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重点知识测试题一、默写 1. 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__。2.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__________。3.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________,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4.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5. 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寡助之至,__________;多助之至,__________。6.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7. 最能体现作者仁政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8. 指出君主施行“仁政”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9. 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指出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11. 作者以进攻一座小城打比方,来说明“天时”好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指出君主施仁政达到“人和”局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13. 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有利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15. 文中点明“人和”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16. 文中体现“得道”与“失道”结果对比的句子是:“寡助之至,__________;多助之至,__________”。二、选择题1. 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B. 池非不深也(池:池塘)C. 委而去之(委:放弃)D.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 下列句子中“以”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 以天下之所顺C. 所以动心忍性D. 以君之力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 作者以攻城和守城为例,层层论证“人和”的重要性。C. “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道理”。D. 文章最终强调施行仁政才能赢得民心,战必胜矣。三、简答题1. 文章从战争引申到治国,核心观点是什么?2. 作者是如何通过“天时、地利、人和”的对比论证中心论点的? 参考答案 默写答案1. 地利不如人和2. 环而攻之而不胜3.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4.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5. 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天下顺之6.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7.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9.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0. 地利不如人和11.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12.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13.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14. 天时不如地利15.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6. 亲戚畔之;天下顺之选择题答案1. B(池:护城河)2. C3. C(“道”指“仁政”)简答题答案1. 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得到民众支持,最终实现天下归顺;反之(失道)则会众叛亲离。2. 先以攻城为例,说明得天时而不胜,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再以守城为例,说明有地利却弃城,证明“地利不如人和”;最后由战争引申到治国,强调“人和”的根本是“得道”,层层递进论证中心论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