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赏练-----黄裳散文阅读下文,完成题目浣花草堂黄裳①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张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②杜甫在成都住过一个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就在成都的西郊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的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③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④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⑤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来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安静的气韵。⑥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⑦穿过花径,我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来的大树,洁净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⑧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⑨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⑩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这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杜甫写出了许多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也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一九五六十月十五日,成都(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1.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2.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了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3.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4.要全面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阅读《海内存知己》,完成下面小题。海内存知己黄裳①前天到医院去探望巴老。坐下不久,曹禺来了。这是我最近第二次在医院里看到他。一年来,几次与曹禺相遇都在巴金家里。他们是老朋友,谈起天来热烈而随便,海阔天空地说着许多事情。坐在一旁听他们谈话真是一种快乐。他们对谈,有时也争论。曹禺的耳朵不大好,戴着助听器也还要时时把头凑到巴金身边去,因此巴金说话时就比平常更放大了声音。我坐在对面,他们就像发表演讲似的,对着我这个唯一的听众,摆出他们的看法,好像时时想打动、说服我。这真是非常地有意思。②记得是1946年,在霞飞坊巴金家里,我第一次见到曹禺。他是我敬重的剧作家和前辈,他在南开中学搞演剧活动,是在我进入这个学校的六七年以前。1946年,他好像正在导演他自己写的电影《艳阳天》,剧本同时也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我得到一册签名本,顺便请他写字,他在诗笺上题写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写下这两句,也许是在哪个剧本前面的“献辞”吧,但却也能形象地写出他的为人。他是个天真的人,似乎随便和谁都能立即成为极熟的朋友——当然,这只是我从表面得到的认识。可以作为例证的,是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门口的一次经历。那是一部有名的美国西部片的首映日,片名译为《三叉口》。散场后,我在影院门口的人潮中碰到曹禺。我问他片子怎么样,他兴奋地连说好,很好,同时还做出了只有一个中学生才能做出来的表情动作。这使我很吃惊并留下了至今不能忘记的印象。(1)我想,曹禺真是浑身充满着青春活力的人啊!③当时我们没有什么私人交往,也不怎么清楚他的生活情况,只从朋友们的谈话里听说他做电影导演并不如意。④这以后就是三十年不相见。⑤偶然听到关于他的种种消息。有人说他的身体很不好,情绪很不稳定,有时激动,有时颓唐。但对照过去仅有的印象,我直觉地感到,他会走过来的。(2)我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奇妙的能适应种种情况的强盛的活力,同时他还是一个有着高昂激情的善良的诗人(不一定写诗的才是诗人,这是我最近产生的一种强烈感受)。这样的人很难在风浪中被冲垮、卷走。⑥我的猜测可能并没有错。⑦近来曹禺常常从北京到上海来住一阵子。他是来工作的。工作之一是想完成他三十年前没有完成的剧本《桥》。工作是艰巨的,重拾旧梦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然而这却是值得努力以赴的工作。在巴金家里有几次都谈到了《桥》。曹禺说他在设法寻找当年《文艺复兴》上发表过的前两幕原作,同时努力寻忆、收集40年代重庆的生活印象,他很努力地继续写,有时感到非常艰难。这时巴金就总是给他“打气”。“打气”并不是他们对话的全部,让我这个旁听者受到非比寻常感动的,是两个老朋友之间的对话。巴金已经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我看他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他吃力,但耐心,一点点地使劲地推。他微笑着,说着笑话,但总不离开主要的目标。笑话有时是有点辛辣的,这时曹禺就像个爱撒娇的孩子,躲闪着,但也会承认自己当年有些举动是可笑的。在这种地方我看到了曹禺的诚直、天真,这是非常可爱的性格。我想,他终究会被一步步推上桥顶吧。⑧巴金对曹禺说的话,有些已经写进他的《随想录》了。近来巴金有机会就要劝朋友多写作品,多做工作。他对不同的对象说的话是不同的,方式也不同,但目的总是一个,希望我们努力工作,争取为人民多留下一些精神财富。老人拳拳的心是摸得到的,从温暖至炽热。从他和曹禺的谈话中,我仿佛看见了从当年读《雷雨》原稿时就已经点燃了的火焰,一直燃烧到今天,四十多年了,依旧、也许是更加炽热了。⑨这是我所看到的少有的一种人间美丽景象,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友情”的东西。1983年2月9日(取材于黄裳同名文章)5.为什么文章除了回忆1946年在巴金家第一次见到曹禺,还要重点描述近年来“我”看到的巴金与曹禺交往的场景?6.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活力”的不同含义。(1)我想,曹禺真是浑身充满着青春活力的人啊!(2)我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奇妙的能适应种种情况的强盛的活力,同时他还是一个有着高昂激情的善良的诗人。7.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我看他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他吃力,但耐心,一点点地使劲地推。8.巴金“希望我们努力工作,争取为人民多留下一些精神财富”。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精神财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秦淮拾梦记黄裳在地图上很容易就找到了在附近的羊皮巷和户部街。 三十年前的旧梦依然保留着昔日的温馨。这条小街曾经是很热闹的,每当华灯初上,街上就充满了熙攘的人声,还飘荡着过往的黄包车清脆的铃声,小吃店里的小笼包子正好 开笼,咸水鸭肥白的躯体就挂在案头。一直到夜深,人声也不会完全萧寂。这一切,今天是大大变化了。那个酱园作坊的大院子,是没有找到。户部街的两侧,已经新建了许多工 厂、机关……再也没有了那样的空地。还是到秦淮河畔去看看吧。 穿过贡院西街去,就到了著名的秦淮。河边有一排精巧的石栏,有许多老人都在石栏上闲坐,栏杆表面发着油亮的光泽,就像出土的古玉。地上放着一排排鸟笼子。过去对河 挂了“六朝小吃馆”店招的地方,现在是一色新修的围墙。在文德桥侧边是新建的“白鹭洲菜场”。卡车正停在门口卸货。过桥就是钞库街,在一个堆了煤块的曲折的小弄墙角,挂着一块白地红字搪瓷路牌,上面写着“乌衣巷”。这时已是下午四时,巷口是一片照得人眼睛发花的火红的夕阳。乌衣巷是一条曲折的小巷,巷里的人家屋宇还保留着古老的面貌,偶然也能看到小小的院落、花木,但王谢家族那样的第宅是连影子也没有,自然也不会看到什么燕子。巷子后半路面放宽了,两侧的建筑也整齐起来。笔直穿出去就是白鹭洲公园,但却紧紧地闭着铁门。向一位老人请教,才知道要走到小石坝街的前门才能进去。我顺便又向他探问了一些秦淮河畔的变迁,老人的兴致很好,热情地向我推荐了能吃到可口的蟹粉包子和干丝的地方,但也时时流露出一种惆怅的颜色,当我告诉他三十多年前曾来过这里时,老人睁大了眼睛,“噢,噢,变了,变了。”他指引给我走到小石坝街去的方向,我道了谢,走开去,找到了正门,踏进了白鹭洲公园。这是一处完全和旧有印象不同了的园林。一切都是新的,包括了草地、新植的树木和水泥制作的仿古亭台。干净、安谧,空阔甚至清冷。我找了一个临水的地方坐下,眼前是夕阳影里的钟山和一排城堞。我搜寻着过去的记忆,记得这里有着一堵败落的白垩围墙,嵌着四字篆字“东园故址”的砖雕门额,后面是几株枯树,树上吊着一个老鸦窠。这样荒凉破败的一座“东园”,今天是完全变了。在一处经过重新修缮彩绘的曲栏回廊后面,正举行着菊展,菊花都安置在过去的老屋里,这时暮色已经袭来,看不真切了。各种的菊花错落地陈列在架上、地上,但盆上并没有标出花的名色。像“幺凤”、“青鸾”、“玉搔头”、“紫雪窝”这样的名色,一个都不见。这就使我有些失望。我不懂赏花,正如也不懂读画一样。看画时兴趣只在题跋,看花就必然注意名色。从花房里走出,无意中却在门口发现了那块“东园故址”的旧额,真 是如逢旧识。不过看得出来,这是被捶碎以后重新镶拼起来的。面上还涂了一层白粉。即使如此,我还是非常满意。整个白鹭洲公园,此外再没有一块旧题、匾对、碑碣……这是一座风格大半西化了的园林,却恰恰坐落在秦淮河上。从饭店里出来,走到街上,突然被刚散场的电影院里涌出的人群裹住,几乎移动不得,就这样一路被推送到电车站,被送进了候车的人群。天已经完全昏黑了,我站在车站 上寻思,在三十年以后我重访了秦淮,没有了河房,没有了画舫,没有了茶楼,也没有了“桨声灯影”,这一切似乎都理所当然地成了历史的陈迹。可是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安排 人民的休息、娱乐和文化生活呢?人们爱这个地方,爱这个祖祖辈辈的“游钓之地”。我 们应该怎样来满足人民炽热的愿望呢?(选自《白门秋柳》,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6 年 6 月第 1 版,有删减)9.三十年后,秦淮河畔发生了哪些变化?10.文章开头写到三十年前的旧梦有何目的 11.第七段中兴致很好的老人“惆怅”些什么 12.联系上文具体说说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13.读完全文,你觉得作者的旧梦重拾了吗 说说你的理由。阅读《伤逝——怀念巴金老人》,完成各题。伤逝——怀念巴金老人黄裳①十月十七日晚饭后,我正在电视机前观看神舟六号飞船胜利返回的新闻。电话传来了巴老逝世的消息。我没有吃惊,依旧平静地看完电视。可是上床休息却一夜无眠,六十年来与巴老往还的往事,纷至沓来,不能自已。真是没有法子,想想只有将这些如尘的记忆片段,捉到纸面上来,作为对老人的纪念,才能获得心的平静。②我最早见到巴金,是一九四二年冬,在重庆。当时我只身入蜀,举目无亲,只带了他的三哥、我的老师李林的一纸便条,把我介绍给他。便条上只写了些报告平安的话而已。巴金的话不多,但却热情地接待了我。记得他曾介绍我去吴朗西在沙坪坝开的一家寄售商行,卖去了一件大衣,作为生活费。他还将我所写的旅行记事散文,介绍给“旅行杂志”。我因此得到在重庆的第一笔稿费。③我们见面不多,不过两三次。谈话也简短。这以后,我就走到军中,当一名翻译官。在昆明、贵阳、印度都曾收到他的来信,都是商量把我发表过的散文收集起来的事。他也真不怕麻烦,为一个年轻人做这些琐碎的事。最后编辑成书,就是由他以编委身份,收入中华书局的“中华文艺丛刊”的《锦帆集》,时在一九四六年。这是我的第一本书。没有他,我不会走上文坛。④这以后,就是编入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文学丛刊”的《锦帆集外》,他是出版社的总编辑。取回原稿一看,着实令我吃惊而脸红。那些零乱的底稿,一一都由他用红笔改定,连标点也不放过。从此我才懂得做编辑工作的责任与辛苦。当时他已是名作家,却肯埋头做这些“小事”。想来从他身上受到的教育、影响又何止此一端。他是大作家,又是伟大的组织者,从他手中推荐了多少新人,为文坛添加了如许新生力量,这许多,都是在默默无言中完成的。⑤一九四六年后,他定居上海卢湾区的淮海坊59号。这时我已成为他家的常客。因工作忙碌,我不常回家吃饭,经常在他家晚餐,几如家人。饭后聊天,往往至夜深。女主人萧珊好客,59号简直成了一处沙龙。文艺界的朋友络绎不绝,在他家可以遇到五湖四海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作家,其中就有 旦、汪曾祺等人。那时,他们还是小字辈。巴金工作忙,总躲在三楼卧室里译作,只在饭时才由萧珊叫他下来。我们当面都称他为“李先生”或“巴先生”背后则叫他“老巴”。⑥他喜欢买书,也喜欢赠书。我陪他走过不少西文旧书店,店伙都和他熟识,有好书都留给他。他的版税收入,大半都花在买书上。他喜欢将新出的书送给朋友,不论是自著还是别人的作品。因为经常见面,所以得到他签赠的书很多,有些是新刊的小册子,后来很难搜全了。至于大部头如“全集”“选集”,更是高兴地持赠,仿佛是夸示自己新生的孩子似的递过来。他的译文集曾有三联版,印得很精致。后来又出了大本精装一叠,又欢喜地取来相赠。最后是“人文”本的译文全集。他实在又是一位出色的、成果累累的大翻译家。我最喜读的是他译的赫尔岑的《一个家庭的戏剧》,是一部难得的译品。他迁居武康路宅时,我曾帮他搬过书,一束束洋书,搬上二楼他的书房,吃力得很。他真是位大藏书家,浩如烟海的卷册,生前多已捐赠各大图书馆。我多次看到新华书店按时给他送来新出的图书,一次就是几十、上百册。可见他爱书的豪情。⑦他总是劝朋友多写,多留下些东西。在病房里也是如此,他苦口婆心地劝曹禺完成剧本《桥》。他对我也总是勉励,每次见面都希望我多写。不仅如此,其实他对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他写《随想录》时,已逾古稀,可能怕我担心他中途搁笔,他还说:“我要继续写下去。我把它当作我的遗嘱写。”听到“遗嘱”二字,我觉得不大吉利,连忙说:“不会的,不会的。”可能看出我有点感伤,他便向我解释:“我还要争取写到八十,争取写出不是一本,而是几本《随想录》。我要把我的真实的思想,还有我心里的话,遗留给我的读者。”回思往事,至今不敢懈怠。⑧巴老逝世,损失了这位领军的人物,是中国文学界的大损失。记得过去谈天时,我曾对新出现的作者文字不够洗练、不够纯熟而不满,他立即反驳,为新生力量辩护,像老母鸡保护鸡雏似的。他是新生者的保护者,是前进道路上的领路人。匆匆急就,写此小文,以为巴老纪念。掷笔惘然。2005年10月19日(取材于黄裳同名文章)14.文章记录了 ,重点记叙了 ,表达了“我”深切的怀念。15.文章第④段说到“着实令我吃惊而脸红”。结合上下文,分析“我”“吃惊而脸红”的原因。16.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⑦段中“总是”“苦口婆心”“都”的表达效果。17.文章的题目是《伤逝——怀念巴金老人》,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答案1.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③引出浣花草堂。 2.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凸显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3.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②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和平的生活。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 4.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③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解析】1.考查对文章开头作用的分析能力。作答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首先在内容上,作者开篇便提到了张鹤龄的《杜诗辑注》,并写了自己阅读杜诗的感受,很容易让人注意到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在结构上,作者在第①段提到了“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点明了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并引出自己游浣花草堂的经历,自然引出对浣花草堂的介绍。2.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作答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并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进行理解。“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了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出自第 段,该段重点描写了作者阅读杜甫的草堂诗后的感受,并细致刻画了自己从杜甫的草堂诗中“看到”的“如许境界”。而画线句子“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将复诵杜甫的草堂诗比作“梦游”,可以看出了作者沉醉于诗作意境的状态;而联系后文作者描写的“如许境界”也从侧面反映了杜甫的草堂诗描绘的自然风光的意境之美,表现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作答时需要先找到能体现作者对杜甫有新的认识的内容,然后再进行概括。阅读文章内容可知,文章第①段、第⑨段和第 段重点写出了作者对杜甫的新认识。由第①段开头写蜀道重读杜诗带来新鲜的感觉“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可以看出作者认识到杜甫有可贵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由第⑨段中“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可以看出作者认识到杜甫具有清疏、简朴的精神气质;由第 段的“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杜甫写出了许多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他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的和平的生活,并且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4.考查阅读启示。作答时先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全面地认识诗人杜甫的做法,然后再结合作者的做法谈启示。阅读文章可知,作者来草堂前阅读了清初张鹤龄的《杜诗辑注》,并熟读杜甫诗歌,认识到杜甫有“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然后参观草堂,游览了后人修建的杜甫草堂,并在第⑨段结合诗人的形象对草堂进行了评价;在第 段和第 段作者通过复诵杜甫的诗作,写出了自己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及对杜甫的评价,并写出了他人对杜甫诗歌的误解。由此可知,作者通过反复诵读杜甫的诗作,深入了解杜甫的生活环境,并提出自己对杜甫及其诗作的见解,进而批驳他人的误解。作者通过这些做法全面地介绍了杜甫,并写出了自己对杜甫的新认识。据此,作答时可从作者了解杜甫的做法中写出自己的启示。5.从第一次见到曹禺到三十年后的再见巴金和曹禺的故事,可知他们两人的友谊非常深厚,赞美了这跨越时间、空间的纯真情谊,正好点题“海内存知己”,令读者动容;内容上也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6.(1)“活力”:指青春、天真,写曹禺像中学生一样青春活泼,有少年气;(2)“活力”:指坚韧的品格和旺盛的生命力,即便在衰病中,也定然可以抵御一切风浪。 7.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巴金先生鼓励朋友写作比作推着车子过桥,“吃力”“耐心”形象生动又准确地写出了年近八十的巴金先生,在艰难中坚持着“为人民”的信念,始终为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留下更多精神财富不遗余力,表现出巴金先生的忧患意识,以及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 8.①如曹禺先生诚直、天真,坚韧不拔。②像巴金先生兢兢业业,为文学,为人民。③像文中的文学家一样,做一个纯粹的人,积极乐观,与朋友互相鼓励、支持,热忱地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吝贡献,不畏牺牲。【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绘作者与曹禺、巴金的交往经历,展现了文学界两位大师之间深厚而真挚的友情。文章从1946年与曹禺的初见到多年后的再度相聚,勾勒出曹禺从充满青春活力到历经风雨后依旧不减创作激情的变化;同时,巴金作为友人,不遗余力地鼓励曹禺创作,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整体上,这篇文章不仅赞美了友情,还传达出一种坚守理想与不懈努力的文学精神。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结合第②段“记得是1946年,在霞飞坊巴金家里,我第一次见到曹禺。他是我敬重的剧作家和前辈,他在南开中学搞演剧活动,是在我进入这个学校的六七年以前”“散场后,我在影院门口的人潮中碰到曹禺。我问他片子怎么样,他兴奋地连说好,很好,同时还做出了只有一个中学生才能做出来的表情动作。这使我很吃惊并留下了至今不能忘记的印象”可知,在巴金家,“我”第一次遇到曹禺先生,感受到了他的天真、真诚。后来一次影院外面评论电影的经历,更让“我”感受到了他的青春活力。之后三十年不相见了;结合首段“前天到医院去探望巴老。坐下不久,曹禺来了。这是我最近第二次在医院里看到他。一年来,几次与曹禺相遇都在巴金家里。他们是老朋友,谈起天来热烈而随便,海阔天空地说着许多事情”、第⑦段“在巴金家里有几次都谈到了《桥》。曹禺说他在设法寻找当年《文艺复兴》上发表过的前两幕原作,同时努力寻忆、收集40年代重庆的生活印象,他很努力地继续写,有时感到非常艰难”可知,最近一年几次在巴金家里遇到曹禺,两个人热烈的谈论;从三十多年前在巴金家看到曹禺,到三十年多年后再次在巴金家多次遇到曹禺,看出巴金和曹禺的交往时间之久,交往程度之深,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二人友谊跨越时空;从二人谈论内容看,二人多谈论的是文学创作方面的事情,巴金在尽力帮助曹禺,推着他往文学的阳光大道前行,表现二人友谊的纯真、真挚,不涉及利益,只有真诚、理想;他们的友谊正符合题目“海内存知己”,这段友谊经历时间经久不衰,这“人间美丽景象”跨越了时空的界限;通过“我”跨越三十年的见证,丰富了文章内容,“我”见证二人饱经磨难、风霜之后,依然真挚,依然追寻着文学的理想,依然想为人民留下优秀的作品,展现了他们的高贵品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6.本题考查词语理解。结合第②段“1946年,他好像正在导演他自己写的电影《艳阳天》,剧本同时也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散场后,我在影院门口的人潮中碰到曹禺。我问他片子怎么样,他兴奋地连说好,很好,同时还做出了只有一个中学生才能做出来的表情动作。这使我很吃惊并留下了至今不能忘记的印象”可知曹禺先生自己搞演剧活动,写剧本,并且如同中学生一般地激情地评论影片,可见他身上充满朝气与热情,这就是“活力”的体现;结合第⑤段“有人说他的身体很不好,情绪很不稳定,有时激动,有时颓唐。但对照过去仅有的印象,我直觉地感到,他会走过来的。我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奇妙的能适应种种情况的强盛的活力”“同时他还是一个有着高昂激情的善良的诗人(不一定写诗的才是诗人,这是我最近产生的一种强烈感受)。这样的人很难在风浪中被冲垮、卷走”可知此时的曹禺先生生病了,但凭借以往对他的了解,他不是那么容易被打败的,他身上充满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可以支撑他渡过难关。故此处的“活力”可以理解为“顽强的生命力”,可以战胜一切磨难。据此言之有理即可。7.本题考查词句理解与赏析。结合“我看他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可知这里的“他”指的是巴金先生,“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把他鼓励朋友写作比作推着车子过桥;结合“吃力”一词可知这个过程非常艰难,此时的巴金已经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做起事情非常困难;结合“耐心”一词可见他年迈但是意志坚定,他一定要把人才培养起来,小而言之为了个人,大而言之为了祖国文学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巴金老人身上的忧患意识,人文关怀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和敬仰之情。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结合第①段“他们是老朋友,谈起天来热烈而随便,海阔天空地说着许多事情。坐在一旁听他们谈话真是一种快乐。他们对谈,有时也争论”可知巴金和曹禺是好朋友,他们经常热火朝天的争吵,但为了文学、正义,这也是快乐的一件事,故这里的“精神财富”可指两人坚定的友谊;结合第②段“1946年,他好像正在导演他自己写的电影《艳阳天》,剧本同时也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散场后,我在影院门口的人潮中碰到曹禺。我问他片子怎么样,他兴奋地连说好,很好,同时还做出了只有一个中学生才能做出来的表情动作。这使我很吃惊并留下了至今不能忘记的印象”可知曹禺先生自己搞演剧活动,写剧本,并且激情地评论影片,可见他身上充满朝气与热情,由此可知此处的“精神财富”指的是年轻人的青春活力与朝气热情;结合第⑤段“有人说他的身体很不好,情绪很不稳定,有时激动,有时颓唐。但对照过去仅有的印象,我直觉地感到,他会走过来的。我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奇妙的能适应种种情况的强盛的活力”“同时他还是一个有着高昂激情的善良的诗人(不一定写诗的才是诗人,这是我最近产生的一种强烈感受)。这样的人很难在风浪中被冲垮、卷走”可知此时的曹禺先生生病了,但凭借以往对他的了解,他不是那么容易被打败的,他身上充满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生命力,由此可知此处的“精神财富”可理解为面对生活的苦难,坚忍不拔的精神毅力;结合第⑦段“巴金已经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我看他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他吃力,但耐心,一点点地使劲地推。他微笑着,说着笑话,但总不离开主要的目标。笑话有时是有点辛辣的,这时曹禺就像个爱撒娇的孩子,躲闪着,但也会承认自己当年有些举动是可笑的。在这种地方我看到了曹禺的诚直、天真,这是非常可爱的性格。我想,他终究会被一步步推上桥顶吧”可知即使巴金年纪很大,依然推动着其他人在文学上的前进,目的是争取为人民多留下一些精神财富,这种对朋友的支持、帮助,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财富”。据此可概括作答。9.秦淮河畔的小吃店招牌变成了新修的围墙;文德桥边新建了白鹭洲菜场;乌衣巷 后半路面变宽了,两侧建筑整齐;白鹭洲公园变成了大半西化的园林。 10.三十年前的旧梦让作者难忘,充满了对昔日秦准的喜爱;同时这也是再拾秦淮旧 梦的缘由,为下文做铺垫。 11.对昔日秦淮河畔繁盛热闹的怀念、向往。 12.对白鹭洲公园大半西化的不满、失望,以及对这座园子总算还保存着的一丝苦涩 的欣慰。 13.作者旧梦并未重拾。原因有:作者重访秦淮河畔,一切都变了,都成了历史的陈 迹;作者对待这一切的变化多是失望和不满的;文章的结尾还表达了作者对安排好人民休息、 娱乐和文化生活的美好愿望。【解析】9.概括主要内容,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主要变化:秦淮河畔的小吃店招牌变成了新修的围墙;文德桥边新建了白鹭洲菜场;乌衣巷后半路面变宽了,两侧建筑整齐;白鹭洲公园变成了大半西化的园林。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10.本题考查第一段的作用,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三十年前的旧梦让作者难忘,充满了对昔日秦准的喜爱,同时这也是再拾秦淮旧梦的缘由,为下文做铺垫。11.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兴致很好的老人“惆怅”是对昔日秦淮河畔繁盛热闹的怀念、向往。12.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画线句表现出作者对白鹭洲公园大半西化的不满、失望,以及对这座园子总算还保存着的一丝苦涩的欣慰。1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作者旧梦并未重拾。原因有:作者重访秦淮河畔,一切都变了,作者对待这一切的变化多是失望和不满的。14. “我”与巴金先生往还的往事 巴老对“我”的帮助 15.示例:巴老对“我”零乱的底稿进行细致修改,他肯埋头做这些“小事”让“我”吃惊:“我”因自己的错误之多而劳烦巴老而感到惭愧脸红。 16.示例:“总是”表现巴老一直劝告朋友们要写作,“苦口婆心”表现他不辞烦劳、再三恳切地劝告曹禺完成剧本,“都”表现他时时叮嘱“我”多写东西。这些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巴老对朋友和后辈的关切。 17.①对无私帮助过“我”的巴老的感激;②对中国文学界领军人物的崇敬;③对巴老逝世的悲痛。【导语】这篇回忆性散文以细腻深情的笔触,通过生活化的细节展现了巴金作为文学大家的人格魅力。作者以时空为序,从初识、提携到深交,选取了帮卖大衣、修改文稿、家庭沙龙、赠书劝学等典型事例,多维度塑造了巴金“伟大组织者”的形象——既是严谨的编辑,又是新人的伯乐;既是藏书家,又是诲人不倦的导师。文中反复出现的“书”的意象与“劝写”的细节,巧妙呼应了巴金“把心交给读者”的文学信仰。结尾“掷笔惘然”四字,将绵长的思念凝练得余韵悠长。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第①段“六十年来与巴老往还的往事,纷至沓来,不能自已。想想只有将这些如尘的记忆片段,捉到纸面上来,作为对老人的纪念”可知,作者想要通过回忆与巴老的往事来纪念他,所以文章记录的是“‘我’与巴金先生往还的往事”。结合第②段“热情地接待了我。记得他曾介绍我去……卖去了一件大衣,作为生活费。他还将我所写的旅行记事散文,介绍给‘旅行杂志’。我因此得到在重庆的第一笔稿费”,第③段“在昆明、贵阳、印度都曾收到他的来信,都是商量把我发表过的散文收集起来的事……最后编辑成书,就是由他以编委身份,收入中华书局的‘中华文艺丛刊’的《锦帆集》”,第④段“编入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文学丛刊’的《锦帆集外》……那些零乱的底稿,一一都由他用红笔改定,连标点也不放过”等内容可知,文中多处详细描述了巴老在生活上和文学创作上对“我”的帮助。由此可知,文章重点记叙的是“巴老对‘我’的帮助”。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第④段“取回原稿一看,着实令我吃惊而脸红。那些零乱的底稿,一一都由他用红笔改定,连标点也不放过”可知,巴金先生作为名作家,竟亲自细致地修改“我”零乱的底稿,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肯做“小事”的精神让“我”感到吃惊。结合前文“我”的底稿零乱,错误较多,而巴金先生却如此认真地帮“我”修改,由此可知,“我”因自己的稿子质量不高,给巴金先生带来如此多的麻烦而感到惭愧脸红。16.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结合第⑦段“他总是劝朋友多写,多留下些东西。在病房里也是如此,他苦口婆心地劝曹禺完成剧本《桥》。他对我也总是勉励,每次见面都希望我多写”可知,“总是”一词强调巴老在与朋友交往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劝朋友多创作的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将鼓励创作放在心上;“苦口婆心”生动地描绘出巴老在病房中,不辞辛劳、极其耐心且诚恳地劝说曹禺完成剧本的情景,体现出他对朋友创作的重视与关切;“都”则突出巴老每一次与“我”见面,无一例外地都会给予勉励,希望“我”能多进行创作。由此可知,这些词语通过对巴老不同劝勉行为的细致刻画,从不同角度、不同场景,形象且全面地展现出巴老对朋友和后辈创作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突出了巴老对文学事业传承的重视,以及对身边人成长的关心。17.本题考查标题理解。结合第②段“巴金的话不多,但却热情地接待了我。记得他曾介绍我去吴朗西在沙坪坝开的一家寄售商行,卖去了一件大衣,作为生活费。他还将我所写的旅行记事散文,介绍给‘旅行杂志’”和第③段“在昆明、贵阳、印度都曾收到他的来信,都是商量把我发表过的散文收集起来的事……最后编辑成书,就是由他以编委身份,收入中华书局的‘中华文艺丛刊’的《锦帆集》”可知,巴老在生活上给予“我”帮助,在文学创作上也助力“我”出版书籍。由此可知,“我”对巴老无私帮助自己的行为充满感激之情,这种感激也是怀念巴老的重要原因。结合第④段“他是大作家,又是伟大的组织者,从他手中推荐了多少新人,为文坛添加了如许新生力量,这许多,都是在默默无言中完成的”和第⑧段“巴老逝世,损失了这位领军的人物,是中国文学界的大损失……他是新生者的保护者,是前进道路上的领路人”可知,巴老在文学界有着重要地位,不仅自身创作成果丰硕,还积极培养新人,推动文学发展。由此可知,“我”对巴老作为中国文学界领军人物所展现出的卓越贡献和崇高精神充满崇敬,这构成了怀念巴老的关键因素。结合第①段“电话传来了巴老逝世的消息。我没有吃惊,依旧平静地看完电视。可是上床休息却一夜无眠,六十年来与巴老往还的往事,纷至沓来,不能自已”和第⑧段“匆匆急就,写此小文,以为巴老纪念。掷笔惘然”可知,虽然得知巴老逝世时表面平静,但内心却因回忆起过往与巴老的点滴而难以平静,最终写下文章纪念巴老,字里行间透露出怅惘。由此可知,巴老的逝世让“我”陷入悲痛之中,“伤逝”的情感贯穿全文,表达了对巴老离世的深切哀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