笔。 示例1:内心颇不宁静的朱自清在孤独中走向清华园,看到静谧朦胧美丽的月下荷塘与荷塘 上皎洁的月色,他的心灵在自然宁静中得 到治愈 , 情感得到慰藉 , 他终于找寻到了心中的那份宁静。 示例2:在官场备受排挤的陶渊明回归田园,在“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中自安,在“悦亲威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中自得,在“既窃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中自洽,在“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中自愈。回归田园,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不屈选择。 【课堂小结】 在自然中安放心灵,千古同情理,代代永流传。 山水一直在治愈着我们,让我们在生活中充满着诗意地前行。
【作业】 必做题: 1.阅读王勃《滕王阁序》、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与本文 在描写、叙事上进行比较阅读; 2.搜集更多吟咏泰山的经典诗文,探究文人寄托在泰山上的不同情思。 推荐阅读: 1.梁衡《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2.袁爱国《中国名人的泰山情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