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静女》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静女》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静女》——发乎情,止于礼的中和之美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诵读、多角度复述,能够准确认读《静女》字音,掌握重点字词含义,运用“《诗》 无达诂 ”的理念进行多元解读诗歌内容,进而提升转换表达能力以及诗歌鉴赏能力。 2.学生通过分析具体语句,能够深入剖析人物形象,感悟发乎情,止于礼的中和之美,提升 审美鉴赏水平。学生在发挥想象时,能撰写女主人公内心独白,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3.学生通过解读“思无邪 ”及对“郑风 ”的评价,能够深入体会《诗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 意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读字音、掌握重点字词、运用转换视角复述、深入分析语句以及撰写内心独白等方式, 提升学生对《静女》的理解、转换表达能力以及审美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悟《静女》中发乎情,止于礼的中和之美,以此激发学生对《诗经》 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式微式微,胡不归 ”;“采采芣 苢,薄言采之 ”。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都来自于《诗经》,出自于我们学过的《蒹葭》《关雎》 《子衿》《式微》《芣苢》这些经典篇章。在《关雎》中我们领略了古人“乐而不淫,哀而不 伤 ”的中庸文化,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爱情诗《静女》,让我们看看这 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爱情画面?在品读诗句的过程中感受古人那种发乎情,止于礼的中 和之美。
二、初步感知,疏通文意 诵读课文 (1)标注读音 《诗经 邶风 静女》 静女其姝,俟 Sì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 chí 蹰 chú。 静女其娈 luán ,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wěi ,说 yuè怿女 rǔ美。 自牧归kuì荑 tí , 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疏通字词 俟:等待。 搔首踟蹰: 以手指挠头,徘徊不进。 娈:美好。 炜:色红而光亮。 说:同“悦 ”,喜悦。 女:同“汝 ”,第二人称代词。 归:同“馈 ”,赠送。 荑:初生的茅草。常象征婚媾。 三、任务驱动,深入赏析 情境学习任务:班级“古韵新绎文学社 ”正在开展《静女》课本剧的改编活动, 目前, 改编进入到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编写部分。这需要我们为女主人公精心撰写一段内心独白。 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为课本剧增添魅力。要求:情感表达真实、丰富,不少 于 200 字。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我们先要弄清楚诗歌的内容,还要了解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以及其 所处的时代背景等。 (一)多视角疏通诗歌内容 1.请你以男主人公口吻复述诗歌内容。 参考: 姑娘娴静又美丽,与我相约角楼里。故意躲藏不见面,挠头徘徊真着急。 姑娘文静又美好,一支红管赠给我。红管闪闪放亮光,喜欢彤管你的美。 野外归来送荑草,实在美丽又奇异。不是荑草多美丽,美人赠送有情意。 小结:这是一首以男主人公口吻写的描写男女约会的爱情诗。约会时的情态描写生动传 神,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尽显恋爱萌芽期的浪漫,美好与温馨。 2.解释“《诗》无达诂 ”,然后运用这个理念以第三人称的视角重新复述诗歌的内容。 诗歌语言凝练、含蓄,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我们要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填补诗歌省
略的部分,但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常会出现一些分歧。 举例: 曲黎敏在《精讲<诗经>100 首》一书中,对《静女》的解读是“这首诗描写了一 个小伙子在城的一个角落里等待心爱的姑娘,始终未见姑娘真容,但小伙子手上有姑娘两件 礼物,这让他喜不自禁。”鲍鹏山在《鲍鹏山讲<诗经>》一书中认为:“静女出现了,并送上 一根红色的小草。小伙哪还顾得上埋怨,喜出望外地说:这草真美。女孩先说这是刚从牧场 为你采摘的,能不美吗?接着俏脸一变,故作生气地问道:你说草美,意思就是我不美喽? 憨厚的小伙哪禁得住这招,面红耳赤结结巴巴地分辩:不是草本身有多美,而是因为它是你, 我心中最美的人儿送的。” “《诗》无达诂 ”,对《诗经》的理解,没有通达或者一成不变的解释。因人而异、因情 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诗经》的解释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准确、唯一的解释。 小结:《诗经》在流传的过程中,每隔数百年便掀起一次译经的高潮,比如汉代的经学、 宋代的理学、明清的训诂,谁也说服不了谁。现在,《诗经》依然被热爱它的人解读,那我们 究竟要相信哪一种声音呢?不妨结合你的思考,做出复述即可。 (二)分析主人公形象特点,体悟“发乎情,止于礼的中和之美 ” 1.我们分别以男主人公、第三人称的视角复述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这 两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如果你就是这首诗中的男主人公,请你说一说静女的形象特点?“发 乎情,止于礼的中和之美 ”在静女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静女的形象特点,结合以下句子分析:“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静 女其娈,贻我彤管 ”“自牧归荑 ”。 参考:其姝、其娈,写出了静女漂亮、美好。“俟我于城隅 ”,写出了静女主动邀约,对 爱主动、热情。“爱而不见 ”,就是躲起来不让人看到,这说明她比男孩早到达约会地点,隐 藏起来可以随时观察男孩是否到来,故意躲起来,看男孩“搔首踟蹰 ”,足见女孩活泼俏皮。 “贻我彤管 ”“自牧归荑 ”送男孩礼物以传递爱的心意,礼物虽不贵重,却从郊野亲自采摘而 来,对男子用心与体贴,足见她非常珍视这份感情。尤其是“ 自牧归荑 ”,在远郊与男孩未见 面之时依然对其心心念念,超越空间与时间的挂念,可见静女爱之真挚与绵延不绝。“荑 ”常 象征婚媾,女孩主动邀约男孩,用此礼物表达爱意,敢爱有节制,情感细腻、委婉含蓄,富 有智慧,对男孩暗示,希望走入婚恋阶段。 小结:静女“发乎情 ”,情感纯真,在爱情上主动、热情,主动约会男孩,顽皮的戏耍男 孩;她的行为又“止于礼 ”,与男孩没有过分之举,仅是相约、送礼物表达情意而已。静女对
爱情的表达真挚纯粹,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对爱的把握适度、有分寸、不越矩,具有一种发 乎情,止于礼的中和之美。这与《诗经 氓》中的女主人公有相似之处。“氓之蚩蚩,抱布贸 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这里的女主人公是 多情、温柔而缠绵的,“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在对恋人依依不舍时,仍保持着理智与冷静, 没有与之私奔,而是坚持要明媒正娶。静女与《氓》中的女主人公可谓“乐而不淫 ”,她们都 向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符合所处时代之“礼 ”的婚姻。 2.如果你是静女,那么你眼中的男主人公是什么形象呢?“发乎情,止于礼的中和之美 ” 在男主人公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男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结合以下句子分析:“搔首踟蹰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 “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 参考:男主人公遵守承诺,如约而至,不见静女,急得他是挠头、徘徊,心神不宁又充 满期待。在收到女子赠送礼物后,他对礼物爱不释手,“说怿女美 ”“洵美且异 ”这不仅是对 礼物的珍视与赞美,更是对静女的爱慕之情的表达,对爱情的珍视,体现他对静女的真诚痴 情。“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真率纯朴的表达,他对静女的喜爱是纯粹的、毫无杂质的, 这种质朴的情感使他的形象更加可亲。男主人公憨厚可爱、直率淳朴、真诚痴情,是一位可 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小结:男主人公“发乎情 ”如约而至,“搔首踟蹰 ”,情感淳朴;赞美礼物,表达对静女 的爱意,情感表达并非直白张扬,避免过度放纵,而是含蓄内敛、有节制,对爱的把握适度、 有分寸、不越矩,同样具有一种发乎情,止于礼的中和之美。这种美也正契合孔子对《诗经》 的评价“思无邪 ”,思想纯正;情感的中和、行为的适度、 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又符合儒家倡议的中庸之道。 四、文化探究与背景补充 (一)文化探究 1.同样是写爱情,看看《郑风》是如何写的? 以《郑风 ·子衿 》为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 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郑风 子衿 》 参考:《郑风 子衿 》这首诗直白的表达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热烈而直接。 女子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焦灼地在城阙之上独自走来走去。急切的思念 以及大胆的情感表白“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大胆奔放似乎有“过分 ”的倾向,但是女
子的思念是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表达,纯粹而真挚。 2.如何理解“郑风淫 ”?“思无邪 ”?《诗》何以成为《经》? 参考:“郑风淫 ”,“淫 ”指的是“过分 ”的意思,于“雅乐 ”的含蓄、平和、节制来说, 郑乐比较激烈、外露和宣泄。但是从情感表达的角度看,依然是情感纯粹、质朴而真挚。所 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短短的一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诗 经》的核心价值——纯正的思想。《诗经》本为《诗》,何以成为“经 ”呢?这离不开它本身 的文化价值与思想内涵,它符合儒家思想,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发乎情,止于礼 ”的 中庸思想,儒家加以推崇研究,将其奉为经典。人们对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多元价值的高度 认可,以“经 ”命名,以此成为人们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参考和标准。 (二)背景补充 为了写好人物内心独白,我们还要请同学们介绍一些时代背景。阅读以下内容,从男女 交往、恋爱、婚姻等角度介绍“静女 ”所处时代的特点。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木瓜》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郑风 ·溱洧》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 畏也。 《郑风 ·将仲子》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 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 言。尔 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卫风 ·氓》 在《诗经》的时代,男女交往相对后世封建社会较为自由和开放,男女之间存在一定的 恋爱自由。例如《木瓜》这首诗,表达了男女之间相互赠礼、 自由表达爱意的纯真情感。在 一些特定的场合,年轻男女可以自由地交流和表达感情。如《溱洧》这首诗描写了郑国上巳 节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情景。男女之间相互戏谑、赠送芍药,男女自由交往、情感 表达较为直接,这是在特殊的节日里的戏谑、表白的风俗。 尽管男女交往较为自由,但也受到一定的礼仪规范和道德观念的约束。男女之间的交往 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矩,不能随意逾越。如《将仲子》中描写了一位女子在爱情与礼教 之间的纠结。女子虽然爱慕仲子,但又畏惧父母之言和社会舆论,不敢让仲子过于亲近。在 《诗经》的时代,男女重视婚姻。婚姻在当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受到人们的重视。
婚礼有严格的仪式和程序,需要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例如《氓》中就描写了女子从恋 爱到结婚的过程,反映了当时的婚姻习俗。 五、展示评价与作业布置 回顾核心学习任务,修改作品,展示评价。 示例:“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今日终 于与你相约要相见,我要悄悄躲着再突然出现,让你又惊又喜。偷偷看你“搔首踟蹰 ”急切 而又憨厚的模样,心中满是欢喜。送你荑草以表心意,就是不知你可懂其中的含义?纵使千 般不舍,万般依恋,短暂相聚后也要分离,我盼着你能珍视这份情义,期待那场“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的婚礼。“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让我们的爱如同这彤管一般,永远鲜艳又明亮。 小结:这位同学生动展现了静女的情感世界,再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爱情与婚姻的 向往与追求,人物内心独白也符合“发乎情,止于礼的中和之美 ”,符合儒家倡议的中庸之道。 我们生活的时代也不缺少中庸之道,你能说一说中庸之道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 之间的相处之中是如何体现的吗?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希望我们继续阅读《诗经》, 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发现传统文化之美,结合时代特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请完成作业。“1 ”为必做,“2 ”“3 ”任选一个完成即可。 1.请在两天内熟练背诵《静女》全诗,并准确默写,错误不得超过两处。默写完成后, 请用红笔认真订正错误之处,并在旁边写下错误原因及正确的理解, 以加深记忆。 2.借助AI创作一首《静女》之歌。创作完成后,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心得,阐述你在 创作过程中的思路以及对诗歌音乐化表达的理解。 3.编写《静女》课本剧剧本。剧本要充分展现诗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涵,同时 可以适当进行创意拓展。字数不少于 1000 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