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单元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课题 追本溯源 声义系联——从形、声、义角度把握词义关联
教学目标
1.通过掌握汉字的造字方法,学会从形、义的角度追本溯源,提升学习字词本义的能力。 2.通过梳理汉语词义的引申脉络,增进对汉语同源词“声近义通 ”规律的了解,学会立足整 体认识汉语、系统积累古汉语词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字与词、独体字与合体字等基础知识,积累文言文学习技巧及文字学检索工具。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运用据形索义的方法探求文字本义,体悟一形多义中的引申脉络,初步认识汉语声 符表义这一现象,建立从形、声、义角度结构化学习汉语的意识。
教学过程
【概念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吗?高中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今天, 我们有幸在语文课堂上相会,那就让我们一起返璞归真,谈谈语文学科最为基础的问题—— 字和词吧! 字和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们是我们从小学习母语就开始接触的事物。大家知道汉 字是怎么来的吗?文和字一样吗?词语是如何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看见的这样呢? 今天,就让我们从形、音、义的视角,重新认识一下我们伟大的母语——汉语中的词和 字吧!、 【学生活动】 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入问题,进入情境,做好学习准备。 【设计意图】 由基本问题入手,创设情境,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工作。 活动一:明独合之分,查造字之法 简易提问后,教师展示文字的广义、狭义概念,引导学生快速推导汉字的概念。 想要拉进自己与古代语言之间的距离,就必须先初步了解古代的汉字及其类型。 已知: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试问,什么是“汉字 ”?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古代汉字,是记录古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同学们,我们经常听说“文字 ”这一概念,你知道“文 ”和“字 ”有什么区别吗? 教师简易介绍中国最为古老的字典——《说文解字》,在学生理解本书的写作用意后,展 示“文 ”和“字 ”的训释和相关辅助解说材料,通过猜字激趣和文本解读,使学生明白“文 ” 是独体字, “字 ”是在“文 ”的基础上逐渐生成的合体字。 “文 ”《說文》:“错画也。象交文。” “字 ”《說文》:“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 《诗 ·大雅 ·生民》:“(后稷,周始祖神)诞置之隘巷,牛羊腓(遮蔽)字之。” 《山海经 ·中山经》:“……有木……名曰黄棘……其实如兰,服之不字。”郭璞注:“字, 生也。” 提问:综合《说文》中的两则材料,我们能否发现“文 ”与“字 ”各有什么侧重? 在学生理解“文 ”侧重于绘形,而“字 ”侧重于生生不息地造字之后,教师展示许慎对 “文 ”“字 ”的界定。从形义角度阐明何为“物象 ”,使学生理解独体字在上古的形义关联。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 字者,言孳乳而浸(渐)多也。——许慎《说文解字 ·序》 依类象形,谓指事、象形二者也。 ……形声相益,谓形声、会意二者也。 ……仓颉有指 事、象形二者而已。其后文与文相合而为形声、为会意,谓之字。……独体曰文,合体曰字。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 ·序》 至此可知: “文 ”为独体,重在绘形,包括“象形 ”“指事 ”。 “字 ”由“文 ”组合而成,重在生生不息地造字,包括“会意 ”“形声 ”。
随后教师结合概念和古文字形讲授“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四种造字法。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① , 日、月是也。——许慎 注释:①诘诎,曲折。 象形,就是通过勾勒轮廓来摹写客观事物的造字方法。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许慎 指事,就是用象征符号(横或点)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会意者,比类①合谊② , 以见指挥③ , 武、信是也。——许慎 注释:①比类,排比同类事物。②合谊,组合表意。③指挥,语意所向。 会意,就是用两个(或更多)独体字,依据事理加以组合,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形声者,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许慎 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构成的合体字。形声,是最能产的造字法。在《说文解字》中, 形声字占比约 87%。 小结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包含独体字与合体字。 独体字:来源于小篆中的象形、指事。由单个部件组成。 合体字: 由多个独体字组合而成。由两个表意部件构成为会意; 由表意部件和表音部件 构成则为形声。 文言学习技巧点拨之一: 运用据形索义的方法,可以追溯独体字和会意字在造字之初所记录的本义和造字原理。 当你对某个汉字所记录的词义感到生疏时,可以查阅其造字之初的字形,考察字形与语 义之间的关系,构建逻辑链条。 【学生活动】 思考提问,推敲并归纳汉字概念,在学案上记录相应概念,初步构建对文字系统的正确 认识。 【设计意图】 教师展示学界对文字的界定,引导学生推导汉字的概念,进而明确“文 ”和“字 ”的差
异,为后续的形声义阐发奠定理论基础。
活动二:理声义脉络,探同源词族 古人言简,故而文言文也有着言简意丰的特点。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先民善于使用精 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味,例如我们所说的“一形多义 ”,便是用一个字同时记录多个词,这 固然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然而,大家也都知道,纷繁的词义经常干扰着我们对文言文的理 解。不过,大家知道吗?在古汉语中,一个词的各个义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通过探索声义 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词的意义铺开,探索词义系统内部的奥秘! 【思考】有一个词,本义为军事用语,指密集的炮火射击,因过于密集以至于像一张幕 布一样。随着互联网发展,该词也可用作网络用语,指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弹出的评论性字 幕。 这个词是什么?它产生后,人们为它另造新字了吗? 明确:弹幕。新词产生,但并不为之新造字。于是就形成了我们阅读文言文时遇到的“一 形多义 ”现象。 教师展示《汉语大字典》中“绝 ”的五个义项与该字的古代字形。 思考:请结合《汉语大字典》中“绝 ”的六个义项,参考三个古代字形,指出“绝 ”的 本义,发掘潜藏在各语义之间的引申规律。 义项一:丝线断绝。《説文》:“絶,断丝也。 ,古文絶,象不连体,絶二丝。”(丝线+ 横断)
义项二:割断、切断。(某连续物+横断) 义项三:后代断绝。(家族+横断) 义项四:横渡。(水流+横断) 义项五:食物断绝。(补给线+横断) 义项六:气息断绝。(呼吸+横断)
为了表达断丝这一词义,古人先制“绝 ”字。随后以该义的“横断 ”这一语义特征为出 发点,与其他事物(食物、家族、补给线等)相结合,引申出其他义项,引申出的各词义均 由“绝 ”字记录,一形多义的实质往往是古代词义引申脉络。
思考: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词义会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产生,一个汉字可以 记录的词义会越来越多。然而,如果一个汉字无限制地记录越来越多的引申义,是否有利于 汉语的健康发展?对此,古人会采取何种对应措施? 明确:古人应为引申出的新词另造新字加以记录。新产生的词的声义,与其所源出的词 之间语义具有引申关系,读音存在关联,这便是音近义通的同源词族。 思考:“輮 ”,大家在《劝学》中学习过,课下注释为:同“煣 ”,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请结合词典释义,挖掘“輮 ”“柔 ”“揉 ”“煣 ”之间的声义关联。 “柔 ”,《说文》:“木曲直也。”汤可敬今释:“树木可曲可直。”《汉语大字典》:“木质软 和,可以曲直。” “揉 ”,《汉语大字典》:“使木条弯曲或伸直。” “輮 ”,《说文 ·車部》:“輮,車网也。”《汉语大字典》:“车轮的外框。” “輮 ”“煣 ”“揉 ”均以“柔 ”为声旁,其所记录的词读音相近、语义相通(声近义通), 自同一语源产生,可归并积累。 随堂练习: 小组合作:“玦 ”可见于《鸿门宴》,课下注释为“环形有缺口的佩玉 ”。结合字典解释和 后人注释,论证以下四个字之间所存在的声近义通关系。 “玦 ” “缺 ” “決 ” “ 阙 ” 《说文 ·玉部》:“玦,玉佩也。从玉,夬声。”韦昭注《国语》云:“玦,如环而缺。” “缺 ”,《说文 ·缶部》:“缺,器破也。从缶,決省声。” “決 ”,《说文 ·水部》:“決,行流也。从水,夬声。”《金史 ·哀宗纪上》:“遣完颜麻斤…… 決河水,卫京城。” “ 阙 ”,《说文 · 门部》:“阙, 门观也。”《六书故 ·工事一》:“宫城上为楼观,阙其下为 门,所谓阙门也。”
小结 引申,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过程。 本义,是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是引申的起点。 引申义,是从词的本义出发,经过一定的逻辑而演变产生的后起义。 文言学习技巧点拨之二: 遇到一形多义现象时,可以关注各义项之间的语义联系是否存在引申规律,用系统的视 角归并积累。 遇到声符相同、意符不同的形声字时,可查阅辞书,挖掘语义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规律, 如有声近义通的关系,则为同源词,可归并积累。 【学生活动】 回忆课内中对重要实词“绝 ”的学习,结合教师所提供的各义项,梳理引申义。 【设计意图】 以声、义关联为纽带,系联一形多义的各词义和同源词,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文言词汇, 举一反三,扩充文言词库,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课后拓展作业
教材《侍坐》中有“莫春 ”一语,注释为“莫,同暮 ”,即傍晚、晚之义。然而,在现代 汉语中,“莫 ”字基本记录虚词,与晚义无关。对此,我们除了死记硬背外,还有其他学习方 法吗? ①你能否查阅《说文》,运用据形索义的方法追溯“莫 ”字的本义和造字原理? ②你能否寻找几个以“莫 ”为声符的汉字,根据声近义通的原则,积累与“莫 ”同源的 实词? 总结 汉字汉语之可贵,不单在于古老,更在于其从未间断的发展性。 文字记录语言,进而体现文化。有了文字,我们的文明与历史才得以记录,透过汉字, 我们方可阅读典籍,了解我国光辉文化,探索祖先的生活样态。 作为现代公民,我们理应敬畏母语,热爱母语,努力理解母语,学习母语,让已有六千 年之久的汉字汉语,通过我们的双手,继续向下延展,让她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