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任务式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任务式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借助拍摄视角变化的情境创设,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能力。 2.借助拍摄场景切换的情境创设,指导学生掌握“对写 ”手法,提高鉴赏诗歌艺术表现形式 的能力。 3.借助拍摄景别选择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深层主旨,获得审美体验,感悟 抒情主人公的人生追求,获得人生感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个性化解读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 2.理解鉴赏诗歌的“对写 ”手法。 教学难点: 1.深入探究诗歌的深层主旨,获得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预习任务: 自主诵读《涉江采芙蓉》,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⑴ , 兰泽⑵/多/芳草。 采之/欲/遗⑶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⑷终老。词句注释 ⑴芙蓉:荷花的别名。 ⑵兰泽:长着兰草的低湿之地。 ⑶遗(wèi):赠送。 ⑷以:连词,表示结果。
导入 中国诗歌的历史像是一片璀璨夺目的星空。《古诗十九首》宛如一颗流星,为之后的诗 歌发展传递了方向。《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的代表作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品 味其间独特的文学魅力。 情境任务 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举办了“从诗情画意到情动影生 ”为主题的创意活动,将 喜爱的诗歌拍为微电影。本班级选定的诗歌为《涉江采芙蓉》。请你完成一份关于拍摄视角、 场景切换、景别选择、主旨立意等方面的设计方案。
任务一:于拍摄视角中品诗歌形象 一、解读“抒情主人公 ” 拍摄思考:品读诗歌时会发现,本诗至少有男女两个抒情主人公。对于我们要拍摄的微 电影,你想选择哪一位作为主角?请参考“形象特点 ”“佐证 ”“场景描述 ”这三个维度进 行分析。 (一)抒情主人公为女性 拍摄方案 1:抒情主人公为女性形象特点佐证场景描述 江南闺中女子形象1.意象 “芙蓉 ”谐音“夫容 ” “莲子 ”谐音“怜子 ” 2.追问 “欲遗谁? ” “所思在远道 ” 3.动词 “涉 ”“采 ”(女子)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女子)采之欲遗谁? (女子)所思在远道。 (男子)还顾望旧乡, (我们相聚)长路漫浩浩。 (我们)同心而离居, (我们)忧伤以终老。
师生讨论补充: 1.形象特点:这可能是一位江南闺中女子形象。 2.佐证 ①意象 “芙蓉 ”谐音“夫容 ”,意为丈夫的容貌; “莲子 ”谐音“怜子 ”,为怜子而心苦。 ②反问语气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一声追问,更能体现女子似水般的缠绵情思。 ③动词 (1)“涉 ”
甲骨文“涉 ”,中间的符号为“水 ”,代表河流;两侧的符号为“止 ”,代表双脚,“涉 ” 义为“两只脚一步一步向前,淌过河流 ”,而不单单是过河。“涉 ”字,体现“痴情、勇敢 ” 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采 ” 甲骨文“采 ”,上面的符号为“手 ”,代表轻摘;下面的符号为“木 ”,代表长有果实 的树木。“采 ”义为“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 ”而不是粗鲁的摘取。“采 ”字,体现“细心 ” 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场景描述 女子“我 ”涉江采到芙蓉想送所思之人,可欲遗之人不在身旁,从而产生思念。想象着 你在还顾旧乡,我们相聚无期,只能忧伤终老。在无限思念与牵挂中营造出孤单的意境。 (二)抒情主人公为男性 拍摄方案 2:抒情主人公为男性形象特点佐证场景描述 汉朝士子形象1.意象 “芙蓉 ” 2.名词 “ 旧乡 ” 3.动词 “还顾望 ”(男子)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男子)采之欲遗谁? (男子)所思在远道。 (男子)还顾望旧乡, (我们相聚)长路漫浩浩。 (我们)同心而离居, (我们)忧伤以终老。
师生讨论交流补充: 1.这可能是一位汉朝士子形象。 2.佐证 ①意象 “芙蓉 ”有清幽、高洁的品质,如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中的运用。 ②名词
“ 旧乡 ”与“故乡 ”不同, 旧乡给人一种时间破碎之感,给人一种漂泊在外想要回乡而 又不得路径的挣扎处境,古代多为男子外出打拼。这营造出游子不得归的悲哀意境。 ③动词 “望 ” 甲骨文“望 ”,上面的符号为竖写的“ 目 ”,代表仰观;下面的符号为“人 ”,代表站 立。“望 ”义为“人站立着,举目仰观 ”。较“看 ”,“望 ”更能显示出抒情主人公是一个 恋家之人。“还顾望 ”这一动作是游子情深回首之举。 3.场景描述 游子在外,朝着旧乡的方向思念亲人。这份情感的流动,游子和思妇,构成了同心之思。 附: 字甲骨文、金文写法含义我眼前浮现的动作主人公形象涉徒步趟水过河痴情、勇敢采用手指轻轻摘取细心遗双手持贝,前往馈赠用心望人站立,瞭看远方恋家之人
(三)抒情主人公为旁观者 (
(旧乡)兰泽多芳草。
(她)所思在远道。
(他们相聚)长路漫浩浩。
(他们)忧伤以终老。
) (
(她)涉江采芙蓉,
(她)采之欲遗谁?
(他)还顾望旧乡,
(他们)同心而离居,
)
师生讨论交流补充: 1.抒情主人为旁观者 2.旁观者以上帝视角处于这幅“采莲图 ”与“望乡图 ”中,全知全能地共情着采莲人与 漂泊者同心而离居的无奈。 二、品不同视角表达效果
师生讨论交流明确: 1. 男/女主人公视角: 身临其境: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景和情感流动。 2. 旁观者视角: (1)客观分析:客观地分析诗歌的人物、时代背景。 (2)多角度思考:尝试从双方角色出发,理解他们的情感。 (3)关注诗歌脉络:关注诗歌的整体结构, 以便更深入体悟诗歌主题。 补充知识积累: 作者、叙述者、抒情主人公 作者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叙述者故事的讲述者,是为了更有效地传达故事的信息和情感抒情主人公表达个人情感的角色,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反应
明确:作者、叙述者和抒情主人公在文学作品中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目的。作者通过叙 述者和抒情主人公向读者传达思想和情感,而读者则通过这些角色来理解和体验诗歌文本的 内涵。
任务二:于场景切换中究对写手法 一、三大场景 1.拍摄思考:如果以抒情主人公为女性的拍摄方案 1 为例,拍摄中可以呈现几个场景? 师生讨论交流补充: 这三个场景为“女子采芙蓉 ”“男子望旧乡 ”“ 同心而离居 ” 追问:以女子视角看 “男子望旧乡 ”场景,诗中要表达的男子在思念还是女子在思念? 以下哪一幅图片更能表现诗中的情感?
师生讨论交流明确:右侧图更恰当。站在女主视角,此处虽不说女子在思念,而由“男 子望旧乡 ”场景落笔,其实是以女子想象男子在思念,来衬托女子对于游子漂泊他乡,只能 与自己分隔两地的无奈之情。此为诗歌创作中的常见技法——对写法。 二、理解“对写 ”手法 1.古诗中的“对写法 ”,又被称为“对面落笔 ”,即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 者却不直接描述,写诗时从对方的心理角度出发,描写对方的心理活动,委婉地表达诗人自 身的感情和思想,将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 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 须如睹影知竿乃妙。 ——清代 刘熙载《艺概 ·诗概》 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清代 浦起龙《读杜心解》
“对写法 ”典型特征表达效果从对方落笔情感更含蓄,更具感染力 耐人寻味、情韵悠长由虚衬实思乡怀远主题为主
2.《涉江采芙蓉》 “对写法 ”分析(以女子视角为例)
《涉江采芙蓉》 “对写法 ”分析(以女子视角为例)
一、典型特征 从对方落笔 由虚衬实 思乡怀远主题为主
二、诗中体现 由“男子望旧乡 ”场景落 笔 以女子想象男子在 思念,反衬女子之思 “ 旧乡 ”“远道 ”“长 路 ”“离居 ” 思妇怀远
三、表达效果 更能深刻反映当时大批士子远离故乡、羁旅怀乡的社会现实; 更能委婉抒发游子漂泊他乡、与思妇分隔两地的无奈。
任务三:于景别选择中探作品主旨 1.景别组合 思考:微电影拍摄的景别由远到近,依次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请设计拍 摄《涉江采芙蓉》场景的景别组合,并谈谈由此引发的思考。 师生讨论交流: 景别设计 1场景分析(诗句+效果)引发思考(思辨)主旨全景+中景 +全景+中景全景“芙蓉 ” 中景女子“采芙蓉 ”动作 全景男子“望旧乡 ”动作 中景“ 同心而离居 ”示例:女子明知“所思在 远道 ”, 为何还要苦苦采摘芙 蓉?思妇怀远主旨
师生讨论交流明确:此为诗歌的“无理之妙 ”。在强烈反差中,抒发思妇深深的无奈之 感。 景别设计 2场景分析(诗句+效果)引发思考(思辨)主旨全景+中景+全景全景“芙蓉 ” 中景男子“采芙蓉 ”动作 全景男子“望旧乡 ”动作示例: 男子为何只能望“长路 ”? 他不能归乡吗?游子思乡主旨中景+全景中景“ 同心而离居 ” 全景时代画面示例: 为何两人只能“忧伤以终 老 ”?
师生讨论交流明确:这里呈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揭示了当时大批士子远离故乡,羁 旅怀乡的社会现实。 小结:古典诗歌含蓄,对诗句运用拍摄不同景别的分析,是对诗歌留白处的剖析,这助 于同学们理解《涉江采芙蓉》的深层次主旨,感受其魅力。 2.深入探究作品主旨 思考:《涉江采芙蓉》诗歌主题仅仅是思妇怀远或游子思乡吗?清代张庚认为《涉江采 芙蓉》 “此亦臣不得于君之诗。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那这失意之苦是否有消极色彩?请预 设抒情主人公为男子,继续探究。
师生讨论交流:
①知人论世
东汉末年时代背景
(
特点
1.政治腐败和土地兼并
2.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
3.外戚宦官专权
4.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内容
朝廷内部政治腐败严重,地方豪强通过兼并土地。 184 年,张角发动了黄巾起义,各地军阀割据。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朝政混乱。
察举制选官制度,堵塞了普通人的上升渠道。
明确:《涉江采芙蓉》中离乡的男子可能是为了谋生、可能是为了功名。他和众多的游
子一样,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因此,这份“忧伤以终老 ”,亦怀着“不遇于君 ”的惆怅之
感。
②以意逆志
“芙蓉 ”的不同文化意蕴
意蕴 代表诗句
美人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
爱情 “昔日芙蓉花,今为断肠草 ”
君子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明确: “芙蓉 ”又称“荷 ”“莲 ”等,是我国诗歌创作中的传统意象,常用来比兴,具有
清幽、高洁的品质。本诗中以“芙蓉 ”象征君子之心,抒发游子渴望施展才华,得到君王赏
识的志向。由此可进一步地理解“不遇于君 ”之感。
③诗歌评论
《古诗十九首》中哀伤,感叹,思绪的核心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
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
(
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李泽厚《美的历程
·魏晋风度》
《涉江采芙蓉》中的游子忧伤到终老的悲剧是其努力突围生命悲剧意识困扰的过程,
实际就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
——覃素安
)
师生讨论交流明确:在结果已明,悲剧已定的前提下,本诗抒情主人公依然以一种诗意 的行为来与绝望的情感对抗。
总结 《涉江采芙蓉》具有“浅而能深、近而能远 ”的特点。本节课,借助着拍摄微电影的形 式,透过作品浅近的语言,我们看到了更深远的内涵。抒情者所诉说的忧伤不是在绝望中颓 废,而是在绝望中思考,在绝望中寻求出路,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生活可能会让我们面对一些挫败,但是应该不变的是我们对人生的执着追求。正如罗 曼 ·罗兰所言,“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希望同 学们珍惜美好时代,勇敢逐梦。
课后作业 二选一: 微电影《涉江采芙蓉》的思路分析已完成,请你任选一种方式在校园周刊投稿宣传。 1.完成微电影《涉江采芙蓉》的脚本并拍摄此微电影。 2.为班级拍摄的《涉江采芙蓉》写一段宣传词,呈现其深层次情感。要求字数 400 字左 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