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探究乐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是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音乐、艺术于一体的特色课。乐音的三个基 本特性是贯穿整节课的主线,其影响因素是实施科学探究的重要部分。授课时, 借助自制器材引导学生探究以突出重点,依托学生的才艺展示来突破难点,将物 理知识融入探究活动中,同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明确问题的前提下,已经能够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通 过简单的操作与探究得出相关物理量间的关系。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是本节课理解 起来最困难的部分,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波形图、生活经验、音乐知识等多个 角度建构概念,形成物理观念。二、教学设计思路音调频率三、教学目标响度振幅 距离音色(形状)材料【物理观念】通过各种声现象了解乐音有三个特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 振动的频率有关,知道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知道 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归纳、推理,解释实验现象。通过采集声音形成的 波形图,提高获取信息、分析总结的能力。【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因素的实验,进一步学习研究物理学 问题的方法。通过比较乐音的三个特性,提高分析、交流、归纳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趣味,提升热爱自然、探 索自然的内在动力。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音调、响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对声音波形图的观察与辨析。(二)教学难点从各种声现象中区分乐音的三个特性。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请学生说一说,这首歌曲中有几种乐器在演奏? 你是怎样区分的?有规律的、悦耳的声音叫作乐音。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因此探究乐音的 特性仍需从声源的振动情况去研究。(二)新课教学问题一:音调活动 1 :比较橡皮筋振动快慢与音调的关系。 预先提供器材,学生自行组装探究装置。先拨动绷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绷紧的粗橡皮筋。用耳朵听,哪根橡皮筋的 音调高?用眼睛看,哪根橡皮筋振动得快?在这个探究过程中,音调高低与橡皮筋振动快慢是怎样的关系?活动 2 :比较刻度尺振动快慢与音调的关系。把刻度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压住刻度尺的一端,拨动另一端,用耳朵感受 音调的高低,用眼睛观察刻度尺的振动情况。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同样的操作,再次感受音调的高低,观察刻度尺的振动情况。在这个探究过程中,音调高低与刻度尺振动快慢是怎样的关系?设计意图:器材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而且橡皮筋和刻度尺的振动情 况易于观察 。另外 ,以具体的事实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体现了“ 从生活走向 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课程理念。师生共同得出结论:音调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源振动快,频率高, 音调就高,声音听起来尖细;声源振动慢,频率低,音调就低,声音听起来低沉。(引入下一个探究环节)声音是一种波,用示波器或计算机观察声音的波形, 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认识音调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活动 3 :观察声波的波形。取两个不同的音叉,分别敲响音叉,采集声音,观察声波对应的图形。请学生观察并对比波形图,说一说两个音叉发出的声音对应的波形图有什么 区别。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适当提示观察波形的技巧。通过观察、比较波形图,师生共同得出结论:高音调的声音波形比较密集, 即频率较高;低音调的声音波形比较稀疏,即频率较低。设计意图:利用波形图将声音可视化,形象地把音调与声源振动频率间的关 系表现出来 。另外,这样的对比也增强了学生的识图 、辨图能力,有助于学生在 物理学习中比较思维的形成。问题二:响度(教师引导)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比如我们常说的声音的 大小。物理学中,听觉上感到的声音强弱程度叫作响度。响度又与什么因素有关 呢?活动 4 :探究声音的强弱。同一音叉,先轻击,再重击,先通过耳朵感受音叉发出声音大小的不同,再 用示波器显示波形图。教师再次指导学生观察波形图的要点。结合轻击和重击音叉听到的声音大小的不同,以及示波器上波形的区别,师 生共同得到结论:重击音叉,音叉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就强,这表明响度是与声 源振动的幅度相关的。振动幅度大,响度就大;振动幅度小,响度就小。设计意图: 渗透控制变量法在物理探究中的运用。教师播放一段飞机起飞的视频或摩托车逐渐远去的视频,请学生感受声音大 小的变化。学生讨论怎样用响度的知识分析距离越远听到声音越小的问题。师生共同得到结论:声音的能量是由发声体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即越到远处 能量越分散,所以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问题三:音色教师用播放器播放由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梁祝》(片段),边播放边请学 生说出是哪一种乐器。教师提示: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能区分出不同乐器发出声 音的差异,是因为不同乐器的音色不一样。活动 s :探究声音的音色。用学生自带的三种乐器分别发出C 调 A 音,采集声音,观察不同乐器的波 形有什么不同。教师再次指导学生观察波形图的要点。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不同的乐器,由于材料、形状、结构等的不同,会构成 其特有的声音特色,即音色。教师进一步强调,不同人的音色通常也不一样,因此是不是自己熟悉的人, 一听声音就能辨别。(三)课堂小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决定乐音特性的三个因素。音调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 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音色可用声波的波形图描述,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我国明代著名的律学家、历学家、音乐家朱载堉创建了十二平均律,解决了 乐器的定音难题,可见古人很早就开始研究声音的特性。如今,声音与科技相结 合更推动了音乐的普及和发展,手机语音助手、语音门禁等更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