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小说专练---[法国]吉尔贝·塞斯勃隆小说(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小说专练---[法国]吉尔贝·塞斯勃隆小说(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小说专练---[法国]吉尔贝·塞斯勃隆小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 窖
[法国]吉尔贝·塞斯勃隆
国王陛下颁布了一道诏令,宣称他将每月一次亲临一个臣民的家,并在那里进餐。朝廷的反对派就立刻散布舆论,说这种作法是“收买人心”。国王无论干什么,反对派准会发表点儿攻击性的评论,把国王贬得一钱不值:什么“好大喜功”啊,“怯懦无能”啊,等等,不一而足,向来如此。在他们眼里,国王跟他们最为格格不入之处,就是陛下的所作所为虽然达到了与他们一致的目标,但竟采取了他自己的方法。这也是他们最不能原谅国王的一点。这回,国王去臣民家里进餐一事,他们只报以耸耸肩膀,鄙夷地斥之为“收买人心”。哪里知道,这次他们可错怪了国王。因为国王的这项决定,看来事体不大,却有深刻的用意。国王向来研究历史,深知曾有许多王朝由于不懂得跟人民保持接触的重要性,不察民情,进而失掉民望,最后归于灭亡。而国王本人,自从登基以来,已经觉察到显赫的王权在他跟臣民之间正在垒起一堵无形的墙壁,而且越垒越高,根本用不着设岗戍卫,却比王宫的真墙更加难以逾越。猜疑本身就是卫兵,从隔阂发展到互不体谅是顺乎情理的,而今国王就是想打破这种局面,方法虽然天真一些,却是体面的。总之,陛下的主意已定:每月都要到他治下的百姓家里进餐一次。
内阁的好几位大臣为此很不高兴,警察总长尤为惶恐。他对付街头群众集会、防范爆炸暗杀事件之类是装备有余的,而对付一家一户、日常生活诸环节的问题,例如菜里放毒等,却毫无经验。其他大臣害怕的却是另一回事。过去,他们是国王得到消息的唯一来源,现在如果陛下忽然发现大臣们自己原来一无所知,而他们却一直在谎称民意,那可如何是好!那些高官显贵、朝廷的在野派、新闻界、各种工会无不声称自己是代表民意的,可是当人民真有机会开口说话的时候,他们又惊恐万状。谢天谢地,好在老百姓早已丧失了讲话的可能,甚至失掉了讲话的兴趣,可是谁又能保证在家庭场合的饭桌上……
国王陛下对受到的款待和吃的饭菜都非常满意。在豪华的王宫里,有一道菜是国王不好意思点的,那就是布纪侬风味牛肉。但是这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怎么偏偏就猜到了国王想吃这个菜呢?她又怎么知道国王一直盼着能大杯痛饮都兰纳的葡萄酒?
国王陛下询问了五个孩子的情况:名字叫什么,学习怎么样,身体有没有病等,然后,他很不自然地笑笑,试探着说道:
“咱们来谈点儿政治吧!”
“谈这个有什么用,”孩子们的父亲说道,“俺倒不是恭维您,我们在这玩艺儿上想的跟您一样。俺常叨咕——不信您问孩子的妈,俺说,俺要是个当官儿的,想办的事也不是别的,就是现在他们办的那些。”他的妻子表示同意,但又有点难为情地补充说:“最好能改动一下学校放假的日期。”
国王听了大为高兴,说:“这正是最近教育大臣向我提出的建议。年轻人,你们呢?没有什么不顺心的事要说一说吗?——太太,能不能给我再来点儿布纪侬牛肉?”
“要说的事倒没有,”大孩子的话音渐渐平稳起来。“但是关于服兵役,我有个请求。”
他所提的问题,同样是在内阁会议上有人提出过的。这时候,孩子们的胆子越来越大了,每个人都提了一条建议,每条建议都是同样年龄的孩子所感兴趣的改革,而且这些建议几乎全都是在朝里议而未决的问题,其中有几个,恰恰是国王本人在内阁会议上一直持反对意见的。这时,他嘴里不说,心里暗记着,准备予以重新考虑。这是个好心眼儿的国王。
半夜十一点,国王和老百姓分别了,彼此都感到十分满意。一直在简陋的屋门外,焦急地等候着的三位大臣和警察总长从国王的脸上看出了这一点。
一位大臣说:“我们冒昧地给这户人家带来了一些礼品,请陛下俯允!”“这个主意不错,”国王说,“如果以我本人的名义来送,倒可能引起误解。明天见吧,先生们,我真非常高兴!”
四位大臣向国王行礼告别,然后他们进了屋,向出场的七个演员付了预定的酬金。正当他们要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脚底下似乎有点什么响动。
“哎呀,”警察总长大声喊叫,“我差点儿把他们忘了(原来,三个半钟头以来,这所房子的真正主人一家一直被关在地窖里,悄悄地呆着,感到时间太漫长了)。我希望还能剩下点儿布纪侬牛肉给他们……”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打破与民众的隔阂,国王颁布每月到臣民家进餐的诏令,但遭到反对派攻击,认为此举是收买人心,体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B.声称代表民意的群体对国王的决定惊恐万分,源于他们长期垄断民意解释权,担心国王通过直接接触人民发现其谎报实情的真相。
C.国王发现臣民的建议与在内阁会议上争议的问题几乎高度重合,虽未直接表态,但内心对民众智慧产生钦佩并决定重新审议政策。
D.地窖中被关押的真正主人一家,暴露了国王的“亲民”实为大臣们策划的表演,暗示统治者与民众的互动本质是虚假的权力作秀。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运用反对派“耸耸肩膀”的细节描写,刻画出其对国王的轻蔑,与后文国王的真诚形成对比,突出反对派的狂妄虚伪。
B.“布纪侬牛肉”作为小说的“文眼”,既暗示小说的主旨,又前后贯穿,首尾呼应,使得小说前后两部分很自然地浑然一体。
C.小说和《变形记》都采用全知视角,叙述客观冷静,但《变形记》还穿插运用了主人公视角,聚焦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D.小说通过“表演与现实的反差”揭示社会现实,与契诃夫笔下“套中人”封闭僵化的象征手法异曲同工,都有批判意味。
3.本文的语言具有鲜明的讽刺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我希望还能剩下点儿布纪侬牛肉给他们”,是理解小说人物与主题的关键句子。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 鸟
【法国】吉·塞斯勃隆
⑴在巴黎法兰西学院的一个院子里,长满了葡萄藤,这让整个院子看起来像个秘密花园。这些葡萄藤在阳光下,慢悠悠地爬上院子的红墙,有的还延伸到了窗户,把窗台装扮得清新怡人。正对着窗户,从葡萄藤中间露出一段管子,正好有一握粗,那纯白的外壳隐藏在深绿的葡萄藤中,远望去像碧天里的一颗星星。总之,它悄悄地藏在葡萄藤中,谁也不知道它通到哪儿,用来干什么。可是,有一只小鸟每年都来这儿做窝,它待在里面刚刚合适,就像一粒子弹装在枪膛里似的。它仿佛呆在它自己的王国里,感到很安全,很清净,还常常探出脑袋,用嘴玩弄一下葡萄藤,然后试试嗓子,接着就从早到晚都放开嗓子唱起歌来。
⑵附近一间办公室里有个年老的办事员,总开着窗户谛听。每天上午,他第一件事就是开窗,而下班前,他最后一句话就是对鸟儿说声再见。可是,有一天,工人来修理滑落在墙上的檐沟。“您爬上去以后,把那段管子给拔下来,它什么用也没有!”于是,鸟儿飞到别的地方藏身去了。在窗子边办公的那个老头儿觉得很不舒服,工作没精打采。过了好几天,他俯身到窗外,用手拨弄葡萄藤,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么难受,这么阴郁……
⑶“见鬼!见鬼!”
⑷他擦了擦脑门子。“见鬼!见鬼!”他在这里工作四十年了。四十年了,一切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每天要写同样多的公文,每天有同样多的记录要归档,同样多文件要研究……四十年啦,而今天……
⑸他摘下眼镜、小圆帽和套袖,没有对他的同事们解释(他怕一提起来就发火),径自下了楼,打算去管理处诉苦。可是,走到半路他觉得自己心中的委屈似乎有些孩子气,而且这么做也决不会使他再听到小鸟的歌声。他又从原路返回办公室。一整天都压着一股火,还早退了二十分钟——四十年来,这还是第一次。
⑹过了不久,老公务员再也忍受不了这漫长、无聊的日子,便要求退休。不巧的是,只有他认识同办公室的那位女同事的笔迹。在发生了几次差错以后,那位女职员也不得不辞职。可是,二十年来,她说什么话都变成了习惯,对面那位职员虽然耳聋,只要看看她的嘴唇怎么动就知道她说什么。现在聋子失去了唯一的翻译,不能继续工作了,只得接着告退。
⑺然而,只有聋子一个人知道档案的分类法。他走了之后,档案出现了混乱,接手的人因此被解雇——当然并不是没有争吵,而是在这古老的房顶下发生了一起最为激烈的口角——该办事员工作效率很高,可是性情暴躁。他哥哥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也一起离职了,因为他们是科西嘉人。
⑻那位老兄十分高傲,说走就走,完全没有把工作交代一下。他本来是负责检查学士院房屋维修情况的。这幢房子年久失修,已经破旧不堪了。十月下雨的时候,房顶的檐沟坏了,雨水从天花板渗了进来,地板塌了,墙壁裂了缝。从外表看,并没有什么变化,要不是一个人得病死了,一切还都看不出来。
⑼房屋破坏的情况发现时,已经来不及弥补。于是,人们扛来一个大型脚手架,靠在不太结实的墙上,把快塌的墙都推倒了。
⑽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冷遇,官方的建筑师忽然发现楼里有许多阁楼间、贮藏室和秘室——按他们的说法有许多“浪费了的地方”。文化部认为自己的房子太挤,扬言要把这座大楼拨归他们使用,法兰西学士院当然不答应。一大群法学家和典籍学家纷纷研究大楼的所有权,撰写回忆录。另一方面,人们又画了许多平面图,就这一争执交换了各种颜色封面的公文。也就在这个时候,维修工作中断,连脚手架也开始摇晃起来了。
⑾官司一直打到内阁。内阁声称若干年之后才宣布判决。有时候,夜里有几块隔板掉了下来,几段不结实的墙坍塌。
⑿也有时候,一位很老的老先生——看门的仿佛还能认出他——走进院子里,一面摇着头,一面长时间地观察这座破败的大楼。还有时候,一只非常小的鸟儿,唱着歌从这堆废墟上飞过。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家经典》有删改)
5.小说第一段的场景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7.小说结尾再次提到老公务员和小鸟,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8.这篇小说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到天堂的礼品
[法]塞斯勃隆
我之所以能把跟那老头儿第一次相遇的情景记得一清二楚,是因为那是在一个圣诞节的晚上发生的。那年,我孑然一身住在某城市,而且是在一个律师的家里当见习生。生活苦闷到了极点。
到了十二月二十四日,我没有任何地方可去,只好走回我的住所。天气严寒,迫使我加快了脚步。每逢佳节,对于无家、无室的人来说,大街就是他们的家;我是多么艳羡那些行人啊!真的,瞧着他们满抱着大大小小的包裹熙来攘往,我也就算是过圣诞节了。像我这样的人,除了在许多喜气洋洋的脸上找到节日的快乐之外,又能到哪里去寻觅呢?行人抱着成堆的礼品,从围巾上面露出来的眼睛里闪耀着善意的光芒。这使我想到:向别人分送礼品时比接受别人馈赠时的乐趣大得多;还有,一般说来,人只有自己处在幸福的时候才是善良的。而我当时,几乎对全世界的一切都抱着怨气,尤其是埋怨那位创造了万物的上帝……
但是,使我更加恼火的是,就在那天夜里遇见了这么一个矮老头子:他抱着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礼品包,差不多整个身体都被盖住了;他穿着只有在礼节庄严隆重的场合才穿的礼服,显出是个地道的阔绰人物,好像正急急忙忙地赶回那漂亮的府邸过团圆节。说真的,我又羡慕又嫉妒,真想往他礼帽上扔几个雪团。
幸亏我及时想起自己已经不是十岁的孩子,我有这样的念头不仅愚蠢,更属恶劣。嘿,好家伙!这慈祥的老头儿为他所疼爱的每一个人都挑了一份礼品,而且一心要使礼品件件都能适合每个人的口味。那么,这不是正好相反,说明他很可爱吗?我一阵后悔,几乎想走上前去,自告奋勇帮他拿东西了,然而我纵然心里难过,却仍要保持尊严,贫困使我变得孤傲而又沉默寡言。
事情凑巧,四个月以后,也就是复活节的早晨,我又遇见了那个老头儿。这一回,他是在一家甜食店里,兴致勃勃地选购大量各式糕饼。他带着那种讲究吃喝的人的眼光,不慌不忙地挑选着。看到他这副神情,我心里很感动,我想象着他的一家人,想象着他们一会儿将会多么欢乐。望着他,我这个孤独的苦命人也不禁微笑起来。他可能透过橱窗瞥见了我,刹那间,他的脸色竟然变了,变得像个极度不幸、走投无路的人。我赶紧走开,心里迷惑不解……
又一个圣诞节来了,依旧给这座城带来了雪花、钟声、欢乐,匆忙奔走的行人、白雾般呼出的气息,以及怀中用各色彩带捆扎的包和盒。而我呢?我倒只替他们高兴,并没有为自己着想,这证明我的心已经变得温厚了。事情或许出于偶然,我又一次遇见了这个老人,他正在礼品商店的门口,两手还是空空的。“好极了!”我想,“我不妨来玩一场侦探游戏,对这家伙跟踪一个晚上,至少,我可以学到怎样做一个慈祥可亲和慷慨大度的人。假如将来有朝一日,我也成了一家之主,我就可以知道怎样筹备一个成功的圣诞节了。”
这样,我就尾随着他。直到今天,我一回忆起当时如何反复思考、精心选择礼品的情景,仍不由得热泪盈眶!他是这么说的:
“这是我要给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儿买的礼品,您要知道,她的性格比男孩子还强……”
他又说,“巧克力,对于孩子们来说,吃得稍多一些才算正好,对吧?……”
我跟着老人一直到了圣·维艾奈街他的住所。大门在我眼前关上了,窗户里灯火通明,我在那里伫立了许久许久……至今我认为,就是在那个圣诞节的夜里,我产生了想要结婚的念头。岂但要结婚,而且是迫切要结婚,还想生儿育女,总之,想尝一尝过节的温暖和赠送礼品的乐趣。
当我再度想起那个老头儿时,已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有一天,我在一张无聊小报上读到了这样一个标题《圣·维艾奈街之迷》。于是我就把这段文字抄录了下来:“……大约已去世多日,但因该老者孤身独处,故尸体昨日始发现。D先生早年丧妻,儿女相继亡故,多年不与亲朋往来。在他的宅中,发现数量惊人的礼品、玩具、食物和瓶酒以及未经开拆的各式包裹。警方曾怀疑凡此种种或属来路不明,但经多方调查,似仅出于一种难以解释的癖好……”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送到天堂的礼品”不仅有引发读者兴趣的作用,还和老人透过橱窗瞥见“我”后脸色突变的情节一起暗示了小说的结局。
B.小说第二段除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以“我”眼中节日的喜庆气氛反衬“我”的孤独和失落,为老人出场做铺垫。
C.“我”想和老人玩一场“侦探游戏”是因为我想学到怎样做一个慈祥可亲和慷慨大度的人,跟踪的结果是“我”产生了想要结婚的念头。
D.老人去世的消息登载在一张无聊的小报上,暗示了这则消息的不确切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更有利于突出“我”对家庭温暖的渴望。
10.小说中“我”和老人有三次不期而遇,每次相遇我的心理都会产生微妙的变化,请简要概括这三次心理变化。
11.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这样写在情节结构安排上有怎样的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B 3.①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国王与百姓亲切对话的温馨场景,与地窖中真实主人被囚禁的残酷现实形成尖锐对比,突显权力作秀的荒诞。
②冷静克制的叙述:以客观笔调描述国王与大臣的言行,不加主观评价,却在细节中暗含对官僚体制的辛辣批判。 4.①表现人物性格:虚伪与冷漠的揭露。警察总长的这句话表面上看似关心地窖中被关押的真正主人一家,实则暴露其残酷虚伪本质。
②具有象征意义:权力与民生的割裂。“布纪侬牛肉”贯穿全文,既是国王偏爱的食物,也是表演的道具;它象征统治者对民众的虚假示好——表面上满足国王的私欲,实则掩盖权力与民生的真实隔阂。
③凸显深刻主题:对权力作秀的讽刺。这句话揭示了“亲民活动”本质是一场精心安排的表演。作者借此批判权力作秀的虚伪,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导语】这篇法国讽刺小说通过国王“亲民”闹剧,辛辣揭露了权力运作的虚伪本质。作者以看似平实的叙述暗藏锋芒:反对派的条件反射式攻击、大臣们对民意垄断的恐慌、精心设计的“完美家庭”,层层剥开权力与民众的虚假互动。尤其是地窖意象的突转,彻底解构了统治者精心编织的温情面纱,凸显权力与民众之间不可调和的隔阂。小说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完成了对政治表演的致命一击。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但内心对民众智慧产生钦佩”错误,国王听到孩子们的建议后,“嘴里不说,心里暗记着,准备予以重新考虑”,但并未体现“对民众智慧产生钦佩”。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布纪侬牛肉’作为小说的‘文眼’”错误,小说的文眼是“地窖”,“布纪侬牛肉”是小说重要的物象,它“巧合”地暗示是内阁大臣们精心策划了国王与百姓互动的表演。“地窖”作为篇名,首尾呼应,全篇皆活,将小说前后两部分很自然融为一体了。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
①强烈的对比与反差:文中先描绘国王与“百姓”亲切交谈、彼此满意的温馨场景,如国王询问孩子情况、倾听建议,甚至“很不自然地笑笑”试探着谈政治;而结尾却揭示真正的主人一家被关在地窖“悄悄地呆着,感到时间太漫长了”。这种表面和谐与背后压迫的对比,凸显了国王“亲民”行为的荒诞与虚伪,形成强烈讽刺。
②冷静克制的叙述:作者以客观中立的笔调描述事件,比如写大臣和警察总长的担忧,“警察总长尤为惶恐……对付菜里放毒等,却毫无经验”“其他大臣害怕的却是另一回事……担心陛下发现他们谎称民意”,只是陈述他们的心理活动,不加评判,但字里行间已暗示出官僚体制的虚伪;写国王与假百姓的交流,“国王听了大为高兴”“心里暗记着,准备予以重新考虑”,看似在赞扬国王的“好心眼儿”,实则为后文的真相揭露埋下伏笔,这种不动声色的叙述,让官僚体制和权力作秀的荒谬性更具讽刺力度。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意思的能力。
①表现人物性格:原文中,警察总长是这场“亲民表演”的关键执行者,与其他大臣一起“在简陋的屋门外焦急等候”。当国王离开后,他说出“我希望还能剩下点儿布纪侬牛肉给他们”,看似是对被关在地窖里的真正主人表示关心,但结合前文“三个半钟头以来,这所房子的真正主人一家一直被关在地窖里,悄悄地呆着,感到时间太漫长了”可知,正是他的安排导致这家人被长时间囚禁。这种“关心”与他实际的行为形成强烈反差,暴露了他作为权力工具的残酷本质。
②具有象征意义:“布纪侬牛肉”在文中多次出现:国王在王宫不好意思点这道菜,却在“普通家庭”中被端上,成为拉近国王与“民众”距离的道具,而非民众的真实需求。当警察总长提到给地窖里的人留牛肉时,更凸显了这道菜的象征意义:权力阶层用“美食”包装虚伪的亲民姿态,却割裂了权力与民生的本质联系。真正的民众被排除在“盛宴”之外,只能被动接受权力的安排,深刻体现了权力与民众的隔阂。
③凸显深刻主题:原文中,国王与“民众”的互动看似“彼此都感到十分满意”,孩子们提出的建议“几乎全都是在朝里议而未决的问题”,甚至让国王“准备予以重新考虑”,营造出“民意被倾听”的假象。但警察总长的这句话,直接戳破了这场表演的荒诞性。作者借此尖锐批判了权力阶层以表演代替沟通、以形式掩盖本质的虚伪,引发读者对权力本质的反思。
5.①营造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与下文混乱的事态、破败的废墟形成鲜明的对比;②为小鸟飞走后,老公务员感到忧郁、烦躁、无聊而最终辞职作铺垫。 6.①“见鬼!”“见鬼!”这样的短句,表现了老公务员在小鸟飞走后极度愤怒和焦躁的心理。②反复强调“四十年”“每天”“同样的”(“每天……同样的”类似的整句),展现了老公务员按部就班的单调生活,并说明他是个工作认真却又古板固执的人;③使用省略号,更突显了工作长时间的模式化状态,以及老公务员在面对这场改变时的愤怒却无奈的心理。④采用整句铺陈之后,运用虚词“而”进行表达上的急转,使事件突变的表现更具张力。 7.①小说结尾再次提及老公务员和小鸟,在结构上首尾呼应;②老公务员和小鸟再次出现,但昔日宁静和谐的院子如今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给人一种今非昔比的强烈反差(对比)之感;③小鸟“唱着歌”,传达出一种欢乐之感,与“废墟”的落寞之感也形成了对比与反差,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④强调“看门的仿佛还能认出他”说明一切巨大改变只是发生在短时间内,强调“很小的鸟儿”,寓意着一个小小的改变竟然带来了如此严重的后果,从而产生极大的震撼。 8.个体角度:①人可以有习惯,但不能过分依赖习惯,而陷入一种固定的生活模式中,否则将无法面对生活中的一点小变故。②一只小小的鸟儿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提醒我们应该注重生活中看似不重要的小事,在生活中要注意细节的作用,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社会角度:政府部门岗位设置古板,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过分注重做表面工夫,导致本质性的问题不能解决。哲学角度: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以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深入表象之下,发现深层次的漏洞,及时补救,才能阻止最坏结果的出现。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开头这段描写写到了“长满了葡萄藤”的院子;写到“葡萄藤在阳光下,慢悠悠地爬上院子的红墙,有的还延伸到了窗户,把窗台装扮得清新怡人”;写到“隐藏在深绿的葡萄藤中”中的被小鸟当做窝的白管;写到小鸟的可爱以及它的歌声,“它仿佛呆在它自己的王国里,感到很安全,很清净,还常常探出脑袋,用嘴玩弄一下葡萄藤,然后试试嗓子,接着就从早到晚都放开嗓子唱起歌来”。这段描写营造了宁静、和谐的氛围。
从结构上看,后面写到小鸟飞走后,老公务员感到忧郁、烦躁、无聊而最终辞职,“过了不久,老公务员再也忍受不了这漫长、无聊的日子,便要求退休”,可见这段场景描写为下文写他因为小鸟飞走而退休做了铺垫;
而再下文写了混乱的事态、破败的废墟,由于没有了小鸟的歌声,那个年老的办事员因此而退休,很多人也因此而或辞职或被辞退;而这里的维修也因为官司而停止,“这幢房子年久失修,已经破旧不堪了。十月下雨的时候,房顶的檐沟坏了,雨水从天花板渗了进来,地板塌了,墙壁裂了缝”。因此这段场景描写与下文混乱的事态、破败的废墟形成鲜明的对比;
6.本题考查学生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画线句是老公务员明白了自己的难受来自于小鸟的离去。先写他的动作,“擦了擦脑门子”;再写他的语言,“见鬼!”“见鬼!”连用两个这样的短句,且使用感叹号,表现了老公务员在小鸟飞走后极度愤怒和焦躁的心理。
三个“四十年”,强调了工作时间的漫长;采用“每天……同样多的……”这样相同的句子,说明他的工作一成不变,老是做同样的事,展现了老公务员按部就班的单调生活,并说明他是个工作认真却又古板固执的人。
“同样多文件要研究……”,在前面“每天……同样多的……”句式后面又用到了省略号,表明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在前面工作单调漫长的基础上更突显了工作长时间的模式化状态;而最后一个省略号“而今天……”,表明老公务员习惯了这样的日子之后,突然因为小鸟的离去而变得不习惯,省略号表达了老公务员在面对这场改变时的愤怒却无奈的心理。
前面用了相同的句式和反复的手法描写了工作的一成不变之后,采用虚词“而”与前面的铺陈形成对比,表达上的急转,使事件突变的表现更具张力。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结尾写到“一位很老的老先生”,读者都知道这就是那位退休的老公务员,还有“一只非常小的鸟儿,唱着歌”,这让读者一下子想到了文章开头描写的情景,那时候小鸟在葡萄藤中歌唱,老公务员还在按部就班的上班。因此结尾的写法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当初景色是多么宁静和谐美好,而今这里已经成为了废墟,“有时候,夜里有几块隔板掉了下来,几段不结实的墙坍塌”,给人一种今非昔比的强烈反差之感;
“一只非常小的鸟儿,唱着歌从这堆废墟上飞过”,鸟儿的歌唱传达出欢乐之感,而“废墟”则给人颓败悲伤落寞之感,二者形成了对比与反差,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
文章结尾写“一位很老的老先生——看门的仿佛还能认出他”,强调“看门的仿佛还能认出他”说明时间过去还不长,然而这里已经成了一片废墟,一切巨大改变只是发生在短时间内;强调“很小的鸟儿”,让人想到这一切的发生都源自于一个小小的改变,寓意着一个小小的改变竟然带来了如此严重的后果,从而产生极大的震撼。
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题可以从个体角度、社会角度、哲学角度来思考带给我们的启发。
个体角度可以从“老公务员”和“小鸟”两个方面思考。老公务员四十年来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他在这里工作四十年了。四十年了,一切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每天要写同样多的公文,每天有同样多的记录要归档,同样多文件要研究”,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或者说他被习惯给禁锢住了,因此承受不住一个小小的改变,一只小鸟的离去竟然导致了他无法适应而退休。这说明人可以有习惯,但不能过分依赖习惯,而陷入一种固定的生活模式中,否则将无法面对生活中的一点小变故。
而从小鸟的角度看,谁也想不到一只小鸟的离去最后竟然能导致法兰西学院的一个曾经宁静美好的院子最后变为一片废墟。这说明我们应该注重生活中看似不重要的小事,在生活中要注意细节的作用,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从社会角度看,老公务员所在的部门人员设置结构单一、古板,老公务员的退休导致女职员的辞职,女职员的辞职导致聋子告退,聋子一走导致档案整理混乱,因而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同时这样的工作岗位设置也不可能效率高;还有后面的互相争吵,“官方的建筑师忽然发现……文化部认为……法兰西学士院当然不答应。一大群法学家和典籍学家纷纷研究大楼的所有权,撰写回忆录。另一方面,人们又画了许多平面图,就这一争执交换了各种颜色封面的公文”,这一堆公文具有讽刺意味,说明他们过分注重做表面工夫,导致本质性的问题不能解决。
从哲学角度看,一只小鸟的离去导致了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最后一个好好的学院的院子成为了一片废墟;这说明任何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间说不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以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深入表象之下,发现深层次的漏洞,及时补救,才能阻止最坏结果的出现。
9.D 10.①第一次相遇,在看到老人抱着各式各样的礼品时,“我”由对老人羡慕嫉妒转而感觉到老人的可爱;
②第二次相遇,在看到老人精心挑选糕饼时,“我”被他的兴致所感动,但又因他神情的突变而迷惑;
③第三次相遇,我开始怀着想深入了解老人的好奇,进而又被老人深深感动,以至有了结婚的渴望。 11.①以第一人称来写,情节似亲身所见,增加真实性。
②以第一人称来写,有助于在叙述过程中表达对人物或事件的看法,增加读者对故事的理解。
③第一人称是有限视角,可以让情节发展更具悬念,有助于增强最后结局意外的效果。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的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暗示了这则消息的不确切性”没有依据,消息登载在小报上暗示老人的死也许只是一个饭后的谈资,某种程度上说明社会对独居老人的漠视。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题干要求简要概括小说中“我”和老人三次不期而遇时“我”的心理变化,作答本题,需要找出文中能体现“我”的心理变化的相关语句,然后分析概括。
由“但是,使我更加恼火的是,就在那天夜里遇见了这么一个矮老头子”“幸亏我及时想起自己已经不是十岁的孩子,我有这样的念头不仅愚蠢,更属恶劣”“那么,这不是正好相反,说明他很可爱吗?”分析可知,第一次相遇,在看到老人抱着各式各样的礼品时,“我”由对老人羡慕嫉妒转而感觉到老人的可爱;
由“看到他这副神情,我心里很感动,我想象着他的一家人,想象着他们一会儿将会多么欢乐”“刹那间,他的脸色竟然变了,变得像个极度不幸、走投无路的人。我赶紧走开,心里迷惑不解……”分析可知,第二次相遇,在看到老人精心挑选糕饼时,“我”被他的兴致所感动,但又因他神情的突变而迷惑;
由“我不妨来玩一场侦探游戏,对这家伙跟踪一个晚上,至少,我可以学到怎样做一个慈祥可亲和慷慨大度的人”“直到今天,我一回忆起当时如何反复思考、精心选择礼品的情景,仍不由得热泪盈眶!”“就是在那个圣诞节的夜里,我产生了想要结婚的念头。岂但要结婚,而且是迫切要结婚,还想生儿育女,总之,想尝一尝过节的温暖和赠送礼品的乐趣”分析可知,第三次相遇,我开始怀着想深入了解老人的好奇,进而又被老人深深感动,以至有了结婚的渴望。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特点及作用的能力。
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在情节结构安排上有怎样的好处,本题限制了答题的角度“第一人称”“情节结构”,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在情节方面的作用。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写,“我之所以能把跟那老头儿第一次相遇的情景记得一清二楚……”“使我更加恼火的是……”“当我再度想起那个老头儿时,已是很久以后的事了”,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来结构全文,所有的情节都是“我”的亲身经历,这样的叙述方式,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令读者产生亲近感。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写,在叙述中表达对人物的看法时“使我更加恼火的是,就在那天夜里遇见了这么一个矮老头子”“那么,这不是正好相反,说明他很可爱吗?我一阵后悔,几乎想走上前去,自告奋勇帮他拿东西了,然而我纵然心里难过,却仍要保持尊严,贫困使我变得孤傲而又沉默寡言”,更加顺畅自然,有情境感,拉近了读者的心理距离,增加读者对故事的理解。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以有限视角,使小说的情节落在“我”的身上,使情节更加集中,主脉清晰,发展更具悬念,有助于增强最后结局意外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