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虞美人》课题 无常与永恒,一江春水愁——《虞美人》品读教学目标1.品读意象,领悟词中无常人生与永恒景象的对照。 2.品析作品内容,感受词人强烈的愁情。 3.在对比分析中,体会作品所传递的人类共通之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品析作品内容,感受词人强烈的愁情。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对于人生无常与自然永恒的感悟,加深对人世悲愁的领悟。教学过程一、导入 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难以用言语表达。为了将情感传递,诗人们妙笔生花。秦观的“无 边丝雨细如愁 ”告诉我们愁的宽度;李清照的“载不动许多愁 ”告诉我们愁的重量;而李煜 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告诉我们愁的曲折往复。今天,让我们通过一首《虞美人 ·春花 秋月何时了》,来感受李煜春水般的愁情。 二、知人论世,观人生无常 1、【活动】配乐诵读《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感受李煜无常人生。 诗不读不以传情,一起诵读这首词,体会作者情感。 2、【提问】李煜提到的“往事 ”里,掩盖了多少难以诉说的经历呢? 明确:李煜的人生,有着重要的三个阶段。 1. 身不由己,无奈为帝 李煜出生于公元 937 年,原名李从嘉,为李璟第六子。他立志成为一名醉心诗词、音乐 的隐士,喜欢吟诗作对,游山玩水的快活日子。但因几位兄长的离世,加上“丰额骈齿,一目重瞳 ”的帝王之象,被迫成为了南唐国主。 2.祸在朝夕,阶下之囚 李煜登上皇位后,向北宋朝廷俯首称臣,并废南唐国号, 自称“江南国主 ”。 政治上的无能,加速了南唐的覆灭,成为亡国之君,亡国后他被囚禁在北宋的深宫之中。 3.千古词帝,成就绝命之词 公元 978 年,乞巧佳节之日,李煜写下一首《虞美人 · 春花秋月何时了》,因这首词直抒亡 国之思,惹宋太宗大怒,从而被毒杀。因此,这首词可谓其绝命之词。 三、品味意象,领悟无常与永恒的对照 1、【探究】面对人生的无常,李煜用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思?这些意象在运用中有何特点? 明确: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 意象 (东风)春花 秋月 (又)自然景物 何时了 循环往复,永恒流转小楼 雕栏玉砌 人文景观 应犹在 久久留存类别关键词特点运用规律一永恒,一无常(三次对照)艺术手法三次对比意象运用特点:春秋常用来表示一年四季,“春花秋月 ”代表着四时景象,“何时了 ” 点明春花秋月年年往复的特点。而“又东风 ”一“又 ”字突出了东风之往复。以上意象都为 自然景物,都遵循着自然界永恒流转的特点。 “雕栏玉砌 ”指代故国的华丽宫殿,“应犹在 ”则表明没有人类情感的客观存在似乎也 能久久留存。 当我们把这些意象圈画出来,还能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规律:这些意象都出现在单数句中。 而双数句中,则有“往事 ”“不堪回首的故国 ”和“ 已改的朱颜 ”,这些内容都直接指向李煜 的无常人生。李煜将“一永恒一无常 ”的规律重复三次,将永恒之象与无常人生进行了三次 对比,劈空而下, 由此突出印证了他春水般的愁情。 四、品析作品,感悟诗情 潘向黎女士曾评价: “李后主的愁是彻底心碎、无望、无奈的愁恨,是最强烈的,到了第十级。 ” 【探究】李煜的巧妙构思下,究竟蕴含着词人怎样的强烈愁情?在初步了解了词中的三 处对比之后,请同学们结合具体内容继续深入探究李煜的愁情。(从无常与永恒切入) 1. 永恒下的无常,美好消逝之哀愁 慧开禅师曾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春花秋月代表四时美景。四季的 美好不停流转,循环往复。可是李煜并没有为此欣喜,而是急切盼望它何时能“ 了 ”。这是为 何?答案就藏在他的往事中。 自然景物循环更替,美好景象永恒存在,但人事却不会遵循这套自然法则。他再也不会 拥有诗情画意吟诗作对的惬意,与享尽世间繁华奢靡的欢乐。眼前的春花秋月,似乎是在嗤 笑李后主如今的囚徒生活。这是永恒之景下的他所经历的无常人生,我们能感受到李煜因美 好已逝,物是人非而生发的哀愁。 2. 无常中的永恒,故国破碎之悲愁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东风吹拂的夜晚又是李煜的不眠之夜,这东风有何特别之处呢?按 地理位置看,金陵大致位于李煜所在之地的东偏南方向。这东风是从故国袭来的东风,怎能 不让李煜伤怀呢? 自然而然引出下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亮自古以来是表达思乡之情的意象,如今 明月光彩依旧,而曾经明月朗照的故国却成了心中难以承受的伤痛。公元 975 年,国家刚刚 破灭之时,他便已在《破阵子》中表达过这份悲痛。 【拓展延伸】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破阵子 · 四十年来家国》李煜 在这首词中他描绘了故国宫殿的高耸入云、精致华美,记录了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记录 了他后来投降的狼狈不堪。 自己成了俘虏之后,腰肢减瘦、鬓发斑白。 两年之后所作的《虞美人》 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一句正与《破阵子》 内容相合,“雕栏玉砌 ”指代故国华美的宫殿,“应犹在 ”中的“应 ”表达了一种推测的语气, 他只能猜测回不去的宫殿现状。这种不确定的表达更是流露出他内心最深层的悲哀,他知道 自己永远失去了故国。“朱颜改 ”可以指李煜自己的容颜憔悴,也可指家国易主。他明明只有 才子的风华,却成了一国之君,居掌权之位,却未励精图治,而是偏安一隅,最后成为令国土沦丧的罪人。这是他无常人生下永远无法抹去的深沉悲愁,亡国之痛痛彻心扉。 在一重重愁情积蓄之下,词人最后发出沉重一问:“问君能有几多愁,点明愁情。并自问 自答: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将愁情化抽象为具体,愁情犹如汹涌奔流的江水向我 们涌来,词的境界变得更加阔大。 五、对比探究,思维拓展 【探究】“永恒 ”与“无常 ”这对词汇蕴含着丰富的哲思。苏轼在《赤壁赋》 中曾用“盖将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 乎? ”来表达对永恒与无常的思考,这与李煜的感悟有何不同? 客哀吾生须臾长江无穷。苏轼却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万事万物时时都在发生改变; 从不变的角度看, 日月星辰等自然之物以及人类本身都是永恒不变的存在。因此我们与长江 是同等的存在,又何须悲伤。这体现了他的理性思辨,更表现出他的豁达乐观之性情。这是 他经历人生波折以后,在无常人生中对自我的超脱。他的感悟是一种开阔的精神境界。他以 他的开阔豁达治愈读者之心灵,也打开了读者之襟怀。 而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亡国之后过着与外界隔绝的囚徒生活。阅世之 浅造就了他的至纯至真。在他历经人生突转后,便有了真性情的感性表达。李煜在《虞美人》 中将无常人事与永恒景象进行了多次对照,道出现实: 自然之物永恒流转,而人生却变化无 常,我们无法改变无能为力。这何尝不是我们所有人面对的境遇。 词中“ 问君能有几多愁 ”中的“君 ”是谁?可以是词人自己,也可以是任何一个读者。 李煜在词中诉说的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命运,也是我们共通的悲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 曾评述:“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 王国维评价他俨然像释迦牟尼、耶稣基督一样,即言李煜之愁承载的是芸芸众生,李煜 以其最诚挚纯真之心书写他的词作,并不是单纯的只道自己的身世之苦。他将个人之愁化作 了一种博大的普世关怀,这是他洞察人世悲愁的领悟。作业练习1、请分析这首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词人情感。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学校广播台制作了《经典诗词咏流传》节目,正在向全校征集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 时了》的推介词,请完成这篇推介词,字数要求 200 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